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0265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docx

小材料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

小材料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

幼儿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某一故事为线索,运用一定的游戏材料和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

其中游戏材料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可是在进行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幼儿喜欢进行表演,但在材料的使用上却比较被动,往往喜欢使用现成的、教师提供的材料,而自己主动寻找材料、创造性使用废旧材料的情况并不乐观。

同时,我们也发现材料在游戏中所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单一,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的现象比较少。

那么,能否拓宽幼儿选择材料的范围,提高幼儿选择玩具材料的能力,充分发挥玩具材料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促进表演游戏的开展呢?

丰富生活经验,了解材料特性

了解了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使用材料,而要了解材料特性,就要丰富生活经验。

要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一环节我通过几个步骤完成。

1.感知阶段

这个阶段我主要让幼儿通过看、摸、说、玩等形式,感知常见物体通过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后将形成不同的风格,以引起幼儿对各种材料的兴趣。

比如卡纸、彩色纸可以用来涂色、撕贴,制作头饰等比较合适;纱巾等布类颜色鲜艳、材质轻柔,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服饰或动物的翅膀等。

2.收集材料阶段

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收集家里能为游戏服务的材料,如各种纱巾、皮包、帽子、围裙、项链、手链、花等成品材料以及纸盒、酸奶瓶、果冻壳、废毛线头、皮筋、瓶盖、卫生纸芯、纸板、包装袋等废旧材料,只要家长不用的、同意拿来的都行。

在收集中,孩子们也在不断感知材料的特性。

有些孩子把东西带来的时候就想好了它的用途,比如东东带来了几个颜色各异的瓶盖,得意地告诉我:

“老师,前几天女孩子表演皇后的时候,说皇后都戴耳环的,我觉得这个瓶盖颜色很好看,用夹子夹在耳朵上就像耳环了。

”显然他们在玩表演游戏的同时,已经开始有收集材料的意识了。

3.分类整理材料阶段

当孩子们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材料后,我就引导他们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大的分为成品和半成品。

再将半成品按照纸盒、瓶子、布料等不同品种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材料的不同特性。

这样一来,在制作或选择道具时,幼儿能更快地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材料了。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各种材料的特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对各种材料也有了一定的感情,开始喜欢摆弄这些材料。

提倡废物创新,拓展创造性思维

材料收集好了,幼儿也对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了,我就引导幼儿想办法合理选用材料或是将材料变得更加美观,更能为表演服务。

其实,用材料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可以给幼儿带来许多快乐。

1.小班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相对差一些,我们一般提供一些半成品如头饰,让他们进行涂色加工。

同时我们也引导他们学会使用“废物替代”,比如在表演游戏“爱唱歌的青蛙”中需要道具话筒、荷叶,我抬出了整理箱,让幼儿分组寻找相应的替代物.要求至少在形状或者功能上要与话筒、荷叶相似些。

不一会儿,孩子们就从整理箱里的废旧材料中找出了道具替代物。

他们选了中号雪碧瓶、酸奶瓶、圆形积木、卫生纸芯和橡皮泥桶来做话筒;而选择荷叶时,费了不少周折,最后选定了儿童雨衣、软泡沫垫和纱巾来代表荷叶。

由于道具替代物较多,所以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幼儿一用到自己选的道具,就忍不住得意洋洋地声明一下“这是我和×××一起选的”,这大大激发了他们表演的兴趣。

2.中大班

首先,我们在中大班开展了“废物创新”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想象、自己动手操作,装饰这些材料,以达到“变废为宝”“发散幼儿思维”的目的。

如除了绘画制作各类头饰,还可以在纱巾上粘上亮片、碗面边缘加上坠子、卫生纸芯上粘上各色皱纹纸、肥皂盒边加上花边等等,只要幼儿能说出自己装饰后的东西像什么,可以有什么用,觉得这样装饰好看、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喜欢用就行了。

比如在故事《动物狂欢节》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大象的鼻子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皱纹纸拼出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都很满意,“喜新厌旧”“急于求成”现象明显减少了。

接着,我组织了一次“我最喜欢的材料”评比活动,比比谁的作品最好看,比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比比谁的作品最受欢迎,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材料变得美观了,孩子们也喜欢用了,我们再进行“使用上的创新”。

我们知道,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年龄越小,漠仿的成分就越多,我就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

刚开始欣赏其他班以及电视上幼儿的表演,看看他们是怎么使用道具,怎么装扮的,同时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材料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好,同时让幼儿模仿他们好的地方二过了一些时候,孩子们已经不满足模仿了,我就请幼儿讨论:

在游戏中自己觉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将要怎么使用这些材料,要怎么装扮自己,怎么布置场景等等。

鼓励幼儿做的和别人的不一样。

组织游戏反馈,推进游戏发展

为了提高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使用率,组织游戏后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一般通过三个步骤进行。

1.集中反馈

每次游戏后,我们都组织幼儿进行集中反馈活动,在反馈中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使用这些材料的,哪些和别人的不一样,自己觉得哪些用得比较好,哪些材料的效果不够,还可以怎么改进,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另外,我们通过照片、观看幼儿布置等形式让其他幼儿欣赏、评价。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说说幼儿在进行游戏时使用材料的整体情况,对好的给予鼓励,并提出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供幼儿参考。

比如在表演故事《三只蝴蝶》以后,有几个女孩子提出原先的蝴蝶翅膀由于是皱纹纸制作的,在表演时一不小心就容易撕破,我们就请其他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有的孩子说:

“用纱巾代替好了一”不过当时班级的材料箱里并没有纱巾,也没有幼儿提出家里有不用的纱巾可以带来,这个建议显然行不通。

很快,又有一个孩子提出:

“大的皱纹纸容易撕破,那我们把它剪成一条一条的就不容易撕破了,也挺好看!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赞同,蝴蝶翅膀就这样得到了第一次改进。

在第二次表演后,演员们发现.虽然条状的“蝴蝶翅膀”在舞动时很漂亮,但仍然容易在碰撞中损坏,在再次反馈中,大家最后商议确定,用旧雨衣剪成翅膀的样子比较牢固。

2.阶段性反馈

这种反馈一般用在一个游戏完整结束后进行。

幼儿在一个游戏的不同时段所表现出来的对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印象,加强比较,我们将每个时段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拍摄下来,在阶段反馈时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说哪些材料用得比较好,是可以介绍给其他伙伴的,也说说自己在使用材料上什么地方有进步了等等。

3.小型表演会

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对玩具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提高后,就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表演会。

他们自由选择,几个人一组,可以表演以前学过的游戏,也可以表演新的游戏。

但是他们需要自己准备所需要的道具,自己布置游戏场景。

为了不断激发幼儿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变换观众的方法,除了本班幼儿欣赏外,还邀请其他班级的老师、幼儿来观看,有时甚至邀请家长来做观众,或者邀请园长来看……这些不同身份观众的到来,令演员们布置起游戏场景来更加认真,表演也愈加起劲了。

尤其是大班的孩子,最后形成了每月开展一次公演活动的习惯,孩子们会事先准备节目宣传海报,推选节目主持人等等,使表演游戏在幼儿园越搞越红火。

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在表演游戏中使用玩具材料的效果.很多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地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那种争抢现成玩具材料或拿着材料不知所措的现象不存在了。

同时,在其他游戏中,创造性使用材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有了举一反三的思维。

当然,我们的这些做法也只是一个开始,怎样更好地支持、引导幼儿,让孩子们真正自主地使用材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进一步地完善。

编辑推荐·激活·拓展·创新·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开发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主要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

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材料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会对一个区域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游戏质量。

为了让幼儿对某一区域有持续的兴趣,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丰富操作材料,只有不断投入幼儿感到新奇的、有挑战的材料,才能吸引他们主动进入区域。

因此,很多教师会在百忙之中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发与制作操作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激活:

游戏材料的生活化、生命化

幼儿的活动内容需要情景化、生活化的游戏环境与材料,以相对还原的现实场景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

所以在游戏环境中,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们的生活经验,对生活化游戏材料应有足够的重视,并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收集。

首先可以就地取材。

我们幼儿园依山伴水,物产丰富,每个季节都瓜果不断。

可以说,小班的每个数学活动,都可以依靠这些现成的水果果实等来完成。

比如,在蚕豆成熟的季节,种植园的蚕豆采摘后,被投放到了数学区,让幼儿在”剥剥”“数数”“排排”中,既感受了数量,又比较了大小,同时也练习了按大小、胖瘦等特征来排序。

幼儿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本领。

同样,每年秋季,东山的桔子大量上市,每天幼儿们都会带来大大小小的桔子和大家分享。

在吃桔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抓住契机进行以下数学渗透:

比一比,谁是桔子大王?

谁是小不点?

谁的桔子最重,谁的最轻?

谁最厉害,剥的桔子皮最大?

数一数,你的桔子有几馕?

用什么好方法,才不会重复数呢?

等等。

仔细梳理一下,所有这些现成的材料,帮助幼儿感悟了多少数的概念?

所以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身边材料的教学功能。

其次要化繁为简。

区域游戏操作材料,能简便的,就不要繁琐,这也是很多教师要注意的。

记得在一个大班数学区角中,教师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中国地图(比例还不标准),准备了纸条、回形针、牙签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地图太小,操作要求叉太高,测量过程发生了很多问题,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并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

我想如果是我,我就会请幼儿用自己的小脚走一走,数数我稠的操场长需要走多少步,宽需要多少步;用小手量一量我们的黑板,我桐的课桌……这样的话不是可以用很简单的手段获得很好的效果吗?

拓展:

游戏材料的操作自主性、重复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意识:

凡是在区角中需要使用的操作材料和辅助材料,教师都应该与幼儿一起来完成其收集、摆放和整理的过程。

如:

在每次材料投放之前,教师可事先告之幼儿近阶段我们要学哪些本领,需要哪些操作材料,这样既能使幼儿对所面临的本领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对将要使用的操作材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各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完成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教师要对幼儿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很多操作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幼儿自己来收集完成,整个过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在一个秋天,中班,近的目标是能根据某些物体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

于是针对幼儿这几天对飘落飞舞的树叶特别感兴趣。

于是,我请每个幼儿拿着小篮子,带他们来到学校小树林,玩起了捡树叶的游戏。

我根据树林里现有树叶的品种,根据它们的数量、大小、颜色,对幼儿们提出了捡树叶的要求:

请找两片桂花树叶、请找三片枫叶、请你去找一片最小的树叶……请把找到的树叶都放进小篮子,你一共找到了几片呢?

最大的树叶是什么呢?

整个过程,幼儿们轻松快乐,却很有序。

接下来我们就用幼儿自己找的树叶在数学区进行了树叶分类排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贵的是,幼儿们在找树叶,分树叶的过程中,体验和收获远远超过了这次活动的本身所需要幼儿达到的要求。

每个学期结束,经常会听很多教师说,明明做了很多东西,可为什么没留下来呢?

下次要用的时候只有重新做了。

所以,我们在使用操作材料的时候,要突出它的反复利用性。

最近幼儿们迷上了故事《十只小猪》,我根据故事情节,配合故事需要,做了形态各异的十只小猪,并细心地将其塑封好。

幼儿们对这十只小猪很是喜爱,于是在近阶段的数学区中,这些小猪适时出现了。

比如在7的加减中,7只小猪快乐地跑了出来,幼儿们可以根据小猪的大小、动作、颜色、配饰等特征来学习7的加减。

如果幼儿们还没看厌的话,这些小猪还可以出现在8的加减,9的加减中……这个阶段,小猪俨然成了幼儿们最好的朋友。

创新:

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

很多教师在设置区域时,常常会抱怨游戏材料不够多、不够新,自制的游戏材料有时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或者是辛辛苦苦做了很久的操作材料,玩了一两次就没有兴趣了,无法提高幼儿参与操作的积极性。

其实,有很多现成材料,如果教师稍加改装,就能成为”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

一物多玩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而不断尝试\创新新、玩法、体验成功与快乐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不但有助于幼儿对环境、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而且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比如:

小班,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教师们用布做了很多毛毛虫,每个毛毛虫的身体都用都用纽扣链接,在解和扣的过程中,发展幼儿手部部的灵活性,但仅仅如此。

幼儿们玩了几次以后就失去了兴趣,于是辛辛苦苦做的玩具只能束之高阁。

我也做了类似的操作材料,我的创意在于:

我在毛毛虫的头部贴了点卡,还有数字,小朋友可以根据点卡和数学组合相应数量的毛毛虫身体。

同时,在设计毛毛虫身体的过程中,我也在大小、颜色、形状上动足了脑筋,幼儿们可以根据每节身体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可以根据颜色和形状的不同来进行各种有序排列……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针对同一种玩具,提出不同的玩法和要求,提高了幼儿们玩的兴趣。

同时把有限的材料合理、创新地加以运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变换出了各种各样好玩的游戏,同时也解放了教师的双手。

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策略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活动效果,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既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使之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投放。

实践中不难发现,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急于求成,投放的材料或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或难度太大,幼儿玩不起来;二是教师的思路不够开阔,投放的材料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三是教师投放的材料脱离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缺乏相关的认知和操作经验,无法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

由此,为了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更有效,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材料投放注重层次性

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材料时,要根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将材料“细化”,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

首先,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手能力、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很大差异,在材料投放上也要体现差别。

如同样在建构区,教师为小班幼儿投放了很多颜色多样、形状简单的大型积木,有正(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便于幼儿搭建一些简单的造型;而在中大班,教师则投放了废旧塑料瓶、玻璃罐等不同规格和材质的材料,以及大量的雪花片,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

又如同样在生活区,小班幼儿可以玩喂食、卷袜子、图形宝宝找家等游戏,中班幼儿可以用筷子、镊子、吸铁石等练习夹弹珠,大班幼儿可以钉纽扣、榨果汁等,这样的材料投放形式都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的。

其次,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还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幼儿在认知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没有梯度的,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因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因此,必须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

如在生活区,教师在投放“十元买菜”的材料时,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将可选购的商品图片(10以内)直接呈现在题卡中,提供几个答案让幼儿选择;第二层次——幼儿挑选商品图片(10以内),并根据商品的价格列式,拼成10元;第三层次——幼儿根据任务单上的具体要求(如选择蔬菜和豆制品),拼出价值为10元的商品。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材料投放注重多功能性

材料投放初期,幼儿都会对材料充满兴趣,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幼儿往往会失去新鲜感。

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多功能性,通过挖掘材料的不同玩法,引导幼儿玩出新的花样,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在建构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造房子的各种积木,并结合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提供了皮尺、绳子、笔、记录本等辅助材料。

起初,幼儿仅仅用积木尝试搭建各种造型的房子,一段时间后,单调地搭建房子使很多幼儿逐渐丧失兴趣。

教师便启发幼儿借助辅助材料开发新的玩法,如利用皮尺和绳子比较房子的高矮,并记录下来:

在每块积木上画上不同颜色的点子,并根据提示卡上的内容造房子等。

有了新的挑战后,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操作兴趣增强。

材料投放注重生活化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研究幼儿,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并使幼儿将已有生活经验迁移到个别化学习活动中。

由此,生活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成为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

如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幼儿常吃的各种蔬菜,鼓励幼儿利用蔬菜的横切面进行印画。

面对熟悉又新鲜的美工材料,幼儿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一开始幼儿要么把颜料调得太稀,印出的图案颜色较淡且不匀称:

要么调得太浓,印出的图案一片模糊,看不出蔬菜横切面的细节。

在反复尝试中,幼儿最终印出了色彩艳丽、画面美观的图案。

整个活动幼儿都非常专注地沉浸在蔬菜印画的快乐中。

又如在中班的生活区,教师提供了香瓜子、南瓜子、西瓜子等口味、硬度不同的瓜子和剥瓜子的工具。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在感官上有了体验,同时,还通过工具或小手探索瓜子的各种剥法,尝试剥出完整的瓜子壳。

幼儿剥下来的瓜子壳还能当做美工区的材料,如有的幼儿用瓜子壳装饰自己设计的名片,将瓜子壳拼成有趣的图案等,这不仅挖掘了瓜子壳的价值,还在参与制作中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可见,生活化的材料能够赋予幼儿更多的游戏空间,让幼儿充分“玩”起来,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积累生活经验。

材料投放注重探究性

个别化学习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因此,教师投放的材料要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支持幼儿开展探究性较强的活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动手操作。

如在“制作小飞机”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不同材质的纸和夹子、橡皮泥、瓶盖、橡皮筋、回形针等辅助材料。

幼儿完成了最低层次的操作后(根据步骤图折纸飞机),还可以借助辅助材料,尝试难度稍大点的操作(考虑如何让飞机飞得更远)。

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探索怎样才能折出飞得又高又远的飞机,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在反复试验中,幼儿发现用不同材质的纸折飞机,以及在飞机头上增加不同的重量,都会导致飞机飞得远近不同。

最重要的是,不同能力的幼儿在逐步探索中都能成功地完成这一活动,在看似松散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理解纸飞机飞行的原理。

又如在科学常识区,教师投放了不同材质的小球、木板和不同高度的积木,让幼儿自由探索小球滚落的快慢。

幼儿用木板和积木搭建出大小不同的坡度,边操作边思考,通过一次次尝试和对比,最终发现小球滚落的速度与木板的坡度、小球的材质均有关系。

这些看似简单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帮助幼儿理解了简单的物理现象,提升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总之,材料是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充分发挥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当然,活动区的游戏材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投放材料后,要注意观察材料的使用情况,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避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小标识蕴含大智慧

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包含很多方面,有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面布置等等,而标识制作也是其中之一,就是把教室里的玩具、材料、区角位置以幼儿能够看懂的方式标记出来,方便幼儿快速准确地找到他想要用的材料,并且在用完后能够把玩具材料放回原处。

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支持。

过去,我们给玩具材料制作标识时会考虑渗透一些教育目标,如,在玩具筐上贴一定数量的圆点,在玩具柜上相应的位置贴一定数量的小青蛙,目的是让幼儿在取放材料的时候学习“点数”“数数”“对应”等。

这样做看似为了促进幼儿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在设置“标识障碍”来“考”孩子,导致有些幼儿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收放玩具,还担心会错,不能自信大胆地取放材料,快速专注地投入到自己的游戏中,有些幼儿甚至还会因此放弃自己的游戏意图。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围绕海森高材料标识设置的原则和方法开展了培训和教研。

教师们经过研讨,一致认同材料标识对幼儿游戏的支持意义,认为标识和材料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标识通过实物、图片、图形、文字等多种表征形式代表材料,本身也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和表征能力发展的促进。

教研结束后,教师们回到教室里开始了对各种材料标识的自查和调整工作。

三周以后,我们开展了第二次以“标识制作方法”为主题的现场观摩教研,保教干部带领教师观摩各班级材料标识。

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仔细观察每种材料标识是怎么制作的,分析每种标识能否代表材料本身,幼儿是否能看懂标识,是否方便按照标识收放玩具材料。

教师们发现,每个班制作标识所用的方法各有特色,教师们在学到的几种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多种形式。

如拓图法,有的班级采用的是俯视拓图,有的是剪影拓图;有的是侧面拓图,满足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通过对标识制作方法进行分类,我们一共梳理出了l2种方法——实物、照片、图片、拓图、简笔画、标志线、标志点、文字、俯视图、剪影、镂空、整体分布,老师们的潜能和智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

结合教师观察到的幼儿根据标识收放材料的行为表现,针对标识的选择和制作方式,我们进行了如下几个问题的深入研讨。

1数量多的材料如何做标识

数量特别多的玩具材料多见于玩具区的拼插玩具和艺术区的装饰材料。

有的老师采用的是实物标识,从一筐玩具中拿出一件,固定在玩具筐外,表示这一筐都是这一种玩具。

这种制作标识的方法直观具体,更适合小班幼儿。

有的老师采用的是照片标识,同样是照片标识,也有不同。

比如一种是整筐玩具照,一种则是整筐玩具中的单独某件玩具照。

细微的差异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哪一种照片更能支持幼儿收放材料呢?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大多是把整筐的玩具搬出来玩,收放时,幼儿一般先把散落的玩具收放到玩具筐里,然后再把筐送回玩具柜。

根据幼儿的真实表现和需要,我们得出结论:

整筐玩具照片不利于幼儿观察和分辨,单独一件玩具的照片更清晰,更能帮助幼儿分辨具体玩具的形象和应存放的准确位置。

2大型玩具材料如何做标识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会按照自己的游戏意图来使用材料,他们常常会把家庭区的婴儿床、沙发甚至玩具柜都挪到积木区去搭建别墅。

在清理环节,几名幼儿合作,一起抬着沙发、扛着床,推着玩具柜,很快就能物归其位。

这是怎么做到的?

原来,地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