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5404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

《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 专题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卷

2016届二轮专题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卷

一、选择题

1.(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19)以下是四首新中国不同时期歌曲的海报。

按海报中内容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

2.(2016·通州摸底·14)

上表是中国与其他新兴工业经济的增长绩效对比图,根据所学,下面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50年中国大陆与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不大

②1978年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显著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大陆与美国的差距却加大了

③“两个凡是”的极左路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④1978年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环境不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16·丰台期末·22)下图所示的城市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①设立的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B.对②的开发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C.对③的开发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D.在④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2016·丰台期末·19)下列国庆阅兵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5.(2016·丰台期末·18)“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过渡时期”

是指(  )

A.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1949—195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6.(2016·东城期末·19)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四幅宣传画的名称。

其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

②《纪念巴黎公社一百周年无产阶级专政万岁》

③《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

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7.(2016·东城期末·18)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B.“左”倾错误尚未得到彻底纠正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成果显著    D.“拨乱反正”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8.(2016·东城期末·17)下表为市建设成就统计资料,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经济建设成果辉煌②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④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2016·西城期末·40)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历史的变迁。

以下文物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10.(2016·西城期末·28)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①开发浦东是深化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

②上海的开放将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新发展

③上海定位于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④折射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6·西城期末·25)下列书目中,最有可能成为1957~1966年中国畅销书的一组是(  )

A.《毛泽东选集》《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土法炼钢》《青春之歌》

B.《毛泽东选集》《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问题解答》《农民识字课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毛主席语录》《批林批孔文章汇编》《“赤脚医生”手册》《革命样板戏故事:

智取威虎山》

D.《邓小平文选》《政治经济学教材》《新概念英语》《射雕英雄传》

12.(2016·西城期末·2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13.(2016·海淀期末·12)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照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14.(2016·海淀期末·11)1958年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在进行“大辩论”时,有的社员提到反对将自己的新房、好房归公;有的认为1959年要达到“小麦亩产6000斤至1万斤”的高指标,是不可能的,但都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怕被辩论成“右倾保守”。

但社员也不相信报上刊登的那些所谓高产“卫星”。

有的社员说:

“徐水一棵白菜重几百斤还不像水缸一样粗吗,这怎么可能呢!

”这次讨论发映出(  )

A.“三大改造”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B.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C.“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已得到纠正    

D.“共产风”和“浮夸风”对基层社会的困扰

15.(2016·海淀期末·10)下图为1955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特种系列邮票中的两枚。

假如你是当时邮票设计师,再设计一枚同类邮票,应选择的素材是(  )

A.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B.“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16.(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1)历史学主张史论结合,依据史实做出合理评论。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17.(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27)“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农村土地经营及分配权的变化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公社取消及乡镇政府设置变化

18.(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26)下表中,1960年中国人口死亡率急剧上升的原因是(  )

A.三年自然灾害    B.基本医疗服务缺乏

C.长期对外战争    D.政治经济政策失误

19.(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25)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

A.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B.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20.(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22)以下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表述准确的是(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21.(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17)毛泽东曾在某次会议期间说“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

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人民政协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二、材料阅读题

1.(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40)题目主题:

扶贫

材料一

全面彻底的土地改革,不仅完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而且通过没收地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配给贫苦农民的办法,改善了农村贫苦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兴修水利、增加农贷、城乡交流和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办法促进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增加农民收入。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农民生活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全国按农村人口的人均乡村社会商品零售额,1950年为21.7元,到1952年则提高到30.7元,平均每年递增18.9%。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1)阅读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人民政府帮助贫苦农民改善生活状况的措施和成效。

(8分)

2.(2016·怀柔零模·37)(本题共34分)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

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

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12分)

材料二

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

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

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

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

(10分)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

(12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3.(2016·西城一模·37)(36分)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

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

(6分)(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人物2:

思想家洛克与潘恩

《政府论》的大部分内容其实在1680年前后便已写就,为了切合1689年的形势,洛克在出版时又作了一些补充。

该书首先对由来已久的各种君主专制主义学说进行了猛烈抨击。

1776年1月,潘恩写出了一本名为《常识》的小册子,他清楚地说出了人们的心声:

君主制是一种糟糕的政体,最好不要采用。

大不列颠正在用赋税和贸易限制损害美洲的经济。

让一个远在三千英里之外的小岛统治整个大陆,这是愚蠢之举。

(2)结合所学,比较洛克和潘恩对于政体看法的异同点,(6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人出版著作的主要目的。

(8分)

人物3:

科学家钱学森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3)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6分)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4分)

人物4:

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

图中的英文为:

“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4)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谈谈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6分)

4.(2016·昌平期末·26)(18分)近代以来,中国逐渐开眼看世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深入。

材料一

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

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讽之为“东头西脚,不成东西”。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

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

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为“东头西脚,不成东西”?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8分)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10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5.(2016·海淀期末·34)(17

分)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

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6

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的情况。

(5分)

材料三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

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

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

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

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6分)

6.(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5)(16分)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完成工业化,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积极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毛泽东在1949年宣布他的外交政策: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推出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

因此,毛泽东在1949年掌权后不久,就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国。

“莫斯科-北京轴心”正式缔结于1950年2月14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十年大部分时间里对外政策的基石。

史太林(斯大林)给予毛泽东一项军事同盟和三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建国初期中国实施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0分)

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春、夏,粮食购销紧张。

用什么办法解决粮食购销问题,成为困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一个严重问题。

陈云在比较了各种方案后说:

“如果继续采取自由买卖的办法,我看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天天做‘叫花子’,天天过‘年三十’。

”他认为“只能实行第一种……其他办法都不行”,因为不这样做,“只有把外汇都用进口粮食,那么办,就没有钱买机器设备,我们就不会建设了,工业也不要搞了”。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你认为之后国家对粮食及农业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6分)

7.(2016·东城上学期期中·27)(12分)新中国的经济体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1953年的2800多个增加到9300多个,中央下达给工业企业的指标有:

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职工总数、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利润等12个指标。

企业利润和拆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企业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解决。

——摘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概括这种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4分)

材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2)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什么现象,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4分)

材料三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0万人。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概括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并分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因素。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CCD 6-10ABABA 11-15ABBDA 16-20DBDCA 21C

二、材料阅读题

1.措施:

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贫富差距;(3分)通过兴修水利,提供贷款,缩小工农业产品差价等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3分)

成效:

到1952年,农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商品消费额有较大的增加。

(2分)

2.

(1)表现: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扬州是繁荣的都会。

(每点2分,共8分)(商业税大幅度增加可给1分,总分不超8分)

影响: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能够歌唱,更便于抒发感情的宋词繁荣;北宋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每点2分,共4分。

如果文化平民化给2分)

(2)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厂制度形成,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英国需要扩大商品销售市场。

(2分)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取得更多政治权利。

(2分)

主张:

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4分)

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全球扩张,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2分)(其他言之有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可以给1分)

(3)原因: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分)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

(2分)

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分)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分)

影响: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增强了国防力量;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每点2分,任意两点给4分)

3.

(1)观点:

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2分)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2分)发展经济要顺应自然。

(2分)

(2)同:

反对君主专制。

(2分)

异:

洛克提倡君主立宪制;(2分)潘恩主张民主共和制。

(2分)

目的:

洛克为英国光荣革命辩护,(2分)宣传君主立宪的主张。

(2分)潘恩为打破北美人对英国和英王的幻想,(2分)激励北美人民勇敢地投入独立战争。

(2分)

(3)原因:

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2分)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2分)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

(2分)

意义:

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基础。

(1个角度2分,答出其中2个角度就可得4分)

(4)看到:

改革开放初期,(2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加,(2分)中国人心态更加开放包容。

(2分)

4.

(1)表现:

明治维新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体现了三权分立,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分)但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国家大权仍掌握在天皇手中。

(2分)

看法:

推崇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明治维新。

(2分)

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战败,维新派认识到明治维新增强日本的国力,向明治维新学习,为戊戌变法做准备。

(2分)

(2)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持反华态度。

(2分)

第二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华报道比较客观,主要是政治层面。

(2分)

第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地位越来越重要。

美国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

(2分)

第四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多角度的。

(2分)

总结:

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因素的多元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2分)

5.

(1)方式:

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

(2分)

选择1:

自愿性移民:

大批欧洲人为追求财富殖民美洲。

(1分)推动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1分)掠夺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1分)破坏了印第安文明,致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