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591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docx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主讲:

钟金秀

一、教材简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整理(付智雄)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讲:

付智雄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习乘法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学习1----5的乘法口诀及会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知识。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要认真借助教材设计,首先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

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

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1~5的乘法口诀。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等熟记口诀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又如,“开火车”、“送信”、“接力”、“登山”等,这些练习形式既具有游戏性,又便于全员参与,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在教学中,要积极设计运用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1~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涂云富:

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看直观图。

关键是想:

怎样摆,从操作中认识相同加数。

在摆一摆之后、算一算之前还要数一数,从“数”中发现相同数的个数。

使学生会说“3个2”、“4个3”、“5个4”以及几个几。

有了“几个几”,乘法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就基本形成了。

要在学法上解决会变换角度看。

横着看、竖着看,会得出结论:

“4×3和3×4”的积相同,计算时可以用同一句口诀:

“三四十二”。

而在做练习时要让学生体会“一句口诀能写两个乘法算式”的逆向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直观手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思维,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整理(涂云富)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讲:

涂云富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

2、帮助学生建立角、直角的空间观念

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角和直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关于角和直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的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

例如,指导学生画角时,教师应说: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而不应说成:

“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整理(钟金秀)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主讲:

钟金秀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

1.第一个重点的突破,老师可以结合课本p44的主题图采用情景引入,问“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吧!

”组织学生分区观察主题图。

以摩

 

轮为例,先让学生先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个人,再分组讨论下“怎样数?

”然后老师整理学生的汇报,凸显用加法的麻烦,从而引出一种更方便的列式方法——乘法算式。

B.由加法算式引出乘法,先介绍乘号,告诉学生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然后边写从加法算式引出的相应乘法算式边说该乘法算式的读作。

C.分别出示气球图和小鸭图,进一步显示乘法的优势,并让学生熟练看图列乘法算式。

2.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乘法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经历从相同数相加到乘法的转变过程,体会到出现乘法的必要性,尤其是当相同加数个数很多时,体会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

3.要让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口诀。

4.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完成熟记2~6乘法口诀的教学目标。

20以内的口算以及表内乘法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脱口而出。

根据一般规律,绝大多数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上练习形式蕴含的丰富内容,灵活使用,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整理(付智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

主讲:

付智雄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

 

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建议:

1.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应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在描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是不规范、不科学的,如“这些图形两边都是一样的”,不必刻意纠正,只要学生对轴对称现象有一个感性认识就可以了。

2.教学例2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任务:

“你可以剪出一个对称的图形吗?

”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再进行交流。

一开始时,学生可能想不到把长方形纸对折,虽然尽量按照对称的思路去剪,但剪出来的东西并不对称,此时,可以让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

然后凭自己的想像随便剪一剪,想剪什么就剪什么,只要剪出来的图形是对称的就可以了。

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剪的作品给全班学生展示一下,并让学生试着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对称,很自然地让学生说出要把长方形纸对折,从而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学生的答案是很开放的,可能并不是严格地在同一平面范围内描述,只要大致准确,都是可以的。

事实上,教材中的蝴蝶、蝉,从完全数学化的角度来说,都是镜面对称,但我们在这儿并不要求这么严密。

3.教学镜面对称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桂林山水的照片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湖面或镜面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只要学生大致能表达出镜面对称的特点就可以了,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课堂上可以准备一面镜子,让学生4。

上课时实际照一照。

第69页的“做一做”,教材上提供了照镜子时出现的两种常见情况,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

实际活动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照照镜子,自己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例如,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左手拿什么,右手拿什么)。

 

整理(涂云富)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二)集体备课

主讲:

钟金秀

一、教学内容

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7~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

3.会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三、编排特点

与第四单元基本一致。

四、具体编排

7的乘法口诀

例1的编排思路与前面相同。

只是右边乘法算式中第二个因数要求学生填

 

出来。

练习十六中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巩固7的乘法口诀:

第1、4、10、13、14、15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建议:

1.口诀表

(1)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系统整理,有条理地记忆,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观察乘法口诀表中的排列规律,帮助记忆口诀(横、竖、斜)。

(3)要加强对每句口诀含义的理解。

如一句口诀可以表示两个算式,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3)教学时可让学生自行整理,甚至可以整理出和教科书不一样的乘法口诀表。

2.练习二十

第1题,先利用乘法把表格填满,再看表中有什么规律(关于对角线对称)。

学生看出的规律可能有很多,要鼓励学生说出来。

在填表格之前,还可以利用此表中一部分积来推测所在的行、列,如14、14、24、28那个“十字”位置。

第3题,利用乘法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渗透“最值”概念

让学生利用第四单元编口诀的经验自行编口诀,这一单元主要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整理(涂云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主讲:

涂云富

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学会统计图的以一当二(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示方法;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作出决策,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难点:

使学生突破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定势思想,理解1格表示2个单位和单数在以一当二表示方法中的处理。

教学建议:

1、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例1的教学,可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也可以带有童话色彩,这比较符合低年级儿

 

童的特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

“喜欢××小动物的有几人?

”、“××小动物有多少只?

”……这样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以提高课题教学的有效性。

2、把握教学要求,正确处理素材提供的随机性问题。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和认知能力。

因此在例1的数据收集中,要避免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数据过大,以一当二还不能很科学地用统计图表示;二是要避免出现单数,使以一当二的新知落实造成难度。

所以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计算基础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好教学要求,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3、抓住教学关键,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4、练习的设计和习题的处理,应注意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虽然数据的收集学生在以前已学过,但它是统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此,在习题的处理上,应注意体现实践性,让学生经历对数据的记录、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练习的设计和数据的提供中,应注意体现一定的开放性,突破描述半格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6、注意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在评价的方式上,形式要多样化,可采取通过学生互评、师评、自评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评价语言上,注意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整理(付智雄)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主讲:

付智雄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人们从事学习、科研、经济和法律活动(如侦破、审理案件)都要用到推理,计算机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

本套实验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年级下册已经渗透了找规律,本册渗透排列组合、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后还有排列组合的进一步渗透、概率、运筹、极限等高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不要拨高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拨高要求,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就像解决问题一样,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就可以了,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二十三

第1题是组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组合。

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卡片摆一摆。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做一做是一样的,可让学生自己独立做。

第3、4题的题型与例3一样,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整理(钟金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