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273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docx

惠州市艺术类考生调研测试语文卷题目

惠州市2014届艺术生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荒芜/安抚偃仰/揠苗助长连累/硕果累累

B.酒馔/杜撰裨益/沁人心脾蛮横/横行霸道

C.官邸/砥柱忏悔/诲人不倦寒舍/退避三舍

D.篡夺/编纂咆哮/越俎代庖甲壳/金蝉脱壳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也许,幸福是疲乏的你一路箪食壶浆走进家门时亲切的笑脸;也许,幸福是你卧病床上百无聊赖时温馨的问候;也许,幸福是你屡遭挫折心灰意冷时劝慰的话语。

关键的是,你要有一副热爱生活的心肠,要有一个积极奋进的目标,要有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

A.箪食壶浆B.百无聊赖C.劝慰D.矢志不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些非法网站打着网络媒体的名义进行所谓“采访”;违规设立“记者站”、“地方频道”;大量编发虚假新闻信息。

B.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C.李克强总理与印度总理辛格会谈后共同会见了记者,双方领导人都表达了要充分利用此次访问推动中印关系翻开新篇章。

D.7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35℃以上持续高温天气。

气象专家预计,未来晴热高温天气还将持续,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升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闲情,是_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

也是______,去水边品茗。

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__。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__。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B.④①③②C.④③①②D.②③④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

洪武十八年进士。

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

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

坐事下狱,寻释。

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

二年调左副都御史。

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

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

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

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

坐事为皇太子谴责。

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

还,坐事,谪本部吏。

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

十五年督浚河漕。

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

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其繁琐。

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

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

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

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

“祖宗时,朝臣谨饬。

年来贪浊成风,何也?

”士奇对曰:

“永乐末已有之,今为甚耳。

”荣曰:

“永乐时,无逾方宾。

”帝问:

“今日谁最甚者?

”荣对曰:

“刘观。

”又问:

“谁可代者?

”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

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

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

观疏辨。

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

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

明年将置重典。

士奇、荣乞贷其死。

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

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

“然。

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

选自《明史》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事下狱:

坐:

因……犯罪

B.以弹章示之示:

给……看

C.寻释寻:

不久

D.风宪安得肃肃:

庄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荐擢监察御史以佐为右都御史

B.坐事为皇太子谴责以是为舆论所鄙

C.帝厌其繁琐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D.永乐末已有之时未有官妓之禁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B.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C.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D.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到职不久,又拜任户部右侍郎。

B.永乐四年,山西发生旱灾,成祖命刘观起草紧急公文,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

9.(10分)

(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4分)

②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

(3分)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具体表现有哪些?

(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①

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②。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③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④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注:

①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第二次遭贬谪初到惠州时所作。

②广东新丰,在惠州北。

③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黄巾乱于辽东。

④苏轼自注:

酒名,即岭南万户酒。

(1)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传情达意,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赏析。

(3分)

(2)苏轼初到惠州,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产生了归属感。

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分析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

(荀子《劝学》)

(2)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

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礼俗文化

刘志琴

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发展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

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

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喜在注解《论语·为政》中说:

“礼,谓制度品节也。

”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

“习也。

”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

“土地所生习也。

”具有习惯性、自发性。

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

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

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

历代统治者宣扬: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

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

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

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

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戌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

……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

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节选自《礼俗文化再研究》)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主体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B.在权利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

C.“大传统文化”表现为“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部分;而“小传统文化”则可表白为“俗”,它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

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施行“以礼节俗”的措施,如:

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等。

E.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对“礼俗”文意的表述的一项是()

A.礼俗,就是以礼化俗,它采自风俗反过来又对民间生活进行调适。

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目的是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

B.“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无不说明“俗先于礼,礼本于俗”。

C.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

D.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使二者完全融合。

14.结合语境,解释画线部分“晴雨表”的含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国家还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

请从礼俗文化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1)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我们也乐意呢;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

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了。

(2)闲得实在无聊极了。

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

天上的月亮还没有出来,也不见星星,昏亮亮的一个大大的天空。

我们伤心了,垂下了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3)“星星!

”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4)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

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分明看得出是有无数个光角儿的。

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

但就在这个时候,那颗星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察觉,就明亮亮地出现了。

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满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给了呢。

我们只知道夜晚天上要有星星,但从没注意到星星是这么出现的。

那是雨天的池塘霎时浮了万千水泡,还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啊!

这些鬼精灵儿,从哪儿来的?

是一个家庭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5)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

星星们似乎很得意,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6)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

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

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

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

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笑,变成了弱弱的光。

这竟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7)“这是怎么啦?

”妹妹慌慌地说。

(8)“月亮出来了嘛。

”我说。

(9)“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10)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

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

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星星们的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11)“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

”妹妹说。

(12)我们突然又回想起了一切:

原来天上并不甚好,月亮睡着了的时候,它才让星星出来,它出来了,就要星星退去。

那纷纷扬扬的雪片,五个角的,七个角的,全是薄亮亮的,不就是星星的尸骸吗?

或许,就燃起晚霞的大火来烧它们,要不,星星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叶,没有根,只是那么赤裸裸的星呢?

(13)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14)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捞起一些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有着无数的星星。

(15)“啊,它们藏在这儿了!

”妹妹大声地说。

(16)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

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偷偷躲藏在那里了。

我们就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节选自《青春美文》2011年第4期)

16.文中“我们”的情感经历了那四个阶段的变化?

请分别简述。

(4分)

17.文中的“我们”有什么特点?

请选取3点结合原文事例分点简析。

(5分)

18.第四段画线语句“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

(15分)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

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

“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还出过一个题目:

“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

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

他认为:

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②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

“举一隅而三隅反”。

③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④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

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

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

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⑤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

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

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⑥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

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

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

上课时分发给学生。

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

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

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

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

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

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

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

“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

”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

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

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

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

他养了一只大斗鸡。

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

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

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

……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⑧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

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

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

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

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⑨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

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19.请依据本文,概括沈从文先生的性格特点。

(4分)

20.联系本文内容,请你简介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写作的。

(5分)

21.文章的第七段提到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和金岳霖,有什么作用?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南粤电视台《岭南好味道》节目组拟向观众推介各地传统美食,请你根据下面材料,为节目组写一段关于竹升面的推介语。

不超过70个字。

(6分)

广州西关的“竹升面”是一种独具风情的南方面食,民国初年就已经家喻户晓。

制面时,先把面团和好,再用一根长3米、直径约10厘米的大竹竿反复压打。

压打过程中,制面人随着竹竿的升降一跳一压,这种纯手工制出的面极具筋道。

“竹升面”的汤底沿用传统的云吞面汤底,选用大地鱼、虾米和猪骨,经过四个小时熬制而成,用料丰火候足。

上桌前,撒上一小撮韭黄,汤里散出淡淡的香气,顿时让人食欲大增。

“竹升面”最正宗的吃法是和云吞组合成“云吞面”,先喝汤,再吃面,最后才吃云吞。

这样的品尝方式,使面不会因为泡得太久而失去韧劲,能吃出面的筋道。

23.仿照下面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

学会坚强;

胡杨在飞沙走石的沙漠屹立,意在启迪我们:

学会忍耐;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乔布斯说:

“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

“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③不得抄袭。

惠州市2014届艺术体育模拟测试

语文答题卷

选择题

总分

一、二题选择题答题处(12题5分,其余每小题3分,共32分)

1

2

3

4

5

6

7

8

12

13

其他题目答题处

9.(10分)

(1)(7分)

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分)

(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

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14.(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