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800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阳光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征求意见初稿)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

广东省农业厅

广东惠州市农业局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

2006年6月

表1、表2、表3,表4

附图: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阳光村地理位置图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阳光村现状图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阳光村规划图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阳光村效果图

第1章现状与发展需求

1.1阳光村基本现状

1.1.1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

阳光村位于惠阳区北部镇—平潭镇的中北部,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56-365天,年平均气温22℃,年总日照时数1827.5小时,年均降雨量1800mm。

农业生产用水主要来源惠东县花树下省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8000多万立方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经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改造,基本实现自流排灌,旱涝保收。

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80-120米之间。

整个村庄西南高,东北低,地形相对平坦。

阳光村国土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下辖长江沥、白水洋、卢屋等14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2912人,589户村民,农村劳动力1810人,其中本地务农劳动力993人,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817人。

现有耕地面积6000亩,人均耕地面积2.06亩,土地复种指数达到3.5。

水产养殖面积550亩。

农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占总产值的88%,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仅占总产值的12%。

村集体经济收入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8元,居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广东省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

图1:

阳光村2005年农村经济结构图

图2阳光村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

1.1.2产业发展现状

阳光村是惠州市菜蓝子工程基地,也是惠阳区优质农副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

农业是阳光村的主导产业,经济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88%,也是阳光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占纯收入的43%。

优质稻、蔬菜、甜玉米和槟榔芋是阳光村农业生产四大特色产业。

其中优质稻面积100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1%;蔬菜面积250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1.7%;甜玉米面积150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9%;槟榔芋面积50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6%;其它作物面积50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6%;果树面积45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水产养殖面积580亩,畜禽养殖23000多头(只),畜牧和鱼类养殖占农业总产值的15.8%;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占总劳力数54.9%。

近来来,阳光村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国家沃土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带动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农业机械化应用也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

1.1.3公共事业及村容村貌状况

阳光村基本公共设施有一定规模,村委办公条件基本齐备,建有1间小学、1个篮球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电视入户率92.9%,通电率100%,电话入户率51.5%;私营卫生室3间,乡村医生2人,80%的村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50%的村民使用了自来水;没有老年活动场所;缺少农民培训设施;村道为土路面,还没实现硬化;由于缺少规划,村民居住分散,村庄布局凌乱,“有新房但没新村”,村容村貌有待大力整治和规划。

1.2区位分析

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的阳光村,其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强。

阳光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惠阳区东北部平潭镇,东接惠东县,南邻良井镇,西接惠城区马安镇,北连惠城区横沥镇。

交通便利,国道324线、广惠、深圳、惠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还有惠州机场。

中心村至惠州市区38公里,至深圳市区58公里,至广州市区190公里,到香港海路47海里。

阳光村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宜人。

境内土地资源丰富。

全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水资源充足,大小水塘众多。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省级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初步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阳光村依托位于大中城市中心地带的优势,这些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蔬菜、甜玉米等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面积。

生产的蔬菜等农产品源源不断的销往深圳、惠州、东莞以及香港。

阳光村处于平潭镇的中心地带,全镇很多村与阳光村的地理、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类似。

因此,阳光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对周边村镇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很强的。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综合分析,阳光村建设新农村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业以初级产品为主,以自产自销为主,缺乏产后加工处理和流通渠道,缺乏专业化合作组织引导,农产品生产链较短,产品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产品经济价值不高。

除露天蔬菜生产外,其它产业发展缓慢。

另外,目前槟榔芋种植面积太少,基本没有产后加工,没有龙头企业,也没有专业协会组织农民进行品种改良和销售。

产业发展有待升级。

2.农田基本建设有待完善。

阳光村近几年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大部分农田基本达到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农田排灌渠没有进行防渗处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

农业生产全部实行自流灌溉和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

3.村庄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提高。

农村水、路、卫生等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路灯;绿化率较低;目前主要靠开发地下水解决人畜饮水的方式导致水位迅速下降,水质得不到保证;村内道路需整修;村庄脏乱差状况普遍,庭院内外柴草等杂物堆放混乱;部分农民住宅条件差;圈、厕、厨大部分需改进。

4.科技应用水平较低。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小,机械装备水平仍然较低,农民劳动强度大。

农业生产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缺乏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产品档次不高。

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渠道少。

农民拓展致富空间所需的生产技能和劳动技能亟待全面提高。

5.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虽然本村人均收入达到4658元,但由于没有企业支撑和固定资产投资收益,收入来源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仅4.2万元。

因此依靠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存在很大困难。

1.4发展需求与功能定位

1.4.1发展需求

根据多次征求区、乡和村委会的意见,并结合全村156份调查问卷以及对20家典型户进行访谈的结果,阳光村新农村建设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在产业发展方面,90%多的农户认为本村急需发展、最有条件发展的产业是槟榔芋、蔬菜、甜玉米。

果业种植面积小,发展潜力不大,基本维持现状。

2.在农业科技方面,86%的农户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品种改良和引进;80%以上的农户认为急需解决的是种植栽培方式的改进,比如农机装备的完善,建设育苗温室;再次是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

3.在农业产业化方面,82%的农户认为应该打造槟榔芋品牌,发展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并做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

75%的农户认为应鼓励发展以技术推广、信息交流、产品销售为主的专业农民协会。

4.在本村基础设施方面,93%以上的农户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次是道路交通、人畜饮水、清洁能源、房屋改建、绿化美化、垃圾处理。

5.在提高村民素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方面,80%的村民希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1.4.2功能定位

本规划就是以产业化为切入点,来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民传统生产方式,实现阳光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农业靠天吃饭转化为靠科技、靠市场吃饭。

因此该项目建设还包括一些主动实施的产业发展计划。

如利用阳光村槟榔芋产业的特色,建设标准化的高产生产区,并进行深加工,打造槟榔芋品牌,并将其做为“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建设设施温室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为当地蔬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提高蔬菜产量;加大农机装备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优质水稻生产、蔬菜生产、甜玉米生产提供旱涝保收的必要基础条件;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养鸡、养猪、养鱼;注重品种改良,引进适用的新技术;能源生态方面,结合畜牧业发展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完善人畜饮水、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住宅条件,美化绿化洁化;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通过这些方式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改变目前的村容村貌以及农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第2章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1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指示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及“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民主治村”的发展思路,围绕“六新一好”建设(新产业、新村庄、新农民、新生活、新风貌、新机制),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环境治理、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切实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一保五难”问题,壮大村集体经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推动阳光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力争用五年时间把阳光村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阳区、惠州市乃至广东省可学能学的标兵村,并通过阳光村的示范作用,以村带镇、以镇促区(县),促进县域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

2.2规划原则

1、把握重点、统筹发展。

突出产业发展这个重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立足区域资源特色,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农产品,建设现代农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农民不断增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重点解决眼前突出问题,又要适度超前规划,为将来发展预留空间。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3、量力而行、注重实效。

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实际,从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最迫切、最有条件办好的问题入手,把握较高标准、较低成本和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建设思路,不搞急功近利,不搞大拆大建,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防止形式主义,以农民愿意不愿意,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建设成效的标准,确保农民受惠。

4.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和“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工作机制开展建设。

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扶助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因势利导,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

2.3规划总体目标

围绕“新产业、新村庄、新农民、新生活、新风貌、新机制”建设,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阶段目标,2006年科学规划、起步实施,2007-2008年全面推进建设,2009-2010年完善提高,到2010年,将阳光村初步建成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一是农业产业有较大发展。

产业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其中水稻生产稳定发展,蔬菜品质和产量逐步提高,作为一村一品的芋头产业优势得到发挥,畜牧水产业协调发展。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农业科技示范户达到15户以上,有2个以上发展特色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节水灌溉;农产品产后加工处理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销售渠道基本畅通。

二是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年递增29.0%;农民纯收入达到6500元,年均增长8%。

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

初步解决“一保五难”问题,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应保尽保,在籍常住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危房改造率达到100%,100%农户使用自来水和卫生环保型厕所,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

文体、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农民享有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脏乱差状况得到治理,村庄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五化”,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二日一清化,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

五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适龄儿童入托率超过70%。

每年开展500人次培训,使18~50岁的阳光村劳动力平均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和转移劳动力生产技能,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力数比例在40%以下,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

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培养造就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是乡风呈现和谐新气象。

形成抵制迷信、破除陋习、自强自力、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呈现遵纪守法、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新风貌。

七是民主管理形成新机制。

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得到加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农民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自主筹资筹劳、自我管理机制基本形成,村民议事规则、村集体财务公开制度完善,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保障。

第3章产业发展

3.1产业发展目标

3.1.1农业

蔬菜产业:

阳光村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亚太经济增长带中心位置,该村发展蔬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每年可以种植3茬蔬菜,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00亩,亩产1500公斤,总产量1125万公斤,年产值787.5万元。

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机装备投入、设施农业建设等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并使蔬菜产业成为该村农业的支柱产业。

到2008年,通过温室育苗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使每年蔬菜种植达到4茬以上,种植面积达到9500亩,亩产达到2000公斤,产量1900万公斤,产值1330万元。

水稻生产:

阳光村每年种植两季水稻,种植面积2000亩,主要和蔬菜、甜玉米、槟榔芋生产轮作,亩产380公斤,总产量76万公斤,产值121.6万元。

通过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运用先进适用增产增收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到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亩,亩产达到430公斤,产量达到86万公斤,产值137.6万元。

甜玉米产业:

甜玉米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种植效益比较高。

该村每年可种植两季,目前的甜玉米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000亩,每亩产量1200公斤,全年产量360万公斤,产值576万。

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例如温室育苗、节水灌溉等,使得甜玉米产量得到提高,在种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测算甜玉米的产量每亩达到1500公斤,产量450万公斤,产值720万。

果业:

种植面积小,发展潜力不大,基本维持现状,适当引进新品种。

3.1.2畜牧业

阳光村现有家禽养殖存栏数20000多只,出栏30000只,年产值45万;养猪存栏1000头,出栏2000头,产值120万。

新农村建设对环境提出较高的要求,结合清洁能源的建设,规划将3~5家养猪户分栏饲养,适度集中建圈、集中建池(沼气池)、集中供气,这样集中6~10头的猪可满足3~5户村民的能源和照明需要。

既清洁又环保,还能稳定的发展生猪养殖。

2008年达到生猪出栏3000头,实现产值180万。

按现在村民使用液化气的费用计算,每户每月可节约能源费用90元,全村589户每月节约5.3万元,每年节约63.6万元。

3.1.3水产业

全村现有鱼塘面积500亩,鱼塘面积1亩至20亩,10亩以上的鱼塘一般都配有增氧设备。

主要品种为四大家鱼,每亩产量为500公斤,产值150万。

由于当地水面面积的限制,不可能增加水产养殖面积,可以通过添加增氧设备、采取新饲养技术,使每亩水面产量达到700公斤,产值210万。

3.1.4特色产业(一村一品)

荔浦槟榔芋,享有“皇室贡品”之称,其口感好、味道美、品质高,且营养丰富。

该村2004年开始引进,目前已经发展到1000亩,亩产2500公斤,总产250万公斤,产值500万元。

由于该产品品质好,产量高,效益明显,该村把槟榔芋做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重点。

并打造阳光槟榔芋品牌,将槟榔芋做为“一村一品”的产业大力发展。

通过新农村建设,建设标准化的槟榔芋生产基地,培训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槟榔芋的种植,并依托当地即将建成的槟榔芋加工企业-惠阳欣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户采用先进种植技术,进行规模化种植,壮大优势产业的发展。

到2010年,规划槟榔芋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亩产达到2800公斤,总产量424万公斤,产值848万。

3.2产业发展布局

全村分为标准化农业生产区(含水稻区、大田蔬菜区、玉米区和槟榔芋种植区)、设施农业育苗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流通服务区、工业区等五个生产区。

村域四周基本农田为标准化农业生产区,面积6000亩;村中心区紧挨村委会为设施农业蔬菜区,面积10亩;村东面邻接平横公路和惠州机场路为农产品加工区,面积50亩;村中心区紧挨村委会为农产品流通服务区,面积25亩;平潭镇安排工业园区为工业区,面积10000平方米。

3.3重点建设内容

3.3.1田间基础设施建设

阳光村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设有4000亩的标准化农业示范田,标准化机耕路、灌、排渠道也有一定规模,为农业的增收奠定了基础。

但全村仍有2000亩的基本农田未进行有效改造和建设。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等项目,对现有2000亩农田进行标准化建设,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

其中有1条5.2公里梁化河引水主灌渠、1条12.2公里防洪排涝河堤和16条总长18.5公里的田间渠道需要彻底整治,8条总长8.2公里的田间机耕道需要修缮,2座7.5千瓦电灌站需要修建。

建设内容及投资:

梁化河引水支渠5.2公里,投资208万元;

防洪排涝河堤12.2公里,投资305万元;

三面光排灌渠道18.5公里,投资231万元;

田间道路8.2公里,投资54万元;

电灌站2座,投资10万元;

防护林绿化,投资8万元。

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共计816万元。

3.3.2农业机械化装备建设

目前阳光村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薄弱,全村的农机配备数量很少,除了耕作、水利、植保外,其它作业还没有农机装备。

通过项目建设,增加中型拖拉机、水稻收割机、喷灌机等农机装备,可以解决阳光村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减少农民劳动强度,培育农机大户,增加农业收入,提高该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建设内容及投资:

65马力拖拉机5台,投资39万;

旋耕机等配套农具(与65马力拖拉机配套)5套,投资6万;

50马力自走式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3台,投资60万;

小型移动式喷灌机150台,投资15万;

微型耕作机50台,投资35万;

大型移动式喷灌机2台,投资20万。

上述建设内容投资总额为175万。

3.3.3设施农业建设

蔬菜是阳光村及其周边村的主导产业,阳光村每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00亩,周边村蔬菜共有2万多亩,每年当地需求蔬菜种苗为6000万棵。

由于没有专业种苗生产,菜农采购的种苗往往质量没有保障,影响蔬菜的产量。

按照满足本村需要、辐射服务周边的思路,建设10亩日光温室及温室内配套设施,用于蔬菜种苗生产,可满足当地每年6000万株种苗的需求。

同时提高蔬菜复种指数,缩短蔬菜大田的生长期,增加蔬菜产量和农民收入。

通过良好运作,增加村集体收入。

建设内容及投资:

日光温室10亩投资70万;

微耕机10台投资8万;

微灌设施10套投资10万。

设施农业建设总投资为88万。

3.3.4农产品加工建设

槟榔芋是阳光村发展的“一村一品”产业,槟榔芋的深加工对带动槟榔芋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通过引进深圳一家企业拟对该产品进行综合开发。

本着保护生态和环保的原则,村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该项目加工生产过程中对本村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论证。

通过论证,认为其生产过程是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生产饲料,少量有机废水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建设内容及投资:

建设槟榔芋生产加工厂一座,包括加工生产车间、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科研中心、污水处理场、检测室以及配电房等。

项目总投资为86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431万,设备投资225万,其他费用204万。

3.3.5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阳光村所在的平潭镇没有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仅阳光村的蔬菜每天生产量就达20吨以上,由于没有合适的交易场所,菜农只是在地头交易,由于交易方式单一,信息不畅,使得菜贩子压价现象非常严重,影响菜农的利益。

同时,该地区由于夏季高温多雨、洪涝灾害、台风、蔬菜病虫害等因素对蔬菜产销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通过建设冷藏库,使蔬菜避开集中上市时间,提高蔬菜销售价格,增加阳光村及周边村菜农收入。

因此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和蔬菜冷库是非常必要的。

交易市场建设面积为5000平方米。

主要功能为菜农的交易、蔬菜贮藏、信息服务等。

建设交易大厅、电脑信息网络室、管理室、冷藏库等。

建设内容及投资:

2000平方米的露天交易区,投资150万;

500平方米的冷库,投资500万;

100平方米的电子信息服务室,投资20万;

100平方米管理办公室室,投资10万。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总投资为680万。

3.3.6租赁工业厂房建设

为了加强阳光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平潭镇政府拟将该镇所属的1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划转到阳光村,通过建设厂房可以对企业租赁。

作为村集体经济的长效创收来源。

阳光村将建设用于对外租赁的工业厂房,拟建设3层楼房,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租赁厂房建设总投资为600万元。

3.4建设期限

从影响生产发展最直接和群众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按一年基本改善,三年基本实现,五年全面达标,逐步推进的原则。

每个建设项目的期限见表。

2006~2007年,完成标准化农田改造、农机装备配备、设施农业工程和槟榔芋加工厂建设;到2008年,完成农产品交易市场、冷库的建设;2010年,完成租赁工业厂房建设。

3.5产业建设投资

产业发展建设的投资总额为3219万。

其中田间基础设施建设816万,农业机械装备175万,设施农业建设88万,槟榔芋加工建设860万,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680万,租赁工业厂房建设600万。

 

第4章村容整治

4.1建设目标

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得到基本整治,基本达到洁净村容的目标。

一是村庄主要道路实现硬化、绿化、亮化,3个指标均达到100%;二是垃圾采用集中处理,基本实现二日一清化;三是100%村民饮用清洁自来水和使用现代卫生浴、卫生厕;80%以上的适用农户使用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治理达到80%以上;四是村民居住相对集中,人均拥有1.7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和4.5平方米以上的风景园林,绿化面积占宜绿化面积的90%以上,农民观念更新,接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

4.2村庄布局

按“立足现状、尊重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容改造基本以现有各自然村为单位,保留已形成的居住区,重点推进农村旧房和圈舍拆危拆乱、新居“穿衣戴帽”和危房改造向白水洋、长江沥、周散屋和村中心下排组4个较集中的村小组片区集中。

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建设新居,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