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400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docx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

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起,旅游需求量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迅速增加,旅游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旅游竞争局面逐渐形成,众多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1993年在阿根廷举行的艾斯特(AIEST)会议提高了学术界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注程度,会议在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专门研讨了长途旅行目的地的竞争力问题,并使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

2000年,国际权威旅游研究期刊、英国TourismManagement(旅游管理)杂志第21卷第1期作为旅游竞争力问题专刊出版,对众多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刊登。

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要早于国内,一般以国家、区域、景区等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旅游产业竞争力多用“旅游业竞争力”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两个术语表述;国内学者一般以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多使用“旅游产业竞争力”术语表述。

1、国外旅游产业竞争力综述

国外经济财富积累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有学者涉入旅游地竞争方面的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PorterMichaelE)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四部著作,创立了著名的竞争力分析的钻石模型,为系统研究产业竞争力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

进入80年代后,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围和深度都逐渐扩展开来,研究方法也不断丰富。

1)研究内容

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以旅游目的地为旅游业运行系统的核心,目的地竞争力一直是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旅游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用策略研究等。

(1)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在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首先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影响旅游竞争的因素,后来研究内容集中于目的地形象、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因素。

N.Leiper(1979)首先提出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是影响一个旅游系统竞争力状况的四个关键因素。

RLMill和AMMorrison(1985)认为影响区域旅游系统竞争力的几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系统,包含着多层次的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

ECanestrill(1991)等人指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除了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份额上,还更要关注它的潜在的发展能力上,其中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是影响旅游地竞争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RitchieJRB与CrouchGL.首先通过构建旅游业竞争力Calgary模型,将影响目的地旅游竞争力因素划分为目的地吸引力、目的地管理、目的地组织、目的地信息、目的地效率5个方面,其中目的地吸引力包括目的地吸引物和目的地威慑因素两方面内容,后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将影响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分为核心资源与吸引力、辅助因素、目的地管理、目的地的政策、计划与发展、决定目的地质量和符加值的因素6个方面,其中核心资源和吸引物包括实体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关系、重大活动、事件、基础设施6方面内容。

Tanja(2000)认为Ritchie的Calgary模型没有考虑环境质量因素,而环境质量是影响目的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且Tanaja所指的环境质量是旅游者感知到的环境质量,而非旅游目的地的真实环境质量。

HassanSalahS(2000)构建了可持续发展下的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力决定因素图,将影响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分为内、外2个层次,内层由旅游目的地产业因素构成,包括比较优势、需求导向、应对环境和产业结构4个因子;外层由目的地的宏观环境构成,包括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变迁和政治因素4个因子,通过内层因素的影响间接地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EnrightMJ(2004)认为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与目的地旅游直接有关的要素,还包括影响旅游企业和与旅游产品生产有关的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因素,即影响旅游目的地服务提供者的要素是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此外,政府部门及其相应政策法规也是影响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很多学者已从政府角度对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Hjalager(2002)指出在旅游业变革时,相应的立法者和政策的制定者要重视公共部门和其他部门的驱动作用。

StephenLJSmith(2003)对拿大政府发表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和假想》进行了评价性的研究,指出政府的这种假想可积极地引导加拿大旅游业竞争力的培育,并为这种假想发挥作用提出了相应措施。

NancyGardMecGehee(2006)等对1999年至2003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政府人员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态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对旅游业的经济重要性的态度日益积极起来,而就业、经济影响以及在本区域内如何与其他产业相互联系的是政府人员对旅游业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

(2)旅游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业的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受国外研究者关注的另一方面,且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很多关于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中都有体现。

Buhalis(2000)认为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保证该目的地获得长期优势并使各利益相关者公平地获得回报的能力,即旅游业竞争力应包括当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RitchieJRB与CrouchGL(2000)指出最具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其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这种可持续性不仅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和生态方面,还要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更要体现在能够持续、有效地为其居民创造福利的功能上。

HassanSalahS(2000)8认为旅游业竞争力的培育关键不但在于旅游目的地能够保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更在于其创造并整合能维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使用的增加价值产品的能力,并据此观点构建了可持续发展下的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力决定因素图。

Fernando与Daniel(2004)认为要实现旅游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必须要关注环境的承载力问题,更要将环境因素与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知觉等大量的因素综合考量。

(3)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用策略研究

采用何种策略提升旅游产业或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也是国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AhmedZ(1990)针对美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力自1982年以来出现的下降趋势,探讨了政府应当采取何种政策措施以提高其旅游产业竞争力。

HamalG(1994)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提出了战略性的措施,以提升丹麦旅游业持续竞争力。

JTribe(1997)指出旅游业在其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中有特定的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群体,因此应针对这种差异特征采取不同的旅游产品竞争战略以全面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MuhammadASadi与FankLBartel(1999)认为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发展旅游人力资源,加强人员培训。

RobertCovers(2000)等则指出旅游目的地全面质量管理和基于价格的促销是一个有效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战略。

LeifEHem和NinaMIverson(2004)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树立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MelphonMayaka(2007)等人指出通过配套的旅游教育和训练机构培养出出色、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可极大地提高旅游业质量,也是提升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波特曾指出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点的逐日显露,产业集群成为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很多国外学者认识到产业集群是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有效形式。

Huybers与Benett(2003)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内资源共享和旅游企业的合作,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区域特征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MarinaNovelli(2006)认为网状系统、集群有助于竞争力的分析,通过研究成功的英国产业集群的运作经验,指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与旅游业多方利益者相关的复杂的过程,并要归因于经济关联的本性。

2)研究方法

国外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法也较多样化,在成熟的定性研究基础上并引入了大量的定量方法对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测量与比较,并构建了相应模型对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而且结合相关理论对具体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1)定量研究

①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测量与比较

国外学者采用了如因子比较、方差分析、尺度分析和图形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对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量与比较。

HaahtiAJ(1986)通过指标的选择测量旅游产业竞争力,并以芬兰为例,确定了其旅游竞争地位。

PearceDG(1997)将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测量比较,并总结了马来西亚沙捞越(Sarawak)当时所具有的旅游竞争优势。

MetinK和MikeR(1999)认为旅游业竞争力可以用旅游目的地定量的业绩指标和相对定性指标测量,即可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硬指标(HardData)和软指标(SoftData)测量,且软指标从不同程度上驱动着定量指标的变化。

QuHL与LiL(2000)等人使用方差分析法(ANOVA),以新加坡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对香港作为东南亚地区国际会议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测评。

DwyerL(2000)等认为旅游目的地的成本针对汇率变化的相应调整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国际市场的重要经济因素,进而据此构造了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指数体系,并以澳大利亚作为基础国家,对国际上4个国家19个旅游目的地的价格竞争力进行了测量比较。

EnrightMJ(2004)9在对香港旅游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时,运用了重要性业绩分析方法IPA(ImportantPerformanceAnalysis)对相关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方法在国外是案例分析时常用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首发《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公布了对全球124个国.家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的综合评价的结果,综合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瑞士、奥地利和德国,中国香港与中国大陆分别位于综合排名的第6位和第71位;此评价系统从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业商业环境及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3个方面采用了13个主要指标58个子指标。

②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

国外学者大多在波特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的基础上,依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原则,针对不同的旅游目的创建或修正原有的竞争力模型。

RitchieJRB与CrouchGL(1993)5.6首先构建了目的地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Calgary模型,极大地扩展了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程度,之后二人基于波特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后,从社会福利和社会繁荣及旅游发展的目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可持续的旅游业竞争力概念模型,此模型同时强调了目的地国际大环境和竞争总体环境的重要性,是旅游业竞争力研究领域中较为全面的分析模型。

EnrightMJ和NewtonJ9.在实践层面对目的地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过程中应用了概念模型,提出旅游目的地定量评价因子,既包括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特性,还包括旅游产业管理因素,并在对香港旅游业进行实证研究中,利用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业本身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构造了一个观察香港旅游从业者的模式。

DeKeyserR与VanhoveN(1994)认为旅游业政策、宏观经济、供给、交通和需求是决定旅游业竞争力的5个因素,并据此构建了包含这5个因素的目的地的竞争力的分析模型。

HassanSalahS(2000)8认为产业结构、竞争优势、需求因素与环境因素为共同决定旅游业竞争力的4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模型。

Kim首先于2000年构建了一个包含4个维度的旅游业竞争力模型,后又与Dwyer(2003)等人构建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该模型包括资源继承和创造、基础支持资源、目的地管理、需求状况、区位条件、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和地区国家繁荣标志等7个关键因素。

YooshikYoon(2002)认为旅游业的相关利益者对目的地旅游规划和发展的支持是保持旅游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性的关键因素,并据此建立了包含5个构成要素(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环境条件、区域依赖性、旅游吸引物优先发展度、旅游业发展战略支持度)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结构模型。

RuggeroSainaghi(2006)在基本程序和支撑程序方面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模型,模型在旅游产品开发与发展、区域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等方面解释了旅游业竞争力。

Teresa(2007)认为旅游业发展的前期旅游需求对旅游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依据1991—2003年西班牙所提供的德国人入境旅游的需求面板数据,建立了旅游需求动态模型对德国人对西班牙的旅游需求进行了研究,并发现旅游需求大小决定于不断变化的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相对的旅游价格和成本。

GomezeljDO与MihaličT(2007)对现有的多个旅游业竞争力模型进行研究后,发现评价结果会因选取的评价指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指出在构建相关模型时,应寻求统一一致的竞争力要素原理,切合竞争力因素理论发展的定性标准和目的地管理理论,谨慎选取、创造和命名竞争力因素指标。

(2)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在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便是实证分析,而且目的地范围涉及国际或洲际、区际层次等,研究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

①国际层次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HaahtiAJ(1986)25分析了芬兰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了该国的旅游竞争地位,并通过指标的选择定量的测量了芬兰的旅游产业竞争力。

DeKeyserR与VanhoveN(1994)32运用其构建的包含5个因素的目的地的竞争力的分析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和斯洛文尼亚旅游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PearceDG(1997)26把旅游业竞争力作为一种能够系统地分析和比较处于竞争中的各旅游目的地不同特征的评价技术和方法,据此Pearce将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等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评价,并分析了马来西亚沙捞越(Sarawak)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优势。

MetinK27在1998年通过对到土耳其的英国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土耳其在不同季度的竞争对手以及在不同属性上所处的竞争地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如瑞士、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地中海地区国家是土耳其旅游业在夏季的最直接竞争者。

MuhammadASadi与FankLBartel(1999)19通过对东盟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的研究,指出发展旅游人力资源是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RobertCovers(2000)20等基于旅游目的地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对欧洲4个国家的7个旅游目的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综合质量管理虽然对培育当地旅游业竞争力有积极作用,但在当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DwyerL(2000)29等以澳大利亚作为基础国家,对选取的4个国家的19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竞争力进行了论证和评价。

MelphonMayaka(2007)22等人从人力资源角度对肯尼亚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如肯尼亚等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都缺乏提供旅游业所需人力资源的教育机构,因此不能对旅游业从业人员进行必需的专业训练和能力培育。

②区域层次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QuHL与LiL(2000)28等人通过定量分析,以新加坡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对香港作为东南亚地区国际会议旅游目的地的竞争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EnrightMJ9于2000年对香港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香港旅游业竞争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影响香港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归纳为与目的地旅游资源有关的旅游吸引物指标和与旅游企业有关的商业相关指标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安全、美食、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可视吸引物、知名的地理标志物6个因素,后者为政治稳定、国际可接近性、国际交通设施、自由港地位、政府政策、政府廉洁、通讯设施、商品零售、工作技术、总体经济条件10个因素。

MuzalerUysal.等人首先通过感知图像,基于48个地理和文化的特性对弗吉尼亚和其他10个州进行了对比研究,后又再次对弗吉尼亚和美国8个州及威灵顿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探索了各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地位的竞争力。

2、国内旅游产业竞争力综述

我国旅游业是于改革开放后得到真正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相较国外而言开始时间晚,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研究成果数量少且非常零散,集中出现是在2000年之后;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尚未形成,有关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的突破。

1)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旅游产业竟争力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以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内容集中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研究,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三个方面。

(1)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研究

我国学者在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上进行了有意义地探索。

张明清、刘超(2000)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所面临的竞争态势。

张欣(2002)对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体系、研究范式、分析指标体系与统计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

刘恒江、陈继祥(2003)从产业簇群的角度,定义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并分析了上海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宿倩(2004)从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入手,揭示了我国在旅游竞争力研究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采用分类法对相关的几个理论及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着重对产业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

成伟光、李志刚、简王华(2005)文运用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并结合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以旅游资源为内核所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它和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共同构成旅游产业。

盛见(2007)基于竞争力性质,把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为潜在竞争力、外生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并研究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四大构成”的变动及转化规律。

张银霞(2007)从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模型,为研究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2)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学者运用了多种理论对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缪婧晶,王劲松(2002)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政府干预可以改善我国旅游产业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和竞争条件,从而提高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

易丽蓉(2007)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不同旅游地之间应从旅游资源、旅游支持因素、区域旅游管理、区位条件和需求状况五个方面参与区域旅游产业“竞合”。

曾庆佳(2007)提出影响目的地竞争力的四类因素(基础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调节性因素),并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对竞争力模型中的四类因素的影响。

郑凌燕(2007)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舟山海洋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条件。

谭蓉娟(2008)对泛珠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服务水平等是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3)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对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是我国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

张明清、刘超(2000)指出必须建立旅游业的区域成本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强化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整个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

孙建国(2002)提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树立区域经济合作思想,以联合战略提高中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运用差别化管理策略,建立中西部地区区际旅游经济协调机制。

刘恒江、陈继祥(2003)42分析了如何通过产业簇群的整体运作,来有效地培育和提升上海旅游产业独特核心竞争力。

宿倩(2004)43以杭州接轨上海为例,阐述了空间竞争合作的战略选择对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杨小强、丁键、王树功与周永章(2004)提出在传统旅游模式的基础上,提倡科技理念、依靠科技手段以提升广东旅游产业竞争力。

李万立(2005)指出尽快建设成完备的旅游产业链,是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鄢志武、袁俊(2005)通过对武当山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在经营观念、区域合作、市场形象宣传和品牌等方面如何增强武当山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罗丽丽(2006)依据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对河南省旅游产业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提出了培育与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韩哲英(2006)基于循环经济和旅游产业整合理论,对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进行了研究。

李伟清(2006)分析了世博会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的影响,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簇群理论,探讨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提升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董鸿安(2007)在对港口地区的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潜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夏伟(2007)从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市场营销以及政府角度,对提升四川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出有关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彭武运、陈静、姚小烽(2007)构建了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弓弦箭”模型和流程图,指出产业集群化战略和战略联盟等措施是湘西州培育和提升其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武娟、赵银德(2007)针对我国入境旅游产业现状,提出了提升我国入境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石张宇(2008)在分析辽宁旅游产业与竞争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2006年沈阳世园会带来的积极效应对辽宁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诸多外在表现形式。

王科(2008)介绍了产业整合基本理论,并论述了如何在产业整合理论指导下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竟争力。

周章(2008)针对旅游景区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结合江苏建设旅游强省的产业发展战略思想,探讨了江苏省旅游景区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策略。

黄岚(2008)根据浙江省旅游业现在和未来竞争的优劣势,提出优化旅游业的生产要素、实施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促进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并制订正确的省域竞争与区域合作战略是提升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对策。

徐虹、范清(2008)基于旅游产业融合视角,探讨了融合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并结合障碍融合的因素,提出了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和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王兆峰、黄炜(2008)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品牌竞争现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的战略。

2)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方法论研究

最初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多是定性分析,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虽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但也已将各种不同的定量方法运用到实际研究中,且相关方法的运用多数是结合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的。

(1)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专门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指标体系进行了针对性研究,采用了层次分析(AHP)、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构建相应的分析模型解释旅游产业竞争力特性,选择不同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

①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

在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方面,由万绪才,李刚和张安(2001)等人率先于国内提出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模型将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解释为3个部分:

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它方面,每一部分都包括3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