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679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docx

马良本土文化打印

马良小学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孙凌

副组长:

王雅玲

组员:

丁昌斌张敏李娟

 

马良小学校本教材编委会

主编:

王雅玲

顾问:

王京汉

副主编:

丁昌斌

编委:

李娟朱俊杰陈静

目录

一、马良名胜………………第页

二、历史名镇………………第页

三、民间传说………………第页

四、历代贤达………………第页

五、革命先驱………………第页

六、地方特产………………第页

七、饮食风味………………第页

八、马良诗篇………………第页

 

一马良名胜

马良镇地处荆山余脉向汉江平原过渡的坡岗丘陵地带,地跨北纬30º37´—45´,东经112º31´—112º38´,南北长23.5千米,东西宽4.7千米。

地形大致为西高东低,偏西的丘陵海拔60—155米,主要植被为松、杉、杂木,农作物以水稻栽培为主。

东南、西北两湖地带属冲击平原,海拔35—39米,主要植被为白杨,农作物以棉花、大豆为主。

神奇马良山

马良山古称内方山(《禹贡》所载“内方至于大别也”),又名章山、马仙山。

后因三国时蜀汉马良居此读书,并有才名,有谚语: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改称马良山。

马良山海拔155米,方圆4平方公里,俗有三台、四观、八景之称。

三台即“读书台、梳妆台、窖瓜台;”四观即“云雾观、朝阳观、仙女观、太平观。

”八景是:

秦江晚渡夜茫茫,夹港流水水苍苍;

万石撑坡石鱼窝,古城捧月对襄江;

杜康造酒朝阳下,仙女窖瓜异味香;

司马炼丹云雾观,七宝连珠古内方。

清朝乾隆年间舒成龙主编的《荆门州志》记载马良旧八景为:

万石撑坡、山城枕汉、古刹巢云、朝阳映月、方洞还丹、七宝叠翠、飞燕贴壁、仙女鸣铛。

南北朝时期,公元503年到557年,梁代道士张元始居内方山隐形易貌,凝铅炼丹,年116岁,臂力过人。

唐朝的司马子微,也炼丹于内方山,按《黄帝九鼎神丹经》炼丹,在炼丹鼎炉中,使代表后天之道的丹砂返还回象征先天之道的金丹,取“九鼎丹”的第一丹叫还丹。

唐代诗人李白称“子微有仙风道骨,可神游八极之表”,在内方炼内丹,真丹也。

后人曾称内方山为马仙山。

马良山风景秀丽,自然景观迷人,随着岁月流逝一些仙迹景点尚存。

大禹治水在这里住过,留下不少神秘的民间传说,引来不少文人墨客。

清·张增健在《马良山登高有怀》中赞:

“卷地西风一段愁,白眉亭畔豁双眸;僧穿野树云归寺,客载汀前月满舟,万古此山还此水,百年三月又三秋,人生噩梦知多少?

离别杯中半白头。

注:

《禹贡》选自《尚书》,《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资料汇编,它记事于尧,下讫秦穆公,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

记述了夏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

“内方至于大别也”是指大禹治水时,先到马良的内方山、禹王山上视察汉水后,又巡视到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

金螺村的禹王山、禹王庙由此得名。

孔子删定《尚书》前,原有三千多篇,删定后定位百篇以教三千弟子。

司马迁《史记》中采用的史实多取自《尚书》。

云雾观

云雾观,曾现五色彩云,因山峰高耸,常有云雾缭绕,故名云雾观。

云雾山后有一个“龙窝”,传说龙窝里出了一条白龙(现有一条沟叫白龙沟),每逢天旱无雨,善男信女们就到观里烧香求雨,发现“龙窝”由一小缕云烟逐渐扩大,直到云雾遮盖整个马良山,大雨滂沱。

后来人们发现,只要“龙窝”起雾就必然下雨,其年必丰。

云雾观历史悠久,《荆门州志》载:

道士张元始在马良山建云雾观,凝铅炼丹,是荆门地区道教最早发源地。

比钟祥元佑宫、玄妙观还早一千多年,与武当山齐名,俗称“中武当”。

马良小学校门口对面的水坑叫“武当坑”,集镇上有一条街叫“武当巷”,明、清时马良一带的“香客”到武当山朝拜进香,武当山道观主持不收香火钱,还安排食宿。

云雾观坐北朝南,南北相距60米,东西相距40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执掌云雾观斋僧、道士、道姑十人之多。

原有规模五正五厅,分别由神殿、膳堂、僧舍和园林四部分组成,曾五建五毁(最后一次毁于1955年)。

建筑格式为:

三进院落式,分前殿(三间,供王灵宫、送子娘娘);正殿也称中殿(三间,供祖师爷真武大帝);后殿(三间,供观世音菩萨及八仙);两侧有西湖殿(供四大天王),东湖殿(供财神爷)。

观内悬铁钟两口一大一小,观殿门前置石乌龟一对,建谢恩台一处。

观南石头上有油井(窝)、米井(窝)、盐井(窝),相传这三口井,观里有多少香客、道士,井里就出多少油、米、盐供食用。

后来一个贪心的道士想把这三口井钻大,多出些米、油、盐带回家,其结果钻破致死,再也出不来油、米、盐。

观西南方有一口名称葵花的水井,可供观里的道士们饮用,据说水井与汉江水相通,有一个小道姑掉到井里淹死后,其尸体在汉江里找到。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二月十九、三月三日方圆数百里的信徒前来虔诚朝拜进香者达数千人,观内观外,山上山下,人山人海。

每当浩月当空,夜色茫茫,山城静卧,诸峰隐约,此时登云雾观,如上天宫,给人以神游八极的无限遐想。

 

仙女观

据《安陆府志》载:

仙女洞在内方山南,晋有七仙女于此围棋,仙女山上有梳妆台及仙女庙遗址。

传说仙女们在山上种的黄瓜人吃了可祛病延年,但黄瓜味很苦,必须到仙女山下“洗瓜井”用井水洗了才能食用,据说种瓜人不看守瓜,只看守“洗瓜井”。

仙女们种瓜的地方称“窖瓜台”,住的地方称“仙女洞”,仙女下棋时微风一吹,七仙女们戴的七种耳环可响出委婉动听的曲调来。

传说仙女山曾出现过48把玉娘扇,由于沾了七仙女的灵气,马良山一带出生的女子个个都美如天仙。

出于如此美好的传说,后人在仙女山上建一道观,取名“仙女观”。

好汉坡

云雾观与朝阳观两峰之间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北面斜坡山路又高又陡,普通人走上去十分困难,故名为“好汉坡”。

相传,有一年山东来了一个武艺高强的艺人,住在云雾观山上,树起大旗,大旗上写有“打遍天下无敌手”。

比武擂台搭在马良当铺前,一连数日,无人问津应战,擂主深感纳闷:

堂堂一个章山县就没有一个习武人?

(马良曾为章山县县城,内方山易名章山)后打听到钟家嘴(现金螺村四组)有一个叫钟焖武的习武人。

擂主用土遁法,遁去拜访。

来到家中只见一老者正在纺棉纱。

相互寒喧道了来意,老者说:

我已年过八十,恐不是你对手,你既然来了,我三天登门回拜。

三天后,钟焖武用石碾作盘,石臼作杯,斟满杜康酒,双手端起健步向云雾山走来。

擂主远远看见,急忙下山迎接,一看这副驾势力大无穷,双手作揖连称:

“大哥大哥,你的武艺比我高强,真是好汉,武今天就不比了,快上山喝茶“。

翌日拔掉大旗,拆除擂台,悄悄地远走他乡。

从此,人们就把两个好汉相遇的山坡称为“好汉坡”。

长冈岭

长冈岭在马良山南长约8华里,据州志载:

(内方山)襟带汉水,肘腋两湖,由长冈岭迤逦东北约七八里。

据传说,马良一带曾因瘟疫流行肆虐,人烟稀少,各地有人来到这里圈地。

当时跑来三个人在这里争占土地(一个四川人,一个河南人,一个江西人),当三个人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时,一个叫王才卿的四川人出主意:

“我们三个人骑马比赛,跑马圈地,看谁的马跑得远,他的地就有多远,然后插竹杆标记。

”于是三个人骑马,由马良出发,一起向南奔驰。

后来,河南人、江西人骑的马跑不动了,停下来,插上了竹杆。

王才卿的马仍四蹄如风,继续南奔,跑到河塔,骏马仰首长啸,不停地用双蹄刨土,不舍离去。

他想,这一定是个好地方,死后叫后人归葬在这个地方(现高阳镇王集村8组)。

王才卿的马继续沿着鸡鸣嘴,然后向东经过张集村,向北跑过花立村,经由钟家嘴跑回到原地长冈岭。

王才卿站在岭上,极目远眺,自言自语地说:

“两湖夹一山,年年都平安,这就是我王姓繁衍发展之地。

”于是从四川重庆府贾家河溜溜坡庹家庄老家,背回一石土地爷立于此,作为王姓“三槐堂”来祖根源标志。

(现“石土地”埋于王港2组水塘边),后又有歌谣:

“长冈岭、长冈岭,银子两边滚,一不入学中举,二不拖棍讨米。

注:

1、两湖:

指邓家湖(含黄荡湖)、小江湖。

一山:

指马良山及山南长冈岭丘陵。

2、三槐堂:

三槐堂位于河南开封城东北。

北宋监察御史王祜在庭前栽植三棵槐树,希望子孙兴旺,出将入相,位登三公。

其子王旦后来官至宰相,为纪念先祖族人显赫,这支王氏后人将其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秦琼渡

民间相传,唐朝开国名将秦琼年轻时在现襄河村6组烧箕洼与对岸秦江头(现水闸村3组马家湾)之间摆过渡。

秦琼曾把渡船搁在烧箕洼山上翻晒修补过船底,在翻晒渡船的地方后来长出了一块龟背形大石头,从山下往上看又象渡船的船底。

后人将此地取名“秦琼渡“。

 

内方书院

内方书院依内方山而得名,是一所地方所办的民办书院。

公元1754年(清乾隆甲戌年)时任荆门州牧舒成龙创建龙泉书院后,1755年,马良地方绅士联名多次请奏在马良筹建书院。

舒成龙批准有识之士请求,并带头捐献一百金,地方绅士凑集二百金,院址选在云雾观侧,院向东。

不日,安排基建人员选购木材砖瓦,在市井上请来工匠,费工三个月,建成学堂、书斋、厨房、宿舍计14间。

建筑完工后,题写匾牌“内方书院”。

为追忆三国蜀汉名臣马良在此山读书,在书院门前建有“白眉亭”,沿阶石12级而上。

马良兄弟五人,字号里都有一个“常”子,马良字号“季常”,在兄弟五人中名气最大,因他眉毛中有白眉毛,乡里人编一谚语: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建此亭,取纪念马良之意。

荆门州东南众多贤士,心中仰慕前贤马良,惟恐(担心)自己不能选进这所书院学习!

书院大堂正面挂有由舒成龙拟定,委托同乡河北任丘人李峄山书写的“逊敏”二字校训。

据内方书院院事张增健所记:

四方来院继续深造者23人,厨房炊工2人,敲小钟后学生到食堂进餐,到夜晚掌15盏灯夜读,三更时熄灯,歌声嘹亮,传向四方。

内方书院临湖眺汉,环境优美。

张增健院事曾描述:

推开四扇圆窗,远眺四方美景,缥缈如在天半,今乃置身,俯仰山河,落手云生状下,遂到人间,波涌案头,还飞纸上,数十年尘土,洒然尽销,盖不待玉川茶罢,始忽忽作游仙想也。

且当风停雨霁,独立苍茫,或望充云,指我亲舍,孝养之情不能已巳。

同治年间,荆门直隶州同知王庭桢赴荆门上任后,首以兴办学校为要务,除龙泉书院外,另复修,增建五处书院,马良义士闻风而起,愿合力相助,促成美举,决定移建内方书院。

王庭桢亲临察看书院旧址,王发现书院建在山上,童生上山应课极不方便,加之太平天国起义后书院遭到破坏,荆棘荒芜。

王同知与马良诸绅士筹划议定,将内方书院移建到马良集上财神庙旁(现马良卫生所)。

于1872年5月开工,经过八个月施工,学堂、书斋、厨、舍皆完工。

民国五年(1916年),该书院改办荆门县立乙种实业学堂。

1925年改名荆门县立马良蚕桑职业学校。

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开设国文、算学等文化基础课和植桑养蚕等专业课,蒋作霖任校长,校监李庭璧、教习李少白、龚大鹏均是中共地下党员,常利用夜间、假日,到马良、邓家湖、小江湖一带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学校不久停办。

1935年,在内方书院原址上办荆门县第十区区立小学。

1940年被日寇飞机炸毁。

 

二历史名镇

古权国

权国为商朝时在荆门地域内最早设置的政权机构。

其辖范围在权水流域(今竹皮河两岸),权国的建置距今约3200余年。

自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401年,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后的270余年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商王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位帝王)统治的59年间,属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武丁一生南征北战,威服四方。

商朝疆域东至黄海,北达渤海,西临青海湖,南抵古云梦泽(今洞庭湖流域汉江平原)。

商王武丁是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权人直系祖先。

权人为商子族,子姓,最初生活在商王畿之中。

武丁时期伴随着持续南征,权人由北方举族南下,被商王分封于汉水西边的权水流域。

权国成为商王统治汉水西域少数民族和荆楚地区的,唯一建在汉西的,国土最南端的政治军事基地。

权国的建立时期,当在公元前13世纪,权国都城设在“权城”(马良)。

中华第一县

公元前706年,楚国国君熊通率兵进攻汉水东部的随国(湖北随州),随国大败。

为了缓和楚国的压力,随国国君向熊通谄媚说,他可向西周王朝中央政府请求封熊通为国王。

西周王朝的周桓王得知这一消息后,严辞拒绝。

熊通听说周桓王不同意封他为国王,便大发牢骚说:

“周桓王算什么东西,我的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早死。

后来周成王又推举我的祖先熊绎,封他“子男”爵位的土地,让他主管楚地,但直到现在并未提高楚国的爵位,我想当王就自己当王。

公元前704年,熊通自封为“楚武王“,定都丹阳(湖北枝江)。

熊通自封为王以后,从湖北西部开始向东扩展。

首先吞并了汉水西边权水流域的小国——权国。

权国的国都权城(马良)被楚国占领。

熊通一改过去小国的统治者由西周王室血统统治的诸侯(部落)分封制,改派斗缗统治权国,时称“权尹”。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县级管理体制的初级模式,是地方名称由“国”向“县”转制的首次尝试。

权尹斗缗为楚国国君若敖熊仪的儿子,其哥哥斗比伯为楚国大夫,按辈分是熊通的叔叔,仗着这些家族势力,不愿听从楚武王摆布,在权城发动叛乱,公开与政府作对。

武王出兵镇压。

叛乱平定后,将“权”的治所由马良迁到“那”处。

一说在马良小江湖的张集沙包村一带(《湖北省建制沿革》四十六封国),一说在拾回桥一带,其说不一,缺乏考古证据。

迁动县城后,改派阎敖担任“权尹”。

楚国国君集权的县级体制,由此在春秋时代固定下来,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地方地权一直延续至今。

权城(马良)建立的“权”则成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权首个由“国”变成“县”的历史转折点。

权县的建立,距今有2700余年的历史,故称之为“中华第一县”。

人杰地灵

马良镇地处江汉,山水秀丽,人杰地灵。

自清代创办内方书院以来,当地人民十分注重培养人才,把教育投资始终作为家庭支出的首选,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有用栋梁。

据2007年统计,马良在外地工作的高学历人士有600余人,其中大学教授3人,博士后3人,博士11人,硕士87人,本科学历的人数500人以上。

拥有10人以上硕士学位的聚居地分别有保堤、沙岭、艾店等村落。

保堤有两家人家,各有三兄弟,均为硕士、博士学位。

其中一家三兄弟先在新西兰定居,后移居澳大利亚。

另一家三兄弟分别在成都、武汉、上海工作。

原籍沙岭的张化桥,初中就读于沙岭学校,高中就读于马良中学,本科就读于湖北财经学院,后考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就读,并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

1989年初又考入公费留学的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银行管理学院攻读“国际货币”,并留校任教三年。

1994年转战香港证券市场,在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等多家银行中任“中国研究部”主管,曾连续五年被评为“最佳中国分析师”,以“敢言”著称,是香港地区著名的银行家和分析师。

他将《张化桥的股市真话》一书的稿费(5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母校马良中学,为回报地方教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三民间传说

有人投过打子沟,养的儿子坐荆州

云雾观与朝阳观之间有一条山沟,叫“打子沟”,两岸看起来很近,实际两岸相距80米左右。

“有人投过打子沟,养的儿子坐荆州”,这是人们到马良山游玩时常念的一句顺口溜,尤其是一些未婚男女都想到打子沟试一试,将来生儿育女的运气。

捡起石子运足气力向对岸投过去,却很少有人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是什么魅力如此吸引人们到此试一试呢?

且看下面的故事传说:

很久以前,这道山梁上住着父子两人,老者姓刘,有满腹经论,人称他刘知叟。

儿子刘彧长到14岁时,刘知叟给一块石头,每天督促刘彧敲凿,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凿开一块石头,每凿开一块石头,石头里面都有一个字和一本书。

刘彧如获至宝,不分昼夜地读起来,书读完了,再凿第二块石头。

不管寒暑交替,刘彧都坚持凿,凿开一块石头,就得到一本天书,得到一本书就坚持读呀读,越读越想凿石头。

书的内容一本比一本深,越深越想读,到第十年,当凿第十块石头时老父亲才递给儿子一个密封的泥丸,嘱咐他到山顶才能凿开看。

刘彧刚到山顶,凿第一钻时,只听轰的一声哗哗啦啦,连声巨响,刘彧睁开眼一看,只见金光闪耀,刚才离开的地方成了一条山沟,沟底涌出滚滚泉水。

刘彧重回山顶,只见十块石头排列有序,乃是:

刻苦勤奋记,石破天地惊。

又把泥丸打开,丝绢上写着“打子十年整,功到自然成”。

刘彧领悟了父亲的一片苦心,成功非一朝一夕之事,转身向“打子沟”拜了又拜,谢了父恩,立下了刻苦读书的宏愿。

后来,刘彧才华横溢,名冠荆楚,官至荆州州牧,深得百姓爱戴。

“做官”与“要饭”

马良道士湾洼子(现襄河村四组东面山湖交界处)出了一名精通风水的道士先生,在紫金山南坡看了一块好地,并用罗盘测了方位,定了龙穴。

对儿子说,死后葬于此,保你们下辈、辈辈都做官。

三年后父死,儿子按父意将其归葬于这块风水宝地。

过了三年,坟墓逐渐长大,并长出一个石人形来,面朝南,墓碑上并刻有“头顶紫金山,脚蹬仙女观,两手提两观(左为朝阳观,右为云雾观),辈辈都做官”。

尔后荆门州牧舒成龙到马良视察内方书院工程进展,路过此地,看到碑文说:

“风水先生真癫狂,好地岂葬私心郎。

”并提笔改了两字“做官”改成“要饭”,就成了现在流传的“头顶紫金山,脚蹬仙女观,两手提两观,辈辈都要饭。

石头鱼传说

石头鱼(国家级汉江长吻鮠),这里有着许多神话般的传说。

传说较多的是远古时代,百义与轩辕黄帝在这里鏖战、水攻、石挡,打得不可开交,致使原本富饶祥和的马良,河流堵塞,洪水泛滥,良田淹没,哀鸿遍野。

玉皇大帝得知,便降旨派雷神劈山(现陡山洼)开石,疏河引道。

一霎时,江上一片暴雨般的山石落水化鱼,饥饿的百姓纷纷捕食充饥。

从此,人们将这种鱼取名“石头鱼“。

 

四历代贤达

马良

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眉间生有白毛。

三国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中的马谡即马良的弟弟。

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马良)最良”的赞誉。

历官从事、左将军掾、侍中。

马良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年青时曾在内方山读书,因此内方山后来改称为马良山,马良镇的名字也随之由来。

刘备占领荆州之后,招聘他为从事。

211年,刘备入益州帮助刘璋,后来双方决裂。

214年,诸葛亮等也率军入益州,于是马良与关羽同守荆州。

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时,与关羽对弈的正是马良。

后来刘备任命马良为左将军掾。

不久出使东吴,马良写信道:

“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

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孙权对他十分尊敬。

221年,刘备称帝,任命马良为侍中。

同年,刘备出兵攻打东吴,马良奉命到武陵招降五溪蛮夷,结果全部蛮夷接受蜀汉官印及封号归顺,一切服从马良之命。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为报关羽张飞两位结拜义弟被害之仇,在巫峡至彝陵与东吴对峙。

当年闰六月,吴将陆逊在萧亭大破蜀军,刘备兵败,马良也被杀害,时年35岁。

由于马良才华出众,少年英杰,又在荆门内方山(今马良山)读过书,《荆门州志》将马良载为乡贤,马良人民为追忆他,在内方书院建有“白眉亭”,马良镇中心湖取名“白眉湖”,陡山弯水闸取名为“马良闸”,还有三台之一的“读书台”等,都是为了纪念马良而命名的,马良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互相传为美谈。

 

房彦谦

房彦谦画像房彦谦碑

房彦谦(544~613),字孝冲。

隋朝齐州人,房豹之侄。

父房熊,曾任郡守。

房彦谦幼年丧父,在母亲、兄长抚养下成人。

他天资聪颖,好学强记。

18岁时,任北齐齐州刺史王孝珩主簿。

北周灭齐后,归家闲居。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先授承奉郎,后升迁为监察御史。

隋灭南陈后奉命安抚泉、括等10州,颇有政绩,受到朝廷重赏,升秦州总管录事参军。

任满又迁长葛(今河南长葛县北)县令,甚有惠政。

仁寿年间(601~604年),文帝遣使巡行全国考察官吏政绩,房彦谦被评为天下第一,升任基州(基州城即今马良)司马。

任职基州期间,因久无刺史,全州事务都由其一人处理,却井井有条,人称“异政”。

离任时,马良的百姓依依不舍,哭送于路,并竖碑铭其功德。

炀帝杨广即位后,营建东都,开挖运河,修筑长城,远征高丽,穷奢极侈,民怨沸腾。

房彦谦见朝纲已乱,遂辞官。

其子房玄龄,为唐朝开国名相。

房彦谦一生为官清廉,生活极为简朴,所得俸禄多用来周济亲友,所剩无几,却怡然自得。

曾对其子房玄龄说:

“别人皆因仕而富贵,我独因为官而贫困,我遗留给你们的,只有‘清白’。

”唐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以其子房玄龄有大功于唐,追赠房彦谦为徐州都督,四年后又追封为临淄县公,谥号“定公”。

墓在今济南历城彩石乡。

后人有赞咏房彦谦的诗文一首:

房定公墓下作

(清)郝敏中

大碑屹立何嶙峋,行人下马看碑文。

百药作文欧阳笔,始知不负冢中人。

注:

监察御史:

相当于中央纪检书记,监察部长。

 

朱震

朱震(公元1072年生,卒于公元1138年),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湖北荆门马良人,北宋、南宋之际的著名大臣、理学家。

宋徽宗政和年间中进士,曾任县令、州官,后来官至朝中重臣。

以廉正守道闻名于世。

朱震学识渊博,对经学很有研究,尤其精通《周易》,体会透彻。

他以程颐《易传》为宗,采纳各家之说,融会贯通。

朱震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汉上易解》、《汉上易集传》八卷、《春秋左氏讲义》三卷。

高宗立太子后,任命朱震和范冲兼翊善官(讲读官),负责对太子的教育。

在朱震、范冲的教导下,太子学有所成,继位后是为孝宗,成为一位贤达的较有作为的君主。

公元1137年(绍兴七年),朱震请求病休,未允。

朝廷因其功勋仍派他主管礼部贡举。

不久,朱震因病去世。

后来荆门州百姓将朱震列为乡贤,专门修建祠堂“三贤祠”,把朱震与陆九渊、胡文定三人尊称为“荆门三贤”一同供奉。

清乾隆十年(1745年)荆门州在沙洋县汉江大堤的关庙(铁中寺)后建有书院,为了纪念朱震,名之为“汉上书院”。

注:

进士,中国封建社会招聘公务员考试的最高学位,由皇帝主持考试,全国一二三名者,为状元、榜眼、探花,其学位相当于现代博士后或博士。

考中进士,才能进入高级别的政府机构为官。

张增健

张增健,字乾夫,安陆府荆门州新城乡人,曾任马良内方书院院长。

张氏一门四代书香世家,曾祖父,张宏璧,顺治八年(公元1615年)副榜贡士,后到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祖父张洪,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的甲午科举人;父亲张鳌,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壬子科乡试解元(湖广省头名举人)。

张增健,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湖北省副贡,曾任湖北罗田县教谕(县教育局局长),刊有《兄村文蜕》、《鼓缶篇》、《诗草》、《四书集腋名物》等。

晚年在汉江西岸马良内方书院执掌院事(校长)并构筑兴贤庄,以振兴荆门的文化教育事业。

他的品行和学问在荆门和钟祥都有很大的影响。

张增健诗词

塔山老隐

清·张增健

一片嵚崎路,啼禽引我前。

山中谁甲子,世外即神仙。

犬吠残花坞,人耕乱石田。

不知城市里,蛮触几何年。

注:

缶:

取自“黄钟毁弃瓦缶常鸣”之意。

五革命先驱

季雨霖

季雨霖,字良轩,男,汉族,湖北荆门沙洋区季桥村(今属高阳)人,生于1881年6月1日,卒于1918年2月11日。

1902年,季雨霖有感于甲午庚子之变,投笔从戎,入湖北将弁学堂学习军事,并与刘静庵等组织“日知会”,共谋革命。

旋入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三营任督队官。

1906年,因参与响应萍浏醴起义而被捕,在狱中遭严刑审讯。

1907年,因病由协统黎元洪、标统曾广大保释就医。

出狱后,奔走于河北、四川、辽宁、黑龙江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绕道回鄂,任民军标统,赴汉口前线督战,在战斗中负伤几死。

11月,被委任为安襄郧荆招讨使,亲率偏师进攻荆州,迫使清荆州将军联魁出降。

回师沙洋后,修筑襄河堤,当地农民名为“季公堤“。

后出兵讨伐安陆(今钟祥),逐清军营长张楚材,杀全明汉。

随之出兵襄阳,抚张国荃,杀李秀昂。

同年12月,进兵河南,攻取新野、邓县。

1912年3月,返抵武昌,所部编为第八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