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6389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精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精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精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精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精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精读.docx

《《大学》精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精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精读.docx

《大学》精读

《大学》精读

一、单选题(题数:

40,共分)

1关于曾子的品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分)分

A、注重修身

B、注重孝道

C、好勇斗猛

D、明仁道

我的答案:

C

2以下哪项是讲自己积极不息、自强不已的修养过程()(分)分

A、慎独

B、诚意

C、正心

D、忠恕

我的答案:

B

3传统上认为《大学》的成书年代在()。

(分)分

A、战国初期

B、战国末期

C、春秋初期

D、春秋末期

我的答案:

A

4体现了明德的君主有()。

(分)分

A、尧

B、舜

C、汤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5“天命之谓性”在“人天”的框架中,去解决伦理依据和伦理主体的()(分)分

A、特殊性

B、普遍性

C、决定性

D、永恒性

我的答案:

B

6郑玄认为《大学》的旨趣在于()。

(分)分

A、修身立德

B、为政之德

C、礼

D、法

我的答案:

B

7“先王以经纶”中的经纶是什么意思()(分)分

A、整理蚕丝

B、常

C、经典

D、权变

我的答案:

D

8“格物致知”的抉择标准是()。

(分)分

A、政治

B、社会

C、语境

D、语言

我的答案:

D

9关于《学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分)分

A、是中国古代的一篇教育论文

B、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C、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D、是《大学》中的一篇论文

我的答案:

D

10以下学者中,谁偏向从“学”的角度阐发“知”,把“知”和“学”紧密联系起来。

(分)分

A、郑玄

B、朱熹

C、程颢

D、孔颖达

我的答案:

D

11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

(分)分

A、认为“格”即“至”

B、把“至”递训为“穷”

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

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我的答案:

C

12王阳明是如何驳斥朱熹“新民”的观点的()(分)分

A、认为《大学》中讲的是自新,而非“新民”

B、《大学》中具有“亲民”的思想

C、儒家文献中有“亲亲而仁民”的传统。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13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

(分)分

A、张载

B、郑玄

C、司马光

D、王阳明

我的答案:

D

14“在止于至善”一句中关于“止”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分)分

A、有“朝向”之意

B、“趾”的本字

C、本义是“脚”

D、是“终止”的意思

我的答案:

D

15郑玄对“一人贪戾”的“戾”的解释为(),形容在欲望的追寻中出现的人与人的矛盾状态。

(分)分

A、戾气

B、乖戾

C、利益

D、锋利

我的答案:

C

16“诚”的来源不包括()。

(分)分

A、来自于贰

B、来自于敬

C、来自于忠

D、来自于壹

我的答案:

A

17儒学的内在化从思孟学派开端,在哪个时代实现了集大成(分)分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我的答案:

B

18对《大学》中“虑而后能得”中的“虑”理解不正确的是()。

(分)分

A、从“思”

B、从“虍”

C、有思考的意思

D、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思”

我的答案:

D

19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分)分

A、郑玄

B、司马光

C、章太炎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20《大学》的内在结构有“三纲八目”,其中八目不包括()。

(分)分

A、亲民

B、诚意

C、正心

D、格物

我的答案:

A

21有人提倡把本质性的道理从经典中抽象出来,然后对经典文本进行漠视和抛弃,这属于()。

(分)分

A、激进主义态度

B、普遍主义态度

C、虚无主义态度

D、历史主义态度

我的答案:

C

22明德和人性的关系被明确提出是在()。

(分)分

A、《论语》

B、《大学》

C、《礼记》

D、《中庸》

我的答案:

D

23以下哪些是“礼乐”作为先秦君子的情境()(分)分

A、举手投足

B、行动坐卧

C、眼之所视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24“吾侪所学关天意”之句出自()。

(分)分

A、龚自珍

B、陈寅恪

C、郑玄

D、王静安

我的答案:

B

25对“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分)分

A、从“青”

B、从“争”

C、古同“净”

D、只有无声的意思

我的答案:

D

26突破个人的束缚属于()层面的普遍性。

(分)分

A、关系

B、时间

C、空间

D、思维

我的答案:

A

27据顾炎武的《日知录·周末风俗》记载,春秋战国之变的体现不包括()。

(分)分

A、春秋时的战争无矩到战国时的有序战乱

B、从春秋的礼信到战国的权诈

C、春秋的祭祀和聘享在战国被取消

D、春秋时宴会赋诗到战国时期消失了

我的答案:

A

28方形东西的特点不包括()。

(分)分

A、方的东西往往是正的

B、方的东西是和矩有关的

C、方形具有外在的二元对立

D、方的东西从几何角度看是可以推导的

我的答案:

C

29以下哪些类别属于《尔雅》的内容分类之一。

(分)分

A、专门解释词义字义的

B、有关天文的

C、有关植物的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30《大学》的时代特点不包括()。

(分)分

A、家国同构

B、集各家学说之大成

C、心性

D、征引六经

我的答案:

B

31古人将天命义理化,体现的道理不包括()。

(分)分

A、为期待的品质和道德的准则找到依据

B、使明德具有必然性特点

C、导人向善

D、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我的答案:

D

32“在明明德”一句中关于“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分

A、“存”的意思

B、和“是”等同

C、指精神思想的专注状态

D、是一种主体的凝聚

我的答案:

B

33()的根本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分)分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我的答案:

D

34下列哪项是属于孟子所概括的人伦关系()。

(分)分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D

35《大学》的聚讼是由谁开始的()(分)分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程颐

我的答案:

B

36最早期古人认为“定”的动力和源泉是来自于()。

(分)分

A、统治者

B、贤者

C、天

D、地

我的答案:

C

37对“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分)分

A、从言

B、从成

C、本义为实打实的说话

D、本义为忠诚的态度

我的答案:

D

38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里的“色”是什么意思()。

(分)分

A、万物

B、颜色

C、好色

D、情欲

我的答案:

A

39对“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分)分

A、从心

B、从亡

C、即“不识也”

D、“不忘”就是单纯指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的答案:

D

40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

(分)分

A、格即来

B、格物即来物

C、致即智

D、物指事,类似于人事

我的答案:

C

二、多选题(题数:

15,共分)

1对“明德”的理解正确的是()。

(分)分

A、先秦古人讲明德着眼于君道

B、先秦的明德就是明德之政或明德之治

C、明德的反义是昏德

D、“德”一直是褒义词

我的答案:

ABC

2古代的学制有什么特点()(分)分

A、以官学为基本方式

B、以贵族子弟为主体

C、以六艺和六经为基本教学内容

D、以私学为基本方式

我的答案:

ABC

3今本《大学》的致命破绽是什么()。

(分)分

A、是对历史文献不严谨的态度

B、是对传统的否定

C、与王阳明对新民的批评相悖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

AC

4《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

(分)分

A、有德者

B、有畏者

C、贵族

D、圣王

我的答案:

AB

5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训诂包括()。

(分)分

A、物指事

B、事是心在具体存在上的投射

C、致知是致良知

D、良知是心之本,是一切的根本价值

我的答案:

ABCD

6“格物”的四项思想进程中,从个体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是()。

(分)分

A、明理

B、知类

C、取象

D、正名

我的答案:

CD

7《大学》的诚意说包括()。

(分)分

A、至诚可贵

B、至诚无伪

C、至诚感通

D、至诚不息

我的答案:

BCD

8朱熹认为对待“格物”应抱有什么心态()。

(分)分

A、怀有敬意

B、内心的高度专注

C、整个是理性的凝聚状态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

ABC

9一般来说,一种文化的延续在于()(分)分

A、自身的传承

B、自身的深化

C、自身的怀疑

D、自身的推翻

我的答案:

AB

10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来看,从老子开始,物是通过()和()展现出来的。

(分)分

A、名

B、实

C、情

D、礼

我的答案:

AB

11对《大学》中“虑而后能得”中的“得”理解正确的是()。

(分)分

A、“得”即“德”

B、本义为登高、攀登

C、《说文解字》将其释为“升”

D、后有道德、德行之义

我的答案:

ABCD

12以下哪些大家曾表达过知识的来源是与万物相接()。

(分)分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我的答案:

AB

13下列释义中,可以解释“本”的是()。

(分)分

A、事物的根源

B、草木的根

C、树干

D、树顶

我的答案:

ABC

14朱熹讲“格物”的特点包括()。

(分)分

A、对于一个物要穷尽它的理

B、强调认识的彻底性

C、穷理在彻底的基础上还要融会贯通

D、穷理的过程要注重积累

我的答案:

ABCD

15以下哪些是属于从政治层面理解“正名”()。

(分)分

A、正名誉

B、正名分

C、正名气

D、正名学

我的答案:

BC

三、判断题(题数:

30,共分)

1儒家认为认识必然可以感通的,因为诚意是一种返本的精神运动。

(分)分

我的答案:

2王阳明对朱熹的否定蕴含着探求平等的终极价值实现的可能。

(分)分

我的答案:

3先秦的君子身处的最重要的文化情境就是礼乐。

(分)分

我的答案:

4古人对“知”的分类是“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分)分

我的答案:

5《大学》诚意的修养特点是积极的、不懈的、无尽的追求。

(分)分

我的答案:

6“明明德”和“亲民”是“至善”的内容。

(分)分

我的答案:

7《学记》中的“中年考校”的“中”是“挨着”的意思。

(分)分

我的答案:

×

8明明德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普遍性。

(分)分

我的答案:

9在中国文化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牛是物的象征。

(分)分

我的答案:

10在取象的过程中,物分成“名”和“实”。

(分)分

我的答案:

11程颢和程颐把格物致知完全解释清楚了。

(分)分

我的答案:

×

12“赤子”和“治国”都指向了“性恶论”的前提。

(分)分

我的答案:

×

13《诗经》没有直接记录历史事实,无法反映了社会状况。

(分)分

我的答案:

×

14“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其中“断断”和“休休”都是形容专一的样子。

(分)分

我的答案:

15“当窗理云鬓”形容的是一种顺应的状态。

(分)分

我的答案:

16“感格”是一种认识思维的捷径,是认识社会的捷径。

(分)分

我的答案:

17“诚意”是“三纲八目”的起点。

(分)分

我的答案:

18“正心”是从正面角度论述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分)分

我的答案:

×

19辨伪学的滥用可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

(分)分

我的答案: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狭义上的“恕”,是对人的理解和宽容。

(分)分

我的答案:

21从“诚意”之后《大学》走向了“正心”。

(分)分

我的答案:

22郑玄把“格物”解释为“致知”的前提。

(分)分

我的答案:

×

23絜矩之道在古代是只有某种身份的人才能拥有的。

(分)分

我的答案:

×

24先秦时,“格物致知”的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得到的知识。

(分)分

我的答案:

25人实现修养的思路有两种,分别是通过情境和通过自觉。

(分)分

我的答案:

26道问学一派强调格物得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分)分

我的答案:

27“静”是内在有序所体现的一种安定的状态。

(分)分

我的答案:

28“错简”是指古书中文字次序错乱。

(分)分

我的答案:

29在《大学》里,“定”、“静”、“安”的含义没有区别。

(分)分

我的答案:

×

30抛弃传统的过程本身就带着传统的烙印。

(分)分

我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