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5131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

《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一总结.docx

地理必修一总结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概念:

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特点:

1.运动性2.发展性3.物质性

3.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4.天体系统: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二.太阳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球

主要成分:

氢和氦表面温度:

6000K

2、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日地平均距离:

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太阳光到达地球只需8分多钟

3、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

2.为生物繁衍生长,水,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3.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新能源(稳定.廉价.无污染.取之不尽)

5、太阳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短波无线电通讯衰减甚至中断。

2、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产生磁暴,极光现象

3、与天气,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正相关、

负相关、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

活动类型

大气层位置

概念

其他

黑子

光球

光球层常出现黑色斑点

太阳活动标志,周期为11年

耀斑色球

色球

色球层有时出现增大增亮的斑点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三.地球

普通:

(1)从运动特征看:

地球与其他行星十分相似,即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2)从结构特征看:

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相似,同属于类地行星。

特殊:

有生命存在。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表平均温度为15℃,且日较差年较差较小。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含氧大气。

有液态水

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表水都以液态存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自转

1.自转轴:

地轴

2.方向:

自西向东

3.真正周期(3600):

23日56分4秒(一个恒星日)

假周期(360059`):

24时(一个太阳日)

4.角速度:

到处都相等,每小时15度(南北极点为零)

5.线速度:

各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

6.地球自转方向问题:

侧视:

绕地轴,自西向东

俯视:

北极点上空(逆时针)南极点上空(顺时针)

7.晨昏圈:

始终与阳光垂直,过地心

8.昼夜现象原因:

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9.昼夜交替原因:

地球自转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的线

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

形状

半圆

长度

长度都相等

大小不等

指示方向

南北

东西

几何关系

全汇合于两极,不平行

相互平行,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垂直相交

二、时差问题:

1.时间差值:

150/1h;10/4m

2.时间规律:

向东就加,向西就减

3.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1度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4.区时:

特殊地方时,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

三、地转偏向力

1.原因:

地球自转

2.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公转

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轨道形状:

近似正圆的椭圆

3、方向:

自西向东

4、真正周期(3600):

365天6时9分10秒(一个恒星年)

假周期(3600不到):

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回归年)

5、远日点:

7月初近日点:

1月初(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6、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7、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

8、黄赤交角

(1)概念: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

重要结论:

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纬度数=地球上南北回归线纬度数。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纬度

23°26’N

23°26’S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概念: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

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1回归年。

二、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出现在正午12点,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一)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90°→晨昏线0°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推论: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二)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

1。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春分日和秋分日,除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晨昏线圈将任意一条纬线分成两份——昼弧与夜弧,

2、地球自转一周,若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昼长夜短。

反之,则昼短夜长。

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传统的四季划分:

我国: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欧美: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现代一些北温带国家的四季划分:

3、4、5月春季6、7、8月夏季

 9、10、11月秋季12、1、2月冬季

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5天为一候)

 T>22°C夏季

T<10°C冬季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

五带

作用:

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

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地区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能

四季更替

低纬

全年皆夏

中纬

较大

变化最大

变化大

四季分明

高纬

全年皆冬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1、地球圈层1.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地和

2.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地壳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KM

 

2900KM

1地壳是一个连续的圈层,是由岩石组成

的坚硬外壳

②地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1)组成物质为固态

(2)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幔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间,在上

地幔上部存在一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1)组成物质为固态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地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

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硅铝层具有的不连续分布特点,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划分依据

位置

化学成分

密度

分布特点

硅铝层

地壳上层

氧硅铝为主,钠钾也较多

较小

不连续圈层

硅镁层

地壳下层

镁铁钙成分相对较多

较大

连续圈层

地壳的结构特点:

地壳厚度不均;分上、下两层,硅铝层分布不连续

 

1、岩浆岩

 

2、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风、流水、冰川、海浪外力

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1.特点:

1.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2.常含有化石

2.常见的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1.已成岩石(岩浆活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变质岩

2.实质:

矿物成分和结构改变

3.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

4、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作用的结果

按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1.风化、侵蚀

2.搬运堆积3.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盆地,地表趋平坦

5、引起地表形态表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

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

6、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地表化。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7、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8、地质构造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被称为地壳运动的“足迹”.

内力作用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了岩层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层

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与向斜

(背斜储油与向斜储水隧道在褶皱中的背斜水库等大型设施应避开断层)

地形倒置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底,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结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重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

(1)侵蚀地貌(沟谷.峡谷.溶洞.瀑布)

(2)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石钟乳

.石笋)

2.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力作用

(1)侵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2)沉积地貌(沙丘.沙垄.沙漠.黄土沉积)

二、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1.低层大气:

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重要物质)

分层

高度(km)

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12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最密切

平流层

12—50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空气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利于高空飞行;

保护地球生命。

高层大气

50—大气上界

空气密度小;有若干能反射无线短波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1、地球表面的的要能量源泉是:

太阳辐射

2、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1、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2、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3、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很少被吸收,绝大部分可以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云层、尘埃;

特点:

无选择性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

具有选择性

5、大气逆辐射: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大部分朝向地面,

 

 

6、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7、一天中的最高气温:

2时左右;每年的最高气温:

大陆7月份,大海8月份

8、大气的运动:

1.垂直运动2.水平运动

9、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9、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10、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1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例证——城市风、海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山谷风

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空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3)地面摩擦力

 

 

 

 

1.大气环流: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

1.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

2.对各地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2、大气环流的形成:

1.高低纬间热量差异2.地转偏向力

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布

风带

成因

属性

00--300

信风

副热带高压指向赤道低压

干燥

300--600

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温湿

600--900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指向副极地低压

冷干

分布

气压带

成因特征

气流

属性

00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热低压

上升

湿热

3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热高压

下沉

干热

6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原因冷低压

上升

温湿

90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原因冷高压

下沉

冷干

7月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1月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1.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类型

源地

风向

性质

成因

东亚

季风

冬季风

亚洲高压

西北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夏季风

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南亚

季风

冬季风

亚洲高压

东北风

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风

南印度洋

西南风

湿润

1.锋面: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面的特点:

(1)锋面具有一定的宽度、高度和长度;

(2)锋面通常为一个斜面;

(3)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4)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锋线与锋面合称锋

(5)锋面附近通常会形成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类型

天气状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暖气团控制:

1.气温高

2.气压低

3.天气晴朗

云、雨、大风

1.降水在锋后

2.降水强度大

3持续时间短

冷气团控制:

1.气温降低

2.气压升高

3.天气转晴

暖锋

冷气团控制:

1.气温低,

2.气压高,

3.天气晴朗

云雨、大风

1.降水在锋前

2.降水强度小

3.持续时间长

暖气团控制:

1.气温升高

2.气压降低

3.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者遇到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江淮准静止锋----梅雨天气,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天无三日晴”

分类

冷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图示

符号

过境时

常出现云、雨、大风

等天气现象

雨区位置

锋后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春季的沙尘暴及冬季的寒潮

 

分类

暖锋

概念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状况

主动(徐徐)爬升

过境时

产生云、雨(连续性降水)、

大风现象

雨区位置

锋前

气旋,反气旋:

对天体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低压、高压是对天体气压状况的描述。

 

气旋中心上升——阴雨反气旋中心下沉——晴朗

类别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状况

水平

辐合(北逆顺南)

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常出现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干燥)

举例

夏秋季节,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我国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叫等压线。

在等压线分布图上有多种气压场系统,其形式和特征如下:

1.高气压区:

是闭合等压线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气压系统。

高气压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少云微风,天气晴好。

2.高压脊:

是从高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

高压脊控制下的天气状况稳定。

1.低气压区:

闭合等压线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气压系统。

低气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大风降水。

2.低压槽:

是从低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

槽区气流辐合强烈,风雨天气较多。

有的低压槽区本身还是锋面所在地。

反气旋控制地区:

天气晴朗; 气旋控制地区:

气旋中心:

阴雨天气

三、水圈与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是指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的组成: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3、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水循环

1.概念:

自然界中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循环水量最大)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塑造着地表形态

(2)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热量传输

(3)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促使陆地水不断得以更新。

4.缺水:

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概念:

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2、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的主要动力。

3、洋流按水温性质分类:

暖流和寒流

洋流按其成因分为: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水平、竖直(上升流.下降流)}

4、等温线的判读:

温度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温度由南向北递增为南半球;

等温线凸向高纬(冷的地方)温度高;等温线凸向低纬(热的地方)温度低;

5、流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东暖西寒

(3)南纬40°-60°的海区:

西风漂流,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夏: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冬:

北印度洋洋流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自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摩尔曼斯克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

●暖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增温增湿

寒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温减湿

●世界著名渔场多位于:

上升流海域:

秘鲁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6、洋流的地理意义:

(1)加强了高低纬度间热量与水汽输送;加深同纬度大陆东西两侧气候差异。

暖流经过地区增温加湿;寒流经过地区降温减湿,多形成多雾的沙漠气候

(2)洋流对船只航运影响体现在顺流快,节省能源;逆流速度慢,浪费能源。

(3)形成渔场

(4)海洋遭受污染后,当污染物数量不超过海水自净能力时,洋流起到稀释作用;当污染物数量超过海水自净能力时,洋流起到扩大污染区域的作用。

 

大气环流状况

气候类型

三圈环流

受单一

气压带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压带控制

极地气候:

终年受极地东风带或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受单一风带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受气压带

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季风环流

受季风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东北风和西南风)(南亚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南风和西北风)(东亚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东南风西北风)(东亚地区)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特征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干季(赤)、湿季(信)

南北纬100-200,大陆西部和中部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终年高温,分为明显的雨季、旱季

北纬100-250,大陆东部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压带控制

终年炎热少雨

南北纬200-300,大陆西部和中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0-350,大陆东部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南北纬300-400,大陆西部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350-550,大陆东部(亚洲独有)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降水均匀

南北纬400-600,大陆西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大陆内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夜漫长,夏季短促,降水少

北纬500-700,南半球因海陆分布因素缺失

苔原气候

纬度高,

全年严寒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气候

纬度高,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

水热状况及其组合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度降低

高大山地、高原地区

第三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理环境五大要素:

1.地形地貌2.气候3.水文4.生物5.土壤

2、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水平地带性: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3、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

例: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地形起伏:

例:

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非高原,天山绿洲

洋流影响:

例:

智利地区,形成了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长荒漠带。

4、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2.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的改变。

3.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个整体,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它区域。

2、因为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所以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1、自然资源概念:

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自然属性”:

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社会(经济)属性”:

用于生产和生活

2、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地域性(因地制宜)

2、资源间的联系性——整体性(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谨慎开发利用)

3、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4、随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影响不同。

5、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具体途径:

(1)适度开发(前提)

(2)利益兼顾

(3)环境保护

(4)公众参与(关键)

6、数量有限的原因:

1.矿产资源不可再生

2.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3.开发利用受人类科技水平制约

7、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柴草等

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等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1、自然灾害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

自然界发生的

社会属性:

对人类构成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