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122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docx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总结报告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研究总结报告

 

六盘山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

 

二〇〇九年九月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呼唤

宁夏是全国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试点地区,新课程、模块教学对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是崭新的课题。

落实素质教育和全面有效的培养人才是新课程承担的主要任务。

落实教育方针、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个任务落实的扎实与否,取决于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程度。

在高中阶段,学生普遍存在对历史不感兴趣的现象。

结合历史模块教学和老师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特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对新课程存在许多误区,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2.学生基本状况

六盘山高中的学生几乎全部来源于南部山区,所以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条件、思想观念等方面得不同,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其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南部山区教育条件的差异,历史在初中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造成许多学生初中教育环节不是特别完整。

这些学生来到六盘山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文科知识储备太过薄弱。

3.我校历史教学现状及历史教师的需求

高一开设历史必修Ⅰ、Ⅱ、Ⅲ三本书,每周三节课,由于高一涉及历史全区水平测试,历史教学重视度较高。

但是存在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现象,高二分科后,文科班的历史教学由于是高考科目所以显得更为突出,但存在百分之九十八的尖子生不选文科的尴尬局面,大量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选择文科。

这给历史新课程教材编排提出了挑战,也给历史新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带来很大的困扰。

历史教师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高一、高三的历史教学,部分老师跨年级上课,所教班级多、学生多,教师反映由于各班学习习惯、性格特征、学习风气都各不相同,精心准备设计的教学设计在各班实施程度不同,另外新课程更要求大量的信息补充,多媒体教学完全能满足这一要求,可是多次实践后发现学生信息量大的同时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鉴于以上原因,新课程的要求很难在教学中落实。

所以我们确立此研究课题,全校历史老师共同探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力求帮助大家共同寻找应对策略。

4.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

历史虽然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实践活动,但从丰富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历史是多姿多彩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的和思维空间。

可是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等资料,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突破原有的以传播历史知识为主的历史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历史课堂的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

鉴于以上认识和现实,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二、课题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和创新

1、课题的定位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历史教学出现了新的气象,但同时也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老师的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迷茫和陷入了一些误区。

如:

创新教学中过分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而忽视传统手段;课堂教学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不求实效;使用课件但课堂效益不高等等。

我们研究新课程下出现的这些误区及其对策的目的是,正确处理好新课程下教学和过去传统教学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通过探讨误区出现的原因,找到走出误区的途径,使历史课程改革真正从试验走向成熟。

2、课题研究内容

确定本课题后,经讨论、分析我们确立了从以下研究内容

①研究学生的现状。

包括了解学生在初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任务的认知;了解学生已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等。

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初中阶段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只是单一的死记硬背,而且在学生们看来,历史课仅仅是一门副课,并不重要。

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才能深刻地挖掘出教学中的误区并制定出合理的对策。

②研究新教材。

高中历史课程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按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等不同专题编写,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通史编排体系,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

而内容上,也不再流水帐式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有选择地删减了战争等反文明的内容,着重向学生展示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

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许多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吸收了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教材是“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教材的功能不在于为教师提供一种“法定文本”,让教师俯首就范,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目前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迷信教材的误区,认为教材上的内容必须完全的交给学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部讲到的现象。

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的误区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

切实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因此,要努力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积极探索历史教材的有效教学模式。

③研究新课标。

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因此,要充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握教材内容,适当进行教材内容重组;也要以课标要求为框架,循序渐进,组织教学。

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背离新课程标准去教学。

④研究新课堂。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传统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相比,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专题式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历史课程本身更具开放性;更加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些新特点要求广大历史教师与时俱进,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法进行优化。

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结合历史教学实际,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幸福为根本宗旨,对历史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纠正旧课堂误区,建立起新课堂。

因此,要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要设置更具开放性、自主性的新课型,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如自由创作课、资料研习课,角色体验课和历史探究活动课等。

我们要不断完善历史教学的课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⑤研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提高历史的学习兴趣,对完成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研究性学习在当前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偏激的做法。

 例如,研究目标脱离中学生实际,中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任务要与教材联系密切;研究的对象要浅易,研究的程序应简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要短等,并且要注重成果展示和交流过程。

以上各个环节的误区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3、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探究,克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2)收集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找到一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实施方案,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3)认识误区,并尽快走出误区,以让历史新课程改革尽快从实验走向成熟。

(4)锻炼和培养一批具有探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勇于实践的历史教师队伍。

4、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6年7月-----2006年11月)

(1)提出课题方案,呈报上级。

(2)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分工协作,责任到人。

(3)根据上级反馈意见,修改课题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11月)

(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2)了解学生现状,汇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3)在实践中探索、交流,进行阶段总结。

总结推广升华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9月)

(1)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前半段总结、提炼成果并予以推广。

(2)前半段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3)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5、课题研究组成人员:

组长:

路菊(六盘山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

成员:

王俊昌(六盘山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田英俊张建福路志峰金波张晓琳高正荣郭琴周慧何瑞琴甘重花马宝梅马和林叶瑞马晓媛薛宏娟等(六盘山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6、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为了解事实,证实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通过访问调查等方法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基本模式是:

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而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

在这一阶段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

可行,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

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

(3)个案研究法:

即对某一个学生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抓一两个典型的学生,关注其对历史学习习惯、社会调查、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内容,尤其密切关注学生在平时学习历史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思考、实践等表现性行为,着重考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做到平时积累、及时记录、收集整理学生表现性行为的相关资料,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4)经验总结法:

充分利用本组内的教师资源优势,新老组合,合理搭配,以便每位老师对自己的从教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并得以提炼和升华。

当然,经验是在新理念的前提下经过实践了的,全组教师充分把握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并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5)文献法:

通过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近期他人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查阅大量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发现问题、拓宽思路、找出解决办法。

(6)案例研究法:

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即通过课堂内真实的鲜活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③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3)多元智能理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至少有九种类型,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础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因而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先有多聪明,而在于通过教育怎样使他们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积极的学生观,认为每个人的九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职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适当的教育将使每个儿童的只能发挥到高水平。

(4)主体性教育观:

主体性教育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

自主性集中表现在自尊、自立等自我意识上,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地自我体验和主动地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有高的成就动机、强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

创造性则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不仅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而且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遵循的原则

(1)人本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2)发现性原则:

发现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实体和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第一次认识。

发现性原则落实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发散点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3)寓教于乐原则:

所谓寓教于乐,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

兴趣的培养,学习的快乐,不是儿童(少年)的专利。

高中阶段的学生同样需要。

我们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

并且把这种乐趣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就是:

通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行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合作学习原则:

合作学习是当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

它以尊重学生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我们在教学中吸取了这种模式的主要精神,要求教师尽可能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并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5)关注个性原则:

教育学意义上的个性,借用了哲学和心理学的个性含义,强调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个发展,就是学生以原有的素质结构为基础或前提,并对原有的素质结构不断进行转换、改造与升华的过程。

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宁夏是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省区,对每一学科、每一位教师来讲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可以说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从2004年至今,大体经历了困惑、迷茫——思考、探索——感悟、飞跃三个阶段。

(一)课改之初的困惑、迷茫

在进入课改实验前,老师们经历了各级培训,在理论上得到了武装,但真正进入课改实践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反差逐步体现了出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都发生了。

对老师来讲,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问题。

新教材呈专题性、容量大,旧教材中四、五课时的内容在新教材中往往只有一课时,而且还存在着多版本的差距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课时紧张,教学任务完不成,急急忙忙赶课成为普遍现象。

于是,教材处理成为了摆在教师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另一个即教学方式问题,教师为追求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过分强调学生活动,为加大知识容量,运用多媒体呈现大量资料图片。

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华而不实,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现象比较严重。

就学生来讲。

学习负担大大加重,学习任务更加繁多,而课堂走马观花,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老师对所讲知识都要求掌握,甚至各种版本、新老教材合用,学生学了一大堆,却不知道真正掌握了什么;一节材料丰富、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下来,学生也不知道学了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在实践中思考、探索

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在当时各学科中都普遍存在。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提出:

“要以研究的态度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不要埋怨,不要发牢骚,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

”这样,从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整个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的中心。

新课程实践以来我们的教研活动,不管用那种形式,只有一个主题:

就是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教师思考的是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相互交流的也是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研讨会研讨的都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我们历史教研组经历了以下艰难的探索,才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

在上述一系列课改难题下,宁夏六盘山中学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了国家、省、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逐渐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同时明确了课程标准是纲领,是航标、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表现。

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教研组的传统,目前,新课程标准、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的历史教材是每位历史教师的办公必备资料,教师们深知只有积淀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有效的实施新课程,只有善学才能善研,只有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这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因此,全组教师在学校的号召下,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握方向,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2、实行周备课,月研讨,段总结的教研活动

学校规定每周每位教师必须听一节课,进行一次备课组活动,一月组织一次大型研讨活动,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总结。

根据学校的要求,教研组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困惑、问题而进行了如下的努力:

(1)开展听、评课活动,进行典型课例研究。

选择一节课,由两个或三个教师分别做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集体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评出课的特色风格,又提出建设性意见,虽然时有争论,但最终辨明了道理,找到了最优的教学方法。

(2)交流本周的教学体会,全体老师将自己在本周教学中产生的困惑、遇到的困难及有效的经验提出来,供其他教师思考、借鉴。

(3)依据新课程课标,讨论确定下周教学内容包括教材整合、教材取舍、教学拓展的“度”、教法的优化、学法指导等方面的具体方式方法。

(4)随时随地的集体备课。

我们同一备课组都是在同一办公室集体办公,所以一遇到疑惑的历史知识问题或课堂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就在办公的过程中上网查询、讨论、辨析、争论、研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想办法,找思路,一些好的设计,新的方案,好的方法,妙的点子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借鉴。

这样既解决了教学的问题和教学的难题,又形成了集体备课活动的教研风气,如果有一节课大家没在一起讨论、商量、切磋,自己反而感觉心里没底,不放心、不踏实了。

我们历史教研组就这样互相研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既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又在组内形成了一种较浓的教学研究氛围,促使每一位历史教师不断的受益、成长、发展和提高。

(5)进行单元集体备课。

共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课时,明确单元教学内容主题和教学核心;集体进行教学设计,共同讨论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探究的主题,规划教学流程。

(6)专题讨论。

对历史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一般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以本阶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为讨论专题,组织教研组所有老师进行讨论。

因为新课程是“一标一纲多本”,即统一的《课标》、统一的《考纲》和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等多种版本的教材。

面对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教材版本差距大,实际操作问题多等状况,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认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严格按照《课标》、《考纲》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重点、有选择的确定教学内容。

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一致认为:

对于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必须要讲,因为他是纲;有关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要讲,因为他是主干;各种版本交叉的内容要讲,因为他是共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地内容要讲,因为他是目的。

以此来矫正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从而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

(7)教学竞赛与反思。

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实践,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研交流。

教学反思有自我反思,也有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反思,我们学校每年组织以新课程研讨为目的的观摩课、公开课、优质课比赛、青年教师汇报课及“新课程研讨会”“期中期末考试分析会”等等交流研讨活动,为我们搭建了研讨的平台,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我们全体教研组的教师克服了调课等重重困难,积极参加赛课、听、评课活动,在我校举办的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我组教师郭琴、张建福、张晓琳、金波、路志蜂、马和林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同时我们又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思对方的优劣,博采众长;寻找自己的不足,吸取教训;找出应对的办法,汲取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同时学校又以论文评选的方式及时组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由于学校形成了研究的氛围,郭琴教师撰写的论文《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获得校级二等奖,并载入《六盘山教育实践》中;张建福老师的《感悟新课程》被录入《实践者的足迹》一书;王俊昌、路菊、张建福《在探索中前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轨迹描述》载入《六盘山教育实践》中;王俊昌老师的《树立现代教育观积极面对新课程》一文发表于《宁夏教育科研》,《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一文发表于《历史教学》,(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包资料中心收录);路菊老师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误区与对策》发表于《宁夏教育》;王俊昌、张建福的论文《一次有效探究的尝试》和《感悟新课程》在宁夏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优秀阶段成果评选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等,我们就这样在教学竞赛、反思中不断的否定,不断的继承,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和不断的成长。

不论做课的教师还是观课、评课的教师大家都以研讨的心态来面对,大家都把参与集体备课及公开课当成一种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力的促进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

3、指导学生先学后教,归纳整理,日清月结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为此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先学后教,归纳整理,日清月结。

具体做法如下:

(1)布置预习:

教师在上课前按照《课堂导用》的设计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感知,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指导自学: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指导学生依据《课堂导用》自学,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讲的主要任务是讲难点、重点、讲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

这些措施的落实,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更重要的是“先学后教的常规要求,对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关键的意义。

当教师在教学之前,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这是对学生的极大信任,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信任感和责任感,学生明确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会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通过自主的思维和有意识的安排,把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为教学中更好发挥和调动学生资源创造了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