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710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砚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端砚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端砚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端砚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端砚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砚阅读答案.docx

《端砚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砚阅读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砚阅读答案.docx

端砚阅读答案

端砚阅读答案

【篇一:

2015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于洋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

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

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社交网络的出现让

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

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

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

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

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社

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

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

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

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

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

南京高校学生。

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

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

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

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

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

们沟通的能力。

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无论你

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

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

扁平和肤浅。

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

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

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

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

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

活。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

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

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

册用户也超过2.5亿。

c、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

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d、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不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不能增加我们的亲密;

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

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b、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为“粉丝”,最

大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c、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

左右频繁的交流。

d、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希望让

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

代则是电脑刷屏。

b、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

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

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

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

之,语甚切。

又尝建言曰:

“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

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岁满,

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

三司户部副使。

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

拯曰:

“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

”从之。

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

坐右,以为龟鉴。

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

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

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平居无私书。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就:

就职。

b、赴调,知天长县。

知:

主持、管理。

c、请悉以赋民。

赋:

征税。

d、不伪辞色悦人悦:

取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性峭直”的一组是(3分)()

①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②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

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④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⑥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

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

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

他是百姓时一样。

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

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

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

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

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

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5分)

译文: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8、简析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二字的妙处?

(5分)

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两句来表现自己寓居他乡和疾病缠身的状态。

(2)李商隐《锦瑟》中“,”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景、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3)韩愈的《师说》开篇便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紧承论点,作者论述了教师的作用:

“师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

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篇二:

说竹阅读答案】

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

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

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玻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

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

摇风弄雨,铿然有声。

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

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

草自有草的优势。

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

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

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

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

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

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

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

东方的竹。

1.作者认为月下听萧,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

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②听萧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

(5分)

2.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

(4分)

3.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6分)

4.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答案:

1.①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或:

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柔、豪爽、高远于一身)

②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的外形相似)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

听萧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

2.想为百姓做点好事,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或济天下)

3.

(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4.a

【篇三:

厦门2015中考语文试卷真题解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一、语言积累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3)晓雾将歇,;夕阳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湖上影子,、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张岱《湖心亭看雪》)

(5),。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7)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得兼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8)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

二、语言运用

2.根据情境,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中山公园公交站牌前,一位中年妇女正焦急地张望着,你上前热心询问:

(1)”她说:

“我急着要到轮渡和旅行团会合,可等了很久也没车。

公交车啥时候能到这儿呢?

”你马上拿出手机,查了“无线城市掌上公交”之后,告诉她:

(2)”(提示:

请参照右图作答,汽车图标表示公交已到达的站点。

3.根据提示,完成

(1)-(3)小题。

(1)请讲文中的词语“龙舟竞渡”,用正楷字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文段中abcd四处加点的词语,注音与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请你将它还原。

竞渡诗

【唐】卢肇

①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②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③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④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飞鸟退飞。

诗的正确顺序为:

()()()()

4.综合性学习。

2015年1月23日,“翰墨清雅——文房四宝展”在厦门华侨博物馆开展。

最早的笔和

纸、最美的砚和墨让大家眼界大开。

观展之后,同学们围绕着“走进文房四宝,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翰墨意】

(1)小文收集到了如下资料:

“文房”古时专指文人书房而言,“文房四宝”则是对笔、墨、纸、砚四种必备文具的统称。

四宝中以湖州产的湖笔最为著名,徽州为名墨产地,宣城

产的宣纸最佳,肇庆的端砚则是砚中精品。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文房四宝”之上品。

以上材料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文房四宝”?

【古砚情】

(2)古砚清雅,多雕刻图案以示主人的品味。

小彦收藏了几款中意的砚台,请你从一下三款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款,从图案表达的内涵的角度,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

【出巧思】

(3)小思介绍了一款毛笔和雨伞相结合的新用品(如右图)。

请你发挥想象,在“笔墨纸砚”中任选一种,与其他物品项组合,参照示例,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创意。

小思的介绍(示例):

这是一款毛笔雨伞。

它将毛笔与雨伞巧妙结合。

伞柄如一根笔杆,伞尖用软橡胶制成笔头形状,雨伞束起像是一支毛笔。

伞面无水是白色,遇水则变黑色。

有这样一把伞,你就可以在骤雨初停的广场上即兴书写。

【善妙辩】

(4)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传统的“文房四宝”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房四宝”迟早要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也有人认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得到更好地传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谈谈。

第二部分阅读

三、名著阅读

5.按照要求,完成

(1)-

(2)小题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关系令人玩味。

他们的关系如何?

请你结合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隋文帝时,大宛献千里马,鬃曳地,号曰狮子骢。

惟郎将裴人基能驭之,朝发西.

京,暮至东洛。

隋后不知所在。

①②唐太宗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骏尾焦秃,③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

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

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

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

后不知所在。

(节选自张骞《朝野佥载》).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才美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

(3)鬃曳地(4)饲以钟乳..

7.找出与甲文“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何陋之有b.唐太宗敕天下访之..

c.辍耕之垄上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帝得之甚喜

9.简答题

(1)乙文体现狮子骢有“千里之能”的句子是:

(2)甲、乙两文既谈“千里马”,也论“伯乐”。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伯乐”的重要性。

五、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

计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

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

“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这不数着数着就乱了吗?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

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

目前尚不得而知,至于真正使用“正”字来计数,则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

起初进戏园看戏并不凭票,仅由服务人员领座,领座员将卖座情况在“大水牌”上注明。

由于怕误记,同时为了稽核总数,所以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或者是领一个看客就划上一笔,划上五笔便成一个“正”字。

后来戏园规模扩大,用水牌计票的方法逐渐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④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

此前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个单位。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于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

“玉”字虽也是五画字,但与“正”字相比,“正”字的字形更规矩简洁,它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划的长度都大致相等。

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⑤“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

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

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其组成的词语也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刚正不阿?

?

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⑥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

采用正字计数不仅仅因为它字形方正简洁,也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执行公正”和“品行端正”的美好想象,寄托着人们对选举的信心和希望。

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形神兼美计数方法了。

(有删改)

10.通读全文,说说“正”字计数法的好处。

11.本文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试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12.以下标题,哪个更适合作为本文的题目?

请结合文意和生活实际,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a.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b.趣谈计数法

六、阅读《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一文,完成13-16题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冯唐

①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这与远大的理想之类毫无关系。

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一直问:

“怎么定义‘中华’?

怎么定义‘崛起’?

读什么书?

中华崛起和我读你说的那些书有什么关系?

”还没等我问完,老师就不搭理我了?

?

②我从小喜欢读书完全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

我生于1971年,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主动“杀时间”的人:

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厅、旱冰场。

我又对体育运动没任何兴趣,上街打架时基本是被打。

只剩读书,于是我就读书。

尽管那时候可读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