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925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docx

曲中林孙悦亮主编《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心理学部分答案教学教材

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呢。

2.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应客观事物的特征、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4.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实验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项变量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6.心理现象又可以称为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7.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8.心理学史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9.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二、选择

1.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罗杰斯。

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5.由实验者安排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冯特。

8.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三、判断

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方面。

2.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各自独立,毫无联系。

×

3.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反过来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

4.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的个性。

5.人的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因而无法进行研究。

×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调查法:

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可用调查法。

五、简答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现象研究的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心理(活动)过程:

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人所共同具有的,但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各个人身上却存在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

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又会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2.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心理(活动)过程:

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只有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有一定的情感,随着认识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

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它可以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可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对认识过程起阻作用。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

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活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

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意志使人的认识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

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

积极愉快的情感可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

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情感,不畏困难,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意志薄弱,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3.个性心理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

(1)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

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3)性格:

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

(1)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观察的。

有目共睹,有耳共听;可以得到共证的。

(2)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测量的。

即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2.发展性原则:

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3.系统性原则: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

4.教育性原则:

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选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尤其不要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六、论述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与唯心主义作斗争

(2)对邻近学科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根据心理活动规律,影响人的心理

(2)能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3)让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一、填空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它由核心颗粒和连接线DNA两部分组成。

2.神经元主要有接受信息功能和传递信息功能。

3.两个神经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称突触。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5.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6.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和延髓组成。

二、选择

1.下列属于第二信号刺激物的是:

数字。

2.心理学界认为,动物心理的真正出现是在腔肠动物阶段。

3.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

三、判断

1.“鹦鹉学舌”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

2.人脑的形成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3.操作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提出来的。

×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

5.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

四、名词解释

1.反射:

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2.反馈:

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叫反馈。

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

3.条件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五、简答

1.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的类型,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由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这是是人类所特有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

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六、论述

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

人们就是在接触这些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活动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

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七、狼孩的实例说明了什么?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

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印度“狼孩”卡玛拉虽是人的后代,具备产生人的心理的物质前提—一大脑,因为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脑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所以没有产生人的正常心理。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

1.知觉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4种特性。

2.直观教学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

3.“戴着眼镜找眼镜”是因为感觉适应造成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总是把门知觉为长方形是知觉恒常性的表现。

4.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的4种偏差是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

5.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6.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二、选择

1.人在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2.“一目了然”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

3.视觉的适应有明适应、暗适应。

4.“胖人宜穿竖条衣服”是利用错觉的原理。

5.“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晕轮效应。

三、判断

1.各种感觉加在一起就是知觉。

×

2.感觉适应是感受性的降低。

×

3.“甜言蜜语”是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中的联觉。

4.“一日三秋”、“度日如年”是时间错觉。

5.“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是思维的知觉。

6.“我看见一朵红牡丹花”是感觉。

7.在知觉活动中,对象和背景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四、名词解释

1.知觉:

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组织、选择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2.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认识过程的最初阶段。

3.适应:

感受性变化的普遍规律。

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错觉:

也叫错误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正确地、歪曲地知觉。

5.晕轮效应:

也叫光环效应,是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它方面或总体特征去的现象。

五、简答

如何校正社会知觉偏差,正确对待学生?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育过程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

我们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师爱生。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

(一)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二)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三)消除刻板印象

教师不应依据刻板印象轻易地把学生归入某一个先进或落后的群体,特别是不能把顽皮的学生归入难以教育的一类,以免造成师生对立。

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具体的评价。

(四)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教师要重视和把握从每一个学生身上获得的最新信息,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他们的新思想新情况,对于他们好的思想苗头及时扶持鼓励,使之发扬光大;对于不好的苗头,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学生时时处于发展进步之中。

总之,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的能力,防止社会知觉中可能发生的偏差,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六、论述

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培养方向:

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

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

培养途径: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7)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8)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七、实例分析

为什么教师讲课要做到抑扬顿挫?

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挫,可以减少和避免感觉适应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

适应现象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规律。

如果教师语言比较缺少生气和变动幅度,对学生的持续刺激就容易产生适应现象,而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降低。

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挫,可有效增强感觉对比作用,体现出教师语言的丰富,吸引学生。

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挫,是在教育教学中自觉遵循了知觉的选择性,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四章记忆

一、填空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3.根据信息加工的内容分,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遗忘可分为永久遗忘和暂时性遗忘。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出人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7.联想具有4个规律,他们是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

8.记忆的品质包括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

二、选择

1.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约为7+-2组块。

2.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作用而产生的。

3.考试时,有些试题要求默写、填空、回答问题等,这是属于有意记忆。

4.由冷想到热,由苦想到甜,由小想到大……是对比联想。

三、名词解释

1.记忆:

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识记:

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3.保持:

是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过程。

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

4.遗忘:

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5.回忆:

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6.记忆策略:

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四、简答

1.如何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果?

答:

识记是接受所要记忆的事物的刺激。

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

复习不是单纯地机械重复。

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要起决定性作用。

复习的效果与其说决定于复习的次数,不如说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

(一)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

其次,适当采用间时复习。

再次,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

(二)把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三)复习过程多样化

(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

(五)注意用脑卫生

2.有人在考试前突击背答案,考完以后就大量遗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

记忆的遗忘规律说明,学习后的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最初一段时间忘得很快,以后就逐渐变慢。

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复习,所记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

3.复习有哪些策略?

复习即多次的识记,这是防止或减少遗忘的有效方法,是信息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在识记和提高记忆效果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要做到:

(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

首先要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

针对这一规律,识记后应及早加以复习。

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复习中间有休息)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

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的好。

再次,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

(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

(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

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

(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

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等。

4.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信息加工水平

  在识记时对材料的信息加工水平会影响回忆的效果。

一般说,加工水平越深,回忆效果越好。

  2.联想线索

  在识记时是否设下联想线索会影响回忆的效果。

联想线索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在识记材料时,建立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已有经验之间某种或多种联想线索,那么在回忆时,只要记住某一线索,就能联想出一连串材料。

  3.回忆场合

  回忆场合与当初识记时的场合是否一致,也会影响回忆的效果。

这里的回忆场合既包括客观环境,也包括机体的内环境。

  4.前摄和后摄抑制

  在影响回忆的因素中干扰是一个重要方面。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

  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

  5.回忆时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对回忆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并且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

一般说,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愉悦、轻松、平和的情绪有利于回忆;而负情绪,尤其是紧张情绪对回忆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五、论述

1.试述记忆系统及其基本特点。

1.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

答:

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由于信息由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何不同、对信息的编码、贮存方式不同,根据这些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记忆种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一般信息保存时间为0.5-2秒钟,以物理特征编码,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

当信息受到注意,即得到识别,进入短时记忆,若没被注意则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在一分钟以内的加工处理的记忆,一般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其信息容景为7士2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被言语复述则转入长时记忆。

而对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会随时间流逝衰退而被遗忘。

长时记忆是经过复习后长期储存信息的记忆,信息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上、数年,乃至终身。

从信息源来说,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重复加工的结果,但有些也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的,信息是以意义方式编码,它们包括语义和表象编码,故又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贮存主要有陈述性知识,即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和程序性知识,即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是巨大的,所贮存的信息具有备用性特点,其信息不能提取和错误提取是由于受到干扰抑制所致。

2.举例说明遗忘规律在教学上的运用。

如在复习中,根据遗忘规律,为求得较好的复习效果,需要注意以下方法的使用:

(1)要及时复习

(2)要过度学习(3)合理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5)复习方法,方式要多样化(6)要动员多种感官参加

3.“温故而知新”是什么道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注意力,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它是不是能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要靠它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的程度而定。

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了解的东西。

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材料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4.如何培养和提高记忆力?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提取出来为己所用。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二)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心理学已经研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直观形象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

教师要把方法论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知识,不断提高记忆效率。

(四)讲究记忆卫生:

记忆卫生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和科学用脑等,都能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记忆能力。

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

1.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输入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完成等。

3.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

4.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思维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5.个体掌握概念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掌握日常概念,另一条是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7.幻想是指向未来的想象;梦是一种睡眠状态下的想象。

8.有意想象按其创造性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其特殊形式是幻想。

9.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是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

10.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有理论思维、直观思维、倾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二、名词解释

1.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想象: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再造想象:

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创造性思维:

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

5.问题解决: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