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6374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常山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一、“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上级“三农”工作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解决民生热点问题为重点,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农惠民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18元,年均增幅达到12.5%。

(一)高效生态农业取得新进展。

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6.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8.4%,年均增长3.4%。

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启动了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深入实施胡柚、油茶、食用菌等农业主导产业转型提升工程,生态畜牧、设施蔬菜瓜果、特色水产等产业发展迅速,青石镇、天马镇、新桥乡分别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果品产业强镇、食用菌产业强镇和竹木产业强乡,全县共培育发展特色经济专业村68个。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全县土地、林地流转面积分别达到5.3万亩和3.3万亩。

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猛,“十一五”末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34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带动农户6.9万户。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40个,基地面积13.63万亩,常山胡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取得重大进展,常山山茶油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农民创业就业形成新气象。

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和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培训农民5.8万多人,2.9万多人实现转移就业。

创业就业平台发展壮大,特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农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致2010年,全县共培育农家乐特色村点19个,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5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6个,桃花源被评为全市首个农家乐AA景区,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24家,从业人员580人,共接待游客190多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9000多万元。

高度重视来料加工业发展,出台了促进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至2010年,全县有来料加工经纪人480多名,集中加工点294个,加工项目400多个,加工人员3万余人,去年发放来料加工费2.3亿元。

(三)农村环境呈现新面貌。

五年来,先后实施了“八大工程”、“三农提升工程”,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完成整治村188个,创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个(其中省级6个),环境优美村10个、文明和睦村10个;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9个、焚烧炉6个,80个村实施了清洁工程;建成新农村电气化村84个,客运班车通达311个村。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有序推进,2010启动了赵家坪安置区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房改造建设8100户,面积202.5平方米。

五年来,深入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改善了15.67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条件,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5座,整治河道211公里,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90平方公里;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完成土地治理5.8万亩,完成土地整理11.8万亩、低丘缓坡开发1.4万亩、建设用地复垦4900亩。

(四)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

先后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6580多万元,累计减少低收入农户14072户,占总数2.2万户的63%。

下山搬迁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有2810户9843人下山搬迁,建设下山脱贫小区20多个。

组织9个村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并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两社合一”的运行模式。

省市对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9年全省扶贫办主任会议在我县召开,县扶贫办多次被评为全省扶贫系统先进单位。

(五)农村公共服务再上新水平。

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实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等工程。

修订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85元,参合率和住院报销比例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乡村两级文化活动场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全覆盖,建成323个村文化活动室,2009年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县。

全面完成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乡镇联网率为100%,行政村联网率为99.4%。

着力加快农村体育事业,推进省级体育强乡镇和体育小康村创建,建成小康体育村140个。

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建成乡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7个,村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10个。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100%,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4.8%。

(六)农村发展活力实现新突破。

新农村建设保障机制健全,“十一五”期间,连续出台了5个“1号”文件,从各个层面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07年以来全县共落实财政扶持“三农”资金共16.83亿元。

“四体一体”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农民信箱应用广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房保险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实行粮食订单质押贷款和粮食预订单质押款服务项目,出台了小额信贷制度。

围绕“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目标,初步探索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农民饮用水工程和沼气利用工程管护等长效运行机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

(七)“三农”工作有了新亮点。

“十一五”期间,我县开创了一些在全省或全市范围有影响的特色、亮点工作,提出的“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被写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和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建议,并作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总要求,村庄整治助推农民增收的做法在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现场会上典型交流,坚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提升胡柚产业的做法及成效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原副省长茅临生作了重要批示;稻鱼共生、柚菇模式、柚园土鸡养殖等产业结合模式全省领先,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来料加工的做法及成效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陈加元副省长作了重要批示,来料加工转型升级获市创新奖。

民情沟通日制度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为全市提出“三民工程”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我县还被确定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00个示范县之一(浙江省共有3个示范县)、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

二、“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1、提升绿色产业,推进发展现代农业。

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低耗、高效、科技含量高的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以胡柚、山茶油和食用菌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为先导,畜牧、果蔬、水产、竹木等后发新兴产业联动并举的农业结构布局,建成一批绿色优势产业集群区。

力争到2015年,每个优势产业都有1-2个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个,县级以上品牌农产品10个,全县胡柚总面积10万亩,总产量控制在15万吨以内,全县食用菌产业实现栽培量、产量分别达到1.3亿瓶袋、4.55万吨,建设油茶低产林改造基地10万亩,其中油茶丰产示范林基地3万亩,建设高效油茶良种基地2万亩。

蔬菜年总产量16.7万吨,实现年产值2.5亿元。

茶园面积达1.2万亩,茶叶总量230吨,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实现水产品总产量年递增5-6%;建设毛竹低产林改造基地5万亩。

至2015年,全县培育新增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50家,超5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家,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家。

2、建设美丽乡村,营造绿色家园。

按照“产业精美、生活富美、环境优美、民风淳美、服务完美、社会和美”的小康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推进以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要抓手,以连片推进村庄整治和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中心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至2015年,确保村内道路硬化率不低于90%,垃圾收集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不低于9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不低于75%,农家乐污水治理率不低于90%,生态公墓建设及“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100%,实施农村清洁工程342个村。

“十二五”末期将342个行政村调整为中心村78个,村改居47个,保留基层村76个。

“十二五”期间建设美丽乡村60个,中心村25个,打造四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即320国道从招贤镇官庄村至青石镇集镇的“柚桔绿色迎宾大道”,320国道、048省道青石镇段的“青石花石艺术长廊”,205国道从县城到何家乡文图村的“乡村旅游精品长廊”,320国道以西部分的“花卉苗木博览大道”。

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十二五”期间,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0000户,完成农村低保标准(2010年)150%以下的5000户以上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改造任务,建设用地复垦2500亩以上。

3、推动农村全民创业,促进农民充分就业。

提升“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转移就业特别是农民工返乡再就业技能培训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农民意愿,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非正规就业、弹性就业、自主创业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每年培训农民6000人。

以培育专业领军人物为重点,有计划地对农业经济主体进行轮训,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

至2015年,培育1000名绿色农业领军人才。

充分发挥常山“金钉子”、“三衢石林”、以及“胡柚文化博览园”、“油茶文化博览园”等精品项目的示范效应,发展农家乐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建设绿色农业公园。

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加工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来料加工业,扶持培育一批家庭工业示范村。

结合“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引导和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在农村设立经营网点,积极发展农村商贸业。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以提高低收入农民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围绕产业扶贫、下山移民、创业就业等工作重点,以“一户一策一干部”活动为载体,建立健全扶贫帮困机制,努力扩大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各项帮扶措施,切实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低收入农户的奔小康步伐。

以改善低收入农户生存发展环境为导向,以高山远山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为重点,以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周边为主要入迁地,大力推进重点区域人口的整体搬迁,至2015年,全县计划搬迁3000户,10300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促进公共资源在全社会的均等配置,改善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我县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绿色扶贫的样板县。

实施“万名农民进城工程”,推进农村扶贫与吸引农民进城居住就业同步。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3000元。

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改善农村民生。

以城乡一体的规划布局为指导,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公共服务,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

至2015年,规划新增农村联网公路250公里,总投资11250万元,完成2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183.7km河道整治项目,实现城乡一体的供电、供水网络覆盖率达100%,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0%以上,实施9个乡镇116个行政村共10.9万人的农村饮水工程,结合常山港航道建设,新建5座水电站,改造水电站9座,新增装机容量1.14万千瓦。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至2015年,实现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50%以上,医疗救助资金平均标准一般不低于人均1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5%以上。

6、全面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增强“三农”发展活力。

以实施“万民农民进城工程”为突破口,加快和深化土地制度、林权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社保制度等改革,实现农地经营规模化、进城农民工市民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民财产资本化、分散农民组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目标。

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以转租、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流转的流程,2015年,耕地流转率和林地流转率达到50%左右。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出台完善林权流转、农房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下山搬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三、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

(一)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抓好“两区三园”建设。

推进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胡柚、油茶、食用菌三大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生产设施,做好“接二连三”发展文章,实现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及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有机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完成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

积极引导农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各类特色经济专业村。

二是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积极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

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户的培育提升工程,重点培植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和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双强”的经营主体。

三是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健全“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安全行动计划,发挥好农技110、农民信箱在农产品促销和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作用。

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展会,促进农产品销售。

(二)拓展创业就业平台,促进持续增收。

一是开展培训。

深化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点菜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全年培训农民6000名,转移农民3000名,引导民营企业主、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能人带动农民开展合作创业。

二是提升来料加工。

要继续将来料加工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坚持扩量与提升并举,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和扶持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重点企业。

切实加强与义乌、温州、宁波等发达地区对接,拓宽来料加工业务订单承接渠道,推进来料加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促进农家乐转型。

继续坚持发展与提升并举,打造精品农家乐,深化产业带动文章,以农家乐经营带动种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提升农家乐特色村(点)1个,实现经营收入比上年提高15%以上。

四是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健全“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用足用好省市结对帮扶单位、县级机关部门单位和同乡会的结对帮扶优势和资源,力争在真帮扶、出实效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继续做好低收入农户下山搬迁工作,建设赵家坪下山搬迁区,全年完成下山搬迁420户,减少低收入农户4400户以上,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三)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以规划为先导,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启动创建“美丽乡村”30个以上。

一是抓好村庄整治。

把村庄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工作,实施40个村的村庄整治建设和160个村的农村清洁工程(其中今年新增80个村)。

二是培育中心村。

把优化村庄布局、开展中心村培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积极引导农村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集聚,着力培育“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中心村5个(其中省级重点示范性中心村2个)。

三是启动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

按照“环境优美”的要求,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构建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

启动青石花石艺术长廊(048省道砚瓦山至高铺)、乡村休闲旅游长廊(205国道徐村至文图村)、花卉苗木博览大道(320国道富足山至草坪)三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

四是深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结合县城扩建,中心镇、中心村培育,高山、远山、深山农民下山搬迁,地质灾害点搬迁,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力度。

积极探索推广宅基地置换办法,引导农民按照农村社区建设要求,统一规划建设集中住宅小区。

加快推进县城赵家坪安置小区建设,鼓励农民向县城集聚。

(四)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进一步完善土地、林地等流转的政策措施,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承包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县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依法调处土地承包纠纷。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山林产权,加快森林资源流转。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

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和服务,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促进农民建房规范有序进行,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服务中心。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继续探索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

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拓展支农领域。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鼓励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提高贷款额度。

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各类抵押贷款,简化规范业务流程。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

不断健全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五)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共享建设成果。

一要在改善农村基础服务上下功夫,重点围绕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等四项基础服务,继续实施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政策,加快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大力发展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继续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小康体育村创建,深入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改善和解决1.8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二要在提高农民基本保障水平上下功夫,紧紧围绕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四项基本保障,深化农村救助体系,做好低保提标、巩固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均等。

三要继续办好农村民生工程,努力形成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力争每年兴办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实施一批符合老百姓意愿和要求的惠民工程,使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