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829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docx

117物质在水中溶解练习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

(2)碘酒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3)食盐水,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

(4)油脂的汽油溶液,溶质是油脂,溶剂是汽油。

2.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溶液具有均—性和稳定性。

3.将一些泥沙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的体系中溶质是泥沙,溶剂是水。

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泥沙不能溶解在水中,将泥沙放入水中得到的是悬浊液,而不是溶液,而溶质和溶剂是相对溶液而言的,即悬浊液中是不能讲溶质和溶剂或溶质溶剂是什么。

[科学探究]

[实验]在烧杯中加约2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约至70℃,往烧杯中加硫酸铜晶体,每次加一匙,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结果看到加到一定时间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了。

[讨论]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能得出什么结论?

上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可以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涵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3)某种溶质。

[讨论]为什么要强调上述条件?

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

强调一定量的溶剂,可以在上述烧杯中再加水,原来不能溶解的又能继续溶解;强调一定的,温度,可以给上述烧杯再加热,原来不能溶解的又溶解了,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加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如果再加少量食盐还会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

1.人们常把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2.溶液的浓和稀是溶质在溶液中含量的多少,它与温度的变化、溶剂量的多少无关,不受条件的限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则是指溶质的溶解是否达到最大程度,要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制约。

那么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间的关系如何呢?

[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人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可以看到蔗糖在水中全部溶解(浓度较大)却未达到饱和,而熟石灰却溶解极少(浑浊)已达到饱和。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它们间的关系是: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课内练习]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肯定是较浓的溶液

C.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D.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D)

A.增大压强B.降低温度C.升高温度D.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你能用什么方法使其成为饱和溶液?

[答]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

①加溶质硫酸铜晶体;

②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溶剂水;

③降低适当的温度。

[课时小结]

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现有一杯底部尚有少量未溶解的硝酸钾溶液,在给烧杯加热或加水的条件下,原来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这时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这说明,在改变条件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我们在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时,应强调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否则就会失去意义。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某温度下,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C.某温度下,从一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取出一半,则这半杯溶液仍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D.有一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下列方法中,可用来检验某种溶质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的是(D)

A.将溶液适当加热B.将溶液适当冷却

C.再加少量溶剂D.添加溶液的溶质

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某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还是饱和的

D.某溶液冷却到一定温度,能析出晶体,就可证明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深化提高]

5.一定温度下,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加溶剂;④增加溶质。

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B)

A.只有①B.只有④C.①④D.③④

6.实验室现有相同体积且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你能将他们区别出来吗?

请设计你的实验方案。

[答]区别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的方法很多,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设计以下一些实验方

案:

方案一:

尝一下味道,咸味的是食盐水,无味的是蒸馏水;

方案二:

测密度,或比较同体积液体的质量大小或同质量液体体积的多少,因为食盐水的密度比蒸馏水的密度要大;

方案三:

加少量食盐,观察食盐是否能够溶解,能溶解者为蒸馏水,不能溶解者为饱和食盐水;

方案四:

测液体的沸点(盐水沸点比水要高)或测液体的凝固点(盐水的凝固点比水要低);

方案五:

加热蒸发,有固体析出者为食盐水,不能析出固体者为蒸馏水。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溶解性的涵义。

2.理解溶解度的涵义。

3.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

4.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5.了解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

溶液,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2.某同学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改变条件

实验操作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A.加溶质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试管底部有固体不能溶解

都变成了

饱和溶液

B.蒸发溶剂

恒温蒸发水直至有晶体析出

试管底部有固体析出

C.降低温度

用冰块冷却

试管底部有固体析出

[科学探究]

一、溶解性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

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

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而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而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而不易溶解在水中。

二、溶解度——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方法

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就表示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即达到饱和状态)能溶解食盐36克。

2.对固体溶解度涵义理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强调在一定的温度下,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一定影响;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涵义中以100克溶剂作为标准;

(3)因为每一种溶质,在一定量溶剂里达到饱和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溶质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应规定达到饱和状态;

(4)这里指的质量用克作单位,与溶剂单位一致。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

(1)溶解性等级的划分依据:

室温(20℃)时的溶解度。

(2)等级的划分。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

>10克

1~10克

0.01~1克

<0.01克

举例

食盐硝酸钾

氯酸钾

氢氧化钙

碳酸钙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是相对的。

三、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以硝酸钾为例)

1.提出探究的问题:

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等)

2.建立假设:

温度可能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等)。

3.设计实验:

(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现象:

硝酸钾又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

(3)将上述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现象:

有较多的硝酸钾固体析出。

4.得出结论: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5.合作交流。

四、溶解度曲线

1.通过实验测出物质在各个不同温度的溶解度,运用数学方法可以绘制出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3)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

(5)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从p.35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1)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50℃时,烧杯中的水最多溶有30克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0克;

(3)在60℃时,100克水中溶有75克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克;

(4)6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10克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10。

[答]以上四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在每种描述中都忽略了溶解度概念中的某一要素。

(1)中忽略了在一定的温度下这一条件;

(2)中忽略了应在100克溶剂即一定量溶剂这一条件;(3)中忽略了溶液应达到饱和状态这一条件;(4)中忽略了固体溶解度的单位这一条件。

2.对照书本p.3;图1—68、图1—69,完成下列问题:

(1)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120克;

(2)20℃时,①氯化钠;②硝酸钾;③硝酸钠;④硝酸铵四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④>③>①>②;(填编号)

(3)硝酸钠与硝酸钾在80℃时溶解度相同;

(4)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5)在60℃时,100克水中分别加入60克硝酸钾和氯化钾固体,硝酸钾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在此温度下,还需再加入50克固体才饱和,而氯化钾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课时小结]

重点: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5.溶解度曲线的理解。

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表示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够溶解硝酸钾

31.6克。

2,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5克某固体物质,该物质的溶解性等级应是(B)

A.易溶B.可溶C.微溶D.难溶

3.1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40克,若将100克硝酸铵放到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得到不饱和的硝酸铵溶液,还需加入40克硝酸铵才能刚好成为10℃时的硝酸铵饱和溶液。

4.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40℃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则30℃时,A、B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D)

A.A大B.B大C.A、B一样大D.无法判断

[深化提高]

5.如何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答]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使其成为饱和溶液:

(1)加少量溶质氢氧化钙粉末;

(2)恒温下蒸发部分溶剂水;

(3)升高温度(因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

6.根据图所示的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当温度高于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

(2)P点表示在t2℃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A、B、C的溶解度为B>A>C的温度范围是t1

(4)Q点表示t2℃时在100克水中已溶解A物质m克,此时的溶液是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三)

学习目标

1.巩固对溶解度的涵义的理解。

2.理解溶解度计算的基本思路。

3.学会对有关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是克。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主要由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还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多少无关。

3.M、N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见图1—37。

现有两杯各盛20℃饱和M溶液和固体N溶液的

烧杯,杯底各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M和固体N,现将两杯溶液升温到40℃,杯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B)

A.溶液中M减少,N增加B.杯底固体M减少,N增加

C.溶液中M、N均减少D.溶液中M、N均增加

[科学探究]

一、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与温度的定量关系

1.提出问题:

温度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定量关系怎样?

2,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大试管、玻璃棒、大烧杯、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硝酸钾、蒸馏水等。

(2)实验时注意:

①为保持温度恒定,应该用水浴加热;

②为便于计算,水可定量为10毫升(可看成10克);

③加入KNO3粉末的质量应精确称量。

(3)为测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分别选择20℃、40℃、60℃等。

3.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可计算出硝酸钾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果用S表示溶解度,m质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m剂表示溶液中溶剂质量,则有:

S=

×100克

二、根据溶解度的计算

1.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饱和的。

2.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

3.根据上述关系式,可以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但计算时还应注意格式的规范化。

[典型例题解析]

[例1]10℃时,将50克氯化铵溶于水,正好制成200克饱和溶液,求此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

[解析]根据题中已知条件可知:

m质=50克,m液=200克

所以m剂=m液—m质=200克—50克=150克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

S=

×100克=

×100克=33.3克

[答]略

[例2]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求此温度下的40克水溶解多少克硝酸

钾才能得到饱和溶液。

[解析]20℃时,100克水可溶解硝酸钾31.6克,设20℃时4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x,那么:

100克:

31.6克=40克:

x,x=

=12.6克

[答]略

[例3]2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92克,现要配制此温度下的硝酸铵饱和溶液500

克,需要硝酸铵和水各多少克?

[解析]由溶解度定义可知,20℃时192克硝酸铵溶于100克水中,可得到292克硝酸铵饱和溶液。

设500克硝酸铵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铵质量为x,则

292克:

192克=500克:

x

x=

=329克

所以需要水的质量为500克—329克=171克

[答]略

[例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现有20℃时100克氯化钠溶液,其中已溶解氯化钠20克,问此溶液是否饱和?

如果不饱和,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其成为20℃时的饱和溶液?

[解析]从题中所给条件可知,20℃时100克氯化钠溶液中已溶解氯化钠20克,则含有溶剂水80克,设20℃时8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最多可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x

则100克:

36克=80克:

x,

解得x=28.8克

所以可以判断原溶液为20℃时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成为20℃时的饱和溶液,具体方法有:

(1)加溶质氯化钠,则应再加氯化钠28.8克—20克=8.8克;

(2)蒸发溶剂,设应蒸发水的质量为y

则36克:

100克=20克:

(80克—y)

解得y=24.4克

即应蒸发水24.4克,才能刚好成为20℃时的饱和溶液

[答]略

[课内练习]

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回答下列问题:

(1)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50克水里,能得到80克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2)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20克水里,能得到42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3)60℃时,84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有40克水和44克硝酸钾。

2.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克,5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A)

A.1:

2:

3B.2:

3:

1C.3:

2:

1D.1:

3:

2

3.将15.8克硝酸钾加到60克水中全部溶解,若在20℃时,恒温蒸发10克水后溶液恰好饱和,则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

[解]设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x,则

x=31.6克

[课时小结]

重点和难点:

学会溶解度的有关计算。

课外同步训练

[基础过关),

1.20℃时,将9克食盐溶于25克水中,刚好制得饱和溶液34克,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B)

A.36B.36克C.26.5D.26.5克

2.20℃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

7,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C)

A.28.6克B.28.6%C.40克D.40%

3.在20℃时,将某物质w克完全溶解,制成V毫升饱和溶液,若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克/厘米3,则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B)

A.

克B.

克C.

克D.

4.在20℃时,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溶解在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溶解度最大的是

(D)

A.3克物质溶解在30克水里

B.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0克

C.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

2的溶液

D.1.2克物质溶解在1.5克水里

5.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要配制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计算:

(1)40克硝酸钾应溶解在多少克水中刚好饱和?

(2)4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硝酸钾多少?

(3)配制4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

[解]

(1)

,x=126.6克

(2)

,y=12.64克

(3)设需硝酸钾的质量为z

,z=9.6克

需水40克—9.6克=30.4克

6.在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4克,现有20℃时蔗糖溶液100克,其中已溶解蔗糖50克,问此溶液在20℃时是否饱和?

若不饱和,应再加多少克蔗糖才能饱和?

[解]

x=102克

因为102克>50克,所以不饱和

应再加蔗糖102克—50克=52克

[深化提高]

7.20℃时,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100克,要使其成为20℃的饱和溶液,可以恒温蒸发20克水或加入8克溶质,求20℃时A物质的溶解度。

[解]本题可以思考第一种方法中恒温下蒸发20克水即剩下80克饱和溶液,第二种方法中加入的8克溶质溶解在第一份蒸发出来的水中刚好应该成为饱和溶液,这样易求解,易分析。

设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x

x=40克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四)

学习目标

1.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涵义。

2.会进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表达式的变形。

3.初步进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懂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溶解度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定温度下的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2.浓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3.要配制5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5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2.6克)。

(1)25克氯化钾应溶解在多少克水里?

(2)在25克水里能溶解多少克氯化钾?

(3)配制71.3克饱和溶液,需氯化钾和水各多少克?

[解]

(1)

,x=58.7克

(2)

,y=10.65克

(3)

z=21.3克(氯化钾)需水50克

[科学探究]

一、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的意义

1.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很多情况都需要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

如:

(1)我们人体胃中的胃酸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得胃病;

(2)医院用的生理盐水、消毒用的酒精;(3)农业上施肥、配农药等。

这些情况如果只知道溶液的浓稀是不够的,需要知道溶液浓稀的程度,即需要对溶液的组成进行定量具体的表示。

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涵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3)公式的变换形式:

m质=m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固体溶解度的比较。

(1)固体的溶解度是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