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2083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情表》教学设计.docx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结合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领悟李密陈情的委婉的用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把握语言的分寸,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课时:

三个多课时

一、导入由解题 开始 

 体裁: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

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  

围绕着:

为何“陈情”?

——陈什么情?

——如何陈?

来解读文章

向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二、相关背景介绍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

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

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

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

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一)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公元263年,司马集团灭掉蜀汉。

晋朝建立之初,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大力征召名贤,笼络民心,统一天下;另一方面,又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李密以至孝闻名于世,因此屡被征召。

(二)李密为什麽要委婉陈情?

 

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

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

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

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三、录音范读,正音。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简要疏通词句

四、学生朗读

(一)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

凄苦,悲凉; 

第二段:

感激,恳切; 

第三段:

真挚,诚恳; 

第四段:

忠诚,恳切,期待。

(二)课后思考题

1、“臣”字在全文中出现了几次?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写此表的目的是为了辞官,开始倾诉的是什么?

用意何在?

第一个思考题准备放在疏通了整个文意之后,再让学生讨论,作答。

第二个思考题则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全文一共用了29个“臣”字,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这样的措辞产生的效果是:

一口一个“臣”,心意切切,诚惶诚恐,卑微谦恭,将“听话者”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既感激皇恩之浩荡,又感谢武帝之宠幸,巧妙地拉近了与对话者的心灵距离。

是对自我地位的清醒认识和皇帝拳拳敬意的溢于言表,使这一奏表的读者——皇帝如沐春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回答上节课留下的问题:

“写《陈情表》的真正目的是辞官不就,可在开篇部分李密倾诉了些什么?

你觉得,他这样做的用意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做必要提示:

寻常家事见真情,拉家常是人际交往中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

我们学习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也是这样,人皆有情,帝王也不例外。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况且他要诉的是孝道。

二、分析课文并指导背诵

(一)学生齐读第一段

1、分析并指导背诵

列线索:

臣,“六月——四岁——九岁——成立——晚(有)”

祖母,病

重点字词句:

闵:

通“悯”。

零丁:

通“伶仃”。

儿息:

儿子。

“息”,子女。

期功强近:

期,周年,这里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

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攻服丧五个月的人。

期功,关系近的亲属。

强近,比较近。

形影相吊:

吊,安慰。

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安慰。

婴:

缠绕。

废离:

废,停止侍奉。

离,离开。

2、板书概括本段:

父丧母嫁相

臣子无以至今日

孤苦零丁依凄苦

身世:

孤弱

久病卧床为悲凉

祖母无以终余年

不能自理命

3、小结:

这是对武帝进行情感诱导:

祖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自己对祖母存报恩之心,中间维系的还有“孤”与“独”构筑的亲情通衢和“相依为命”凝结的惺惺相惜,祖孙之情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岁月的积淀,实现了从血缘相连到心灵相通的逐渐演进。

亲情滋养成为生活的慰藉,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幸之后,特殊的祖孙之情更成为了李密精神世界的一柄光辉的烛照。

鸟雀尚有反哺之情,人何以堪。

可以说,开篇李密是动之以情。

“自诉家境困顿,祖孙更相为命”。

(二)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推让的表文以三次为限。

《文心雕龙·章表篇》说:

“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去,以之为断。

1、齐读第二段,并思考。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

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前臣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这是把他列为人才之类,做官的候补。

还不是辞官。

“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十万火急!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被逼入了两难的境地,是尽忠与尽孝的矛盾。

重点字词句:

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秀才: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这里指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中的“秀才”含义不同。

古时任命官职的用词:

拜、除、迁

猥以微贱:

“以”,表并列。

微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急于星火:

介词结构后置。

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臣之进退:

进退,动词活用为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狼狈:

形容进退困难。

2、板书概括本段:

征召火急忠

奉诏

过蒙拔擢孝感激

处境:

两难

供养无主矛恳切

奉亲

刘病日笃盾

小结: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像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不去应征。

“以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要求学生课后背诵)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

你李密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

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啊!

李密怎么办呢?

——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儒家伦理作为说理的起点,这是对政治十分机敏而成功的切入。

(一)全班齐读第三段。

1、请学生谈谈李泌为什么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儒家伦理作为说理的起点?

提示的备用材料:

“忠孝”是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准则,而“孝”又是晋武帝俄治国纲领,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以此为理由,皇帝就无法辩驳。

而且“以孝治天下”这句富有政治色彩的话,对特定的说话对象武帝来说,表现出了感情色彩,这是下属请求的矜悯,而这种请求又处处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有尤甚。

”这称得上是说话艺术的一箭双雕。

李密侍奉刘氏之举恰恰成为了武帝“孝政”的经典楷模,而创国之初当然不能或缺垂范的意义。

(联系扩展)

画外音:

一种意识的培养,一种风气的形成,楷模的作用相当之重要。

就好像现在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和表彰,进两三年来在整个祖国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对于人们的意识领域、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我们看看评出的这些人物是怎样的人物?

请学生来概括。

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发挥最大的作用,这表彰的其实是一种责任感。

在关键的时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这表彰的是一种舍生取义的勇敢、一种道义。

平凡的女子,守护着变为植物人的丈夫,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这呼唤的是一种真情

钱学森,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体验艰苦的生活,并把毕生精力献给我们的祖国,歌颂的是一种爱国精神;

……因为我们祖国、民族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典范。

——回到课文,这对于武帝而言,毫无损失,仅仅是以一个好官的暂时缺席换得了对全国臣民持久的精神鼓舞之源泉,这样好的机会任何一个有头脑的国君都不会轻易放过。

2、李密最担心武帝怀疑他的哪一点?

他是怎样为自己辩解的?

矜持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防备的也是这个问题。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这种自怨自艾的表述,是晋武帝非常希望看到的降臣的心理状态。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适度的自责也是一种真诚,一种坦率,一种心灵的深层剖露,容易使对方感到亲近并产生信任感。

背景材料补充:

李密写《陈情表》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曹氏的天下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蜀魏两国旧臣中的不少人,为了保全名节而不愿同司马氏合作,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

阮籍整天饮酒,常常处于醉醺醺的状态,从不过问政事,以此来曲折地表示不合作的态度。

嵇康则公开表示不同司马氏集团合作,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在李密写《陈情表》的前四年,被司马氏集团所杀。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五十四岁那年病死家中。

阮籍虽然坚持着韧性的消极反抗,但在强权面前,个人的消极反抗毕竟是无力的。

“驾车于世间乱奔,穷途时仰面尔哭,随即又驾车而走,寻找着自己的路,”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道: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有注释说:

阮籍独自驾车,不从正道上走,等到无路可走了,就痛哭一场,然后驾车返回。

阮籍常自己一人驾车出游,他出游并不走大路,而是随意钻入山林间的偏僻小道,有时转来转去就走到死胡同里去了,这时阮籍就号啕大哭一场,然后才悻悻地回去。

阮籍的这些表现,好象是病态的反映,其实是苦闷的象征。

——回到我们的课文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晋武帝怀疑李密辞官是为了保全“不事二主”之类的名节,那么,非但辞官不成,可能还要遭到杀身之祸。

因此,李密必须在名节问题上表白自己的态度,以打消晋武帝的猜疑,扫清获准辞官道路上的障碍。

为了九十有六的祖母终养余年,是人伦之常情,尽孝之情足以使武帝为之动容;不矜名节的表态以及对新潮的忠敬感激溢于言表,又足以消除武帝的疑心。

具有超乎平常的说服能力的李密保持的不仅是作为一个孝孙的心意,更是一个谦臣的风度。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也就是说这么一番话的目的所在。

由这三个字眼为线索,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4、板书概括本段:

朝廷——以孝治天下以子之矛真挚

方法:

委婉

臣子——拒诏为践孝行攻子之盾诚恳

(二)导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1、李密最后怎样开忠孝不能两全的死结?

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朗读最后一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引导: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

先尽忠后尽孝。

(串讲文意)

2、板书概括本段:

报刘日短——刘九十有六先尽孝忠诚

请求:

恩准恳切

报国日长——臣四时有四后尽忠期待

3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得到晋武帝的恩准和谅解,免去以及和杀身之祸。

(三)、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一段:

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

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总结: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

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

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要求思考课后习题)

第四课时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一、你认为本文艺术特色有哪些?

明确: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引导: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 

引导: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引导:

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

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

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

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

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比喻句:

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哪些成语出自本文?

 

引导:

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1四字骈句:

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

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

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我国的词汇

 

二、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

(矜、薄、寻)  

2、古今异义:

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区区,犬马

3、通假现象:

闵,零丁

4、文化知识:

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三、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2、思考:

封建时代“以孝治天下”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这与“忠”有何关系?

(重点思路的点拔——“家”与“国”,大家与小家。

形成的是一种思维习惯,家长的不可反抗,对家长的绝对服从,即“孝”。

皇帝是国家的大家长,同理而依之,就是“忠”)

具体的组织:

封建时代“以孝治天下”,其根本目的是用封建伦理纲常来维护君臣关系,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因而不少封建王朝将“以孝治天下”作为治国纲领。

“忠”和“孝”其实不可分割。

父为子纲,所以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君为臣纲,所以臣在国要忠于君主;这就是所谓的在家为孝,入朝为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不可逾越,构成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学后记:

1、原先的教学设想——《陈情表》写得情真意切,说服技巧很高。

但如果没有更广阔的知识背景,没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得到的结论也只是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并没有把对文章的认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中。

所以适当的启发很重要,其次,整合各种知识、材料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是必要的。

2,影响理解的因素有三个:

背景知识、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

《陈情表》的时代与现在相差接近两千年,李密所处的大小环境、文中许多话的表达目的和效果,学生应该比较难理解。

因此,必须补充必要的历史与文化资料。

历史资料添加的有:

一,晋武帝的治国纲领和建国之初的一些措施;二、阮籍和嵇康的故事来说明当时的政治场中的危机重重,旧臣稍不小心就性命难保,故李密表白自身“不矜名节”的必要性就很明确了。

帮助学生思维扩展的有:

在讲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环节时,李密言下之意其实就是“响应新朝廷的政治纲领”。

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来看楷模的作用,从晋武帝的角度分析,新朝廷的建立不可或缺垂范作用,以一个好臣子的暂时缺席,换来的是全国臣民持久的精神鼓舞之源泉。

——联系当今的热点话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的兴致很高,也能更好地理解李密的用意所在。

同时,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说服别人的案例,是语言交际的经典范例。

语言交际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因而将语言交际的知识引入,可以拉近《陈情表》与学生的距离,使理解相对容易一些,也提醒了学生在平常交流应注意的问题“得体的用语是素养的体现”。

不断整合各种新的资料,使学生在不断思考问题、不断补充资料中,认识不断深入。

并把思考延伸到课外,课堂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这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一节上得较为满意的课

3、苏轼对此文的评价是: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李密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在课堂不能读出很深的感情来,这可能和时代的远隔有一定的关系,也和他们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有关系。

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真情投入其中,则更理想。

作为一篇典范之作,要求学生背诵,对于培养语感、体会感情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