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798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综述

1.1项目背景

为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农业综合开发区以规划开发的30万亩地,更充分开发利用克拉玛依丰富的水土和光热资源,充分利用大农业开发区前期土壤详查、水文地质调查、开发规划、环境评价的基础成果,运用高校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构筑产业链,带动农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项目指导思想是:

以农业主产区建设为重点,突出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实现项目团场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标。

根据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上报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及编制存量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精神,**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按照“管理办法”中所提出的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项目选择原则、扶持重点和“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的原则。

依据《**2006-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和按照自上而下申报,确定**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沙化治理项目在**农业开发区实施1万亩土地沙化治理项目。

1.2项目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项目建设的任务:

在**农业开发区实施土地沙化治理1万亩,对1万亩低效林、中幼林进行改造。

工程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改善**林地面积1万亩,提高农业开发林网覆盖率5个百分点,逐步使**荒漠生态系统变为绿洲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现代、环保的生态环境,提高**绿地率,为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1.3项目建设地点、规模、内容与工期

项目实施区位于**农业开发区造林减排作业区。

**农业开发区造林减排作业区位于**盆地南部边缘的半荒漠湖积平原上,**机场**公路以东范围内。

地理坐标为东经:

84°50′08″,北纬45°22′13″。

林业基地长13.1㎞,宽7.5㎞面积为14.8万亩。

规模: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确定为1万亩土地沙化治理。

建设内容:

1万亩低效林、中幼林改造。

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

项目建设现状水平年为2009年,设计水平年为2012年。

1.4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构成:

项目估算总投资:

532.5万元。

林业措施510.13万元,其他措施22.37万元。

项目投资结构:

林业措施投资510.13万元占95.8%,其他措施投资22.37万元占4.2%。

(2)资金来源比例:

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财政资金和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共同组成。

项目估算总投资532.5万元。

其中申请中央财政专款355万元,占总投资的66.6%。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42万元占总投资的26.7%(其中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113.6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28.4万元)。

自筹资金35.5万元(由新疆油田公司按社会性质资金拨款),占总投资的6.7%。

1.5效益

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带动区内75户247位农民参与田间管理,直接人均增收600元,项目建设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使社会经济发展符合生态规律,协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矛盾,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林地的净化功能改善周边气候和环境,使居住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项目区每年可消耗20万吨以上二氧化碳,释放11万吨氧气。

对于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位于**盆地西北边缘,加依尔山南麓,地处东经80°44′到86°1′,北纬44°7′到46°8′之间。

东北和**自治县相邻;东南与沙湾县相接;西部与托里县和**县毗邻;南边**市把**隔开。

市域东南最宽距离110.3㎞,南北最长距离240.3㎞,呈斜条状,总面积950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于200到500米之间,市区面积16平方千米,**距市区150千米。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农业开发区造林减排作业区。

项目区分2部分,二支渠2斗、3斗﹑4斗﹑5斗﹑7斗,面积为5746亩。

九支渠3斗、4斗、5斗、6斗、,7斗面积为5261亩,总面积为11007亩。

2.1.2水文气象

2.1.2.1水资源

**工程保证了**农业用水。

项目区的地表水来源于**水库,通过输水管道进入项目区。

项目区由2干管供水,设计流量3.35m³/s,在每年4月到10月均匀供水。

造林减排作业区林业规划万亩,设计从二干二分干水管分水2.63m³/s,供一支渠到八支渠,九支渠引水0.41m³/s,作业区输水系统为管道输水,管道出口压力0.5Mpa以上,流量、水压满足灌溉设计要求。

2.1.2.2气象条件

项目区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属于典型温带干旱荒漠类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

光照充足,冬夏冷热悬殊,日差大,干燥少雨,蒸发量大,春秋时间短,多大风、扬沙和浮尘天气。

春季气温回升快却不稳定,常有春寒发生;秋季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快。

项目区的气候:

项目区全年日照2711小时,太阳辐射能量553.4KJ/m³。

年平均气温8.3°,月平均最高33.6°,最低-19.7°。

年平均降水量108.9mm。

年平均蒸发量2849mm。

年平均风速3.4m/s。

无霜期180到220天。

冻土层深度1.5m。

2.1.3地质条件

项目区主要为龟裂灰漠土。

以粘性和重壤土为主,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

其中非盐碱化、轻度盐碱化的占60%,重盐碱化的占25%,中度盐碱化的占15%。

由于土地10多米处是高矿化地下水,为此不能采用大水洗盐压盐措施,否则与地下水相接后果不堪设想。

2.1.4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农业开发区造林减排作业区总规划面积14.8万亩,规划林地面积8.5万亩,现有林地面积7.2万亩为建设面积1.3万亩,其余6.3万亩为荒漠、沙丘、戈壁。

在水源等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有很大的潜力。

2.1.5自然灾害及风沙灾害

项目区存在旱灾、风灾、冻灾、雹灾等自然灾害平凡,每年农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风灾出现在4到5月,平均6到7级;虫害是林区的主要灾害之一;项目区没有防雹设施,每年发生的雹灾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总人口29万人。

少数民族有6.49万人,农牧民人口3600人。

2.2.2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主要是生态林种植,无其它作物。

项目区采用地表水灌溉林业区,人工种植,平整土地,机械开沟。

2.2.3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2009年**生产总值约为480亿。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395元,农民年平均收入7876元,人口自然增长率4.31‰。

项目区为种植生态林,项目区农民直接参与林业生产和管理获取经济收入,主要为生态和社会效益。

2.2.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市、区分别建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市农业开发区有专业的林管站、植保站和林防站统一建设和管理。

2.3基础设施

2.3.1骨干水利工程现状

项目区的水源来自于**水库。

所有的斗渠、支渠都是管道输水。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田间灌溉渠系由支、斗、农三级组成,输水系统整体为管道系统,管道出口压力0.5Mpa以上,流量、水压均满足滴灌设计要求。

目前以建设林木滴灌面积2.5万亩,项目区滴灌已经建设完成,投入使用,运行管理由作业区专职人员负责,经费由作业区投入,项目区滴灌设施运行良好,节水效果良好,有利于项目对林木的更新改造。

2.3.3交通与电力

(1)交通状况

项目区北邻**公路,西邻**公路,距**21km,基地内道路基本硬质话,项目区内交通状况良好,依托**公路,客货流通方便。

(2)电力

项目区用电由**发电厂提供,已架设完善的线路,电力充足,用电有所保证。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项目区主要为龟裂灰漠土。

以粘性和重壤土为主,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

其中非盐碱化、轻度盐碱化的占60%,重盐碱化的占25%,中度盐碱化的占15%。

水利工程配套率100%。

渠系水利用率0.85.灌溉水利用率0.7.林网覆盖率27%,土壤肥力中等,盐碱严重,风沙状况严重。

项目区春季气温多变,主要的农业灾害是风灾,风灾出现在4到5月,平均6到7级,最大风力可达9级。

以此项目区生态防护林和固沙林格外重要。

由于土地沙化给**的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

所以对市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是振兴**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大计。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战略方针的需要。

2.是**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按照**发展战略:

把握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机会,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把**建设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周边地处荒漠戈壁,植被覆盖率极低,景观单调荒凉,建设生态防护林体系,可以改善**上产和生活环境,改善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

3提升**第一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后劲需要由于历史干旱缺水和自然环境恶劣,**第一产业发展缓慢。

为了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引水工程实施后的机遇,克拉玛依适时规划并展开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节水、土地改良和防风措施,以期达到建立第一产业稳固基础,为走良性农业开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环境服务功能

城市周围的森林和植被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减少噪音等功能,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环境良性循环发挥巨大的作用。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作方案。

项目区水土资源丰富、作物结构合理、电力供应有保证、管理水平高,项目实施经验丰富,具有各种优势条件,项目满足建设需求。

**制定有相农业倾斜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有保障,为项目的实施和投资效益的发挥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柱。

项目建设得到市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第四章水土资源及水供需平衡分析

4.1水资源分析

“引水工程”为项目区农业供水提供保证。

项目区的地表水来自于阿伊库勒水库,通过管道输水到达项目区。

管道的出口压力0.5Pma以上,流量、水压均满足滴灌设计要求。

项目区的用水量可得到可靠保证。

4.2土地资源分析

造林减排作业区土地面积14.8万亩,规划林地面积8.5万亩,以建林地面积7.2万亩,目前还有1.3万亩为种植。

其余的6.3万亩为沙丘、戈壁等。

项目区土地沙化严重,土层沙土深厚,靠东部从南到北为沙地。

项目区主要为龟裂灰漠土,土壤以粘性重土壤为主,容易板结、龟裂;并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重盐碱化的站25%,非盐碱化和轻盐碱化的站60%,中度盐碱化站15%。

4.3水资源平衡分析方法

1、现状年和设计水平年

本项目的现状年为2009年,设计水平年为2012年。

2、供需单元平

将项目区作为一个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确定供需平衡计算节点

项目区为地表水灌水区,由支管进口作为供水工程引水量得计算节点。

4、灌溉设计保证率

设计保证率取P=75%和P=50%。

4.4项目区现状年水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现状灌溉方式为滴灌,亩均滴灌定额为450m³/a,田间水利用率系数0.9,管道水利用率系数0.95,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0.77,加之管理不善,致使灌溉定额偏大,水源被浪费。

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加大高新节水灌溉。

4.5项目区设计水平年水供需平衡分析

由项目区建设后水量供需平衡计算可知,在原有的基础上目前可以满足1万亩林地灌水需求。

项目区通过引水工程向项目区灌水。

年引水量0.4亿立方米。

在供水p=75%是水量为40000万立方米,可满足项目区灌水需求。

在p=50%是水量为3460万立方米,加大节水灌溉才能满足灌水需求。

当前项目区是按需求供给,不受水保证率限制。

因此项目区的水量可得到可靠保证。

 

第五章规划设计

5.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把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的结合起来。

遵循科学发展观理论紧紧围绕**林业生态系统建设规划的战略部署。

以沙漠防治和风沙治理为重点,恢复增加林草植被和提高林地生态效益为核心。

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生态林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5.2规划原则

项目区改造工程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集中连片、依靠科学、注重效益”的原则,项目区结合实际,采用科学的方法,集中连片合理改造,项目区实施1万亩低效林、中幼林改造。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与社会效益结合。

坚持科学设计建设的统一管理、统一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提高林地的质量。

作业区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讲究实效的原则,提高农业开发的综合效益,增加农业后劲。

项目区发展以内涵挖潜为主,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

5.3建设标准

1.项目区建设使作业区1万亩里林地成活率不低于95%,三年后成活率不低于90%,林地覆盖率90%以上,灌溉率在74%以上。

项目区栽种苗木19万株,林床宽8m栽植片林、框架林株距3m,树种选用新疆白榆、大叶白蜡、胡杨、沙枣、银新杨、北美杨。

5.4开发任务

项目区的开发任务:

项目对1万亩低效林、中幼林进行改造。

在已经建设好的林地基础上,种植1万亩生态防护林。

实施治理的土地沙化土地要集中连片,项目建成后要达到“旱能灌、碱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

健全管护制度和管护组织。

通过项目区建设,将使生态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项目建设目标:

造林面积为1万亩,人工造林成活率不低于95%三年后林木保存率不低于90%,林地覆盖率90%以上,灌溉保证率74%,项目对1万亩低效林、中幼林进行改造,栽植苗木19万株,林床宽度8m,栽植片林、框架林,株距3m,树种选用新疆白榆、胡杨、大叶白蜡、银新杨、北美杨和沙枣树等树种。

林木效益:

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

通过树木吸附大量的浮层和有害物质,可减少空气中尘埃和颗粒物含量的70%~80%,吸收有毒气体,减少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浓度。

另外,树木有杀菌和消除噪音的作用,对人类的危害将大大降低。

为克拉玛依生态环境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5.5规划布局和技术方案选择

5.5.1规划布局

项目区分两部分,二支渠2、3、4、5、7斗渠,面积是5746亩。

九支渠3、4、5、6、7斗渠,面积是5261亩。

总面积是11007亩。

生态防护林树种配置:

片林是榆树、胡杨、白蜡、沙枣行行混交,成品字形;框架林是一行银新杨,一行北美杨,两行榆树。

5.5.2技术方案选择

生态防护林建设结合树种、林种、防护结构、灌溉方式、林木抚育管理和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最终确定生态防护林方案。

5.6建设内容

项目区栽植苗木19万株,林床宽8m,栽植片林、框架林,株距3m,选用新疆白榆、大叶白蜡、胡杨、沙枣、银新杨、北美杨等树种。

1.栽植时间是10月中旬到10月下旬。

2.树苗选择生长健壮、无虫害、根系完好、尽量使本地树苗。

3.栽植深度(比原有土深10到15cm),树苗扶正踩实。

4.管护工作:

树苗及时浇水,防治病虫害。

 

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

6.1施工条件

1.工程所在地的交通条件:

项目区北邻**公路,西邻**公路,距市区21km,交通条件良好。

2.购置19万株苗木,栽植19万株苗木。

3.施工水、电条件:

施工用水是管道供应,电采用柴油机发电。

6.2施工总布置

1.管理机构(包括监理、设计单位)。

2.施工单位临时房屋由施工单位自行建设。

照明线路、机械维护、大修等均有施工单位自行负责。

3.平整堆放苗木场地。

6.3施工方法与要求

本项目主要是苗木采购、运输、栽植。

主要的施工程序是开挖树沟、苗木供应、栽植、灌水、维护,施工进度根据项目批复做好春秋两季植树准备,安排好工作人员。

6.4施工总进度

**1万亩沙化治理项目建设期为1年,项目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1月完成防护林种植,整个系统的验收为作物的一个生育期以后。

 

第七章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投资估算

1.估算依据:

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执行[2003]67号文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

2.土地沙化治理编制依据:

水利部颁布《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2年)

水利部颁布《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2年)

水利部颁布《水利工程概算补充定额》(2005年)

水利部颁布《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2002年)

水利部颁布《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2002年)

水利部颁布《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2002年)

水利部颁布《水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2002年)

水利部颁布《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年)

水利部颁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03年)

3.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532.5万元,林业措施510.13万元,其他工作措施22.37万元。

7.2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532.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55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42万元,建设单位自筹资金35.5万元。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方案

8.1环境影响

1.项目区改变局部小气候。

2.改变林区土壤结构,提高林区土壤生产潜力

3.对土壤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4.防治病虫害是使用一定量的化学农药,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对项目区要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使用农药。

8.2水土保持方案

根据项目的特点在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方面,应做到点治理和面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在防治措施具体配置中要以工程措施为先导,发挥起速效性和控制性。

 

第九章效益分析

 

9.1经济效益

本项目作为**生态工程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可带动项目区内75户247口人民从事项目区内林间生产管理,按照万亩计算人均40亩,生态林日常需要进行除草、修枝,在林间还可以套种其它作物,解决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

项目区建成以后人均可增收600元。

9.2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森林覆盖率增加,增大流域集雨含水能力,提高区域抗旱能力,提高林地进化功能,改善周边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项目实施对防止土地石化、沙化和荒漠化,缓解水资源矛盾有重要意义。

促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环境容量,调节人民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

9.3生态效益

1.生态经济林建设对局部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起到作用。

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

通过树木吸附大量的浮层和有害物质,可减少空气中尘埃和颗粒物含量的70%~80%,吸收有毒气体,减少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浓度。

另外,树木有杀菌和消除噪音的作用,对人类的危害将大大降低。

2.改良土壤水土保持效益

林木即能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水分,又可改善环境。

项目建成后,林地面积增加,加大截水,减少蒸发,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通过小气候的改善,水土条件转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

林木底下的根系变化,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能,对该区的土壤结构、土壤养分与水分布状况有显著的改善。

3.改善周围的小气候

项目实施后,有效的降低风速,减少沙尘。

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同时可以涵养水分,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平衡,不仅为农业生产创造财富,而且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第十章施工组织和运行管理

10.1组织机构设置

该项目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办主管,**农业综合开发造林减排作业区负责项目工程具体实施。

工作小组设置领导小组,由开发农发办、财政局、林业局组成,以保证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10.2实施管理

该项目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统一领导,项目承建单位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负责实施。

项目管理部门以合同的形式明确项目建设单位的实施进度、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等。

项目工程采用领导负责制,做到岗位明确,职务分明,做到谁领导,谁负责。

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推行公示制。

项目完工后向上一级递交竣工报告,申报上级部门验收。

验收后由项目作业区负责管护工作。

10.3运行管护

1.运行管理

项目运行管理进行统一的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采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专业管理为骨干,群众管理为基础,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对项目区内工程实施管理。

2.维护制度

明确专人管理,项目区内不能随意砍伐,如有个别死苗现象及时补植,确保质量和数量。

做到伐一植一保证林网的连续效益。

管护费用:

只要由财政支出,具体项数应根据实际发生综合核算。

 

第十一章对策和措施

11.1问题和结论

1.可行性研究结论:

本项目建设内容合理、目标明确、意义重大。

项目建成后有效地提升森林覆盖率和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综合评价结论:

项目技术方案合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适宜。

项目建成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该项目实施完全可行,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目的。

建议尽快实施,使其效益早期发挥。

2.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中,确保苗木成活,如何确实提高。

项目管护资金如何加强管理。

11.2对策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为使项目建成后达到预期的目标,发挥更大的效益有以下几点建议:

1.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有资质、技术专业强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采用招标制度,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手续是否齐全、合法以保证工程质量。

2.项目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单位,使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有机结合,后期管护资金应建立长期有效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3.加强项目区管理工作。

搞好人员培训、增强政策、提高业务素质工作,进一步健全高素质专业齐全的项目开发、管理队伍,使其是一个勤政廉洁、综合协调能力强、办事效率高、有权威性的办事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