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711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docx

专题检测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专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2、3、4、5、6

祖国统一

7、8、9、10、11

现代中国的外交

12、13、14、15、16、17、18、19、20

综合

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某文件明确规定: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应该是(  )                  

A.中共“一大”纲领B.《双十协定》

C.《共同纲领》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解析:

C 由题中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可知该文献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A、B两项发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排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项与题中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不符,可排除。

答案为C。

                  

2.图示是我国1954年发行的一张邮票。

通过这张邮票,我们可以推断出(  )

①该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该会议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 ③在该会议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该会议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A.②③④B.①③

C.①④D.①③④

解析:

D 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①正确。

遵义会议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②错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正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大会制定的程序进行,④正确。

3.(2012杭州质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主政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下列关于三部文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图一颁布于1912年

B.图二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

C.图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都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解析:

B 《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项不准确,符合题意。

4.(2012石家庄模拟)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的职务,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

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解析:

B 题干反映情景应出现于1949年,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可以排除D项。

A项与题干内容不符,C项表述错误,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中民主人士并不占多数。

5.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新中国通过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两部宪法都涉及地方管理方式。

下列关于中美两国管理地方的方式,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②都保证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④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符合国家宪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C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各州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治权。

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地区享有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中国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机构也具有一定的制定本地法律法规的权力。

故③的说法错误,排除即可。

6.“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  )

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国民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4年宪法的制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解析:

B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几个里程碑。

“铲除专制政治”是指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是指1954年宪法确立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是指“依法治国”方略被正式写入宪法,我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7.(2012江苏三校联考)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此分析最恰当的是(  )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解析:

B 本题考查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且中国于1971年就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由此排除A、D两项。

C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观点,表明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答案为B。

8.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

“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解析:

B “港人移民出外”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一国两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信心,是对香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走向的误判。

回流也主要是因为在“一国两制”的保障下,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9.(2012合肥名校联考)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曾就新中国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作词《自度曲》:

“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

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

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

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

”这一事件应为(  )

A.开国大典B.颁布第一部宪法

C.香港回归D.澳门回归

解析:

C 由题干中“紫荆花长伴五星旗”这一信息即可判断为香港回归,故C项正确。

10.(2013浙江测试)2010年温家宝总理曾说:

“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是(  )

A.对实现祖国统一抱有坚定的信念

B.反映出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

C.反映了总理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D.体现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

解析:

D 根据“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可知A、C两项正确,同时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两岸关系,可知B项正确。

在总理的话中没有直接涉及一国两制等信息,故D项符合题意。

11.胡锦涛同志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指出: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都热爱和平,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更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

B.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国政府放弃了使用武力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说明材料主要强调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故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政府,故A错误;“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并不表明中国政府放弃使用武力,故C说法错误;D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12.(2012福建模拟)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回忆说,“我们小时候记得马路上的广告牌: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我们都写俄文,唱苏联歌,男男女女穿着大花布的衬衫,苏联什么都是好的。

”这反映了(  )

A.俄国十月革命对民国的影响

B.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加强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D.改革开放初期苏联文化涌入中国

解析:

C 从材料中信息可知,苏联对中国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了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密切。

结合葛剑雄生活的时代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故A、D两项错误,B项本身与史实不符。

C项符合题意。

13.(2012年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初”。

根据所学可知,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不结盟运动都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B、D两项错误。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合作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错误。

14.(2012苏州模拟)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图)。

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

这次国际会议(  )

A.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并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

图中外交档案时间是1954年,当时周恩来总理出席的重大国际会议应是日内瓦会议,A项符合日内瓦会议的内容。

15.1971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周恩来的图片。

标题是:

“TheChineseAreComing”。

美国人认为“TheChineseAreComing”的主要依据是(  )

A.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

B.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解析:

B 根据“TheChineseAreComing”的中文含义可知B项正确;根据时间“1971年”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与题意无关。

16.(2013浙江测试)新中国建立后,“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

美国的政策后来破产了,这种“破产”最早发生在(  )

A.1954年4月B.1971年10月

C.1972年2月D.1978年12月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能力。

注意题干材料“不仅……还”可知必须满足两种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

答案选B。

17.1972年9月25日的宴会上,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周恩来敬酒。

当田中角荣谈到茅台酒很好喝时,周恩来说:

“茅台酒比‘伏特加’好,不上头,疲劳的时候喝一点能起振奋作用。

你觉得好喝我们送一点给你,把你的‘威士忌’改成茅台。

”周恩来的意思是(  )

A.伏特加是苏联的酒,不好喝并且容易上头

B.美国的威士忌酒好喝,但不如中国的茅台

C.日本应该与美国断交,改与中国建交

D.中国真诚欢迎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日本也应该拿出诚意

解析:

D A、B两项是表象,不能体现周恩来的本意,C项不符合史实。

18.(2012南昌模拟)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使用否决权最少的国家,但“在必须使用否决权时,中国当然要使用,该出手时,中国一定会出手。

”2012年2月4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涉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表决时投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  )

①在涉及民族尊严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②处理国际问题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 ③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 ④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与任何大国和国家集团结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外交活动。

从材料信息“该出手时,中国一定会出手”,说明中国在必须的时候会行使否决权,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行使否决权表明中国尊重叙利亚人民、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态度。

故①②③正确。

④在材料中无体现。

19.(2013浙江测试)中国有句俗话:

“远亲不如近邻”。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  )

A.参加日内瓦会议B.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

C.发起上海合作组织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C 根据题干时间“新时期”说明这一外交事件发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后。

A项是在1954年,排除;中国并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B项错误;D项与题干中“近邻”这一信息不符,排除。

本题选C项。

20.(2013浙江测试)新中国的外交走过了从“双边外交”到“多边外交”的历程。

下列各项是关于现代中国“多边外交”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基本特征是以联合国为中心

B.目标是建立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C.起点是1971年10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以及其他国际法准则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及“多边外交”,故C项“起点是1971年……”说法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2潍坊模拟)在人类历史上,近代文明的演进过程异彩纷呈,特点鲜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

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

……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指出英国“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具体表现,并分别说明其对促进英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

(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6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看待中西近代化的不同发展道路?

(4分)

解析:

(1)问紧扣“现代文明”,结合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政治、经济的现代化有关史实回答。

(2)问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回答。

第(3)问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有关措施说明。

第(4)问从中西近代化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表现说明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和立场。

答案:

(1)政治上,确立并完善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经济上,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和近代化进程奠定了经济基础。

(4分)

(2)原因:

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6分)

(3)表现:

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6分)

(4)世界是多元的,各国应尊重彼此的选择;在近代化进程中,应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机械照搬别国模式。

(4分)

22.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小舢板”政策到“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在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既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

——《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

……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寻求一种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的目的是能够给中国带来永久的安全与和平;维护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

——1900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第二次向

诸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

材料二 从盟友到敌人

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

——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

——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

材料三 从敌视到重视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

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侵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人认为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维护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6分)

(2)据材料二分析1941~1945年及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二战后对华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使“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请说明理由。

(8分)

(3)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

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

(6分)

解析:

(1)问,美国侵华政策的变化注意结合材料中“跟在英国军舰后面”“顺风车”等信息作答;评价“门户开放”政策时要认清其实质。

(2)问,第一小问难度不大;第二小问注意结合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分析;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第(3)问实际上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1)变化:

在“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前,美国侵华始终追随其他国家;“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说明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成为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1899年,中国已被几个欧洲国家瓜分完毕,当时的美国尽管是工业强国,但军事上无法同其他列强相比。

为了夺取在中国的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试图以此达到“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从实质上讲是美国企图扩大在华利益,最终达到独占的目的,而事实上,从此之后美国侵华势力逐渐扩大。

(6分)

(2)政策:

1941~1945年援助中国抗日;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

原因:

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

没有,美国的目的是实现其全球霸权战略,这只能使中国陷入内战的漩涡。

(8分)

(3)变化:

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孤立及军事上封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

主动行动: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