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792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来源:

中国礼仪网 发布时间:

2011-06-0811:

45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与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与。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

“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什么是中国传统五礼?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另一种认为是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

  古代五礼之一。

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

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等。

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冬享先王。

”《通典·礼六六》:

“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

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

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凶礼

  古代五礼之一。

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

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礼等。

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

“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通典·礼六六》:

“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

一,凶年振(赈)抚;二,劳问疾患;三,中宫劳问;四,皇太子劳问;五,服(丧服)制度;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七,敕使吊;八,会丧;九,册赠;十,会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举哀吊祭;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三品已上丧;十六,五品已上丧;十七,六品已下丧;十八,五公已下丧。

  军礼

  古代五礼之一。

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

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与《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

《周礼·春官·大宗伯》:

“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通典·礼六六》:

“大唐开元之制五礼......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

一,亲征类于上帝;二,宜于太社;三,告于太庙;四,于所征之地;五,于国门;六,广告所过山川;七,宣露布;八,劳军将;九,讲武;十,田狩;十一,射宫;十二,观射;十三,遣将出征宜于太社;十四,遣将告太庙;十五,遣将告齐太公庙;十六,祀马祖;十七,享先牧,十八,祭马社;十九,祭马步;二十,合州伐鼓;二十一,合朔诸州伐鼓;二十二,大傩;二十三,诸州县傩。

  宾礼

  古代古礼之一。

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与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

此外,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

“大宗伯......以宾礼亲邦,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兆曰视。

”《仪礼·士相见礼》X玄注:

“士相见于五礼属宾礼。

”《通典·礼六六》:

“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三曰宾礼,其仪有六:

一,番国主来朝;二,戒番国主见;三,番主奉见;四,受番使表与币;五,宴番国主;六,宴番国使。

”番,西方边境各国。

《新唐书·礼乐志六》:

“二曰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作与其使者。

”《清史稿·礼志二》:

“宾礼:

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嘉礼

古代五礼之一。

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与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

有时特指婚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

“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清史稿·礼志六三》:

“二曰嘉礼。

属于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

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

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

中国饮食礼仪由来之久,如进食礼仪,按《礼记》所述,周代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下面就是具体的规矩:

  1.进食时入座的位置很有讲究,汉代以前无椅凳,席地而坐。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坐席。

  2.宴饮开始,菜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有贵客到来时,客人也要起立,以示恭敬。

  3.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4.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古人为了表示不忘本,每食之先必从盘碗中拨出菜品少许,放在案上,以报答发明饮食的先人,是谓“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

如果在自己家里吃上一餐的剩饭,或是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就不必行祭。

  5.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客人不可随便取用,须得“三饭”之后,主人才指点肉食让客人享用,还要告知所食肉物的名称。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6.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与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其他文献还说,如果用餐的是本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

如果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的人来干。

  7.吃黍饭不要用筷子,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菜的,不能混用。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X。

1、饮食礼仪——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

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

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

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

《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清人X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

2、饮食礼仪——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X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辨肴,客不虚口。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

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与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

”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

“共饭不泽手。

”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

”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

”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

”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

”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

”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

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

”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

”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

”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

”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

”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与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

”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

让我们还是以X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

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

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

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人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

3、饮食礼仪——斟酒碰杯的礼仪

喝酒,是中华民族一大嗜好。

喝酒有许多礼节、习俗。

就说斟酒吧,人们在为客人斟酒的同时,常说“满上满上”。

这个满可不能理解为得溢出来,而是指满杯中的八成就行了。

作为主人,要首先为客人斟酒。

酒瓶要当场打开,酒杯大小要一致。

如在座的有年长者,或有长辈、远道来的客人或职务较高的同志,要先给他们斟酒。

如不是这种情况,可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斟酒,酒经斟满,但不要溢出来。

作为客人,当主人为自已斟时,要起身或俯身,以手扶杯或欲扶状,以示恭敬。

还有一种“叩指礼”,就是主人在给客人斟酒时,客人要把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块,轻轻在桌上叩几下,表示感谢主人的斟酒。

席上喝酒讲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干,一口气喝下去。

还要倒过来让旁人看自己的杯子。

在山区,这一礼俗很严格。

碰杯后不干杯,要再罚酒的,也表示对朋友不够仗义。

饮食礼仪-进餐的礼仪

去参加宴会,进餐的礼仪很重要,不但要吃得尽兴,而且要显出彬彬风X。

就座和离席

在入座时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如有男士为你拉开座椅,你应落落大方的向对方表示感谢,然后再从容入座。

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要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应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餐巾的使用

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与手上的油渍。

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餐巾摊开后,应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用餐

用餐时须落落大方,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

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要向两旁X开,碰与邻座。

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

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

4、饮食礼仪——敬茶的礼仪

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

中国的茶叶产量,堪称世界之最。

饮茶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

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

在边谈边饮时,要与时给客人添水。

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

日本有茶道,其实它起源于中国。

茶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严格的操作程序。

嗅茶。

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

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

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

装茶。

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大半壶。

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肴。

倒水、续水粗看似乎是比较简单的,但却是体现对宾客文明礼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倒水、续水有其具体的要求和操作规X。

服务员为宾客倒水、续水时,须先敲门,经同意后才能进入客房、会客室或会议室。

右手拿暖瓶,暖瓶提手归向把手一边,左手带小毛巾。

往高杯中倒水、续水,应用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水倒入杯中。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X。

1、饮食礼仪——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