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551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docx

药科大学发酵工艺原理复习

1、生化工程及其特点

运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实验室所取得的生物技术成果加以开发,使之成为生物反应过程的一门学科。

生物技术的特点:

(1)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2)有生物催化剂的参与

2、发酵及其主要范畴

含义:

是指利用培养微生物来制得产物的需氧或厌氧的任何过程。

范畴:

(1)微生物菌体发酵

(2)微生物酶的生产

(3)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

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

(4)微生物转化发酵

(5)工程菌发酵

(6)动植物细胞发酵

3、次级代谢调控的形式及相关的原理、概念

(一)诱导调节

某些酶需要在底物的诱导作用下才能产生

(二)反馈调节

1.自身反馈调节

抑制抗生素自身合成需要的抗生素浓度与产生菌的生产能力成正比关系。

2.前体物质的自身反馈抑制

缬氨酸的反馈作用

3.支路产物的反馈抑制

赖氨酸和青霉素的合成

4.次级代谢产物的自身反馈调节

(三)磷酸盐的调节

0.3-300mmol/L支持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10mmol/L表现出对许多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的阻遏或抑制作用

1.促进初级代谢,抑制菌体的次级代谢

2.抑制次级代谢产物前体的生物合成

3.阻抑次级代谢中的磷酸酯酶的活性

4.ATP的调节作用

5.对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的调节

(四)碳分解产物的调节作用及机理

指易被菌体迅速利用的碳源及其降解产物对其他代谢途径的酶的调节作用,如“葡萄糖效应”

(五)氮分解产物的调控

1.阻遏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酶的合成

2.铵能调节糖代谢中的某些酶的活性

3.铵能调节某些氨基酸的合成

4.铵能调节产生菌的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

(六)产生菌生长速率的调节

(七)溶解氧的调节作用

4、菌种选育的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目的:

简化生产工艺条件,缩短生产周期

菌种选育的目的

研究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的机制

科研

生产

分析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

获得带遗传标记的菌株

了解菌种遗传背景

改变产品组分、改进质量条件

抵抗不良培养条件

适应新的原材料

提高产量

提供分子遗传学研究材料

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

内容:

根据菌种自然变异而进行的自然选育,以及用人工方法引起菌种变异或形成新的杂种,再按照工业生产的要求进行筛选来获得新的变种或杂种。

5、自然选育的目的和概念、过程以及菌种衰退的原因

目的:

淘汰衰退菌种,保存优良菌株,纯化菌种,防止菌种衰退,稳定生产,提高发酵产量。

概念:

自然选育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突变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排除衰退型菌株,从中选出维持或高于原有生产水平菌株的过程,以达到稳定和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

过程:

菌种衰退的原因:

(1)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1、异核现象-导致菌种这一微生物群体发生变异

相邻菌丝融合-异核体-菌种遗传特性改变

2、自发突变-导致菌种遗传特性改变

3、回复突变-形成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

可能的原因:

沙土管长期保藏、连续传代、新陈代谢产生的诱变物质、多因素低剂量诱变效应、互变异构现象等。

(2)经诱变剂处理后的退化变异

1、初筛出的菌落可能是由成对或成堆孢子发育成的,其中只有一个细胞诱发了基因突变,在传代中细胞核分裂时,未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逐渐在数量上占优势,便表现出产量下降。

2、可能是诱变菌种的细胞是异核体,而发生基因突变的只是其中一个细胞核的遗传基因。

那么在传代过程中由于产生细胞核的分离现象,高产突变基因的核在数量上失去了优势,便出现产量性状的退化变异。

3、突变发生在无意义链上,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被丢失,致使正突变性状的消失。

4、在诱变剂的作用下,被诱变菌种出现基因混杂,突变的高产基因虽然已经传递到下一代,但在传代使用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于低产型突变株繁殖时,使其在数量上占优势,便表现出低产水平。

(3)菌种生理状况的改变(培养条件)

1、一个菌种不是一个单一的群体,而是由一些变株混合而成的,这些变株所占的比例决定该菌种的特性。

2、菌种培养基的影响。

3、在某些培养条件下,菌体的某些基因处于活化状态或阻遏状态,而使得菌种的生理状态改变

6、诱变育种工作的主要环节及相关的注意问题、概念、原理等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1、选择纯种菌株。

2、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3、选择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

4、同时选择几株不同的优良菌株进行诱变收效较快。

(二)诱变剂的选择

野生型菌株(遗传性不稳定):

用缓和的诱变剂。

遗传性稳定的菌株:

先用强烈的不常用的诱变谱较广的诱变剂处理,使其发生强烈的变异,然后再用缓和的诱变剂处理或进行多次的自然分离。

要根据诱变剂的作用机理来选择诱变剂,两种诱变剂复合使用效果更好。

最适剂量(有两种观点):

致死率在90%-99.9%或致死率在75%-85%。

(三)突变株的筛选

1、随机筛选

1)摇瓶筛选法

初筛一般是一个菌株只做一个摇瓶,从大量菌株中选出10-20%较好的菌株,淘汰80-90%的菌株;而复筛中摇瓶培养一般是一个菌株培养3瓶,并要重复3-5次,选出3-5个较好的菌株,再做进一步比较,选出最佳的菌株。

复杂、耗时 

2)琼脂块筛选法

简单、快速,但不准确

3)自动化筛选(筛选几千个菌落数/天)

2、理性化筛选(定向筛选)

运用遗传学、生物化学的原理,根据产物已知的或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调控机制和产物分子结构来进行设计和采用一些筛选方法,以打破微生物原有的代谢调控机制,获得能大量形成产物的高产突变株。

1)初级代谢产物高产菌株的筛选

①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

②氨基酸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③细胞膜通透性突变株的筛选

2)次级代谢产物高产菌株的筛选

①筛选营养缺陷性突变株

②筛选生物合成阻断变株的回复突变株

③筛选去磷酸盐调节突变株

④筛选去除碳源分解代谢调节突变株

⑤筛选氨基酸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

⑥筛选二价金属离子抗性突变株

⑦筛选前体或前体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

⑧筛选自身所产的抗生素抗性突变株

7、营养缺陷型筛选的过程及相关问题、原理

1)营养缺陷型的富集:

抗生素富集法、过滤法。

(1)抗生素法:

由于细菌或酵母对一些抗生素敏感,在MM中一定量的抗生素,杀死活化状态的野生型,保存了休眠状态的缺陷型

(2)菌丝过滤法:

对于霉菌,因孢子生长后会长出菌丝体,就可用滤纸过滤法将菌丝滤去,而缺陷型孢子却因未发芽而不能滤过

2)营养缺陷型的检出:

影印法、点种法、夹层琼脂法

原理:

在固体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完全不同,缺陷型在CM上生长良好,而在MM上则不生长,野生型都能生长。

3)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点种法、生长谱法

确定生长谱:

将缺陷型菌株培养后,收集菌体,制备成细胞悬液,与MM培养基(融化并凉至50℃)混合并倾注平皿。

待凝固后,分别在平皿的5-6个区间放上不同的营养组合的混合物或吸饱此组合营养物的滤纸圆片。

培养后会在某组合区长出,就可测得所需营养。

一个平皿测一个菌。

8、杂交育种的目的和过程

目的:

(1)通过杂交使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和重新组合,从而改变原有菌株的遗传物质基础,获得杂种菌株(重组体);

(2)可以通过杂交把不同菌株的优良生产性能集中于重组体中,克服长期用诱变剂处理造成的菌株生活力下降等缺陷;

(3)通过杂交,可以扩大变异范围,改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甚至出现新的品种;

(4)分析杂交结果,可以总结遗传物质的转移和传递规律,促进遗传学理论的发展。

过程:

①选择直接亲本

②异核体的形成

③杂合双倍体的形成

④体细胞重组

9、原生质体技术的一般过程及相关注意问题

一、原生质体制备

1)菌体的预处理(甘氨酸、EDTA、青霉素等)

2)菌体的培养时间(对数期、对数期到平稳期)

3)酶浓度

4)酶解温度和pH

5)酶解时间

6)渗透压稳定剂

二、原生质体的融合

三、融合子的选择

四、原生质体的再生

五、原生质体的诱变

六、原生质体再生与常规诱变相结合

七、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1.单一亲株灭活

2.双亲株或多亲株灭活

10、培养基的组成及其功能、要求及影响因素等

组成:

碳源、氮源、磷源、硫源、无机离子(包括微量元素)、生长因子、前体、促进剂、抑制剂和水份。

功能:

(1)增殖培养基:

可以配制成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而不适合其他微生物生长,从而达到从自然界分离这种微生物的目的。

(2)选择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种或某一类群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出来的一类培养基。

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抑制)

(3)鉴别培养基:

普通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种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从而产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以区别不同的微生物。

要求:

1.孢子培养基

要求:

能使菌体快速生长,产孢子的数量多、质量好,不引起菌种变异。

麸皮培养基、大(小)米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2.种子培养基

要求:

营养适当地丰富和完全,氮源和维生素的含量适当略高,但总浓度以略稀薄为宜,和发酵培养基相适应。

3.发酵培养基

要求:

组成要适当丰富和完全,满足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

影响因素:

一、原材料质量的影响:

品种、产地、加工方法、批号等

二、水质的影响

三、灭菌的影响

四、培养基黏度

五、pH

六、其他因素

11.灭菌的一般过程(工业生产过程)及相关注意问题及其意义,染菌的检查及相关分析处理

工业用湿热灭菌的一般过程

一、分批灭菌

开始灭菌时,先放去夹套或蛇管中的冷水,开启排气管阀,通过空气管向罐内的培养基通入蒸汽进行加热,同时也可在夹套内通蒸汽进行间接加热。

当培养基的温度达到70℃左右时,从取样口和出料口向向罐内通入蒸汽,培养基温度达到121℃,1×105pa时,调节好各进气和排气阀门,使罐压和温度保持在这一水平进行保温

•在保温阶段,凡进口在培养基面下的各管道都应通入蒸汽,在液面上的各管道则应排放蒸汽,这样才能保证灭菌彻底,不留死角。

•采用快速冷却方式,减少营养成份的损失

•保温结束后,依次关闭各进汽阀门,待罐内压力低于空气压力后,向罐内通人无菌空气,在夹套或蛇管中通入冷水,使培养基温度降到所需要的温度。

二、连续灭菌(将配置好的培养基在向发酵罐等培养装置输送的同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而进行灭菌。

连续灭菌可在短时间内加热到保温的温度,并且能很快地冷却,因此可在比间歇灭菌更高的温度下进行灭菌,有利于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

1连消-喷淋冷却连续灭菌

•配料罐将培养基预热60-70℃,防止培养基在杀菌时料液与蒸汽温度相差过大而产生水汽撞击声。

•连消塔(加热塔)使培养基迅速(20s)升温(126-132℃)。

•维持罐:

使培养基温度保持在灭菌温度下一段时间。

5-7min.

•冷却管:

将培养基迅速冷却到40-50℃,输送到灭菌后的发酵罐内

2喷射加热-真空冷却连续灭菌

3板式换热器连续灭菌

意义

染菌的检查及相关分析处理

1肉汤培养法

方法:

将待检样品直接接入经完全灭菌后的该肉汤培养基中,分别于37℃、27℃进行培养,每6h观察一次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取样进行镜检,该肉汤培养基由红色变为黄色或产生浑浊,即判断为染菌。

肉汤培养法常用于检查培养基和无菌空气是否带菌,也可用于噬菌体的检查。

2显微镜检查法(镜检法)

用革兰氏染色法(Gramsstain)对样品进行涂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根据生产菌与杂菌的特征进行区别、判断是否染菌。

检查杂菌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3平板划线培养或斜面培养检查法

将待检样品在无菌平板或斜面上划线,分别于37℃、27℃进行培养,一般24h后即可进行镜检观察,检查是否有杂菌。

有时为了提高平板培养法的灵敏度,也可以将需要检查的样品先置于37℃条件下培养6h,使杂菌迅速增殖后再划线培养。

1、菌种保藏的原理及方法及国内外著名保藏机构

原理:

一般利用菌种的休眠体(孢子、芽孢等),创造最有利于休眠状态的环境条件,如低温、干燥、隔绝空气或氧气、缺乏营养物质等,以降低菌种的代谢活动,减少菌种变异,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

方法:

1)斜面或穿刺保存法

2)液体石蜡封存保藏法

3)固体曲保藏法

4)沙土管保藏法

5)冷冻干燥保存

6)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国内外著名保藏机构

1、ATCC(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

美国标准菌种收藏所,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市

2、CSH(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

冷泉港研究室,美国

3、IAM(InstituteofAppliedMicrobiology,UniversityofTokyo)

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日本东京

4、IFO(InstituteforFermentation,Osaka)

发酵研究所,日本大阪

5、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CGMC)

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

6、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

轻工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北京

7、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北京

8、中国抗生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ACC)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四川抗生素工业研究所,成都;

华北制药集团抗生素研究所,石家庄。

9、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VCC)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

10、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FCC)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

11、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

武汉大学,武汉。

2、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及影响供氧的因素

影响需氧量的因素(2个微生物,2个培养,2种气体)

1)微生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

2)培养基的组成

3)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

4)培养条件的影响

5)二氧化碳的浓度

影响供氧的因素(N=KLa(C*-CL))

(一)影响氧传递推动力(C*-CL)的因素

1)提高C*的方法

(1)降低发酵的培养温度

(2)增加氧的分压

(3)改变发酵液的性质

2)降低发酵液中的CL

(二)影响液相体积氧传递系数KLa的因素

(1)搅拌功率

(2)空气流速

(3)发酵液物理性质

(4)泡沫

(5)空气分布器的形式和发酵罐的结构

(6)氧的分压

(7)发酵罐内的液柱高度

(8)发酵罐体积

3、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一、初级代谢产物的发酵

 

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

(一)菌体生长阶段(菌体生长期/发酵前期)

 

(二)产物合成阶段(产物分泌期/发酵中期)

 

(三)菌体自溶阶段(菌体自溶期/发酵后期)

 

三、代谢曲线

4、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如何控制,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1)影响酶的活性

(2)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3)影响代谢产物合成的方向

影响发酵温度的因素

(一)产热因素

(1)生物热: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热能

(2)搅拌热:

搅拌器转动引发发酵液之间、发酵液与设备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热量

(二)散热因素

(1)蒸发热和显热

(2)辐射热

5、影响发酵液pH变化的因素、引起发酵液pH值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发酵过程中pH变化的规律,控制pH的方法

影响发酵液pH变化的因素

1菌种遗传特性

2培养基的成分

3发酵工艺条件

4产物生成

5菌体自溶

引起发酵液pH值变化的原因

上升:

1C/N比例不当,N过多,氨基酸释放

2微生物生理碱性物质存在

3中间补料时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

下降:

1C/N比例不当,C过多,有机酸大量积累

2消泡油加的过多

3微生物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

发酵过程中pH变化的规律

1生长阶段:

接种后pH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2生产阶段:

pH趋于稳定。

3菌体自溶阶段:

由于营养物质耗尽,蛋白酶积累活跃,导致pH上升。

控制pH的方法

1调整发酵培养基的组成

2补料

3在发酵培养基中加入pH缓冲液

4改变发酵条件

5直接补加酸碱

6、引起溶氧异常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升高:

1菌体代谢出现异常,耗氧能力下降

2污染烈性噬菌体

下降:

1污染需氧杂菌

2菌体代谢异常导致需氧量增加

3某些设备或工艺控制发生故障

7、泡沫的产生及不利影响,如何控制

产生:

1气液接触

2含助泡剂

3气泡速度高于破跑速度

不利影响:

1影响发酵罐的装料系数,降低发酵产量。

2泡沫过多时容易逃液,增加染菌机会。

3影响气体的交换和氧的传递。

4部分发酵液粘到罐壁上失去作用。

5泡沫严重时,被迫停止搅拌或通气,容易造成菌体缺氧,导致代谢异常。

控制:

1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减少泡沫的产生

1)减少易气泡成分的用量

2)更换原材料的品种、产地或加工方法

3)将易起泡的培养基成分通过补料的方式逐渐加入

4)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消泡剂,抑制泡沫的产生

2消除生成的泡沫(机械消沫和消沫剂消沫)

8、发酵过程优化的一般步骤

1反应过程的简化:

把工艺过程的复杂结构压缩为少数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用关键变量来表示。

2定量化:

对发酵过程进行定量分析需要系统、准确的检测各种参数。

3分离:

在生物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各种速度相互不影响的情况下,精心设计实验以获得关于生物和物理现象的数据。

4数学建模:

是能以简化的形式表征过程行为,并实现特定目的的数学公式。

9、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采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质作为催化剂,克服过去酶法分析试剂费用高和化学法分析繁琐复杂的缺点。

2)专一性强,只对特定底物起反应。

3)分析速度快,1分钟内可得到结果。

4)准确度高,一般相对误差达到1%。

5)操作系统简单

6)测定成本低

7)有些还能指示微生物培养系统内的供氧状况和副产物的产生。

10、发酵过程基本自控系统的组成、自控系统分类、自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基本自控系统的组成

1被控过程:

自动控制系统中需要实现控制的设备、机器或生产过程,如发酵罐、压缩机

2检测元件和变送器:

感受工艺变量的变化,将它转换成的电信号或气压信号,再由变送器将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转换成统一标准的气压信号或直流信号,送往其他控制装置。

3控制器:

核心,如调节器。

把检测元件与变送器送来的测量值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出偏差,根据偏差的大小及变化趋势按预先设计好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后,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给执行器。

4执行器:

接收控制器送来的信号,相应的改变变量,最终实现控制要求。

5辅助装置:

电气阀门定位器、显示装置、运算单元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开环控制:

控制装置与被控制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作用。

系统结构和控制过程简单,但抗干扰能力差,控制精度不高,用于对控制性能要求较低的场合。

2闭环控制:

控制装置与被控制对象之间不仅有顺向作用还有反向联系(有被控量对控制过程的影响)。

3复合控制系统:

如将闭环控制与按扰动量控制结合起来。

4自适应控制系统:

能够连续测量输入信号和系统特征的变化,自动改变系统的结构和参数,使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并始终保持优良品质的自动控制系统。

自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一)传感器

(二)变送器与过程接口

(三)执行机构和转换器

(四)监控计算机

11、摇瓶发酵与发酵罐培养的差异,发酵规模改变的影响

摇瓶发酵与发酵罐培养的差异

(一)KLa和溶解氧的差异

▪摇瓶发酵中:

瓶塞对氧传递的阻力和表面通气状况与周围环境有关

▪发酵罐:

鼓泡通气方式

▪溶氧系数Kd:

表示氧溶入培养液速度的大小

▪发酵罐中Kd值大于摇瓶,而摇瓶中装料系数越高Kd越低。

▪对溶氧要求较高而又敏感的菌株在发酵罐中生产能力一般高于摇瓶。

(二)二氧化碳浓度的差异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随压力增大而增大。

▪发酵罐为正压状态,摇瓶为常压状态,因此发酵罐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于摇瓶。

(三)菌丝受机械损伤的差异

▪摇瓶培养:

菌体只受液体冲击或沿瓶壁滑动的影响。

▪发酵罐发酵:

菌体受搅拌剪切力的影响而受损。

▪发酵罐中受损程度发酵罐远远大于摇瓶。

发酵罐规模改变的影响

1菌体繁殖代数的差异

▪体积越大,菌体需要进行的繁殖代数也越多。

▪繁殖代数越多,出现变株的几率也越多。

2培养基灭菌的差异

▪分批灭菌过程包括预热期、维持期、冷却期

▪培养基体积越大,预热期冷却期越长,整个灭菌时间延长,容易引起热不稳定物质遭破坏。

3通气与搅拌的差异

4热传递的影响

▪整个发酵过程不断产生热能

▪释放出的总热量随发酵罐线形尺寸的立方而增大

▪罐的表面积随线形尺寸的平方而增大

5种子形成的差异

▪规模越大,所需种子液体积也越大,种子培养液级数也越多,容易引起种子质量的差异。

12、发酵工业废水、废渣的处理方法,抗生素废菌丝处置工艺

废水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法)

(一)好氧生物处理

1土地处理法:

将污水注入透水性好的土地

2生物膜法:

▪生物滤池法:

连续喷淋通过较大滤材组成的滤层和滤材表面的生物膜接触进行生化作用。

▪生物转盘法:

将生物固定在装有水平轴的垂直圆盘上生长,通过轴的旋转使圆盘间歇与下方的无水接触。

▪接触氧化法:

将生长有生物膜的填充物质固定在装置内,通过底部曝气方法使间歇中的水向上流动,达到处理的目的。

▪生物流化床:

附有好气微生物膜的颗粒载体(炉灰或砂子)在底部通入的废水流速达到某一值时可自由运动,形成流化床,增加了污泥的沉降性和接触面积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增长的微生物膜在颗粒流化摩擦下不断脱落更新。

3活性污泥法:

采用人工曝气法使活性污泥均匀分散并悬浮于反应器中和废水充分接触。

4生物氧化塘:

将污水滞留在这种浅池中,借助于阳光、空气、微生物、植物性浮游生物将有机物分解

(二)厌氧消化处理

1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法:

在密闭反应器中有个具有大量微生物群的颗粒污泥床,废水由床底部进入,在向上通过污泥床的过程中,有机物被降解,同时产生沼气,反应器上有三相分离器,沼气其顶部引出,污泥颗粒沉降至底部污泥床。

2厌氧生物膜

1)厌氧生物滤池:

淹没式固定滤床,废水由底部流入,在上升通过滤床过程中有机物被降解,产生的沼气由顶部排出,处理后的出水从装置上部排出,多余生物膜自行脱落排出。

2)厌氧流化床:

当通过附有厌氧颗粒截体或颗粒污泥床的废水水流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使颗粒成流化状态,有利于有机物降解。

(三)特殊处理

1除酚:

微球菌、分枝杆菌

2除汞:

假单胞菌

3除铁除锰:

铁细菌

4其他:

硫细菌

废渣的处理方法

1有些抗生素稳定性好加工过程中不易破坏,干燥后的菌丝粉中还含有一定残留效价,可作为饲料添加剂,起到牲畜防病、治病、促进生长的作用。

2有些抗生素湿菌丝可以提取核酸或其他物质。

3有毒害的抗生素菌丝不易作饲料,采用焚烧处理的方法。

抗生素废菌丝处置工艺

1气流干燥工艺

2厌氧消化工艺

3焚烧工艺

13、如何控制发酵成本

一降低原材料成本

▪菌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