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74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docx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材料之二

继续解放思想繁荣学术文化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建设再立新功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乐正

(2008年10月17日)

各位代表:

本次大会是在我市社科界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形势下召开的。

大会肩负着总结工作,展望未来,团结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深圳科学发展再立新功的任务。

现在,我受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委托,向全体代表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六年工作回顾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六年,是我市社科界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的六年。

六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市社科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秉承以服务深圳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为主的方针,为深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咨询服务、宣传普及”的作用,有效推动了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建设和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方法创新,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005和2007年,市社科联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联”。

(一)在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方面积极发挥排头兵作用,理论研究有新成果。

一是积极组织社科界和社科理论工作者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在各个学科领域,我市社科界共完成理论研究500多项,出版专著、编著、译著280多种,发表论文2000多篇。

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4项,获省政府社会科学研究奖81项,获深圳市优秀成果奖265项,有26项课题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30项获国家有关部委资助,48项列入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特别近两年,我市社科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出版了一批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

如深圳大学承担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子课题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市委党校《论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一文获得“全国党校系统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同时,为全面研究深圳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情况,2003年我们成功出版深圳第一部综合性蓝皮书—《深圳蓝皮书:

中国深圳发展报告》,这是地方志书中加入中国国家蓝皮书系列的仅有的两部蓝皮书之一。

此后市社科联又先后推出《深圳文化蓝皮书》、《深圳社会发展蓝皮书》、《深圳劳动关系蓝皮书》,《深圳蓝皮书》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得到了市领导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广泛好评,被誉为是一部“动态的市情报告”。

2007年9月,我们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共同举办了“第八次全国皮书工作研讨会”,我市的皮书编撰模式和经验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

同时,我们还先后编撰出版了三辑《深圳社会科学文库》,推动深圳社会科学成果走向全国,走向学术研究前沿。

二是六年来积极开展党的理论研讨和宣讲活动,组织了一系列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研讨会。

其中,市社科联共组织各种理论学习座谈会30多次,参与组织大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5次。

2006年10月,与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和《求是》杂志社联合召开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这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召开的首次全国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

会议规格高、规模大、中心突出、代表性强,在全国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是率先在国内成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

这是在新形势下市社科界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

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立即着手启动了“科学发展观研究工程”,组织社科理论工作者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深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建设和谐深圳提高人民福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和谐深圳建设》、《创建和谐社区构筑美好家园》、《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夯实和谐社会基础》、《弘扬核心价值建设和谐文化》等5份系列研究报告,并组织撰写了《培育创新文化,促进自主创新》等一批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发表,得到国内学术理论界关注和肯定,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的热源中,“中心”连续推出了一组学习宣传理论文章,积极参与全市的理论宣讲活动,发挥了重要的理论阵地作用。

同时,“中心”还积极动员和整合市外社科研究资源,与中国社科院联合成立了“科学发展观深圳研究基地”,这也是全国第一家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

“中心”和“基地”的成立有力推动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市的深入宣传、研究和普及。

(二)在深圳改革与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方面积极发挥思想库作用,服务大局有新作为。

六年来,全市社科界自觉按照“三个贴近”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集中科研资源,以研究深圳市情和“深圳问题”为重点,对深圳面临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特区创新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新时期深圳人口管理问题以及深圳建设高品位生态城市和深圳经济特区转型问题等等,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调研活动,拿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有水平的成果。

如市委党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开展的“深圳社会分层研究报告”课题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综合开发研究院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促进大珠江三角洲经济融合的策略研究获好评;深圳大学开展了《深圳建设人才活力之都基本思路与对策研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些成果都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同时,社科界在为深圳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和谐深圳与效益深圳建设、自主创新城市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发展深圳文化产业等,我市社科界专家学者都积极投身其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

历届的文博会,社科界都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收集并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评估报告得到中央调研组的好评;又如深圳申办和筹办世界大运会,市社科院都是重要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大运会的《申办报告》、《陈述报告》、《财务预算报告》和《2011行动纲领》均是由社科院负责起草。

在今年我市解放思想学习调研活动中,我市社科界也充分发挥了理论先导作用,各社科研究机构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研究、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深化深港合作、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组织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拿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近年来社科联各成员单位和学会先后组织开展第二届中国改革论坛、中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三次全国年会、“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座谈会、“中国三大都市圈专家对话年会”、“津、沪、深三城论坛”、“沪、深、港、台四城论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虚拟经济研究会等各类学术研讨活动130多场。

接待国外10多个学术团体、30多所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200余人,为深圳发展集纳智慧,建言献策。

(三)在促进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积极发挥助推器作用,社科普及有新突破。

创办深圳公益文化品牌—市民文化大讲堂。

为满足市民对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巨大热情及要求,在京生部长的亲自倡议和直接指导下,市社科联会同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等有关部门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认真研究公众需求,准确定位讲座内容,积极创新组织机制,实行模式化运作,受到公众的欢迎与好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赶来听讲的市民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成为继“深圳读书月”和“社会科学普及周”之后又一个对市民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

市民文化大讲堂从2005年6月至今已举办300场,内容涵盖城市人文精神、国学文化、养生文化、励志教育、军事国防、艺术鉴赏、文学经典赏析等多个文化艺术门类的免费讲座,直接听众超过15万人,媒体受众达到上千万人次,大讲堂活动得到广大市民和新闻媒体与各级领导的广泛好评。

在全省首创社科普及周。

自2003年以来,我市每年举办一次。

通过专家义务咨询、系列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网文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有效拉近了社会科学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促进社会科学走进市民百姓生活,人文精神渗入千家万户,使深圳城市文化的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社科普及周已成功举办6届,吸引超过20万名市民参与,引起国内同行广泛关注,被评为“深圳十大文化品牌”之一。

创办“深圳学术沙龙”。

为促进学术文化建设,支持各学会团体与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市社科联鼓励各有关科研部门和社科学会提供有价值的沙龙选题并积极承办。

先后成功举办了“从传统价值观到创新劳动价值观”、“深港河套地区开发与策略选择”、“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中国作家是否丧失了关注现实的能力”等学术沙龙64场,在学术界产生越来越大反响,活跃了我市的学术气氛,有力促进了深圳学术文化建设。

踊跃参与读书月活动。

读书月持续开展8年,市社科联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关注市民的读书文化需求,按照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文化认知和家园意识的理念和以读书为乐、读书为荣,塑造城市人文风格、让深圳成为因为阅读而受人尊重的城市等理念,策划并组织一系列面向大众的活动,配合读书月活动深入广泛地开展,实现社科专家和市民大众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提升了市民素质。

(四)在协调、管理和联络全市社会科学团体方面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自身建设有新进展。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

及时召开我市社科界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座谈会,组织起草了关于繁荣发展深圳社会科学的18条建议,成功承办了以“贯彻落实中央3号文件精神,更好地为党政决策服务”为主题的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第十五次工作会议。

圆满完成社科“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起步良好。

先后立项深圳市“十五”、“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78项,课题完成率在95%以上。

人才队伍实力增强。

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规模扩大到200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占总人才数三分之一左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研究机构有所增加,建立了第一个教育部与广东省共建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成为深圳第一个有博士点的重点学科。

市委党校与外交学院合作,成为该学院的“南方培训中心”。

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深圳大学社科文丛》、《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南方论丛》、《开放导报》、《特区实践与理论》、《特区经济》等办刊水平每年都稳步提高。

另外,我们还创办了《理论舆情内参》、《时评参考》,创建了深圳社会科学网站和市民文化大讲堂专题网站,深圳社会科学网连续3年获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省理论宣传二等奖,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点击率突破50万人次。

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通过了《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社科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学会建设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过去六年,市社科联先后批准成立了25家社科学会,目前,市社科联下属各类社科学会、团体已有40多个,会员人数近3万人。

2006年,深圳档案学会、深圳图书情报学会、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学会”。

学会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完善,顺利完成学会信息的采集、登记,建立了学会档案信息数据库,编印了学会通讯录,联络工作常态化。

学风建设不断加强,六年来,社科联风清气正,笃信好学,治学与工作氛围良好。

各位代表,在我们回顾总结过去六年社科发展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深圳学术文化建设起步较晚,根基较浅,社会科学事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多落后与不足之处。

表现在:

一是学术文化交流平台不足,缺少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论坛、社会科学论坛、对外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二是人文社科学术基础研究薄弱,至今全市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文、史、哲研究机构。

三是学术力量相对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绝大多数研究机构规模小,力量弱,独自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受到限制。

四是科研手段依然滞后,新技术、新方法普及率较低。

五是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精品还较少,研究骨干还不够。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总体来说,过去六年是深圳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的六年,是社科成果频出的六年,是社科联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六年。

六年来的成就,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使然,更是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代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社科联工作的领导,朋友以及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经验和体会

回望过去,梳理得失,我们对社科联今后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主要体会有:

(一)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这是社科联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开创则更新XX,守成皆率由旧章,六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科研方法应用新型技术。

正因如此,社科联理论研究才具有科学价值和时代标记,在科学的海洋里破浪前进。

(二)坚持应用对策研究、深圳改革与发展研究的主攻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社科联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方今科学发展已然成为时代强音,科学发展重在科学决策,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形势下,决策难度明显增加,党委政府越来越需要参谋助手。

六年来,我们始终贴近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贴近经济社会建设,贴近市委市政府决策,不断推进社会科学社会化进程,努力回答和解决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发挥思想库作用。

正因如此,社科联发展空间才不断拓宽,在现实的征程中阔步前进。

(三)坚持以人为本,开发智力资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社科联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六年来,我们以人为本,把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充分发挥社科联“联”的特点,广聚人才,培养骨干,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正因如此,社科联才成为集聚深圳社科精英的平台,在知识的更新和岁月的流转中持续前进。

这三点经验和体会,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落实,进一步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三、当前形势与发展目标

各位代表,我们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新的实践必将推动理论的创新,时代呼唤科学为发展标识正确航向。

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可以预见,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随着各地、各界对十七大报告的贯彻落实,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深圳正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争当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先锋,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寄语深圳要更进一步,继续发扬敢闯敢冒的精神,拿出“特”的意识、“特”的思考和“特”的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率先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需要观念领先一步,需要放眼五洲寰宇,需要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对此,深圳社科界责无旁贷,市委、市政府也寄予厚望。

今年1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同志来深工作不久,就亲自出席了我市社科界解放思想座谈会,听取社科代表的意见建议。

在市委四届八次全会上,玉浦书记强调,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扎实研究深圳践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力争推出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理论研究工程”。

各位代表,深圳社科事业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根据社会科学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未来五年,深圳市社科联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理论创新,实现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在若干优势学科领域为构建“深圳学派”奠定基础,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提供理论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力争到2012年初步形成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格局。

四、未来五年主要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

一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在关系问题的研究,把握其理论渊源;二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的理论形态及其内在联系研究;三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中国现实国情关系问题的研究,把握其实践基础,特别是深化深圳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做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讨活动;四是从整体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五是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运用。

当前,要积极参与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深圳发展实际,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科学发展观研究工程”作为近期我市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工作。

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影响和制约深圳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问题;研究如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抓住战略性、全面性、结构性、长远性问题;研究如何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社会自主管理和政府科学调控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问题。

要进一步阐释、宣讲中央和省委、市委重要会议的精神,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要大力加强深圳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建设,继续实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工程。

(二)强化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理论研究工程。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若干意见》的精神,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理论研究工程,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等重大理论问题纳入市社科规划项目和“科学发展观研究工程”,尽快推出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特色性的理论成果。

要抓住事关深圳发展全局的中观问题,根据深圳中长远发展目标,筛选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项目,通过公开招标采取、邀请组织专家联合攻关等方式,引导全市社科机构把科研重点和主攻方向集中到为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上来,吸引“外脑”为深圳发展建言献策。

近期特别是要做好新形势下特区发展问题研究,深入探究资源要素约束突出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对策,扩大对外开放与抗击国际市场风险的对策;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对策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国际化城市建设、文化软实力与城市竞争力、深港全面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课题的研究。

开展深圳市情调研工作,建立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定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主动寻找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和谐因素,了解百姓对政府公共事务、重大政策、重大措施、重大建设项目的评价。

(三)加强学科理论建设,构建“深圳学派”。

加强社科发展规划。

着眼于整体和长远,选择和重点培育已具有一定基础或发展潜力的若干优长学科,打造深圳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柱产业”与“拳头产品”,为建立“深圳学派”奠定基础。

扶持优长学科。

重点扶持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政治经济学、外向型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资本市场研究、现代化研究、党建理论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管理研究等深圳现有优势学科。

突出深圳特色。

大力扶持经济特区研究、港澳台研究、都市发展理论研究、现代公共治理研究、公司治理研究、创业文化研究、客家民俗研究等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

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充分利用经济特区“试验场”与“窗口”的区位优势,鼓励和扶持以研究前沿性问题为主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通过大力扶持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深圳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和学术文化特色。

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深港经济一体化、CEPA、泛珠三角经济区、社会结构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外来建设者权益保障、移民城市人口发展战略等前沿问题的研究,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要针对我市实际情况,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尽早在深圳大学、深圳社科院填补文史哲学科专门研究机构设置的空白,增强我市学者与学术前沿的对话能力。

(四)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推进社科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社会科学社会化进程。

推进研究项目、研究资源、研究机制、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充分发挥社科学会、政府机构和企业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科研方向的把握上,更多面向社会,主动在市场中、在社会上寻找研究内容。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展学术中介组织,探索学术经纪人制度,逐步形成科研主体多元、共存并进的协作、竞争局面。

建立合理、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

积极承担和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调研课题,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政作用,打造一流的城市公共智库,推进科学决策。

以《专家建言》、《理论舆情内参》、《脑库内参》等内刊形式,开通“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报送特别快车”,对一些突发、重大、时效性强的分析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直送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领导决策的依据和参考。

完善成果评价机制。

根据应用对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

规范科研成果评价程序,加强对成果评价的监督检查,保证成果评价工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完善研究课题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社科规划课题立项机制,适度增加委托项目的比例。

建立、健全社科规划课题年度检查制度,加强对社科规划项目的过程监督。

创新社科研究课题管理方式,探索完善课题招投标制、研究成果购买制和课题首席专家负责制,完善研究成果评估验收机制。

强化课题管理利益机制,市社科规划课题经费逐步由预先拨付改为结题后拨付,以提高课题承担者的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

完善激励机制。

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的科研成果,要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奖励标准。

增设深圳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获奖情况记入成果完成人的档案,可作为考核、晋升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增设“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

对一些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