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607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5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docx

四年级科学上册表格式教案

课题

1、我们关心天气

课时数

1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认识天气现象

活动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活动一:

1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

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汇报交流。

活动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

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

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三检测反馈.

1提问:

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2.认识“网状图”的使用:

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

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3.带读提示语。

4.看明白了吗?

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四、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

后天呢?

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分组活动

 

板书设计

1、我们关心天气

(1)认识天气现象

(2)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教后反思

课题

2、天气日历

课时数

2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

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活动二:

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活动一:

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活动二:

1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2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3.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4.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5.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

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

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6.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

提问学生:

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

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

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7.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8.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三检测反馈.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

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四总结

学生交流

 

小组分工活动

 

板书设计

2、天气日历

1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教后反思

课题

3、温度和气温

课时数

3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活动二:

气温的测量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活动一: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

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

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

为什么不同?

活动二:

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三检测反馈: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

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四:

教师小结。

 

学生分组交流

 

板书设计

3、温度和气温

气温的测量

教后反思

课题

4、风向和风速

课时数

4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

(1)风向和风向标

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速和风速等级

(3、)问: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4、)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5)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活动二:

实地观察

测量风向和风速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活动一: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小结: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

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

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活动二:

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检测反馈

1怎样描述风速?

2简化的风速怎样划分?

四教师总结

 

学生分组交流

 

板书设计

4、风向和风速

1风向和风向标

2风速和风速等级

教后反思

课题

5、降水量的测量

课时数

5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二)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活动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活动一:

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 小结

4、 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活动二:

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

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检测反馈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交流

 

板书设计

5、降水量的测量

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后反思

课题

6、云的观测

课时数

6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

描述云

活动二:

观察云

活动三:

对云进行分类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活动一、描述云

1、 出示“云”字。

问:

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活动二:

观察云

1、问: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

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活动三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学生汇报

四检测反馈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五教师总结

 

分组活动

 

板书设计

6、云的观测

描述云

观察云

对云进行分类

教后反思

课题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课时数

7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

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2、分组统计

活动二:

分析天气信息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一、导入

1、 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

哪种天气最多?

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

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

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

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三检测反馈

(1)问:

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统计天气信息

教后反思

课题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课时数

1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

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活动二:

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深入探究。

活动三:

过滤混合物,促进溶解概念的提升。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

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

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

板书:

溶解(字稍大一点)

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

(颗粒状)

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

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

(注意:

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教师巡视)

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ⅹ号表示。

那沙呢?

(能看见。

)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

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

食盐在水中没有沉淀?

(没有)

4、小结:

(指板书)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也没有沉淀出现,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那沙呢?

(在水中能看见颗粒,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

)啊,原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谁可以再补充完整?

(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

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还是不溶解,有几个标准了?

(2个)哪两个(能不能看见颗粒,有没有沉淀出现)还能不能有第三个标准呢?

三、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深入探究。

1、老师今天还带来了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

你们猜猜看。

2、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看法,我们必须验证一下了。

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面粉。

我们先把面粉倒入水中,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然后搅拌一下再看看,我们还可以把烧杯举起来,对着光观察。

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有更多的发现。

孩子们开始吧。

(老师巡视指导)

3、谁愿意说说,面粉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为了进一步证明,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我们把它们混合物中的面粉和水分离出来,好不好?

四、过滤混合物,促进溶解概念的提升。

1、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

2、今天老师就推荐一种分离装置:

过滤装置   

教师演示:

我们把滤纸先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沿着一条边打开,就可以放入漏斗中,但要注意,滤纸一定要紧贴漏斗内壁。

我们在过滤时一定要注意: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投影打出)

3、由于过滤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只能过滤一种混合物,前面6个小组过滤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后面5个小组就过滤食盐溶液。

五检测反馈孩子们,老师注意到,你们在过滤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谁说说,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怎么解决呢?

4、教师看到过滤完成后,请同学们坐好。

现在我们就把滤纸拿出来,打开,看看滤纸上有什么?

    

谁来说说结果?

    

孩子们,你们要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条啊,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啊?

要判断物质不溶解呢?

六、归纳整理,课外延伸

经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一定都有很多的收获,谁愿意来谈谈呢?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请同学们在课下调查一下,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哪些不会溶解?

 

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  沙  面粉

能不能看见颗粒  ⅹ  √  √

有没有沉淀出现  ⅹ  √  √

能不能用过滤的  ⅹ  √  √

方法分离

教后反思

课题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课时数

2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课前自主先学

一、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二、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活动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

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

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一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活动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

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能否看见水中的颗粒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

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

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

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三检测反馈

1、你能说出溶解的特征吗?

2、布置作业:

请观察糖等家中容易得到的物品在水中是如何变化的。

四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二、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后反思

课题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课时数

3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2、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课前自主先学

活动一: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及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高锰酸钾溶解实验

师:

同学们,如果往这杯清水中加入一勺高锰酸钾,你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如果搅拌一下呢?

哪些现象可以说明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目的:

复习溶解的特征,让学生明确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是均匀的、没有沉淀物的、是不能够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

2、引入主题

师:

像高猛酸甲、食盐等固体物质能在水中溶解,那么如果把液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板书课题

二、探究胶水与洗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