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582582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录

摘要3

关键字3

1选题背景5

2选题意义5

2.1理论意义5

2.2现实意义5

3国内外研究现状6

3.1国外研究现状6

3.2国内研究现状6

4相关基本概念6

4.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

4.2农村规划7

5新农村规划的任务、作用、特点及原则7

5.1新农村规划的主要任务7

5.2新农村规划的作用7

5.3新农村规划的特点8

5.4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原则10

5.4.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10

5.4.2珍惜土地,保护生态环境10

5.4.3维护生态,节约能源11

5.4.4区分缓急,循序渐进11

5.4.5完善设施,保障安全12

5.4.6因地制宜,分类指导12

6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13

6.1村庄过小过于分散,土地浪费严重13

6.2乡镇企业无序发展,环境污染严重13

6.3基础设施匮乏,人居环境质量低下13

6.4盲目照搬城市模式,乡村传统特色丧失13

6.5农村基层问题显著,新农村建设行动难14

6.5.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过于抽象14

6.5.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民主政治化进程14

6.5.3文化素质较低14

6.5.4传播途径单一14

6.5.5农村积淀的历史封建思想根源深厚14

6.5.6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不完善,两委关系、乡村关系不够顺畅15

6.5.7少数当选者和党内人员素质不高15

6.6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状15

7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原因16

7.1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村庄落后面貌的根本原因16

7.2特殊的分散城市化过程导致“农村病”的产生16

7.3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加剧了村庄环境的恶化17

7.4资金投入不足,规划管理缺位是当今村庄建设布局凌乱的直接原因17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对策18

8.1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18

8.2明确新农村规划的内涵18

8.3新农村建设需规划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规划先行18

8.3.1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8

8.3.2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环境的需要18

8.3.3村庄规划是经济发展的需要19

8.3.4村庄规划是节约耕地的需要19

8.4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19

8.5村庄规划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宏观指导19

8.6村庄规划要引入生态观念、突出地域特色20

8.7村庄规划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特色相结合20

8.8务实解决农村规划力量薄弱问题21

8.9扎实推进学习型农村规划,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1

8.10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建议22

8.10.1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22

8.10.2建立和完善“两推一选”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22

8.10.3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23

8.10.4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和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工作23

8.10.5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24

9总结25

10参考文献26

致谢28

 

摘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主导,农村地域广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村庄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农村的社会最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面临着许多问题。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村镇规划的忽略,尤其是对于小城镇镇域内部,即广大农村地区空间组织的研究几乎仍是空白,造成现有的村庄规划理论严重滞后于规划实践的发展,现实中常常以简单化的空间集聚模式来处理当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型农村问题,缺乏对村庄规划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导致规划实施乏力。

本文就村庄规划理念进行研究,这对于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现状研究

 

ABSTRACT

Chinaisacountrywithalonghistoryofagriculture,Theruralpopulationdominates,thefundamentalconditionsoftheruralareastotheimportanceoftheconstructionofChinesevillagesplanning.Alongwiththeurbanizationinacceleratingperiod,ruralsocietyofthemostfundamentalchangeshavehappenedtotheeconomy,isfacedwithmanyproblems.Butbecauseofthetownplanninghaslongignored,especiallyforsmalltownswithinthearea,namelythevastruralareastheorganizationofspaceresearchisstillalmostblank,Causetheexistingvillageplanningtheoryintheseriouslagplanningpracticeofdevelopment,therealityoftentosimplifyspaceassemblingpatterntodealwithtoday'sdiversityandthecomplicatednewruralproblems,lackofvillagesplanningthoroughanalysisandresearch,leadtotheplanimplementlackofpower.Thispaperplanningideaofthevillage,thevillageplanningtoguidetheconstructiontohavethecertaintheoryvalu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

thenewruralconstructionofsocialismVillagesplanningPresentstudy

 

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决从各地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必然条件,有着新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包含的内容丰富。

本论文所研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新农村建设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农村建设,因此科学合理的农村规划师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编制农村布局规划和新型社区建设,也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

因此,农村规划的研究也就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论文是根据新形势下的农村的发展局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了研究。

2选题意义

2.1理论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学术界关于村庄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就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生态学专业、农业、工程管理专业等,然而从规划角度尤其是村庄规划角度研究的则相对比较少,本文从规划的角度,立足于村庄建设规划模式和设计做法,以期对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理论指导意义。

2.2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村庄经济全面发展的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改变我国村庄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科学规划,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有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合理的农村规划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发展规划提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统筹考虑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教育、农村管理等内容,使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经济同步发展,农民素质与良好社会风气同步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现状

农村规划在国外的研究最初是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社区规划,当时,欧洲的工业革命达到高潮,人们的生活环境极端恶化,社会矛盾尖锐,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希望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建立理想的生活模式。

英国人罗伯特·欧文于1817年提出了基于农业生产和集体生活的“新协和村”的概念,而事实上新村的组成和布局就是一种最早的农村社区规划模式。

然而,农村规划理论却没有因此而发展起来,而社区规划却成为了当时社会主要研究的内容。

但后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在随后的社区规划研究中开始转向于农村地区。

3.2国内研究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当时是以农业区划和建筑学理论为基础,开始探索性的做一些示范型的村镇建设规划,由于没有完整、系统的农村规划理论作指导,规划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知道1986年,王万茂编著的《农村发展与建设规划》出版发行,结束了我国农村发展规划理论的空白历史,该书系统的介绍了农村发展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的方法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政府对农村的诸多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多,激发了更多学着对农村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农村发展规划方面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农村发展规划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

4相关基本概念

4.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4.2农村规划

农村规划,又称为农村发展规划,本文沿用朱朝枝对农村规划的定义,即农村发展规划是各地区根据当前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是在特定的农村区域范围内进行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总体部署,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区域的资源,合理调整区域内的农、林、牧、副、渔的构成比例以及发展与农村生产有关的工、商、运、建、服等产业,使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的构成比例、规模、速度以及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5新农村规划的任务、作用、特点及原则

5.1新农村规划的主要任务

新农村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村庄土地,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新农村规划是建设村庄和管理村庄的基本依据,是确保村庄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荃础,是实现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农村规划的主要任务体现在:

(l)从村庄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村庄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村庄的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确保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村庄发展目标相一致.

5.2新农村规划的作用

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是有效节约农村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村庄建设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呈无序发展状态,土地浪费现象十分惊人。

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整治,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复耕部分土地,这就可大大节约土地资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莫定基础。

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村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公共资源投资、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替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必由之路。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长期围绕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发展,自然村规模过小,布点分散、居住零乱,村内布局无合理规划。

村庄居住条件混乱,不但会对农村养殖业带来巨大影响,同时,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娱乐设施相对不足,难以搜盖过于分散的自然村。

由于居住分散零乱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缺乏有规模的组织,造成农村文化生活的医乏,给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了难度。

以上问题,若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统筹建设,优化环境,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达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目标。

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资源,二是人才,三是资金。

而这三个条件的满足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良好的环境为基础。

农业资源只有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依靠科学规划才能得到优化配置,人才和资金要靠良好的环境招徕和吸引。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相对医乏,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实行村庄综合整治,可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5.3新农村规划的特点

新农村规划关系到村庄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和艺术各方面的问题,内容广泛而复杂。

为了对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性质有比较确切的了解,必须进一步认识其一些特征。

综合性的技术工作。

新农村规划需要统筹安排村庄的各项建设,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居住、公用设施、文教、卫生、商业、园林绿化等等。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如当考虑村庄建设条件时,就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等范畴问题;当考虑村庄性质、规模时,又涉及大量的技术工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设项目,研究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工作;至于村庄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村庄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等,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

而这些问题,都是密切相关,不能孤立对待。

政策性很强。

新农村规划一方面关系到村庄各项建设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关系到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组织,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

特别是在村庄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的一些方针政策。

例如村庄的性质、规模、工业布置,以及居住区的用地指标、人均居住面积定额等等,都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城乡关系、消费与积累比例等重大问题。

因此新农村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政策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具有地方性。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项地方性的事业。

每个村庄在国民经济中的任务和作用不同,各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条件,因此新农村的规划任务、内容和方法也可能各异。

每个村庄都各有其不同的自然条件,各地景观、文化和建筑的风貌也都各有特色。

这就要求在新农村规划中具体分析村庄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方案。

长期性。

新农村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因此新农村规划工作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影响新农村发展的因素也是在变化的。

新农村的规划方案不可能准确地预计,必须随着新农村发展因素的变化而加以修改或补充,不可能固定不变,因此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公开性。

新农村规划经批准后,城镇人民政府应当公布。

使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可以直接了解国家、了解规划、监督规划实施,并自觉地执行规划,同时提高了国家决策的透明度,同时也可避免因某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曲解而使国家政策变形。

普遍性。

新农村规划不是针对某个具体人制定的,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任何人或企业事业单位都适用。

这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避免过去那种一事一议,也可以使行政机关从大量的具体事务堆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行政执法。

稳定性。

新农村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有着严格的程序,一旦批准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修改或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中,也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法律的稳定性,给人以安全感,如外商来我国投资,最怕政策多变,朝令夕改。

因此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法律环境。

规范性。

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依据规划。

成为单位和个人建设活动的行为准则。

强制性。

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依据2008年1月l日颁布的《城乡规划法》的有关章条,执法机关或司法机关要对行为人给予法律制裁,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新农村规划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现在国家对村庄规划要求增加强制性内容,意在增加规划的刚性,保证基础与服务设施等公用事业的用地和建设不受到侵犯。

5.4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5.4.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为出发点,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积极改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也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关键所在。

5.4.2珍惜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重视粮食生产,重视耕地保护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由于人口众多,现有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对不足,人口以千万速度递增,而耕地以百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农村建设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荃本农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选择不同的建设用地标准。

通过土地整理对全村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统一规划与改造,使容村貌大为改观。

同时开展建设用地整理,改变农村生活环境,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整治,结合撤村并点、旧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推进集中,优化建设布局,可使村貌焕燃一新。

通过闲里土地开发,土地里换,土地权属重拔等方式,进行用地规整,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多个新农村示范村,使我国农村逐步成为布局科学、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应包括:

提高村庄森林植被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太阳能、水、土、气象资源,重视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靠生物措施来增进土壤肥力,减少化学品的投入;发展结合改水、改厨、改厕、改浴、改圈发展沼气建设,改变过去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的状况;保证安全卫生饮用水的有效供应,农居温暖、清洁、节约化,保持原有地方特色;庭院绿化、美化,保持原有居住空间等等。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保存地方特色和改善环境,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5.4.3维护生态,节约能源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治理农业污染,优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农村接近自然的特点,在建设中体现生态思想,维护自然生态,积极推广新能源利用措施和建筑节能措施。

针对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等“三废”,通过各项能源生态转换技术,生产出清洁、高效和无公害的燃料、肥料和饲料,实现农民饮水干净、田园干净、家居干净的目标。

其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快农村沼气建设。

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1.9亿农户用上了省柴节煤炉、灶、炕,1540多万农户使用上农村沼气,每年产沼气55.7亿立方米。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开发洁净卫生的新型能源,既可满足农村生活用能需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又可向种植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减轻城乡环境污染。

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避免农业发展以资源环境和社会为代价,造成许多农业环境资源问题形成积重难返甚至恶性循环的局面。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尽量多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合理进行农村的能源规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全国农村蓬勃发展。

5.4.4区分缓急,循序渐进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量力而行,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集中国力民力先把农民要求最迫切、眼前又能做的事情放在优先位里。

实践过程中应首先进行民意调查,围绕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如改房、改路、改水等,首先满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生活需求,有步骤有次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在改厕过程中应因户制宜,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现状,对个别农户确实无多余空地修建冲水式厕所的,是否可以对传统穴坑式厕所加以改造,在干净卫生消毒等工作环节上下工夫;在改水问题上,应以喝上干净水为目的,而不是以喝上蓄水池里的水为目的。

如在农村通村公路建设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路面水泥硬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而对于那些没有条件且又不通公路的村庄,是否可以考虑先修通通村公路,并在此基础上铺上砂石,以方便人员车辆进出方便为首选目标,因为对于当前农村不是先解决几个条件好的通村的水泥公路,更应该是解决那些没有通村路的通路问题。

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农民的负担,又符合本地实情。

因为每修l公里的水泥路,其投资要远远大于修1公里的砂石路。

虽然政府在修路问题上有补贴,但还是要靠农民集资,很显然,修砂石路成本会减少,相应也会减轻农民的负担,更符合胡锦涛同志指出的要办好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的讲话精神。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区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的轻重缓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确定建设的目标和实施的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5.4.5完善设施,保障安全

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完善公共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应重点突出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广播电视工程管网的布置。

按照规范的要求,村庄规划的工程管线内容比较丰富,这是规划应该编制的基本内容.但从考虑到村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容量小,比较脆弱的特点,又考虑到村民的承受能力比较低,为此,规划应着重解决“吃的水从哪来,排的水往哪去,电力电信工程管线怎么进去,以及与道路怎么衔接”这三个重点问题。

同时通过各种防灾设施的建设规划,提高农村的防灾能力,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4.6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防止形式主义,切忌一哄而上。

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