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384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docx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成长

 

摘要: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青少年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有利或是或是有弊的作用。

关键词:

网络文化;青少年;影响

Abstract:

Networkcultureisanewformofculture,isthehumanculture,traditionalmoralextensionanddiversificationoftheshow;adolescentsasnetworkculturethemainparticipants,promoters,inevitablyaffectedbytheinfluenceofInternetCultureonthegrowthofyoungpeople,hasplayedabeneficialorharmfuleffect.

Keyword:

Networkculture;Teenagers;Influence

前言:

网络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以其快速、多样、灵活等特点,深受青少年一代的喜爱,并对青少年一代的生活、学习、甚至世界观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利有弊,如何祛除其弊端,正确引导青少年接触、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是我们无法避免且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网络文化的产生

(一)什么是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隶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明确网络文化的定义,必然首先要明确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渗透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文艺、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即: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

网络文化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一方面,网络技术性的特点是网络文化的载体和根基,由这种文化载体的变革而引发了文化范式的转型;另一方面,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引发了文化范式的转型。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形式的影响

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互联网作为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开阔眼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互动性、平等性、多样性和虚拟性又给人们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展示自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因此,互联网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形成了双向或多向的传递方式,这种传递方式使人们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接受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与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互联网促进人们开阔眼界。

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人们适时适地的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及价值观念,使人们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形成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有利于促进人们创新精神的培养[2]22。

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人们可以从中吸取各种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然而,凡是有利就有弊。

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是经济利益所致。

在金钱的驱使下,网络运营商所传播的内容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局面。

统计数据表明,在网络上传播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即便是一些门户性网站,为了提高其站点的点击率,也大量采用暧昧性、诱惑性内容,大胆地打出“擦边球”。

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猎奇、叛逆等心理特征就会被充分暴露出来,所以他们不仅很难避开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而且无法做到对网络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

相反,他们往往成为其不良信息的主要消费者、受害者,甚至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制造者。

另一方面,人们网络生活的局限性还在于过分肤浅化和片面化。

相应地,关于责任、义务等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很少被涉及。

但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除了运用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

而互联网恰恰忽视了为这方面提供锻炼的机会。

这种忽视导致了人们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结果使其丧失了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本质的精神。

并且,网络信息的快捷和大容量本无可厚非,“快餐文化”正是对网络文化最好的形容:

但如果过多地消费现成的网络快餐则会导致思维的被动和僵化。

在很多时候,大多数人们对于网络文化总是被动的接受,或者人与亦云,丧失了思考的习惯,更谈不上自己的见地了。

最后,互联网的拥有一个相对自由的语言环境,免不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辱骂、极端等话语伤人。

造成语言的恶俗化。

它的扭曲和异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它的这些恶意的攻击与放纵,势必影响到人们现实表达模式的倾斜。

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网络用语,营造和谐的网络语言环境。

切记,小处不可随便!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许许多多的科技发明一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可以说,网络文化常常是大众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

在全社会范围内,人们理所应当“取网之精华,去网之糟粕”,率先树立起良好的互联网道德风尚。

二)网络文化内容的影响

网络文化包罗万象,色彩缤纷,其影响不可谓不广,下面就其集中集中文化形式予以阐述说明:

a网络影视——有深度的娱乐

网络影视,包含电影、电视剧、视频、音乐等形式,是网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网络影视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人们对于网络影视又有何建议和要求呢?

拿综艺节目来说:

湖南卫视两档王牌综艺节目《天天向上》PK《快乐大本营》

《天天向上》主要是脱口秀节目,而《快乐大本营》是个访谈的节目,但是两个节目的结合点太多了,有多人也都是去过天天向上又去了大本营。

更要命的是两个主持群的老大本来就爱互相的糟践,一个说他们主持的节目全都是八卦的节目,一个说我们的收视率是最高的,他们是赶不上的。

各有各的厉害的地方。

但是快乐大本营的节目质量越来越不好了,让观众越来越觉得是在操作,让观众觉得那只是个宣传的平台,要么打歌,要么打电影,电视剧。

每个去的嘉宾都是出名的名人。

这一点让他们占足了便宜的。

所以收视率才会一直攀升的。

天天向上就不一样,不仅好看还能学到很多知识,不是为了让观众接受某个东西而宣传的。

让我们看看网友们怎么评价:

1.哎,以前小时候看快乐大本营傻傻的,看他们笑我也笑,但现在怎么觉得一点也不好笑,晚上现在在看,我一次都没有笑,一点笑点也没有,只看见他们一大帮人在疯一样的笑,无语,看天天向上就不一样了,有内涵,有品位,能看懂,看几个主持人的主持,是发自内心的笑,现在越来越期待看天天向上了,期待看快乐大本营是期待看几个明星而已,个人观点,请快乐大本营迷不要生气!

2.哈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

以前也是觉得快乐大本营满不错的,不过真的是越看越没法看,还是天天向上好,称得上高端,有深度、内涵。

在天天向上里能学到很多,也经常能看到笑到不行。

不过说到看明星,这点倒没什么意义,快乐大本营期期请的都是些有名气的明星,可是看久了也会烦的,更想看一些平民化的,就像天天向上和挑战麦克风一样。

前几期的挑麦请的是一些歌手,这就没有看头了,感觉不像以前那样刺激好看了,所以个人感觉还是一些比较平民化,有内涵的节目更能吸引人,绝对支持天天向上。

3.我想一想不同意你的观点,可是你的观点也是正确的,我觉得,天天向上有时有内涵,有时却比大本营更傻,他们老是让欧弟和钱枫来演绎各种场景,老师用声音和动作来赢得观众的笑声。

也有点冒傻气。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从主持人的角度想一想,天天向上是更成熟,毕竟快乐家族几个人都是蛮可爱的。

其实你说得对,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喜欢的都不一样,以前喜欢大本营的人会越来越成熟,开始喜欢天天向上,可是,又会有一帮年轻人,开始喜欢大本营,所以这就注定了大本营和天天向上都不会没人看,都会一直下去,可是这也注定了大本营的收视率会比天天向上高,因为年轻人占大多数,有些老年人也不会再喜欢看电视了,这就是为什么在网上的人更喜欢大本营,因为他们是年轻人。

我也属于年轻的范围,喜欢大本营,支持大本营。

其实不用那他们作对比,因为他们都很棒。

只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那些智者的幽默才是真正的幽默,才是对于人们有所提高、有所帮助的良师。

而那些依靠明星效应,只关注明星花边、八卦或许当时真的是逗乐了观众,然而只不过是在浪费观众的时间,赚取节目的收益罢了,就像那些肥皂剧一样,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谋财害命一般,只会导致观众越来越无知。

这些节目必然要慢慢改变,才能留住日渐有深度的人们。

而,最近,《快乐大本营》新增关于科学实验的版块,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契机。

不仅综艺节目如此,电影,电视剧,都不应该以明星作为吸引观众的资本影视作品需要叩问自己,看过之后,给观众留下了什么值得留念的东西。

而不仅仅是一笑而过。

b网络文学——提升阅读品味

网络文学,除了玄幻和言情还有什么,正如电视剧的穿越,宫廷剧的冗长。

我们看一部作品,我们除了它所讲述的故事,还能从中看到什么?

故事情节只是一个表达主题的手段,我们怎么可以做抛弃了主题去追求故事情节这样舍本逐末的事。

随意打开一家小说网站,玄幻和言情永远站立在最显眼的位置。

用网站人员的话说,就是“没办法,读者就好这口,而就这些东西有人看,可以赚钱”

书,本来是应该细细品读的,而随着社会节奏的越来越快,看说的人少了,会看书的人也少了。

而这些,现实的社会反应到网络文化的社会里,就是快餐文化的兴盛。

我们像吃快餐一样看说,一样等着作者每天的更新,一样期待着作者明天编的故事。

我们明明知道,我们在作者创造的不可能中,憨厚耿直的的投入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而我们为什么会上瘾般的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源于现实世界的不美好,作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心灵上的港湾,尽管每次靠岸都意味着接受一次虚无的浸染,但仿佛,惯性一般,出了这个岸,我们无处可靠。

譬如拿现在当红的网络休闲系列小说之一《百炼成仙》来分析:

首先,作者强调主人公的身世——平凡的不能再平凡:

出身地,小山村。

没有宏大的背景、身世。

长相:

丢到人群中,就再也认不出来。

这同时也是大多数现实中人的写照。

而这样写,也就起到了亲民的效果,书页后来,展示主人公的猎奇经历,恰恰揭示了现实普通人的隐秘愿望,什么“扮猪吃虎”都是一种急于展示自己的“病态”心里。

突出了人们内心的不自信,突出了人们内心的空虚、烦躁。

渴望一鸣惊人,这些渴望,在现实的阻力下,日渐地下,唯有在虚幻之中聊以慰藉。

我们以主人公为寄托,放松、或是满足自己。

这不得不说是现实之中,最便宜的放松形式了。

我们没有错,作者也没有错,谁都没有错,存在即合理。

这就是历史的齿轮,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人们的精神脱节了。

我们将自己的精神堡垒建立在了松软的泥土上,而不是坚硬的根基上,以致我们在现实中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慌乱,越来越不知所措,越来越力不从心。

而现实的悲剧,加剧了我们在虚拟世界寻找寄托的步伐,于是我们陷入了不能自制的恶性循环。

当然网络文学也有其有利的一面

对于那些渴望交流、渴望得到理解,而又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人品头论足,而网络文学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扇称心的大门。

看别人的文章,心灵得到回应,思想受到冲击;写自己的文章,没人知道你是谁,又敞开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从自我封闭的牢笼中获得解脱,同时也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受到网络写作风格的影响。

当然,现实中的自信不可能通过虚幻的网络来找回,现实终究是现实,我们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在虚幻的世界中,应该是,面对现实,面对春暖花开。

c网络流行语——诙谐的调侃[2]

之所以把网络流行语独立于网络文学之外,正是在于其对于网络文化特点淋漓尽致的展现。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他有三大特征:

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三是诙谐性。

并且网络流行语通常流传速度快,时效性非常强。

下面结合最近的流行语,实例说明:

1坑爹

坑爹,多见于某些投稿下的评论,用于善意地讽刺、嘲笑或吐槽其常年“挖坑”不填或填得极其缓慢的行为。

这是见于XX百科的解释。

其实在现实中,更具有趣味:

首先,坑爹等于不给力,多出自男性之口,对象多为其亲密的朋友、哥们。

有一“爹”字在这里,使说者有一种居高临下开玩笑的感觉。

其次,或是嫌程度不够,还会在给“坑”加上形容词,譬如,“坑爹,真坑爹,陨石坑啊……”诙谐之意溢于言表。

2屌丝

屌丝又称“吊丝“。

是“苦B青年”的自称。

屌丝一词起源于XX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的球迷的恶搞称谓。

XX李毅吧吧友本着自嘲的精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称,虽是自称,亦可用于称呼别人。

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

后发扬光大,在XX贴吧中运用甚广。

总之,屌丝就是这么一类人:

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

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屌丝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长期的物质贫乏造成了精神的贫乏,他们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催生的产物,但这绝对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也不是这个社会的错,因为一个时代要进步,就要付出代价,屌丝就是社会进步的牺牲品,他们是新时代的阿Q。

物质上远离上层,精神上远离下层。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屌丝“一词不但充满贬义,更是不雅,甚至有辱斯文。

而其传递出的消极情绪和负面社会影响更是给人不好的印象。

但若是从深层去解读,就会发现,其实人们这样深刻而恶毒的讽刺与自嘲,恰恰说明了人们的思想正在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

而这往往比其他的诸如社会地位之类的东西本身来得重要。

而更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

人们并没有因为社会问题本身而放弃自身的努力,相反地,大家一直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不抛弃不放弃,贵在坚持。

这些网络流行语,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反映了一种无奈,达到了调剂生活,减轻生活压力的目的。

这也许就是这些流行语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吧。

关于这些流行语对语言的影响也曾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讨论[3]:

A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有关专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B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

王辛铭说,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

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C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说,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我们应当对它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

d网络游戏——另类的网络文化

提起网络游戏,不少家长都深恶痛绝,因为有不少学生的学业都是毁在网游这个杀手的手里。

其实,网游只是替罪羊。

孩子不愿学习,应该从根本上去追究,除了网游,甚至还有很多种逃避的方法,网游不应该受到诽谤,甚至应该引导孩子们有节制地接受这种新的网络文化形式。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网络游戏的发展,关系到电竞事业的进步,电子竞技是与体育竞技应该一同并举的。

而不应该带着传统的目光来看待。

电子竞技是精神上的体育竞技,在电竞的世界里,也有我们一起奋斗的战友,也有珍贵的友谊。

对于网游,我们不能够摒除之,一棍子打死,而应该趋利避害,做精神上的体育项目。

在今天的网络上,以蔡明亮为首的一群人,宣扬“行者人生”力吼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鞭笞,主张一种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这些向往,这些自由,不应该被物质的财富所束缚。

先不说这种形式是否为炒作。

其观点却实具有可取之处。

社会的快节奏,逼迫生活的快节奏,生活的快节奏,逼迫人得快节奏。

吃饭要快,网速要快,快递,当然更要快。

这样的节奏来的是:

精神越来越绷紧,健康的离逝越来越快。

而,“宅”文化的兴起,也正是对于这种“快”的生活节奏的一点抵制。

社会很快,生活很快,而隔着这片墙,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快是慢,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天,短短的几年。

网络游戏同样也受到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冲击。

譬如经典网游《魔兽世界》:

TBC时代,一句“为了联盟/部落”便是一种信仰,可以让全服务器的人热血沸腾,无论是开荒或是屠城。

没有大鸟,没有马,就徒步四五个小时也要去,这是盛会,是无上的荣誉:

没有武器,没有装备,我们有兄弟。

而CTM时代,人们追求的是升级,是刷勇气、正义点买装备。

提起“为了联盟/部落”我们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激情。

开了大鸟,我们屠城只需要十几分钟,可是再没有人去了。

当年的人们是在玩游戏,而如今的人们,是在被游戏玩。

当然不能排除,那些依然奋斗的TBC时代骨灰级玩家。

只是他们太寥落,被大潮掩盖了。

有人说,是魔兽自己毁了自己。

其实不然,这种快节奏,也不是魔兽自己愿意看到了,只是时代所强加的。

魔兽这样做,也是不得以的举措。

当一个个随机本排得人没有一点人情味,当魔兽世界里的人物缺失了一种信仰,当升级变为一种唯一的追求,当装备成为唯一的神明,这款游戏其实已经不是了当初的面貌。

我们渴望回到过去,仅仅是因为对于现实的不满意。

但是我们终究回不到过去,就只有让现实的烈火愈灼愈痛。

同样,这是的网游带给我们的就是时代的潮流,不能说其好与坏。

只有我们自己去接受,去辨析。

去选择玩与不玩,或是怎么玩。

这不仅是一种游戏态度,更是一种生活、乃至生存的道路。

总之,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之外构建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具有广泛的文化主体[5]。

其主题是现实社会思想的延伸,其本质是人们思想放松感情发泄的乐园,情感、信息的交汇区。

我们不应该以严肃的笔调来刻意的排斥这些网络文化、网络流行,而应该怀着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来欣赏它,怀着友善的态度去维护它,建立一个和谐的网络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赵键雄.当代流行语[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调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辞典[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童庆炳.文学概述[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