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941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docx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提纲

——ZK0

第1章:

1:

公路分级依据及具体如何分级?

(6)

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

1)高速公路:

 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高速公路分为三个等级:

(1)四车道高速公路

(2)六车道高速公路(3)八车道高速公路

2)一级公路:

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3)二级公路:

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

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

 

4) 三级公路:

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

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

 

5)四级公路:

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

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双车道1500辆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

2:

公路技术标准有哪三类?

(7)

几何标准、载重标准、净空标准

3:

城市道路如何分类?

(8)

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

道路设计依据有哪些?

重点掌握设计速度的定义及重要性。

了解运行车速与设计速度的区别。

设计速度:

指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一般驾驶

员能保持安全而舒适地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设计速度是确定道路几何形状的重要依据。

5:

了解道路勘测设计程序(13)

1:

建设前期:

从投资意向形成到项目评价决策的全过程。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

依据。

2:

投资建设期

3:

生产运营期

 

6:

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划分(14)

1:

初步设计

3:

(技术设计)

2:

施工图设计

 

第2章:

1:

汽车行驶轨迹的特点(18)

(1)轨迹连续。

轨迹连续和圆滑,任何一点不出现错头和破折; 

(2)曲率连续。

曲率连续,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

 

(3)曲率变化连续。

曲率变化率连续,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率值。

2:

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定义(17)

平面:

路线在水平面的投影

纵断面:

沿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图,再行展开即是路线的纵断面。

横断面:

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横断面。

3:

直线最大最小长度的相关规定(20)

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同向曲线即转向相同的相邻两曲线。

最短直线长度不小

于6V(m)

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不小于2V(m)。

相邻回头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在40、30、20时分别为200m,150m,

100m。

4: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原理(公式及各参数的含义,会使用该公式计算曲线半径(23)

μ:

横向力系数

超高V:

km/h

5.横向力系数的定义及意义

表示汽车所受的横向力的程度。

6.缓和曲线的四大作用(简答27)

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

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

3.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

4.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7.缓和曲线要素计算及基本型曲线特征点桩号计算(计算题30)

特征点:

ZH=JD-THY=ZH+LsYH=HY+L-2Ls

HZ=YH+LsQZ=HZ-0.5LJD=QZ-0.5Dh

8.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确定原则(简答32)

1.旅客感觉舒适

2.超高渐变率适中

3.行驶时间不过短

4.满足视觉要求

9.行车视距的类型\定义\各级公路对行车视距的要求(36,39)

(1)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2)会车视距:

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3)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4)错车视距:

在无明确分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的汽车发现对方后,采

取措施避让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

2.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

3.二、三、四级公路还应在适当间隔内设置满足超车视距“一般值”的超车路段。

当地

形及其它原因不得已时,超车视距长度可适当缩减,最短不应小于所列的低限值。

在二、三级公路中,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里,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的超车路段。

一般情况下,不小于总长度的10%~30%,并均匀布置。

10.公路平面设计成果(两表一图46)

公路路线平面设计图、城市道路平面图、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

第三章

1.各级公路对路基设计标高如何规定的?

(56)

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2.汽车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答60)

必要条件(即驱动条件),即:

T≥R

充分条件是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即:

T≤φ·Z

A牵引平衡B牵引力不大于摩擦力

3.动力因素及汽车临界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动力因素D:

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

阻力的性能。

临界速度Vk:

临界速度Vk是汽车稳定性时的极限速度。

一般情况下汽车都采用大于某一

排档的临界速度Vk作为行驶速度,以便克服额外阻力而连续行驶。

4.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70-71)

1、平原地区应均匀平缓

2、丘陵地区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

3、山区沿河线应采用平缓纵坡,坡长不超过规定,纵坡不大于6%

4、山区越岭线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

长度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的线形,越岭展线不宜设置反坡。

5、山区山脊线和山腰线,除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纵坡外,尽可能采用平缓的纵坡。

6、纵坡设计应考察周围环境,最大限度保证路基稳定和交通通畅。

7、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

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8、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为什么要限制最小纵坡,规范如何规定(72)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布置。

(2)为保证路基排水,防止水分的渗入,一般以不小于0.3%,不大于0.5%为宜。

弯道上,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不出现反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

6.竖曲线要素的计算(计算题75-76)

变坡点相邻两直坡段坡度分别为i1和i2(上坡为+,下坡为-),它们的代数差用ω表示,即

ω为“+”时,凹形竖曲线;

ω为“-”时,凸形竖曲线;

计算公式:

T=0.5L

7.竖曲线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确定原则(简答76-80)

1.缓和冲击

2.时间行程不过短

3.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

凹形竖曲线主要满足汽车行驶中径向离心力的冲击作用。

8.平纵线形组合的要求(常见组合和避免组合83-84)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所谓的“平包竖”。

2.合成坡度的设计应与线形组合设计相结合。

0.5%——8%

3.应与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

4.平曲线缓而长,且竖曲线破差小于1%时,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

5.竖曲线半径宜大于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常见组合:

平竖曲线相互重合,平曲线稍长,平包竖。

平竖曲线半径保持均衡。

明、暗弯与凹、凸竖曲线的组合。

应避免的组合:

(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

(3)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4)应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的重合。

(5)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9.纵断面设计成果(一表一图:

纵坡竖曲线表和纵断面设计图)

第四章

1.了解各级公路的路幅构成(93)

路幅:

是指公路路基顶面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路幅要素包括宽度、横向坡度。

2.平曲线加宽的原因\条件\三类加宽的含义(102)

原因:

在弯道行驶时,需要比直线段上占用更大的宽度空间。

曲线行车汽车受到横向力的影响出现横向摆动。

条件:

需要加宽的最小半径是250m

路面应在曲线内侧进行加宽。

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剩余的路肩宽度不小于0.5m时,

则路基可不予加宽;小于0.5m时,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于0.5m。

分道行驶公路,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车道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

值,设计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其差值。

三类加宽:

3.加宽的过渡方式及规范对加宽缓和段的规定(103)

比例过渡按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特点:

计算简单,起点有破折,路容不

美观

适用:

二、三、四级公路

高次抛物线过渡在加宽缓和段上插入一条高次抛物线特点:

内侧边缘圆滑、

美观

适用: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回旋线过渡加宽缓和段用回旋线加宽过渡特点:

内边线也满足回旋线

的性质

适用:

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的特殊地段

①位于大城市近郊的路段;

②桥梁、高架桥、挡土墙、隧道等构造物处

③设置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路段。

4.路拱及超高的定义(113)

路拱:

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作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

超高:

为了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路面做成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

的断面形式

5.超高过渡方式(分有中间带和无中间带)及应用场合(114-117)

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

1)当超高值等于路拱坡度时的过渡

方法:

绕中线外侧逐渐抬高,内侧不动,直至内、外侧坡度相

等为止。

2)当超高值大于路拱横坡度时,有三种过渡方式:

①绕内边线旋转(未加宽前的内边线)

首先从双坡断面绕中线旋转到单坡iG,称为临界

断面;然后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线旋转,由单坡iG

变为单坡ih。

②绕中线旋转

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

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

坡度。

③绕外边线旋转

首先绕外侧车道边线旋转,内外侧路面同时下降

变为单坡面,然后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

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为止。

方法①绕未加宽前的路面内边线旋转,外侧抬高

较多,但为填方,施工质量容易控制。

内侧降低不

多,利于纵向排水。

适用于新建公路采用。

方法②绕中线旋转,保持中线标高不变,外侧抬

高不多,内侧有所降低,适用于旧路改建。

方法③绕外边线旋转,内侧降低较多,容易形成积

水,对安全不利。

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一般不采用。

2、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

(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

先将外侧行车道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行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值。

此时中央分隔带呈倾斜状。

中间带宽度较窄(≤4.5m),中等超高率时可采用。

(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

各种宽度的中间带都可以用。

(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中心线旋转,使之各自

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两边缘分

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

对于车道数大于4条的

公路可采用。

6.四级公路超高的规定。

高速,一级公路的超高横坡度不大于10%,其他各级不大于8%。

7.加宽缓和段、超高缓和段与缓和曲线长度的关系。

8.公路横断面设计成果(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横断面设计图\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130)

9.路基土石方调配原则(简答138)

(1)就近利用,以减少运量;

(2)不跨沟调运;(3)高向低调运;(4)经济合理

10.经济运距的定义及意义(139)

移挖作填与附近借方经济比较,调运填方的最大距离即所谓“经济运距”

11.公路建筑限界的定义,规范规定,能结合实际理解.(125)

定义:

为了保证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正常运行与安全,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

规定:

第五章

1.选线的定义(141第二段)

在道路规划路线起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道路

中心线的工作。

2.选线的步骤(填空144)

全面布局

逐段安排

具体定线

3.据点及控制点的含义

4.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153简答)

1、以平面为主安排路线

2、正确处理路线与农业的关系

3、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4、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5、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6、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7、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5.越岭线布局应解决哪三个主要问题(162)

垭口选择

过岭高程选择

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

6.越岭线\山脊线的定义及区别

越岭线:

沿分水岭一侧爬上山脊,在适当的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

山脊线:

大体上岩分水岭布设的路线。

第六章

1.纸上定线和实地定线的适用场合(180)

纸上定线:

在大比例尺(一般以1:

1000为宜)地形图上确定道路中线的位置的过程。

适用于技术标准高的、地形、地物复杂的路线。

实地定线:

适用于标准较低或地形、地物简单的路线。

(时间紧迫)

2.实地放线方法(186)

3.

一、穿线交点法:

1.支距法2.解析法

二、拨角法;拨角放线:

根据纸上路线在平面图上的位置与导线的关系,用坐标计算每一条线的距离、方向、转向角和各控制柱的里程,按照资料直接拨角量距。

三、直接定交点法

四、坐标法

第七章

1.消灭冲突点的措施(202)

1.实行交通管制。

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

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

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

3.修建立体交叉。

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

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2.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203简答)

(l)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包括行车道的宽度、转角曲线的转弯半径、各种交通岛的尺寸、绿化带的尺寸等;

(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包括设置专用车道和组织渠化交通;

(3)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

(4)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

3.视距三角形的定义(209)

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

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4.渠化的定义及作用(215)

定义:

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一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通过。

作用:

1、利用分车线或分隔带、交通岛等,把不同方向和速度的车辆划分车道行驶使行人和驾驶员很容易看清互相行驶的方向,避免车辆相互侵占车道和干扰路线,因而增强了行车安全。

2、利用交通岛,限制车辆的行驶方向,使斜交对冲的车流变为直角或较大的锐角交叉。

3、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道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

4、利用渠化设施,设置交通标志,并可作为行人过街时避让车流的安全岛

5.了解环形交叉的优点\缺点\适用性,交织的定义(218-219)

交织:

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环形交叉:

优点:

驶入的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

环道上只有分流和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要信号管制;

中心岛可美化环境。

缺点:

占地面积大,城区改造困难;

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拐弯车辆;

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交通量超过其通行能力时,容易造成拥堵。

6.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普通交叉口用特征断面法,复杂交叉口用等高线高程图法)(223)

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以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现有方法:

特征断面法:

适用于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

高程图法:

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交叉口和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

7.立交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定义(231)

跨线构造物

正线

匝道

出口与入口

变速车道

辅助车道

集散车道

绿化地带

8.确定立交间距应考虑哪些影响因素(简答232)

相交道路的性质

相交道路的任务

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地形条件

立交的位置布局应该与立交的间距相协调

9.立交的分类方法(掌握按交通功能如何分类,完全互通式和部分互通式立交的区别,能针对具体实例判断)(234)

分离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

完全互通: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全部在空间分离

部分互通: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10.匝道的分类及组成,三种左转匝道对行车有何影响(241-242)

组成:

驶出道口部分,中间匝道部分,驶入道口部分。

分类: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1、直接式:

2、半直接式:

3、间接式:

11.匝道加宽的规范规定(72m和47m用于什么场合)(248)

72:

立体交叉单向单车道匝道圆曲线半径小于72m应设加宽

47:

单向双车道或全向双车道匝道圆曲线半径小于47m应设加宽

12.什么情况下要设辅助车道(基本车道数和车道平衡原则)253)

基本车道数:

一条道路或其某一区域内,根据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的要求所必需的一定数量的车道数。

车道平衡原则:

两车道合流后正线上车道数应不少于合流前总车道数减一

正线上车道数应不少于分类后所有车道数减一

正线上车道数每次减少不多于一条

在正线与匝道的分、合流处需要保持一定的车道平衡,通过辅助车道来协调。

13.收费立交设计的原则(连接道的设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