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结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974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3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的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字的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字的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汉字的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汉字的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字的结构.docx

《汉字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的结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字的结构.docx

汉字的结构

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一、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

汉字最初叫做“文”,“文”是“纹”的本字,就是花纹的意思。

《左传》“有文在其手曰‘友’”。

从这里还能约略看到“文”有花纹的意思。

大约到汉朝的时候,才有字的说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后来的《通志·六书略》即采纳许慎的说法,谓“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书写的时候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如 “日”“月”“水”“火”“人”“民”“君”“臣”等等,所以,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

在古代汉语里,有一些语素是双音节的,如联绵词。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书面上用两个汉字来记录,如“望洋”“扶摇”“匍匐”“逶迤”等等。

在这种双音节语素里,一个汉字只记录一个音节。

不过,汉语的双音节语素为数并不多,不影响我们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通常人们说汉字是表义文字,这话虽然不够全面,但抓住了汉字的特点。

所谓表义,指的是从汉字的形体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字所表示的意义或所属的义类,也就是许慎所说的“视而可识,察而见义”。

汉字为什幺会有这样的特点呢?

我们知道,汉字是从图画和刻划符号演变来的,最初阶段人们用书写工具直接描绘事物的形象或其象征性的符号。

比如:

 

       

    (本图片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一看这些字的最初写法,就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即使到了今天它们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其事物象征性的特点大体上没有改变,让一个不识字的人来看这些字,还是大致能猜出它们的意义。

 

二、“六书”理论

  六书:

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

1、象形       

  许慎: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描画轮廓的:

日、月、鸟、鱼

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

牛、羊

  提问:

让学生举出一些用象形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

例:

  女:

《说文·女部》:

“女,妇人也。

象形。

  心:

《说文·心部》:

“心,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

象形。

  牛:

《说文·牛部》:

“牛,大牲也。

牛,件也,件,事理也。

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羊:

《说文·羊部》:

“祥也。

从 

(guǎ),象头角足尾之形。

  车:

《说文·车部》:

“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

象形。

  册:

《说文·册部》:

“册,符命也。

诸侯进受于王也。

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衣:

《说文·衣部》:

“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象覆二人之形。

”按:

许慎解“衣”字为象形是,谓象覆二人之形非。

“衣”象上衣之形。

  弓:

《说文·弓部》:

“弓,以近穷远。

象形。

  行:

《说文·行部》:

“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亍。

”按:

许慎说非。

据甲骨文、金文,“行”皆象道路之形。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

  以上各字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写法分别是:

 

 

           

  

           

  

           

  

              

  

 

2、指事

  许慎: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纯符号的指事字:

上、下

  象形字上加符号的:

亦、本、末

还有一些是用事物的形象来指示一种意象。

例如:

高:

《说文·高部》:

“高,崇也,象高台之形。

”按:

“高”甲骨文作

,象高台之形,但是它是用高台的物象来指示“高崇”的意义。

小:

《说文·小部》:

“小,物之微也。

从八,丨见而分之。

”按:

“小”甲骨文作

,象细小的沙粒之形,用细小的沙粒之形来指示“细小”的意义。

许慎对此字的字形分析是错误的。

  大:

《说文·大部》: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按:

“大”甲骨文作

,象高大的人形,它是用大人的形象来指示大小之“大”的意义。

 

以上  这些字《说文》均不认为是指示字,或归入象形,或归入会意,皆非。

 

提问:

让学生举出一些用指事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

例:

上:

《说文·上部》:

“上,高也。

……指事也。

  下:

《说文·上部》:

“下,底也。

指事。

  刃:

《说文·刀部》:

“刃,刀鉴也。

象刀有刃之形。

”按:

许慎字形分析非。

据甲骨文、金文形体,“刃”字当为指事字,“丶”为指事符号,指明刀刃所在。

  亦:

《说文·亦部》:

“亦,人之臂亦也。

从大,象两亦之形。

”按:

许慎字形分析有误,此为指事字,“大”为人形,两点分指腋下。

  本:

《说文·木部》:

“本,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徐锴曰:

“一,记其处也。

” 

  以上各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写法是:

  

              

  

            

  

3、会意

  许慎:

“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

  步、逐、斗、莫、牧

提问:

让学生举出一些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

例:

牢:

《说文·牛部》:

“牢,闲养牛马圈也。

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所谓从冬者,实象牢形,即许言‘取其四周帀’者是也。

  兵:

《说文·廾部》:

“兵,械也。

从廾,持斤并力之皃。

”按:

廾字小篆作

,象两只手形。

  益:

《说文·皿部》:

“益,饶也。

从水、皿,皿益之意也。

  逐:

《说文·辵部》:

“逐,追也。

从辵从豚省。

  秉:

《说文·又部》:

“秉,禾束也。

从又持禾。

”按:

又字小篆作

,象一只手形。

  采:

《说文·木部》:

“采,捋取也。

从木从爪。

  北:

《说文·北部》:

“北,乖也。

从二人相背。

  休:

《说文·人部》:

“休,息止也。

从人依木。

  解:

《说文·角部》:

“解,判也。

从刀判牛角。

”本义是解剖、分解。

 

  以上各字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写法是:

        

             

              

 

  

            

    

                                

    

                                 

    

在商、周时期,会意字一般都是用意符的形象会合成义的,可以称之为合形成义。

如“莫”用“日”和“茻(mǎng)”两个象形字构成,显示出“日在茻中”,从而体会出“傍晚”的意义(“莫”即“暮”的本字)。

后来也有一些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意义会合成义,可以称之为合义成义。

如“少力”为“劣”“不正”为“歪”“不用”为“甭”等。

从造字的角度讲,合形会意的能产性要比合义成义的能产性大得多。

4、形声

  许慎: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杞、问、物、江、里

  提问:

让学生举出一些用形声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

例:

我:

《说文·我部》:

“我,施身之谓也。

”按许慎之说非。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契文‘我’象兵器之形。

以其柲(引者按:

字音bì,古代兵器的柄)似戈,故与戈同,非从戈也。

……卜辞均假为施身之谓之辞。

  其:

《说文·箕部》:

“箕,……其,籀文箕。

”段玉裁注:

“按经籍通用此字为语词。

”据此,“其”字本是籀文“箕”字,假借为语气副词和代词。

  之: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卜辞从止从一,人所之也。

《尔雅·释诂》:

‘之,往也。

’当为‘之’之初谊。

”按:

“之”训“往”,上古典籍中常见,如《孟子·梁惠王上》:

“牛何之?

”但上古典籍中用以表示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用法则是假借。

  莫:

《说文·茻部》:

“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茻中。

”据《说文》,“莫”是“暮”的本字,但典籍中一般假借表示否定代词。

  焉:

《说文·鸟部(附)》:

“焉,鸟黄色,出于江淮。

象形。

”典籍中均假借表示指示代词和语气词。

  于:

《说文·鸟部(附)》:

“乌,孝鸟也。

象形。

……于,象古文乌省。

”“于”本是古文“乌”字的一体,自春秋时期开始假借表示介词,其本义反而由此而废。

 

  以上各字的甲骨文、金文或小篆的写法是:

   

                       

   

                       

                

                        

5、转注

  许慎: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

“考,老也。

”又:

“老,考也。

6、假借

  许慎: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而、其

  提问:

让学生举出一些假借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

三、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结构

  形声字的六种形体结构:

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结构)

             左声右形——攻期胡邵

             上形下声——空箕罟苕

             上声下形——汞基辜照

             内形外声——辩哀问闽

             内声外形——阁国固里

        特殊结构:

胜、徒、寳

  提问:

让学生举出一些形声字,并分析它的结构,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其正误。

2、汉字的部首

  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统领的字而言的。

  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首。

四、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甲骨文:

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金 文:

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 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形体。

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

  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篆书的字形特点,然后总结。

  篆书的特点:

笔画圆转,字形内聚包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是大大地增强了。

  隶 书:

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

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汉字的发明是什幺时候,现在还没有定论。

古代传说汉字是黄帝的史官苍颉发明的。

《吕氏春秋·君守》曰:

“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忧,因者平。

”许慎《说文解字·叙》亦曰: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tíhá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按照这个传说,汉字在黄帝时代就发明了。

这个传说即使不中,亦不远。

根据20世纪的考古发现,在陕西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江浙一带良渚文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一些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如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发现的一件陶器上有一“岳”字,字形与商代甲骨文的“岳”字非常近似:

 

      

                     

  姜寨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岳”字       甲骨文的“岳”字

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有成组刻划符号的陶片(见下图),专家们认为这已是可以读成句的文字记录。

       

     

  总之,虽然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是商朝的甲骨文,但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汉字了,所以汉字的发明肯定在商朝之前。

从甲骨文到今天使用的简体楷书,数千年间,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体态都发生过多次变化,尤其是体态方面的变化更为突出,形成了多种字体。

《说文解字·叙》说: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在各种的字体中,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是有代表性的正式通用的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以后二百七十多年间商朝统治者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当时盛行卜筮之风,大小事皆决于卜筮,例如一旬之内会不会有忧患,天会不会下雨,农业生产能不能有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乃至生育、疾病、做梦等等,都要占卜一下,看看是凶是吉。

当时占卜的方法是,在选好的龟甲兽骨背面凿出一个小坑,然后用火烧灼小坑所在的位置。

因小坑的地方较薄,受热以后就会暴裂,裂开的纹理叫做“兆”,竖纹叫“兆干”,横纹叫“兆枝”。

占卜者依据“兆”来判断吉凶祅祥,然后把占卜的过程和结果刻写在所占的龟甲兽骨上。

刻写的内容概括起来包括:

命辞、占辞、兆序、兆记和验辞,其中前四种是占卜的时候刻上去的,验辞则是占卜的结果获得应验之后刻上去的。

由于甲骨文一般都是占卜内容的记录,所以又叫卜辞、贞卜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所以又叫契刻辞、刻文。

契刻这些文字的龟甲兽骨在地下沉埋了三千年,其间也不时被人翻挖出来,但是没有人知道上面刻着具有巨大历史价值的古代文字。

直到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甲骨文的价值才开始被人所认识。

一个世纪以来,出土的有字甲骨已经累积达到十多万片,不过其中只有少数是完整的卜甲或卜骨,绝大多数是碎片,有的碎片上只有一个字。

请看下图: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

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居多,形声字只占27%左右。

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写实性很强,形象逼真。

例如:

 

       

   

    

    

  

 

    虎     鹿     马      鸟    鼎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

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

有些字的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

如“羴”字有由三个“羊”组成的,也有四个“羊”字组成的;“渔”有一个“鱼”旁的,也有四个“鱼”旁的。

有些字构成成分不确定。

如“牢”有从“牛”的,也有从“羊”的;“逐”字或从“豕”或从“鹿”或从“兔”。

有些字书写的方向不固定。

如“臣”字有正写、反写、侧写等几种写法。

  (3)存在不少合文。

合文形式上像一个字,实际上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写在一起,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

  (4)书写行款无定式。

甲骨文的行款虽以竖行为原则,但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无固定式样。

  (5)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这一特点与书写的工具密切相关。

商朝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书写是用毛笔,甲骨文已有“笔(聿)”字,作

,正象手执毛笔之形。

但是占卜的内容需要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刀刻写就无法保持毛笔字的笔法和笔画结构,于是因材而施,改曲笔为直笔,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

所以有的文字学家认为甲骨文实际上是商朝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

 

(二)金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金文最早见于商朝后期,一直延续到战国,西周是其全盛期。

金文总数有三千多,其中二千四百多字已经考定。

金文与甲骨文是同一体系的文字,但在字体上由于书写工具和方法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金文是用毛笔书写,然后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所以充分体现了毛笔的笔法。

请看下图:

   

           

   

  金文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强。

但形声字明显增加,已占60%左右。

  

(2)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异体字、合文大为减少,偏旁趋于稳定,行款也渐趋固定,基本上都是从右向左书写。

  (3)笔画丰满圆润,无勾廓现象。

金文与甲骨文的不同特点可以从下面各字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出来:

 

     甲骨文    金文

  天   

         

  马   

         

  羊   

        

 

  金文到西周后期及春秋时期,在形体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显著的是线条化和平直化。

所谓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所谓平直化,就是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等。

这些变化使得汉字的象形程度明显降低,而符号化程度明显增强。

例如:

 

       早期                      晚期

  车    

                        

  马   

                        

  天   

                       

  家       

                         

 

   (三)小篆

  小篆是秦朝推行的规范化字体。

战国时期,“诸侯力征,不统于王。

”“田畴异亩, 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叙》)各个国家使用的文字在形体上逐渐趋异。

请看下图: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在李斯的主持下,以战国时期秦国文字为基础,并参照六国文字,进行简化、规范,制订了一套标准字体来统一全国的文字。

所以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规范化字体。

请看下图:

    

        

       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

  小篆有如下特点:

  

(1)笔画仍保持金文以来的圆笔线条,但线条匀称,字形规整。

小篆的笔画粗细一致,线条圆转匀称,象形性进一步降低,而符号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2)字的结构定型,构成成分不再像甲骨文那样可以随意变动位置或方向。

  (3)合文现象完全消失,异体字也大幅度减少,一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

 

  (四)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代而通行于汉代。

《说文解字·叙》曰: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是汉字字体演变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可以把隶书看作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分古隶(秦隶)和今隶(汉隶)。

古隶的笔画虽然开始向平直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篆书的形式,而且比较草率苟简。

请看下图(《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                           居延汉简 

  今隶通行于西汉到晋初,已经基本上摆脱了篆书的圆笔笔意,而且讲究波势和挑法,比较工整美观。

请看上图(《居延汉简》)。

  隶书的特点是:

  

(1)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

隶书把小篆的圆润线条变成方折笔画,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状,使得汉字成为完全符号化的语素音节文字。

  

(2)改变或混同了很多部首偏旁。

例如:

  小篆           隶书            隶书偏旁

  (人)        

             

  心           

          

  犬      

       

  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