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逆商.docx
《培养孩子逆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孩子逆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孩子逆商
#为孩子护航#培养孩子的逆商早知道~
现在我们常能听到“逆商”这个词。
逆境商数(AdversityQuotient),是由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十招帮你提高孩子的“逆商”与“回弹力”
培养孩子的逆商,对于现在的小孩尤其必要。
现在的生活较舒适,大人又给孩子过多的关爱,孩子的生活顺利幸福。
而逆商相当于一个人心理上的免疫力,当家长把孩子生活中的负面东西有意无意地给屏蔽掉了,孩子生活在一个近乎无菌的环境里,他的心理免疫力就缺乏锻炼,长大后,当他暴露在真实环境里,经历生活的起起落落,就会表现脆弱,难以承受。
一、充实孩子的情感储备库。
简单地说,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信任和尊重。
这是孩子在成长中,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汲取力量的重要源泉。
孩子是否知道,在我们心目中,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反过来,我们是不是他心中的重要的、有魅力的、能在关键时刻给他爱和力量的大人?
很多时候,幼儿的哭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的情感储备库空虚所致。
我们大人亦是如此,如果我们爱的油罐空了,我们就去找东西填补,不补满了,我们没有能力去付出和爱别人。
而孩子正在成长,他时刻需要从这个储备库里提取能量。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以各种方式不断地给他充满这个情感储备库。
在传达尊重和信任方面,沟通的方式很重要。
我们都认为自己尊重并信任孩子,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感觉到的可能并非如此。
比如,孩子从幼儿园或学校回来,家长往往急于了解情况,问这问那。
孩子说点什么,家长就会本能地要去指导、纠正,说出来的话就会是这样的:
“怎么不多吃点呢?
出汗了为什么不换换衣服?
学了什么,都学会没?
”这样的反馈,在孩子看来,都有评判指责的倾向。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招来大人的评判和说教,他就会闭上嘴,关掉沟通的开关。
所以,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不要以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去评判和说教,这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是保持沟通顺畅的前提。
二、通过日常聊天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于幼儿,我们要让孩子明白错误和失败不是什么坏事,不可怕,而是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要让孩子知道,任何负面的事情,都有积极意义。
帮助孩子学会辨证地去看事情,明白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躲避,要想办法从中学到东西,有收获。
比如,我女儿上幼儿园一个多月了,早晨醒来,有时还会说不想去幼儿园。
这时,如果我直接跟她说幼儿园如何如何好,应该去,那一定会激起她的反感和辩解。
我会跟她一起聊,在家和上幼儿园,各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然后再问她几个具体的在幼儿园玩的事情,挑点好玩的事说,通常她马上就高兴起来了。
上幼儿园本来就不是什么坏事,这样分析,不仅便于她接受,更教给她客观的辨证的思维方式。
三、教给孩子解决问题、决策、寻求帮助等等方法。
当孩子遭遇困难和失败时,不仅仅是要安慰,更不能教给孩子推卸责任、或者放弃,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找到原因,积极想解决方法。
当孩子做得好、做得成功漂亮时,不要夸奖了事,也要一样鼓励孩子去总结,分析原因,明白为什么成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好的结果。
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怎么做,才能培养自信呢?
过去很多家长用夸奖来培养自信,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夸奖的问题。
研究表明,过多的泛泛的夸奖,只能让孩子更自卑、更脆弱、更害怕挑战。
不实的夸奖不仅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形象,而且还会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当孩子自己有了判断力之后,泛泛的夸奖对他就没了意义,只能带来更多的不信任和沮丧。
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如果仔细审视我们的言行,我相信,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仍然在经常地、泛泛地夸孩子。
为什么呢?
我分析,通常,空泛的夸奖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我们累了一天,大脑的转速明显下降,跟孩子在一起时,思想无法聚焦,要想搞清楚该肯定什么,怎么肯定最准确,已经不大容易了。
但是我们在情感上希望能做点什么,好让孩子高兴、感觉好,于是,当动脑子和动体力都有困难时,我们就信口夸一夸,以表达爱意,给孩子点瞬时的快感。
泛泛的夸奖有点像糖果——能让孩子一时感觉好,但是没什么真正价值,甚至还会有副作用。
我想,如果能把空泛的夸奖当作糖来看待,我们大概就好控制一些了。
空泛的夸奖越少越好,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鼓励和适时的中肯的肯定,而宝贵的夸奖要集中放在孩子的努力、付出和进步上。
此外,还可以怎样帮孩子树立自信心呢?
我想,我们可以在这三个方面去给孩子资源:
“我是”、“我有”、“我能”。
“我是”就是让孩子有积极的自我评价。
通过平时大人的肯定和强化,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种自我评价最好是一个孩子可以为之努力的描述,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绝对的描述。
比如,我们可以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办法的小孩、是值得信赖的、能坚持到底的、解决过问题的、善于找到资源寻求帮助的、敢于迎接挑战的小孩,等等。
而不是说“你是最优秀的、你是永远成功的、你是天下第一的”。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越真实越客观,越有利于他树立强大的自信。
“我有”就是让孩子清楚自己的储备库里都有什么,自己都有哪些资源。
比如,孩子要知道,在关键时刻,他有可以信任的大人的绝对支持、有让他尊重佩服的大人能给他讲道理、有其他种种资源、有情感上的安全感,等等。
“我有”的想法就是提醒他,遇到了问题,随时都可以去储备库里查找。
这样经常帮他点点货,会培养他善于利用资源和寻求帮助的能力。
“我能”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这个能力的信心,只有从过去成功处理事情的经历中才能得来。
所以让他对能力有信心的办法,就是多给他提供机会,让他独立做事情、解决问题。
比如,让孩子在家里承担责任、做家务、参与决策、参加社会实践,等等,都是好办法。
对于很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多教给他一些有自信含义的句式,比如“我相信我能……、我知道我可以……、我有把握……”,帮助他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但真正的自信并不是我们能给的、能教的,只能是他通过做事情,看到自己有用,才感受到的。
五、提供好的范例。
我们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克服困难、应对逆境、从挫折中学习、扭转局面的成功经历,我们还可以让孩子阅读有关的故事、小说、传记等。
但是,我想,对孩子来说,教育效果最好的,是家长每天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跟我们的说教和书上的故事相比,我们的所作所为最生动、真实,最有影响力。
孩子不看我们怎样说,就看我们怎样做。
如果妈妈遇到不快的事情就反应过激,或是每天压力重重,被压得喘不上气来,或是做错了事情就自责个没完,沉浸于懊悔不能自拔……这些,都会传达给孩子不好的信息。
所以,家长认真提高自己的逆商和回弹力,做个好榜样,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六、培养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国外专家谈培养逆商时,同理心的培养常常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仔细一想,我觉得这很有道理。
因为,当我们具有变换角度去看问题的能力时,很多困难、挫折、逆境就会变得不那么严重了,甚至消失了。
当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事情,我们会明白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我们还会发现,事情原本并没有那么糟,只是我们自己把它的坏处给放大了。
这种跳出来看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事情还原,看清真相,从而更加心平气和地去对待。
在给女儿讲的书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老鼠兄妹发现新搬来的邻居家的小孩对他们很不友好,他们很生气。
小老鼠妈妈说,如果你们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们是什么感觉呢?
这样小老鼠兄妹理解了邻居小孩的心情,决定开欢迎会请她来,跟她交朋友。
故事里的小孩能以德报怨,化解对方的敌意,就是因为他们能换位思考,变被动为主动,转化了逆境。
孩子在同学间遇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学习上的挫败,等等,如果变换角度去看,孩子就更能看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培养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省、学会承担责任、摆脱受害者的心理模式,主动去扭转逆境。
七、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和失败。
家长们可能一方面在说教,要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错误;另一方面,当孩子真的暴露出错误和失败时,自己却反应很糟糕,失望、批评、责怪、教训、惩罚,都上来了。
这样,既做了不好的示范,又吓得孩子再也不敢暴露自己不敢坦率地沟通了。
孩子会总结:
别听他说的那套,这才是犯错并且坦白了的真实下场,而最好的对策就是隐瞒、撒谎。
我们现在常说,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而不是家长自己的需求。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在这样做了?
孩子做错了,我们禁不住要说:
“我告诉你什么来的?
我早就说过……”这是谁的需求?
是家长的需求,是我们为自己的自尊在辩护。
我们忍不住发火、生气,顺便带出一大堆牢骚话:
“我得说多少次你才能记住?
一天我累得够呛,回来还得管你这些事……”我们满足了自己自怜和发泄怨气的需求,可是这些发泄,对已经很难过了的孩子并没有什么的建设性的帮助。
我们希望孩子怎样去对待自己的错误呢?
我们希望孩子能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能在以后有所改进,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要过于自责、沮丧消沉、希望他向前看、着眼未来。
那么,我们就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错误。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犯错以后一味地在那惩罚自己,那么你就不必去惩罚他。
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这本身就是在做示范,是教育。
错误和失败究竟是可怕的、值得羞耻的,还是学习进步的机会,就看我们家长的反应。
当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记住,孩子就在那里睁大眼睛在学习呢!
关于体罚和惩罚,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格雷说,要想让孩子学会,先要让他感觉不好,这是很奇怪的逻辑。
的确,我们在积极的、充满爱的状态下,应该学得更好。
而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吗?
八、不要为孩子屏蔽掉一切负面事物,不要追求让孩子时刻满足、快乐。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时刻都幸福、快乐,但问题是,我们要有长远打算,要为孩子漫长的一生着想。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他错过了一切负面的事情、负面的情绪,那么他就错过了锻炼心理免疫力的机会,他的成年生活就将是痛苦的、不满足的。
过于完美的童年,要以不完美的成年生活为代价。
小时候廉价的满足、快乐和成功,将以成年时昂贵的不满足、不快乐和失败为代价。
一个人如果始终幸福快乐,渐渐地,他就会丧失了感知幸福快乐的能力。
我们可能会想,我懂这个道理,我并没有刻意让他避免负面事情。
真的是这样吗?
在过去,古代的圣贤智者明白这个道理。
而我们的父辈祖辈,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外,多半是因为条件所迫,无意间的忽略和照顾不周,成全了我们。
到了现在,在全球范围,我们恐怕是有着最强大养育能力的一代父母。
我们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有史以来最无微不至的照顾,给孩子更完美优越的童年。
想起给女儿挑选绘本时,看到国外的绘本和儿童书里,有关于遭遇逆境的故事,比如家里失火了,跟妈妈攒钱买新沙发;或是搬到一个新的不太好的城市。
我觉得这些绘本都很好,这种对逆境的虚拟体验,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很有益。
当然,我们不必刻意去给孩子制造什么痛苦,只要我们不处处给孩子屏蔽,那么生活中自然有很多负面的礼物在等着他去打开。
九、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乐观的心态相当于润滑剂,它会使我们从逆境中挣脱出来、振作、反击变得更容易。
一个人乐观与否,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乐观心态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而培养乐观的最佳时期是在幼年。
体育运动、交友、兴趣爱好、接触大自然、开阔的眼界,等等,都可以是乐观情绪的来源。
但是乐观心态的最根本来源,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
乐观与悲观,表现在哪呢?
我想,主要表现在对事情的解释和对未来的预期上。
发生了好的事情,乐观的人认为那是因为自己有能力、有优秀的素质,悲观的人认为那时运气,是外因所致。
发生了坏的事情,乐观的人认为那是碰巧赶上了,或是由于外部原因,或是由于自己一时不小心,总之,这个原因不是永久性的;而悲观的人则认为那时由于自己的问题,是自己的某些特性和能力不够造成的。
就是说,这个原因是持久的、本质性的,因而他会感到自卑沮丧,并且会想,这样的坏事很可能还会发生。
我们教给孩子,怎样用乐观者的方式去解释事情,去给事情归因,并且从乐观的角度对未来做预期,这很重要。
十、鼓励孩子树立高远的目标。
这一点,在我过去的文章《为什么而学习》里提过。
美国一位逆商研究者凯缇.弗雷(KatieFrey)研究了许多突破逆境获得成功的孩子们,发现他们身上共有的性格特征是:
“自我依赖、独立、有自控力、充满希望的、有目标感。
”
这个目标感是我们现在常常忽视的。
家长和教育者常是忙着让孩子出成绩,然后奖励快乐。
这样忙到最后,孩子仍然是被动的。
如果孩子自己有目标,有动机,那才是家长和教育者的工作做到了位。
其实,前面说的那些条都只是装备零件而已,背后的动力才最关键。
如果总是显示电量不足,那再好的装备,也不能帮孩子跳出逆境。
孩子的成长,不只是鲜花和毕业照,哭闹和犯错,也是他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