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7223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推动四川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建设西部教育强省,特制定《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

“十五”期间,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到2005年,全省共有159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7.42%,青壮年文盲率一直控制在5%以内。

民族地区已实现“普初”和“扫盲”,已有29个县实现“普九”。

普通高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校生达到138.46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

在园幼儿达到152.68万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05年,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839所,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2589所,全日制在校学生88.4万人。

“十五”期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113.1万人,培训3200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200万人次。

全省高职院校从“九五”期末的1所发展到36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从0.16万人扩大到12.96万人。

2005年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43.46万人。

全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及各类城乡技术学校培训职工、农民2700余万人。

——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00%以上,比“九五”期末提高10个百分点。

2005年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77.54万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也快速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的高等教育格局逐步形成。

高等学校学科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国家、省、市三级办学,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巩固和完善;构建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中等教育落实了市州的发展责任与管理权和统筹权。

多形式、多层次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较大发展。

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逐步建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积极推进。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省教师总量有较大增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得到改善。

2005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70.61万人;全省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26%、93.96%、78.02%和78.95%;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35.50%。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351.95亿元,比2000年增长122.7%,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6.33亿元,比2000年增长89.4%。

通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普通高校办学资源快速增长,2005年校园占地、教学仪器设备值、图书资料、校舍面积等均比“九五”期末增长一倍以上。

二、“十一五”四川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1.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省经济社会进入黄金发展期,社会对教育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城乡居民新的教育需求不断增加,为实现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另一方面,促进四川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十一五”期间,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加快教育发展,把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四川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改善民生,需要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同时,“十一五”期间,小学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初中阶段学龄人口保持在350万人左右,并在2007年后逐年下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8年前后达到高峰。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和教育观念的变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向着高层次、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学龄人口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在城乡和区域的分布改变,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形式与层次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2.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多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水平差异大,特别是部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薄弱。

教育发展面临一些体制和机制的束缚。

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公用经费均居全国和西部地区后位,严重制约了我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十一五”时期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把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三、“十一五”时期四川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教科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全面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2.发展思路

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着眼于推动教育的知识贡献、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着眼于建立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着眼于深化教育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着眼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必须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始终把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要务。

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需要,切实落实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优先发展。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原则。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协调均衡发展的原则。

坚持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

分类指导,分区规划。

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的原则。

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管理体制、教育投入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种模式发展教育的原则。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大力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原则。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都享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3.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逐步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增强教育供给能力,实现省域教育竞争力稳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口整体素质及学生创新能力较大幅度提高,各级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

——2010年,民族地区51个县全面实现“普九”,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左右,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

义务教育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均衡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前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达到80%,大中城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稳定普通高中规模,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00万人以上,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基本相当。

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80%。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0万人左右,其中在校研究生达到8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高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以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为重点发展民办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比重达到30%以上。

——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初中和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600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初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形成学校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重点工作

在战略重点上,要确保“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重点,完成包括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内的“五大任务”。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打好民族地区“普九”攻坚战。

认真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十一五”期末民族地区51个县全面实现“普九”。

已实现“两基”的县(市、区)不断巩固成果,进一步提高水平和质量。

——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

千方百计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建立并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大力改善中小学教育装备条件,积极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使优良教育资源突破地域限制,辐射农村薄弱学校。

——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内特别是县(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

确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五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残疾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益。

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

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均放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精品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保证体系。

加快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计划。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五个计划。

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职业院校重点建设100个社会急需专业,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中央、省扶持建设100个县级职教中心;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0所以上和4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计划,组建10所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以服务为宗旨,实施三大工程。

实施新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2000万人次。

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

实施现代服务业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培养8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对80万名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3.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切实加强教学工作。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设置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完善以学分制为主的弹性学习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重点支持和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训基地,一批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化校园。

大力加强网络课程能力和资源建设以及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成人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

全力支持已经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其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重点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努力成为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国内知名大学。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实施四川省“研究生创新工程”,使四川高校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总体布局和层次结构更加合理。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创新发展基础学科,调整改造传统学科,强化巩固优势学科,扶持建设交叉学科,培育生长新兴学科,带动全省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抓好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先的名牌学科,力争若干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行列。

紧密围绕四川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遴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省级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通过建设,使全省逐步形成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省部级重点学科为骨干,适应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

——促进高校自主创新。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线抓好高校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以工程研究中心为主线抓好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为主线抓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四川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形成若干优秀科研团队和科研群体;坚持产学研结合,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若干个地方迫切需要、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大力提升高校的知识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使高校成为解决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积极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推进学科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培养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全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

积极开展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

——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推进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监控和评估体系建设,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分类指导,促进建设、促进改革、促进管理,引导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4.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突出重点,促进发展。

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以发展非义务教育和扩大优良教育资源为重点,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强化指导,规范管理。

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指导与管理,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

进一步健全、完善民办学校设置与招生广告审批、财务监督、督导评估等制度,落实民办高校督导制度,积极引导和推进民办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尽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格局。

——政策扶持,保障权利。

依法落实对民办教育的有关扶持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职工享受同等的权利,落实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评奖评优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的权利。

5.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延伸学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休闲教育和老年教育,重视人的终身发展和学习需求,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非职业化,努力形成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

——加强学习型社会载体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和培训机构向社区、农村延伸开放,构建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

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习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建立和完善县(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

——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

巩固、发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成果,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五、对策和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纠正单纯以分数或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倾向。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

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并努力提高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探索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机制。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和指导体系。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健康第一,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按国家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程并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强化对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

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对高校教师重点开展教学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对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机制。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鼓励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

积极做好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西部之光”计划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学者计划”、“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等项目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带动全省高等学校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培养若干名能领导本学科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

——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做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职教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支持和鼓励各职业院校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具有较高学历、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从事专兼职教学工作,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四川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特级教师培训培养计划”,采取项目方式,对优秀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和重点支持;实施“四川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把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来,鼓励和支持中小学骨干教师攻读教育硕士。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小学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稳定和短缺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推进中等师范教学资源的整合,逐步将教师教育全面纳入高等教育范畴,逐步形成以本科师范院校为龙头,高等院校积极参与,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相协调,职前职后相沟通,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辅之以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形成开放的、灵活多样的、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确保教师培训质量。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常规管理和督导评估等制度。

加强统筹指导,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培训工作。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深化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教育创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以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为龙头,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和教育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应用与管理,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

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加快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使全省中学和有条件的完小均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4.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

——继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密切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完善高等教育“中央、省、市三级办学,中央、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

探索建立学校的公共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实现政府从传统的直接行政管理为主转为间接管理为主,通过立法、拨款、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监督评估、提供服务等手段调控管理学校。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机构和岗位,全面推行教师聘用(聘任)制。

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使教师考核晋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与受聘人员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业绩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

——推进招生就业体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