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992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旅游

【考情分析】

1.人口从考核内容上侧重考查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人口数量及素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命题形式上,多以坐标图、构成图、区域图或表格曲线等方式呈现。

2.以中国最新的人口抽样数据或各种数据或各种人口分析统计数据表为背景,结合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及预测将来产生的影响。

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和分布特点,比较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的类型及特点。

更加关注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系列问题,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结构及预测将来产生的影响;

3.以城市为依托,考查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以中国或世界旅游为背景,考查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景观欣赏、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知识交汇】

一、人口

1.人口的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阶段:

阶段

主要特征

出现时间

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区

原始(低增长)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农业社会时期

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

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

传统型(加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工业化初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目前

过渡型(增长减缓)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口平均寿命上升

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导致出生率下降

非洲绝大多数;亚洲、拉丁美洲以过渡型为主;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

现代型(低速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现代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欧洲全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2.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

人口总数/总面积

(2)世界的人口分布

①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三处:

东亚、南亚(这里是世界古老文化中心,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这里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美国东北部(这里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②人烟稀少的地区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高山高纬寒冷地带、干旱的沙漠地区、热带雨林的湿热地区。

③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十个: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上在亚洲);俄罗斯(欧洲);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尼日利亚(非洲)。

(3)我国的人口分布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等。

如我国的人口之所以东密西疏主要原因是受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地形以及气候差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通、经济东西部也差异明显,这些都深刻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分布。

必须强调的是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3.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合理容量

由于生活质量是一个软性指标,所以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但人口的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①资源;②科技;③地区开放程度;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由于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此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4.人口问题

⑴世界人口问题及其表现:

①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口增长过快。

②发展中国家就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口增长快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影响经济发展。

解决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兵源不足,劳动力缺乏,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

解决措施是适当移民,鼓励生育。

⑵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量人口多,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人均资源拥有量偏低,许多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抵消;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劳动生产率低,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

 5.人口迁移

(1)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率、死亡率一样,是人口数量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比较平稳,迁移则因为人类的自主意识作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数量、素质及其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

而且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将会减慢,未来人口增长和分布将更多地与人口迁移有关。

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

(2)影响迁移的因素:

有气候、土地、淡水、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但当前社会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口迁移,如目前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乡之间收入的巨大差异,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较好的生活环境是迁移的原因;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提供了迁移的便利,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迁移;还有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原因的人口迁移;再就是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政治原因造成的迁移。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如

(2)中所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对迁出地来说,加强了对外联系,缓解了人地矛盾;对迁入地改变了落后地区的面貌,对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矛盾和城市的环境问题。

如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如住房、交通、治安等,影响社会的安定。

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可采取“三三制”分流措施:

①三分之一有序地进行出国、出省、出县、出村的劳务输出;②三分之一离土不离乡,被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吸收;③三分之一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和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帮助农民致富。

(2010·海南卷地理)

图2示意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一年龄构成。

读图2.完成4~5题。

4.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5.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①②③④

【答案】B

(2010·上海地理·T9~10·4分)(四)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命题立意】该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解答时需要利用世界主要人口稠密区及稀疏区,以及它们主要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等有关知识。

【规范解答】1选B,2选D。

第1题,亚马孙河流域位于亚马孙平原,东邻大西洋,所以A、D项错误;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森林等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十分丰富,但是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居住,所以B项正确,C项错误。

第2题,巴西既有欧洲移民文化又有当地土著文化,其东南部虽仍处热带,但由于地形平坦,加之地势高导致气候凉爽,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因而开发较早,形成人口密集区。

二、城市1.城市地域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平原地区多呈集中式,谷地中多呈条带状或放射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多呈组团状。

其关系图如下:

 

2.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因素是本单元的重点,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图解),在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

在社会经济因素中,自然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明显减弱;而科技、旅游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明显加强。

3.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

根据付租能力和地租的高低,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及街角路口处,以市场和交通最优为原则。

工业区趋向于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见图表:

 

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的范围相对较大;而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

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

5.城市化

⑴城市化的实质:

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⑵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逆城市化

工业化早,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城市发展较合理

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合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才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⑷原理应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浪潮一浪接着一浪。

但城市的各项设施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多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对症下药。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49年的10.6%到2002年的39.1%,水平不断提高,但问题也接踵而来。

针对本国国情,中国制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城市――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要郊区城市化或逆中心化;中等城市――充分合理发展,小城市――合理发展,改变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乡镇――积极推进城镇化水平,尽可能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好路子。

【思想方法】

一、正确看待人口问题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中,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人口问题在当今世界表现越来越明显,是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人口问题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表现是不一样的——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是目前最突出和明显的人口问题。

而这些人口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对统计图表的阅读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因此复习时要明确人口问题的类型,弄清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的承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的观念为指导,以人均意识为核心,分析人口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利用的相互关系,寻求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途径。

二、城市环境问题和城市的合理布局

作为人口最集中,对环境改造最彻底的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高考关于城市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问题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是近年来考试的热点。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

复习时要先利用各种资料和图表,联系城市中工业生产活动、居民的生活、交往活动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明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要明确污染的种类、污染物的来源和主要成分,并针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功能、垃圾无害化处理、增加绿化面积等。

特别是要注意与热点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四、应用比较法理解知识

1、城市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地形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2、热带的高原

3、山区的河谷和较开阔的低地

1、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阶梯上

2、美国的波士顿一纽约一华盛顿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

气候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河流

1、供水和运输功能2、军事防卫

我国南方的城市分布

自然资源

资源优势,降低成本。

影响城市宏观分布的经济条件

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我国鞍山等一批新兴城市

交通

向交通便捷的位置集中(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

古代的邯郸、现代的郑州、石家庄

政治、军事、宗教

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

古希腊的雅典、我国的西安;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历史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60%-80%

较低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3、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危害比较

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及造成的结果

危害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煤烟、粉尘-)(烟雾、污浊)硫氧化合物—)(酸雨)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4(光化学烟雾)

危害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城市地表径流

富营养化—,水生生物繁殖叫水体缺氧有害金属—)公害病

危害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50分贝的噪声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不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影响健康

4、城市布局形态的比较

城市形态

比较项目

集中紧凑式

分散疏松式

示意图

 

城市用地布局

总特点

比较集中

比较分散,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

居住用地布局

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区,职工生活依托中心生活居住区

就近组织生活,各区片相应布置生活设施,形成多个生活居住区

工业用地布局

工业用地连片布置在居住区外围,部分有污染的工厂布置在近郊

城市用地分成多个片区,相应布置生活居住区

【专题训练】

一、单选题

右图表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的增长类型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

2.图中甲处外凸,其原因可能是A.传统思想严重B.难民迁入

C.外籍工人迁入D.城市化发展

读右图,完成5~7题。

5.影响③④阶殴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B.社会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文化素质和优美生活环境

6.三峡库区大量人口迁往外省市,形成这种巨大移民现象的推力因素主要是

A.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低B.拨给移民的安置费用低

C.对迁入地生产条件不适应D.不愿意离开祖辈生活的故乡

7.近两年来,我国航天人才回流现象喜人,主要原因是:

①事业留人,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大目标②环境留人,

党中央对航天事业非常重视③待遇留人,激励化的薪酬分

配④制度留人,在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中留

给年轻人的比例达25%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B.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决定于生存空间的大小

C.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大

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9~11题。

9.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10.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B.工业C.商业D.旅游业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下面图1地区外商投资多,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化速度快,大中小城市数目多,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

读图回答14~15题。

图2天目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图1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14.图1中丙、丁及甲城新区的人口已突破百万,且甲城新区引进的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

产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引进这类产业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国外大公司大财团进驻甲城新区是因为甲城市场广阔、劳动力廉价

C.外资小项目进驻不了甲城新区而进丙或丁城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交通方便

D.甲城工业基础好

15.乙、丙两城和云南昆明、四川成都为中国首批著名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第一季度他们

各自接待的境外游客数量相当,但乙、丙城接待的境内游客远大于昆明和成都,其主要

原因是

A.乙、丙城的旅游资源比昆明和成都更具非凡性B.乙、丙城距离旅游客源地近,交通便捷

C.乙、丙城旅游景点的知名度高些D.乙、丙城旅游配套设施好,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大

下面甲图(云南某城市的区位图)和乙图(甲城市某局部8:

30)时等噪声值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据图分析甲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最有可能是

A.水运障碍B.地形C.气候D.水源

17.乙图中n地的噪声污染值和污染源可能是

A.100分贝奶牛场B.120分贝车站和码头

C.80分贝超市D.60分贝学校及体育场

下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据此回答18—19题。

 

18.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A.青藏高原B.西北地区C.南方地区D.北方地区

19.根据图中信息,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20.读下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

回答:

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A.AB.BC.CD.D

22.自古至今,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表2005年我国跨经济地带流动人口引起的资金分配格局

经济地带

净流入(出)人口/万人

流入(出)资金/亿元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4128

-2804

-1324

-4305.87

+2924.82

+1381.05

注:

“+”表示流入,“-”表示流出。

材料二表2005年我国部分省区(图2—10)流动人口引起的资金分配格局

省区

净流入(出)人口/万人

流入(出)资金/亿元

-870

+907.49

+1560

-1627.22

 

注:

“+”表示流入,“-”表示流出。

(1)结合材料一,说明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

(2分)

 

(2)图中①②省区的名称分别是和

(写简称)。

分析我国人口流动对①省区产生的

影响。

(8分)

2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于11月24日20点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宣布大会开幕。

30日晚,闭幕式在深圳世界之窗举行。

材料二泛珠合作理念提出以来,广东与泛珠地区的多个省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开展联合促销、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推动泛珠地区的招商引资、实现客源互换、市场互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材料三“泛珠三角”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

(1)广东作为全国旅游大省,近年来,在泛珠合作中继续发挥了其排头兵的作用。

旅游

业也从上世纪单纯的接待参观到包括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全

面出击,这体现旅游业的特点;每年来广东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数

约一亿人次左右,这体现旅游业的特点;据统计,旅游部门的直接收

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就能增加4.3元,这体现旅游业的特点。

(2)

“泛珠三角”区域所包括的11省区都是旅游发展较早、旅游产业较为成熟的地区。

下图中A、B均属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旅游景点。

其中A景点位于“泛

珠三角”的(省份);具有传统纳西民居建筑风格的丽江古城和号称“庐

山第一奇观”的三叠泉瀑布,是其他旅游景区所不具备的,这体现了旅游资源的

性;为达到最佳欣赏效果,欣赏庐山瀑布时,需要,以兼听其形、声、

色、动等美感,苏东坡观庐山曾写下了千古名句“”。

A庐山三叠泉瀑布B丽江古城

(3)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为世人所瞩目,众多的欧洲游客表示愿意到中国游览观光,某旅游团计划在游览北京之后,乘船和火车从北京出发参观游览下列景点:

南京中山陵、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最后到香港(从苏州到杭州一段要乘船)。

请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走近路,不走重复路线)。

从北京出发经到武汉市游览黄鹤楼;再经到九江市游览庐山;又经长江到南京市游览中山陵;再经到苏州市游览拙政园;然后经到杭州市游览西湖;再经到广州市参观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最后经到香港。

(4)根据材料二,结合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评价的条件,分析广东与泛珠地区的多个省份

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丽江古城地处云南省西北部,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

随着旅游业兴起,特别是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