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4151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5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docx

秋考前模拟题副本

2014年秋季教师资格考试模拟题

 

教育学部分

教育学

(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特点是()

A、遗传B、成熟C、环境D、教育

2、洛克的“白板说”体现了()

A、内发论的观点B、外铄论的观点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观点D、基因论的观点

3、婴儿期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这是反映了身心发展规律()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A、19世纪下半期B、19世纪上半期C、18世纪下半期D、18世纪上半期

5、一个国家设立教育制度,使公民接受教育,基本上决定于该国的()

A、政治经济制度B、法律制度C、科学技术水平D、生产力水平

6、当今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模式是()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模仿模式D、实践模式

7、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课程目标D、培养目标

8、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9、学校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是因为未成年学生享有()

A、人格尊严权B、身心健康权C、受教育权D、名誉权

10、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11、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A、一定的共同生活原则B、明确的共同目标

C、一定的组织结构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2、苏格拉底“产婆术”所强调的原则与下列教学原则相同的是()

A、学而时习之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3、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的策略是()

A、结构化策略B、问题化策略C、形式型策略D、方法型策略

14、制约德育工作基本过程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D、德育手段

15、下列班级管理模式中,以“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强调自控的管理方式”为核心的是()

A、平行管理B、常规管理C、目标管理D、民主管理

16、《学记》做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的教育思想是()

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B、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D、学生与学生相结合

1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普通与特殊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间接与直接的关系

18、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指的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

19、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形式的课程是()

A、国际课程B、地方课程C、学习课程D、家庭课程

20、最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21、“不凌节而施”的教育思想与启发性原则是一致的()

22、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

()

23、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4、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

()

25、有关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中的思想教育。

()

26、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

()

27、社会上条件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

28、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师用书。

()

29、教育目的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

30、体谅模式把道德认识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

三、简单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2、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l题,共10分)

33、讲解“颗颗璤粒多饱满”这句话之后,斯霞老师要学生用“饱满”这个词造句,有的生说:

“麦子长得很饱满”。

有的学生说:

“豆角长的很饱满”。

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胸脯略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

她问学生:

“这是不是精神饱满?

”学生齐声回答:

“是”斯霞老师接着说:

“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样?

”同学们也挺了挺胸脯,坐的端端正正,学生由此理解和掌握了“饱满”这个词。

以上教学片断中,斯想教师应用了哪些教学原则?

贯彻这些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教育学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从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来看,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之间的发展趋势可以概述为()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B.普及学前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相互渗透D.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

2.历史上最早提出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人是()

A孔子B.苏格里拉C.孟子D.亚里斯多德

3.有什么样的社会,就应当举办什么样的教育。

这句话隐含着教育对社会的()

A.制约性B.适应性C.影响性D.决定性

4.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决定其在教育上的举措是()

A.重视循规渐进B.关注阶段性C.抓关键期D.重视因材施教

5.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提示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是()

A.规范功能B.加速功能C.即时功能D.开发功能

6.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

A.德育问题B.智育问题C.健康问题D.教育目的问题

7.许多时候,我们所读到的教育目的都是以伟人或教育家在某种场合的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来表述的。

这说明教育目的制定的()

A.政治背景B.理想背景C.理论背景D.文化背景

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A.专门人员B.职业人员C.专业人员D.专职人员

9.学生的向师性特点决定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关注的教师职业特点是()

A.传道者角色B.示范者角色C.管理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

10.从社会道德角度讲,师生关系的本质是()

A.授受关系B.平等关系C.人人关系D.上下关系

11.将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子教育家()

A.斯宾塞B.洛克C.卢梭D.夸美纽斯

12.课程表的安排,要考虑到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这体现的课程表编排的原则是()

A.整体性原则B.迁移性原则C.生理适应性原则D.动静结合原则

13.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的是()

A.教学工作B.德育工作C.班级管理工作D.体育工作

14.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一种()

A.心理过程B.教育过程C.管理过程D.认识过程

15.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作业布置与批改D.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16.最能体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B.设计教学法C.班级授课制D.个别教学法

17.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是()

A.政治与思想之间的矛盾B.思想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C.道德与品德之间的矛盾D.品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矛盾

18.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品德的基本要素B.活动与交往C.品德的转化D.品德的螺旋式上升

19.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

A.人力资源B.物质资源C.信息资源D.管理资源

20.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O分)

21.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

22.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子实验,强调了成熟机制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23.合格加特长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

24.根据《教师法》的规定,外国公民只要符合条件,也可以申报中国教师资格证书。

()

2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

26.制定一门课程的目标结构,既要考虑该门课程适合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要考虑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有关,还需要考虑该门课程隶属于哪个学科领域。

()

27.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的备忘录。

一般而言,新老师规定必须要写课时计划,老教师或者教学质量优秀者可以不作要求。

28.教学策略一般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以及刻板性三大特征。

()

29.对学生进行教育要适应当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

一般而言,提倡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应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

()

30.在学生管理中往往将性格、区域、行为习惯等不一样的学生编在一个寝室中进行管理,这体现了学生文化的互补性特点。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请简要回答教育学学科建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在教育学中的贡献。

32.请简要回答担任教师工作应具备的条件。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10分)

33.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在答题卷相对应的题号作答。

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从装有三个黄球和三个白球的盒子中摸出一球,让学生感受“可能”——可能是白球。

然后再分别让学生从装有六个黄球(没有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球,让他们感受“一定”—一定是黄球。

游戏开始前我规定:

如果学生摸出的是白球将会得到一个很好玩的小奖品。

第一次,我指名一个男生上讲台前模球。

我问:

“他摸到的是什么球?

”学生甲说:

“黄球。

”学生乙说:

“是白球。

”学生丙说:

“可能是黄球。

”(用了“可能”一词)结果是黄球。

第二次,是一个女生摸球,结果是黄球。

第三次,又是一个女生摸球,结果还是黄球。

第四次,是一个男生摸球,结果又是黄球。

后来我把盒子打开,里边全是黄球。

同学们顿时哗然,有个男生悄声说:

“上当了。

”我说:

“上当了?

是!

这是老师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这个盒子里面装的都是黄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众生回答:

“不可能。

”我说:

“从这个盒子里面摸出一球…”学生甲说:

“百分之百是黄球!

”学生乙说:

“一定是黄球!

”(用了“一定”一词)我板书“一定”。

请你分析:

(1)这位老师的教学片段遵循了哪些教学原则?

(5分)

(2)这位老师的教学片段选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5分)

 

教育学(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题卷相对应

的框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l.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

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D.后制度化教育

2.下面关于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表述正确的是

A.普及并延长学前教育B.普通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C.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D.加强义务教育并重视与学前教育的衔接

3.世界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

A.《学记》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4.在一个社会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科学技术B.人口数量C.生产力水平D.政治经济制度

5.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说明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

A.数量观念B.质量观念C.类型观念D.水平观念

6.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

A.前提条件B.决定作用C.主导作用D.没有作用

7.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子”实验说明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A.内在需要B.外在力量C.环境D.成熟

8.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这个观点反映了教育目的的

A.历史性B.时代性C.文化性D.社会性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

A.政治依据B.经济依据C.理论依据D.理想依据

10.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的

A.思想B.方法C.形式D.内容

1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A.专业人员B.职业人员C.技术人员D.工作人员

12.学生学习的向师性特点决定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

A.传递者B.解惑者C.示范者D.朋友角色

13.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表现出的关系应该是

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C.相互促进D.师道尊严

14.我们常习惯把语文课、外语课说成是工具性课程。

这种说法分类的依据是

A.课程的管理角度B.课程的组织核心C.课程功能D.课程任务

15.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

A.上位概念B.下位概念C.同位概念D.没有关系

16.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

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7.为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某教师拟订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的开卷考试。

从试题

分析的角度看,上述阐述主要说明的是测验的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18.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人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孔子D.夸美纽斯

19.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共青团活动B.政治课及其他学科活动C.班主任工作D.课外活动

20.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

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这样的管理模式是

A.民主管理B.常规管理C.平行管理D.目标管理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世界上第一本规范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2.教育结构指的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组合和比例构成。

23.个体身心发展主要指身心的变化,尤其主要指积极的变化。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并且体现出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24.就我国教育目的表述来看,50年代是要培养“劳动者”,80年代是培养“四有”新人,90年代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这说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理解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25.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

因此,学生犯错不要大惊小怪,可以置之不理。

26.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的总和。

27.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就是上课。

28.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2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0.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导生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请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3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3.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在答题卷相对应的题号旁作答

一位老师讲《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有的吲答:

“是冻死的”,有的回答:

“是饿死的”,也有的说:

“祥林嫂是穷死的。

”老师紧接着问:

“既然是冻死的,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

”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

“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

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

”这么一说,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有的同学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分析案例中主要贯彻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主要选择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教育学(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题卷相对应的框内。

选错、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思想在《学记》中有反映的是

A.博学于文,约之以礼B.学而不思则罔

C.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20世纪的教育要以追求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为目标。

这表明20世纪教育所具有的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民主化C.教育的现代化D.教育的多元化

3.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

这体现了义务教育具有

A.义务性B.基础性C.强制性D.可塑性

4.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是形成学生

A.鉴赏美的能力B.感受美的能力C.体悟美的能力D.创造美的能力

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

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互补性D.不平衡性

6.把性本能看作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动因的学者是

A.威尔逊B.格塞尔C.洛克D.弗洛伊德

7.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区别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人的发展不取决于

A.遗传素质B.环境C.学校D.人的主观能动性

8.“身正为人范”,表明教师履行的角色是

A.传道者B.示范者C.研究者D.管理者

9.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达到二级乙等,这表明在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中应具备

A.先进的教育理念B.良好的教育能力C.一定的研究能力D.丰富的管理能力

10.最早把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B.泰勒C.斯宾塞D.西蒙

11.重庆市部分小学开设的《重庆社会》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B.综合课程C.校本课程D.地方课程

12.德国教育学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这就是他提出的

A.教育性教学思想B.“统觉”原理C.有意义学习理论D.教学四阶段论

1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应当强调

A.传授直接经验B.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知识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

14.夸美纽斯强调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此思想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旋教原则B.巩同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直观性原则

15.描述测验所要达到测验目的程度的术语是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

16.小学德育过程中有诸多矛盾,其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B.德育内容与方法的矛盾

C.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17.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的思想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原则

18.在中国,班主任最早产生的时间是

A.19世纪中B.20世纪初C.20世纪末D.21世纪初

19.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

A.提高学习成绩B.班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C.后进生的转化工作D.配合科任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20.专题集会属于课外活动的

A.个人活动B.小群体活动C.群众性活动D.小组活动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l0分)

请在答题卷相对应的框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2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明晰化。

22.“泛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思想。

23.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4.学校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25.正因为师道尊严,所以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6.中小学实施的“一纲多本”指的是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可以编制不同版本的教材。

27.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活动。

28.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所以讲授法是注入式的。

29.小学德育就是引导小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教育。

30.主题班会是小学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筒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3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3.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在答题卷相对应的题号旁作答。

学校在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时,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的栏目,当“我”得知自己是全校最低分时,愤怒不已的“我”来到班上对学生一顿痛骂。

学生也许是从未见过如此愤怒的“我”,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

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老师,请你别生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经常向我们发脾气,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甚至会为此而不上谍。

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你骂。

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请原谅我们吧!

”下面是10个学生的签名。

看着孩子们真诚的话语,“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结合案例,分析下面问题:

(1)请用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分析“我”的行为。

(5分)

(2)教师批评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5分)

 

教育学(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人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案卷相对应的框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最早始于()

A康德B卢梭C赫尔巴特D洛克

2.孔了主张“有教无类”,体现,教育的()

A阶段性B全民性C等级性D道统性

3.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A.1985年5月B.1986年4月C.1991年7月D.1998年10月

4.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的学者是()

A马克思B亚里斯多德C柏拉图D.卢棱

5.王安石的《伤仲永》表明能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起决定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

6.洛克的“白板说”主要代表的学说是()

A内发论B外烁论C.多因素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

7.教师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

A荣誉权B人格尊严权C隐私权D人身自由权

8.学者不一定是良师这表明教师除了应具备学科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

A人格素养B文化基础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法律素养

9.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计划B课程计划C教学参考书D教学人纲

1O.根据课程的任务来分,小学开设的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