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477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docx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

第二波“婴儿潮”会带来什么?

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

1

2016-2020年是80-87年后第二波婴儿潮

1)2016年统计局数据下的出生率反弹至过去15年以来最高,卫计委分娩活产数据还要多60万。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根据卫计委统计数据,2016年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达1846万人;考虑到99%的住院率,实际生育数应大于这个数据。

统计局口径的2016年中国出生率为12.95‰,属过去15年以来最高。

2)2017年出生率可能会进一步走高,2016-2020年将是一波婴儿潮,这将是继80-87后的第二波婴儿潮。

由于政策效果释放的渐进性和二孩生育意愿的社会化特征,2016年应该只是一个开始,二胎放开后的绝大部分新增孕育并没有体现在2016年的数据中。

根据人口模型,我们估计2017年的出生率水平将进一步抬升。

实际上,卫计委数据显示,2017年前5个月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为740.7万人,比2016年同期增加7.8%。

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从理论上来说不排除未来生育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放开。

即使从最保守的情形来看,2016-2020年已大概率为一波婴儿潮。

1980年以来的近40年中,中国几乎只有1980-1987一波婴儿潮,2016年政策放开后开启的是第二波婴儿潮。

2

对房子和婴儿比较敏感的25-34岁人口比例其实在上升

劳动人口(15-64岁)是一个粗略概念,25-34岁这部分比例其实在上升。

1)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劳动人口比例的下降,但没有进一步拆分。

劳动人口比例的下降被不少研究作为内生需求下降的证据,这一点就中长期来说不无道理,但就短期来看,需要考虑的逻辑包括:

1)虽然劳动人口比例在下降,但与经济趋势增速相关性更高的劳动人口增速正经历短期企稳;2)劳动人口(15-54岁人口)是一个粗略概念,需要再进一步做出拆分。

2)对房子和婴儿比较敏感的25-34岁人口比例还在继续上升。

25-34岁人口比例在2009年左右是一个谷底,占总人口比例为13.2%,此后连续7年上升,2016年是过去8年高点的16.77%。

3

全面二孩带来婴儿潮预期,带来这一轮地产强势

1)本轮地产销售脉冲时间偏长,力度偏强,在限购环境下是超预期的。

本轮地产销售维持在正增长水平从单月销售增速的角度是25个月,从累计销售增速的角度是27个月以上。

在持续的限购环境下,这一表现是超预期的。

2)棚改贡献只是一角,尤其不能解释一二线销售也偏强的问题。

2017年棚改目标600万套,按货币化安置比例55%来估算,根据去化金额=棚户区完工套数×套均面积×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可简单估算出2017年货币化安置去化金额,约占全国商品房销售之比约为17%左右。

3)本轮地产偏强与全面二孩带来的婴儿潮预期有关。

草根调研显示,就2016-2017年相对旺盛的房地产需求来说,二孩带来的新房购买需求、置换需求(两房换三房四房等)、学区房购买需求是重要驱动之一,比较类似的消费表现是SUV汽车购买比例的上升。

根据卫计委数据,2017年前5个月出生的婴儿中,二孩及以上的比例已经在57%以上,较2016年变化迅速。

二孩生育率的上升必然带来购房和房屋置换需求。

4)婴儿潮影响除地产领域外还包括一个更广泛的产业链,所以经验数据显示人口增速对于经济表现有较强解释力。

除地产领域外,婴儿潮对于包括汽车、家电、母婴用品、食品、服装、教育、娱乐、医疗等领域的需求存在广泛驱动。

就产业链的传递来说,这一边际增量的驱动不容低估。

4

从“80-87”人群的成长过程看中国产业结构第三次变迁

1)80-87婴儿潮的成长历程带来中国产业结构的三次变迁

1980年中国的出生率是18.21‰,后一直维持相对高位,至1987年的高点为23.33‰,此后开始下行,至1990年回落至20‰以下。

80年代婴儿潮人群在18-20岁的时段(1998-2007年)是中国出口产业链最好的阶段。

婴儿潮出生人群在18-20岁的时候,即1998-2007年前后,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极其丰富。

低劳动力成本伴随着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出口产业链迎来了最好的阶段。

80年代婴儿潮人群在25-28岁的时段(2005-2015年)是中国地产产业链最好的阶段。

在2005-2015年间,婴儿潮出生人群面临首次买房置业的需求,并由此带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

房地产行业的兴盛带动了一个庞大的地产系产业链。

80年代婴儿潮人群在35-38岁的时段(2015-2025年)将是中国“制造强国”和“美好生活”需求最好的阶段。

随着人口周期的进一步演进,婴儿潮出生人群将进入35-38岁的年龄,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产业链升级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阶段将大致对应十九大所描述的“制造强国”和“美好生活”两大线索。

2)为何第三次变迁是“高端制造”和“美好生活”?

萌芽中的第三次变迁:

为何是高端制造、新产业、医药健康、休闲消费、教育养老等产业链?

我们可以通过80-87人口的代际传递继续解析这一问题:

首先是年龄结构与“高端制造”。

80年代婴儿潮人群的年龄渐增,青年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难有优势,所以中国的未来一定是高端制造。

其次是教育经历与“工程师红利”。

80年代婴儿潮人群整体受过系统化的教育,这一代人成为职业主力的阶段是中国“工程师红利”和新产业赶超开始加速的阶段。

再次是高抚养比与医药健康养老。

80年代婴儿潮人群中年化,而且整体面临高抚养比,这将带来医药、健康、养老等产业需求的上升。

然后是学龄子女与教育需求。

80年代婴儿潮人群的子女正值学龄,教育需求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

最后是收入效应与“消费升级”。

80年代婴儿潮人群正处于职业生涯黄金期,收入效应会推动休闲消费、娱乐、旅游等需求的上升。

上述产业链,统称为“高端制造”和“美好生活”。

5

什么是“工程师红利”?

为什么中国经济存在“工程师红利”?

人口不止有数量,人口素质亦是供给端效率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工程师红利是指教育、研发、创新所带来的红利。

由于前期的一系列因素的积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正在形成:

第一,人才:

过去10年中国培养了6000万大学毕业生和450万研究生,以及大量的留学归国人才,人才累积雄厚。

第二,技术:

经历“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主导的战略性科技研发的积累和突破,很多产业技术领域与国际前沿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权威科研论文数量是衡量人才和科技领域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Nature杂志依据其测算方法(Natureindex,主要根据68种全球一流期刊的论文发表数据)的排名,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加权评分已经居全球第二位。

第三,研发:

2009年之后,经济快速增长期过去。

企业粗放式竞争的难度加大,于是R&D投入开始显著上升,前期投入如今迎来一个技术收获期。

PCT专利申请量是衡量一国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WIPO数据,2016年美国、日本、中国专利申请量分别为5.66万件(同比增长-0.95%),4.52万件(同比增长2.6%),4.31万件(同比增长44%)。

按照目前增速,中国PCT专利申请量很可能在两年内居全球第一位。

第四,孵化:

国家对创新产业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竞争性的高新区建设及对创新创业产业的扶植,带来中国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中国资本存量又有优势,目前已是位居全球前列的VC市场。

一批初创型科技企业也已崭露头角,根据德勤和投中信息发布的《中美独角兽研究报告》,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已全球第二,全球占比为38.9%。

我们知道,古生物学上存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Explosion)的现象,一系列背景决定了当前中国“工程师红利”和技术赶超处于一个“寒武纪时代”。

6

人口红利引导中国制造业做大,“工程师红利”将引导中国制造业升级、做强

从1980年到2010年,是中国人口红利释放的三十年,人口红利推动中国制造业做大;同样,2017年至2035年,是中国工程师红利释放的二十年,工程师红利将驱动中国制造业升级、做强。

十九大关于产业创新的导向是B端创新,即创新主体是国家和企业,重点是技术,B端创新将推动“工程师红利”释放。

十九大关于2035年(第二个一百年的前15年)目标的表述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一是经济,二就是科技,“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样一个目标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工程师红利”释放的黄金阶段。

十九大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精神指出创新主体是国家和企业,即战略重点是B端创新而不是C端创新。

一个粗略的理解是,C端创新的点在商业模式,B端创新的点在技术。

B端创新将有助于推动“工程师红利”释放。

政策环境和产业估值环境的改变将激励企业加快进入“研发收获期”:

政策、市场和估值环境将会推动前期研发有动力进入兑现或变现,即一轮“研发收获期”将会出现。

政策环境将驱动一二级市场对相关资产估值环境的变化。

我们以“人脸识别”这样一个AI的热门应用领域为例,从一级市场的案例可以看到,中国人脸识别领域的独角兽们在2017年加快了融资。

为何会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出现?

我们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策环境,以及由政策环境驱动的市场环境、估值环境的变化让企业有动力加快进入“研发收获期”,即把前期研发积累的成果兑现或者变现,以更雄厚的资本去抢占技术制高点或者在市场份额上获得先发优势。

简单来说,“B端创新”、“研发收获期”,以及“一级市场映射”可以成为我们关注工程师红利相关资产的一条重要线索

作者: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文中观点仅反映其研究和学术观点,不代表见闻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

.今天的中国,有个很可怕的现象:

所有孩子都是天才朋友圈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A的女儿画画得了奖,B的儿子书法被展览,C的孩子能用外语交流,全都要晒到朋友圈,都是360度无死角的完美。

这些孩子不仅活在朋友圈,更活在生活圈,父母提到孩子就滔滔不绝,孩子有了“三道杠”要宣传,连当上个破班委也要大肆炫耀,甚至有的孩子钢琴考级结果还没有出来,家长就对外说孩子“钢琴八级”了。

我认识一位家长,孩子的作文被发表在学校的杂志上,父母喜极而泣,复印了好多份散发给大家看,更没想到的是奶奶在小区里逢人便说“我孙子成了作家……”

喜欢炫耀的家长,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发光点”,如果孩子成绩好,就大吹特吹;成绩一般,就吹有天赋;没有天赋,则吹身体好,如,“这孩子一餐可以吃两碗饭,从来不生病”;如果连这个也没得炫耀,还能说“这孩子听话,打他也不哭”……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一位南京家长跟记者说,对自己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后悔了,原因竟然是钢琴无法携带,错过很多能炫耀的场合。

无数个孩子告诉我,他是“代表全家来考试”,学习成了他的负担,父母总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

我们在炫耀孩子的同时,早就忘了:

我们是要孩子过得幸福,还是要孩子满足我们的炫耀欲?

牛蛙之殇前不久,上海退休教授撰写的《牛蛙之殇》刷爆了朋友圈,那个患上抽动症的孩子格外让人心疼。

为什么叫牛蛙?

考上了上海四大名校就叫牛蛙,其余的只能算青蛙。

孩子的父母一开始就和邻居家比拼,孩子各种补习班上了三年,最后居然是邻居家的孩子当上了牛蛙,他们家孩子是青蛙,这让他们直接崩溃,无法接受。

“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比气难以下咽的是,孩子患上了抽动症,这种病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医生说是长期压力导致的。

后来,孩子的父母终于想通了,也不再盲目炫耀和攀比了。

“我忽然明白一个家庭传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

我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在这一切的对照之中,比我们能更快地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掷时光与人生。

还记得传颂千年的《伤仲永》么,自小聪慧的方仲永被父亲带着天天炫耀,最后泯然众人,成了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许多父母,内心的自尊感特别低,需要靠外界的认可、羡慕来给自己增加一些自尊感,他们自身无法获得,于是就把这种期望值强加到孩子身上。

通过炫耀孩子,会让他们自尊感爆棚,所以,他们就不断把孩子逼成了自己可炫耀的资本。

然而内心强大,自尊强的父母,却从来不炫耀孩子,因为他们看淡名利,追求自我,也会让孩子去追求自我,他们不需要拿什么出来炫耀,更加不会拿孩子炫耀,因为他们内心很满足。

父母用炫耀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奇葩说》中,肖骁提到一件事,朋友向他秀孩子,拉着他看女儿玩一款早教益智玩具——火火兔。

肖骁内心无比崩溃,可依旧拍着手说“特别可爱、特别可爱”。

他不喜欢这样的炫耀,也谈不上多认同这个孩子,但也只能礼貌性附和。

因为有炫耀就有掌声,出于礼貌,哪怕是违心,别人也会鼓掌认同。

可孩子却分不出真假,听到赞美和鼓励,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看到了最真实的世界。

曾在奥运会开幕式大放异彩的林妙可,年初参加艺考却多次落榜,让人感叹是伤仲永的翻版。

林妙可她从9岁到17岁,一成不变的摇头晃脑、嗲里嗲气。

但9岁时这么做,别人会说你天真浪漫,17岁还这样就让人作呕。

为什么她会这样?

因为9岁的时候摇头晃脑、嗲里嗲气,听到的掌声太多了,父母拉着她到处炫耀,给她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最后17岁依然如此。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

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

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

回顾过去,发现中学、大学时期,有很多很有竞争力的同学,但到了博士毕业以后,还能坚持学新东西的人就不多了。

“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炫耀的父母造就攀比孩子前不久,一个10岁的男孩围棋下得好,父母到处炫耀,可是孩子却说父母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他嫌弃父母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说钱比成绩好重要多了。

他嫌弃儿童手表,却羡慕同学们的iPhone7。

生活在炫耀里的孩子很敏感,在父母的炫耀声中,他们什么事情都要和同学比一个高低,于是就造成了攀比的心理。

他与其说是对父母不满,不如说是对同学的羡慕和深深的自卑感。

我有一个表姐咬牙把小孩送到了贵族学校,天天炫耀学校怎么好,宝贝学习如何用功,满满的自豪感。

今年暑假,表姐带着小外甥女来我这里旅游,我全程接待,却总感觉孩子有点闷闷不乐。

我问她是不是不喜欢这里的风景,她扭捏地说:

“我同学都去外国旅游了,只有我在国内,好丢脸啊。

原来在父母极力炫耀时,孩子也在相互攀比中,一旦不如意,就会失望、埋怨父母,乃至成了白眼狼。

浙江义乌一母亲每月给孩子1200元生活费,却遭到孩子的埋怨和反对。

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汪某,因为母亲拿不出高昂的生活费,就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

中国式的攀比害死人,孩子活在别人的看法里,生命没有自我价值,不仅累,甚至会扭曲三观,变得狰狞可怕。

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以为富豪的儿子就可以做温室里的花朵,享受荣华富贵,李嘉诚从来都不娇惯儿子,他坚信,教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人处世,比给他金山银山要强百倍,所以,两个儿子从小就被要求克勤克俭,不求奢华。

李泽钜和李泽锴虽然出生在大富之家,却很少有机会享受奢华的生活。

他们小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却常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

有一次,李嘉诚看到在路边摆报摊的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捧着课本学习,就特意带两个儿子经过这个报摊,让他们学习小女孩认真学习的态度。

李家兄弟在香港圣保罗男女小学上学,在这所顶级名校里,许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满身名牌,可他们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下学。

以至两个孩子经常闷闷不乐地向父亲发问:

“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您却不让家里的司机接送我们呢?

每次听到兄弟俩的质疑,李嘉诚都会笑着解释:

“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

于是,两个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拥挤的电车里一天天长大。

和学校里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同学们相比,李泽钜和李泽锴甚至怀疑自己的父亲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富有。

因为小气爸爸不仅很少给他们零花钱,常常鼓励李泽钜和李泽锴勤工俭学,自己挣零用钱。

所以李泽钜和李泽锴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杂工、侍应生。

李泽锴每个星期日都到高尔夫球场做球童,看着小小的儿子背着大大的皮袋跑来跑去,李嘉诚甚是开心。

而当李泽锴告诉他,把挣来的钱拿去资助有困难的孩子时,他更是笑逐颜开。

懂得了勤劳和独立、懂得助人即是助己的儿子,是他想要的好儿子。

他开心地对妻子庄月明说:

“月明,好!

孩子像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海明威从小在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度过,因此他才能写出《老人与海》这样伟大的作品;沈从文认为自己只是在江边打赤脚长大的农民,所以他才能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边城》;

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去经历人生百味,去观察世间百态,才是父母最好的馈赠。

虽然没用炫耀的资本,但却会因此明白奋斗的意义,进而不断完善自我。

父母要教会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沦为自己炫耀的工具。

.没有足够背景的孩子如何崛起?

我有5条建议!

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在曼哈顿贾维茨中心参加了拉瓜迪亚社区大学的第41届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

他向毕业生们提出建议:

要自信,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做一个“全面、完整的人”;要回报社会,保持开放的心态;要与有野心的人为伍;要积极投身到有利成长的机会中。

本文是他的演讲全文。

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Blankfein)世界上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CEO,贝兰克梵因带领高盛集团成功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而为人所熟知。

贝兰克梵1954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贫民区,父亲是一个普通的邮件分拣员。

麦罗校长,各位尊敬的老师,朋友,家人以及毕业生们:

我很荣幸能在今天分享你们的成就和荣耀。

但是我必须承认,我是带着一些不安来参加这次活动的。

我想,曾经有更多更认真的毕业典礼发言,收到更加用心地倾听,但是相比其他任何沟通形式,也更加迅速地被遗忘。

所以,我会尽量简短而实用。

我的全部建议都是来自我自己的经历。

而我的经历,从很多方面来看,和你们当中的很多并没有什么不同。

1.

在我成长的环境中,大学更多是一个美好愿望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见证我父母大半生的奋斗,每天仅为了维持生计而努力工作,有时甚至会打消任何他们对我的期望和梦想。

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我唯一的兄长也没有读过大学。

我的父亲在邮局整理邮件。

他选择夜班工作只是因为报酬比白班多了10%;我的母亲是一个防盗警报公司的接待员——这也是我所在社区为数不多的增长行业之一。

我在林登小区长大,你们当中的很多都知道,这是纽约东区的一个住宅项目。

它一直都是一个贫穷的社区,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有成就的人,有些是因为这一背景而成功,有些是因为克服了这一背景而做出了成绩。

我在托马斯-杰斐逊高中毕业,学校在之后关闭了高中部,仅仅提供多种技能培训项目。

直到高中毕业,我一直和我庞大的家庭分享一间小小的公寓,包括了我的奶奶,我的妹妹和我的侄儿。

但是回过头看看,我是在一个有着无限机遇的世界长大的。

我每天晚上都会读书,阅读向我展开了整个世界。

我喜欢读历史,尤其是传记。

在传记里面,你总是能看到一个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人,最终如何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

贝兰克梵毕业于哈佛大学,但是从小成绩十分优异的贝兰克梵报考哈佛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哈佛多么伟大,而是因为从小生活在贫民区的他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大学。

他觉得自己必须考上哈佛。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传记最吸引我的一点是,书中的人物在自己生命的初期,也就是前50页当中,是不会知道他或者是她会在第300页的时候取得的成功。

他们并不知道将会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伟大。

仔细想想这点吧,这是对你们自己未来的生活保持乐观的一个极好理由。

你们所有人都仅仅在自己那本传记的前50页,还有几百页的路要走。

2.

在漫长的成长中,我最大的目标就是走出纽约东区。

我参加了大学入学试,发誓一定要进大学。

我成功了。

我去读大学的时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纽约市。

大学是一个令我心生敬畏的地方。

其他学生似乎很自然的充满信心,很多人都曾到处旅行,看起来对这个世界十分了解。

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办法忘记我当时的不安全感,但是这种感觉让我更加努力地工作。

当我认识到自己的定位时,我变得更有野心了。

野心是你内心的声音,告诉你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去超越人生的处境或者是限制。

你必须克服障碍,扛住压力,打消自我怀疑,你能做到这些都是因为你有足够的野心。

贝兰克梵第一次面试高盛就被拒绝了,并没有因为他是哈佛学生而受到优待。

后来贝兰克梵进入了一家很小的贸易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金牌销售。

但是因为公司经营不佳,被高盛收购,贝兰克梵因此得以进入高盛。

你想要为了你的家人以及你自己而成功,除了通过教育和学习,没有什么更强大的力量能做到这一点。

我很自豪的是,拉瓜迪亚社区大学和高盛集团联手提出了对小企业的支持。

通过这个合作,我也看到了多少拉瓜迪亚社区大学的学生在学校,工作和家庭中游刃有余。

我也看到了这些同学,还有在座的所有人如何不断勉励自己,而且持之以恒下去。

仅仅是今天能够出现在这里,你们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定位。

现在你们已经有了定位,接下来就去壮大自己的野心。

这意味着专注,自律,严格,自我批判和开放的心态。

事实上,你们要面对的挑战不会消失,而会更加严峻。

我的朋友们,这就是生活。

但是奋斗越是艰辛,回报也会更加丰厚。

3.

用另一个方式看问题:

问问你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有选择。

当你们走进拉瓜迪亚社区大学的第一天,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必须为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而不断努力。

现在显然不是最好的经济时期,但是经济总是有一个周期的。

在你们人生的下一个50年,你们会经历很多周期,和这次一样,你们能够顺利渡过。

不要有任何不切实际的乐观或者是过分的悲观。

尽管如此,世上还会发生许多不测,带来巨大影响。

你们的安全感来自于知道如何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且比其他人做得都要好。

而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

这意味着改变职业道路或者追求目前职业新的想法、新策略。

不管是哪种情况,你都应该逼迫自己尝试新的事物,在每一步中成长。

读完大学,我在法学院度过了三年,之后在一间大的纽约律师事务所得到了自己梦想中的工作。

虽然这曾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当我得到时,我发现我并不喜欢它。

虽然在我人生中,我第一次在财务上获得了保障,但是我知道我对我自己做的那些事情并没有足够激情。

而且,因为我并不爱的工作,我将永不可能从中得到满足,或者是真的擅长这份工作。

更爱这种工作的人会更积极地专注于它。

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乐趣,对我来说,这永远是一份苦差。

在5年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之后,我决定要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

我回家告诉我的妻子我要辞职,她哭了,而且不是因为高兴。

不管怎么说,事情还算顺利,我在一间华尔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