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775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docx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

姓名*****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省级电大陕西

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

指导教师***教学点************

目录

目录1

苏轼的豪放词2

苏轼的婉约词5

结语8

参考文献9

论北宋文学家苏轼之词风

摘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的词主要以豪放词为主,但不乏婉约等风格,本文分析了苏轼词以旷达超脱为特色的多样性的词风。

关键词:

苏轼、豪放词、婉约词

一、苏轼的豪放词:

(一)豪放派风格: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北宋文学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谈了对“豪放”的看法,他说:

“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

"他认为,“豪放”首先是一种创新,并不拘守古人成法;同时,既极豪放,却又符合规律——不违反生活事物的“自然之数”和“妙理”。

这样,“豪放”实包括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

内容是指艺术的真实性及其雄峻磊落的内在气势;风格,是指艺术表现的形象性、生动性及其雄放不羁、气象恢弘的浪漫主义特色。

苏轼也常把“豪放’’称作“雄放”、“真放”,意思都是一样的。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二)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1、气象恢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即公认的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

用“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这些词来形容苏轼的这首词很是适宜。

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豪放的思想。

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

起句陡兀,“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

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

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

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腾空越野,势如

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

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苏轼词“气象恢弘”的代表作品。

词的开篇就用

大笔挥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滚滚

的长江和具有卓越气概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布置了广阔的空间背景和悠久的

时间背景,气魄极大,笔力道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以让

我们想象出一幅这样的图画: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

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浪花。

这是作者浓墨健笔的生动描绘,

绘声绘色,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

为之振奋。

我们不难看出豪放派词风入境的意象给人一种“大”的感觉:

空间上

可视接万里,时间上可思游千载。

这种美感是雄浑美,是壮阔美。

它与雄伟的万

里长城、波澜壮阔的黄山云海、壮观的泰山美景,具有同等的大气魄。

2、旷达超脱:

上面我们就苏轼词所具有的气象恢弘词风作了论述,这种特征虽是苏轼极具

影响的风格,但因其数量毕竟有限,却很难称得上是苏轼词的主要风格,还远不

足以概括苏轼具有阳刚之美的词作风格。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最能代表作者的思想个性,且能渗透到各种题材和风格的,乃是那些表现其超凡脱俗、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情怀的旷达超脱词。

苏轼经历了许多的沉浮之后,已把自己对自然的和社会的独特认识及乐观豁达的个性,飘荡流离的遭遇融入词中,因而在“豪”外,更是“旷”中的更深沉的感情。

所以我们认为旷达超脱是苏轼词风格的基调,它是贯穿在苏词中的一条红线。

苏轼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虽然多次受贬谪,但是他都能坦然处之。

即便有了苦恼,也能很快达观起来,从失意中寻求自我解脱,这种思想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苏轼的黄州词最能代表他的旷达特色。

例如,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又有小序: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中途遇雨,本来是平常事,词人偏能就此写出不寻常的生活情操和人生哲理。

风狂雨骤,众皆狼狈,唯独词人“吟啸徐行”,表现出一种泰然自若、悠闲潇洒的风度。

人生风雨无常,政治风云尤难预料,但作者却豪迈地宣称: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展示出他坚持操守的倔强品格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旷达情怀。

读此,顿觉一股豪气迎面扑来,使人心胸为之一舒。

下片先写自己对“春风”和“斜阳”的亲身感受——冷暖莫辨,喻理于景。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晴雨喻忧乐:

自然界既无风雨冷暖可言,则人世间又何必斤斤计较于沉浮忧乐?

他所孜孜以求的就是这种忧乐两忘的无差别的精神境界。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回临皋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词中出现了一位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他醉复醒,醒复醉,态意所适;时间对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

展现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作者欢度中秋佳节的喜悦之情,也流露了想念胞弟的渴切之怀。

熙宁七年,苏轼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但实际上仍然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词中表现了作者坦荡的襟怀,饱满的热情。

他虚写了孤寂的广寒宫、霜天寒气的秋夜和人间中秋的明丽月色,进而由月亮的圆缺联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寄寓着对美好自由生活的由衷祝愿。

词中他写到离愁别绪,但却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缠绵徘侧的浅斟低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客观规律,何必忧伤呢?

这首词是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给人一种鼓舞力量。

苏轼的旷达超脱词颇为读者赞美叫绝,苏轼以其灵气仙才创作的这些绝妙的旷达超脱词,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苏轼的婉约词:

(一)、婉约派风格:

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

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形式上阴柔优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内容上咏花、柳等美景,秋千、管弦等小东西,以及咏男女之情、惜春之愁等缠绵感情。

苏词中另外还有一种词风的词,题材是诗常用的、歌颂人生的感慨等内容(在这一点上接近豪放词),但是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又用的是婉约词常用的抒情的手法,我们也将它归入婉约词,把它看作婉约词中蕴涵旷达意境的作品。

(二)、苏轼婉约词的特征: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丰要贡献,自然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

但同时我们发现,苏轼在婉约词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言情和咏物的词作是当时词坛创作的主流,苏轼也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创作、然后有所突破的。

苏轼的“婉约”词与他人之作也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显示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

诗言志,词言情。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苏轼婉约词的主要特点也是如此。

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内容,包括夫妻情、兄弟情、友人情、山水情等。

夫妻情。

苏词中写男女的作品不少,甚至偶涉艳情,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婉约风格的佳作。

夫妻之情在古人眼中是人伦的一项重要内涵,庄重而神圣。

用流行小调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是苏轼的一大创举。

知密州,年四十。

十年以前,妻子王弗病逝。

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

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远难以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小序标明词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词人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词人对亡妻朝思暮想、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因此,开篇便点出了“十年牛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与死之双方消息不通、音容渺茫。

词人之所以将牛死并提,其丰要目的是强调生者的悲思,于是,便出现了“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接抒情。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弗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远隔的后果,词人连到坟前奠祭的机会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词人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

所以,只能乞望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做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结果。

这样的曲笔描写,揉进了词人十年以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了十年的岁月沧桑与身心的衰老。

这三句是以想象中死者的反映,来衬托词人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转入正题写梦境:

“夜来幽梦忽还乡”。

整首词真情郁勃、沉痛悲凉,这一句却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幽梦”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词人在王弗的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荡漾着柔情蜜意。

随即,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对应“千里孤坟”二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梦境之虚幻,使词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词人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做尽情的描述。

这样,反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旬是梦醒以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安慰。

“十年”之后还有无限期的“年年”,那么,词人对亡妻的怀恋之情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吗?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兄弟情。

宋词因流行于花前月下杯酒之间,传唱于歌妓之口,虽然以诉说情感见长,但所抒发的大都是文人或士大夫与歌舞女之间的游戏之情,往往是在一种逢场作戏的态度支配下创作出来的。

与家人、与友人等比较真挚、庄重的情感,几乎很少入词。

到了苏轼笔下,却变得十分通常,处处可见。

苏氏兄弟并具文才,政见与经历也大体相似。

他们常有诗词唱和,而又不局限于狭小的手足之情,常饱和着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爱弟心切,当其弟不胜逆境之苦时,常寄词相劝,如《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一词,就是由于苏辙的别词“其语过悲”而写的。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表现兄弟情的佳作。

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其时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

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苏轼请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词的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

作者先从室内视角望月,以“转”、“低、”、“照”二字细腻地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

月光巡行于朱红楼阁之间,低低地照射在绮咐的门窗之上,映照着长夜不眠的人。

点出怀人者及其内心的伤感。

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

以怨月之议反衬离情之苦,责怪月亮故意捉弄离人;继而又自我宽解,人生遭际总有悲欢离合,月亮运转也会出现阴晴圆缺。

天行有常,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最后,作者终于战胜了自己,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在,即使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下阕怀人,写得宛转曲折,令人玩味不尽。

友人情。

互通友情之作,在诗来说,并不罕见。

但在苏轼前的词坛,却几呈空白状态。

苏轼“以诗为词’’,弥补了这一不足;山水情。

每到一地,苏轼总是兴致勃勃地游览山水,陶醉其间,物我两忘。

苏轼词亦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色山光。

前人的言情词,选材狭窄,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游子思妇。

格调低下,语言华艳,充满了寄情声韵的脂香粉气。

而苏轼的言情词则典雅,素净秀丽,提升了言情词的格调。

(三)苏轼婉约词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开篇渲染如画般的春色,红杏﹑烟柳最具代表性。

写红杏更写其香,杏花的香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红杏飘香,更显出词人感受的真实。

写翠柳,将其比作含烟﹑拖轻缕之状,既写出了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了垂枝轻拂之姿。

词人用词典雅﹑精炼,描绘出如画般的春色。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与“芳草迷归路。

”前后照应,相反相成。

红杏香柳,属相思中的境界,如画般的春色之美令人神往;芳草迷归路,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三、结语:

苏轼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书画家、文学家,用其那广博的知识和艺术技巧为宋代的文化增添了几多风采。

而其词的豪放派风格更是突出,成为历史上最具色彩的一枝花朵。

当然,苏轼词婉约风格亦是突出、典雅。

总之,他作为一位文学神圣,受到后人广泛的喜爱。

而其词的风格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缪钺、叶嘉莹《论苏轼词》,载《灵豁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4]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三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

[5]孔凡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6]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2006年

[7]XX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