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681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docx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

  3、鲁迅:

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

《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

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

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

《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

《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

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

《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

公冶《孤独的彷徨者》:

?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

因此他彷徨。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于是,他就彷徨。

于是,他就写了关于?

彷徨?

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生的无奈。

?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XX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

色貌如冰,肝肠似火?

他还说:

?

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

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

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

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1、疏通字词、正音

#p#分页标题#e#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

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34-53)三个半月

  发展被卖改嫁(54-65)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66-111)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

《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

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

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鲁迅先生说过:

“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1、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问题:

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

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

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

  变化: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

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

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

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

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

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

其结果如果?

  明确:

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

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

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

?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

也总是惴惴的,?

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

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思考:

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

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

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

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

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

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

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