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843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麻醉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临床麻醉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临床麻醉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临床麻醉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临床麻醉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麻醉学.docx

《临床麻醉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麻醉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麻醉学.docx

临床麻醉学

1.全麻的诱导:

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2.吸入麻醉: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3.低流量吸入麻醉:

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4.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

是指恒速给药一段时间后,停止输注,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持续输注半衰期不是一个时间常数,随着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变化,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会有显著的增加。

5.Cp50与Ce50:

Cp50是指防止50%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血浆药物浓度。

Ce50是指防止50%病人对伤害刺激产生反应的效应室药物浓度。

6.靶控输注(TCI):

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7.全凭静脉麻醉(TIVA):

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对病人实施麻醉的方法。

8.闭合环路麻醉:

是指在进行靶控输注的过程中,如果效应信息能反馈给靶控系统并自动完成靶浓度的调节,即可以完成所谓的闭合环路麻醉。

效应信息的来源有二:

一是药物效应;二是药物浓度。

9.MAC:

由麻醉医师为接受诊断.治疗性操作的患者提供的特别医疗服务。

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监测重要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道通畅.诊断和处理MAC中的临床问题.适时给予镇静.镇痛药等.提供其他所需的医疗服务措施。

10.TOF四个成串刺激:

给四个单刺激后分别产生四个肌颤搐,它们分别为T1、T2、T3、T4

11.恢复指数:

是肌松药消退过程中,肌颤搐的幅度由25%恢复到75%的时间称恢复指数。

12.静脉局部麻醉:

指在肢体上结扎止血带后,静脉注入局麻药,使止血带远端肢体得到麻醉的方法。

由于受止血带结扎时间的限制,只能用于四肢肘或膝以下的1~1.5h之内的短小手术。

13.硬膜外麻醉:

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

14.脊麻:

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阻滞,使脊神经根部阻滞的麻醉方法。

15.复合麻醉:

是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或两中以上的麻醉药物。

16.联合麻醉:

指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

17.全凭静脉麻醉(TIVA):

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静脉麻醉辅助药的麻醉方法。

18.静吸复合麻醉:

指将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同时或先后应用于同一次麻醉过程。

19.控制性降压:

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采用将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地将平均动脉压降低至50-65mmHg(6.67-8.67kPa),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20.术中知晓:

是指病人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事情,并能告知有无疼痛。

21.苏醒延迟:

一般认为,凡术后超过30分钟呼唤不能睁眼和握手,对痛觉刺激无反应,即视为苏醒延迟。

22.恶性高热:

又称异常高热,它不是通常麻醉中发生的单纯体温升高,是指由某些麻醉药物激发的全身肌肉强烈收缩.并发体温急剧上升,及进行性循环衰竭的代谢亢进现象。

23.血液保护: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和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理好.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

24.成分输血:

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血液成分制品和血浆蛋白制品,然后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的制品。

24.反常呼吸:

正常情况下,左右两侧胸膜腔内负压相等。

当一侧胸腔剖开后,该侧胸内压为大气压,故剖胸侧肺内一部分气体随经气管来的外界气体被吸人对侧肺内,该侧肺进一步缩小。

呼气时则相反,如此则剖胸侧肺的膨胀与回缩动作与正常呼吸时完全相反,称为“反常呼吸”(paradoxicalrespiration)。

25.摆动气:

往返于两侧肺之间的气体则称为“摆动气”。

26.单肺通气:

单肺通气指胸科手术病人在剖开胸腔后经支气管导管只利用一侧肺(非手术侧)进行通气的方法。

27.体外循环(ECC):

又叫心肺转流(CPB),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出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并排除二氧化碳,再将氧合后的血液经人工心脏泵入体内动脉系统。

28.第三间隙液:

浅Ⅱ°烧伤时,由于乳头层血管壁通透性升高,使大量血浆渗出到体外,同时还有大量富含蛋白的液体转移到组织间隙,增加了间质容量,这部分转移到间质的液体暂时被“隔绝”,形成所谓“第三间隙液”。

29.烧伤毒素:

来自烧伤坏死组织,细菌感染和烧伤后代谢紊乱。

伤情不同,治疗时间的早晚,都将影响毒素性质。

30.烧伤毒血症:

泛指烧伤病人在其历时较长的病程中出现的的一系列症状群,包括高热.心率增快.精神状态异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增快等。

31.DIC是微循环中发生广泛的血小板及(或)纤维蛋白血栓,导致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引起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亢进,临床可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和广泛严重出血的一种综合征。

32.ART简称急性肾衰,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急剧减损,产生以水潴留,氮质血症,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急性尿毒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33.挤压综合症:

四肢或躯干严重创伤常合并挤压综合征,系肌肉长时间受压致大批肌肉缺血坏死所致,死亡率很高;临床表现为皮肤肿胀、变硬、张力增加,水泡形成,皮下瘀血、小血管阻塞和肢体缺血外,尚可因坏死织释放毒素吸收后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和肾功能不全。

34.再灌注综合症:

移植肝血流再通后5分钟以内,平均动脉压急剧下降30%以上或下降幅度大于30mmHg,并持续超过1分钟。

35.戒断综合征:

是指突然停止或减量使用依赖行药物,或使用依赖性药物的拮抗剂后引起的一系列化心理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6.胆心反射:

胆道系统疾病病人,术中易因富有迷走神经分布的胆道部位,受手术刺激出现强烈的心迷走神经反射,致血压骤降,心动过缓甚至心跳暂停。

37.全脊髓麻醉:

行硬膜外神经阻滞或颈部神经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将超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光洁度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或全部脊神经甚至鼎神经均被阻滞,叫全脊髓麻醉。

38.静脉快速诱导: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39.控制性降压:

对某些手术,为了减少手术野失血,给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减少输血量,术中运用各种药物和方法有意识地降低病人的血压,并视具体情况控制降压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这一技术称为控制性降压。

40.静脉全身麻醉 :

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1.麻醉学专业的任务与范围包括?

(1)临床麻醉学;

(2)急救与复苏;(3)危重病医学;

(4)疼痛诊治及其机制的研究;(5)其他任务。

2.麻醉前用药目的?

①镇静:

减轻焦虑,利于诱导平稳;

②镇痛:

减轻置管.局麻.搬动体位时疼痛;

③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

④遗忘作用

3.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

1)麻醉前用药的确定

2)适当增减麻醉前用药剂量的一些考虑 

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将病人分为几级?

Ⅰ级无全身疾病

Ⅱ级有轻度全身疾病

Ⅲ级严重全身疾病,活动受限但能代偿

Ⅳ级不能代偿的全身疾病,对生命造成威胁

Ⅴ级濒死病人

5.麻醉前准备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

总的目的使麻醉过程更加平稳

1)使病人情绪安定.合作,减少恐惧,解除焦虑,产生必要的遗忘。

2)减少某些麻醉药的副作用。

3)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4)缓解术前疼痛。

任务:

1)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2)通过药物治疗,调整病人的生理状态,尽可能维持内环境稳定。

3)做好麻醉设备.监测仪器和药品等的准备。

4)制作详细可行的麻醉方案计划。

6.麻醉前常用药?

①安定镇静药:

咪唑安定、安定;

②催眠药:

巴比妥类;

③镇痛药:

吗啡类;

④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

7.床旁测试病人肺功能的方法?

1)屏气试验;2)吹气试验;

3)吹火柴试验;4)病人的呼吸困难程度。

8.紧急通气技术包括哪些?

1)气管喷射通气;2)环甲膜切开;3)气管切开术。

9.气管插管即时并发症有哪些?

1)牙齿及口腔软组织损伤;

2)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3)颅内压升高;

4)气管导管误入食管;

5)误吸。

10.拔管指征有哪些?

1)病人完全清醒,呼之能应;

2)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

3)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恢复正常;

4)必要时让病人呼吸空气20分钟后测定血气指标达到正常

5)估计拔管后无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因素存在。

11.拔管和拔管后并发症?

1)喉痉挛;2)误吸内容物或异物阻塞;

3)拔管后气管萎陷;4)咽喉痛;

5)声带麻痹;6)杓状软骨脱位;

7)喉水肿;8)上颌窦炎;

9)肺感染;10)其他包括声带溃疡或肉芽肿。

11.全麻诱导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静脉快速诱导;2).吸入麻醉诱导;

3).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

4).清醒插管后再作静脉快速诱导;5).其他方法。

12.气管内插管的优点有哪些?

①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和漏气;

②便于呼吸管理,保证通气;

③减少气道死腔量,增加有效肺泡通气量;

④头颈部手术可远距离控制麻醉和通气;

⑤便于控制呼吸动作,稳定手术野,利于精细的手术操作。

13.支气管内插管的优点有哪些?

①可使健肺和病肺隔离通气,避免大量血液脓汁或分泌物淹没或污染健侧肺;

②防止患侧支气管漏气;

③显著改进开胸手术的条件,便于手术操作。

14.如何预防气管内插管所致的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①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②置人喉镜前注射适量的芬太尼.利多卡因.硝酸甘油或艾司洛尔;

③用利多卡因充分表麻;

④插管前充分供氧和适当通气以避免缺氧和或C02蓄积。

15.简述全麻术后气管内导管的拔管指征。

全麻术后可以在深麻醉或几乎清醒的条件下进行:

(1)深麻醉拔管:

术毕病人通气良好,无呕吐危险时,可在全麻三期时拔管,以减少咳嗽和

喉痉挛。

但在气管插管困难.有误吸危险.手术导致气道水肿或气道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禁忌深麻醉拔管。

(2)清醒拔管:

是在明确判断病人具有保护和保持气道通畅的能力后的拔管。

拔管指征有:

①病人完全清醒,呼之能应;

②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

③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恢复正常;

④必要时,让病人呼吸空气20分钟后,测血气指标达到正常值;

⑤估计拔管后无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因素存在

16.论述全麻诱导阶段的注意事项?

①保持手术室内的安静,使麻醉医师和有关人员能集中注意力于病人,且避免喧闹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②在开始诱导前应安置好常和的监测装置,以便在有连续监测的情况下进行诱导。

并应读取诱导前的数值,判断宜否开始诱导和作为诱导时的参考。

此外,麻醉工程师对病人情况的直接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

③除特殊情况外,全麻诱导时病人的体位均为仰卧位,头部垫薄枕,宜使病人松驰和感到舒适。

在诱导前应建立好静脉通路,适当输液,且便于在需要时从静脉通路给予急救或治疗药物;

④在开始诱导前一般均用面罩给病人吸氧,在病人神志消失前不宜将面罩紧扣于病人面部,以免引起病人的不适和恐惧。

在气管内插管前进行控制呼吸时,所予潮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富余气体以食管进入胃内造成胃内容物返流;

⑤经静脉给予全麻诱导时,一般根据病人耐受情况的估计按体重计算所需剂量。

在具体执行时,不宜“倾注”式地注入,特别是对那些对循环影响剧烈的药物最好采用分次注入的方式,对危重病人也可用静脉滴注的方式。

对吸入麻醉药,除刺激性低的药物外,也不宜一开始就用高浓度吸入;

⑥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17.论述全麻维持阶段的注意事项?

①全麻维持应与诱导密切衔接,在诱导完成特别是静脉快速诱导后,应及早加用吸入麻醉或追加静脉麻醉药,使麻醉深度维持平稳。

避免由于脱节致麻醉变浅造成血压、脉搏等的明显波动;

②应了解和关注手术操作的进程,务使麻醉深度与手术刺激的强弱相适应,以能满足手术要求;

③在维持过程中即应注意不使全麻的苏醒延迟;

④保持气道通畅,做好呼吸管理,维持良好的肺通气和换气;

⑤关于肌松药的应用,一般均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

最好使用肌松监测仪指导用药,以免剂量过大或不足,且减少或避免术后拮抗药的应用;

⑥注意及时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尽可能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和脏器功能的正常;⑦无论在全麻的诱导或维持中,均应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防止病人出现知晓,如有条件可利用仪器监测麻醉深度。

18.麻醉分期?

第一期遗忘期从麻醉诱导开始至意识丧失和睫毛反射消失。

除应用乙醚或N2O外,在此期痛觉仍未消失。

第二期兴奋期此期的特征是:

意识消失,但呼吸.循环尚不稳定,神经反射仍处于高度敏感状态,不应于此期进行手术操作,适当的诱导可使此期迅速度过。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眼球固定于中央,瞳孔缩小。

如未用肌松药,呼吸平衡.规律,循环也平稳,疼痛刺激已不能引起躯体反射和有害的自主神经反射。

第四期过量期原称为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血压剧降至循环衰竭。

需绝对避免或尽快减浅麻醉。

19.造成困难气道的因素有哪些?

(1)气道生理解剖变异:

主要表现为短颈.下领退缩、鲍牙、口咽腔狭小、高颧弓、上颌骨前突、错位咬合、下颌骨增生肥大、会厌过长或过大等。

(2)局部或全身疾患:

①肌肉骨骼病,如颈椎强直、颞下颌关节强直;

②内分泌病,如肥胖、肢端肥大症、甲状腺肿大、糖尿病等;

③感染性炎症,如坏疽性口炎、口周瘫痕挛缩和颞颌关节强直、扁桃体周围脓肿、会厌炎、喉水肿;

④非特异性炎症,如风湿性疾病和关节强直性脊椎炎;

⑤肿瘤,如上呼吸道或咽喉部、会厌、口内、颌面部的肿瘤等。

(3)颌面部创伤:

可引起上呼吸道出血、异物阻塞、颌骨骨折甚至移位等。

(4)饱食、妊娠、循环功能不稳定、呼吸功能不全等使气道解剖发生改变或麻醉诱导药物使用受限而潜在增加气管插管难度。

20.吸入麻醉的方法?

1)开放式,有开放点滴法、冲气法和无重复吸入法2)半开放式3)半紧闭式

4)紧闭式5)低流量吸入麻醉6)吸入麻醉诱导。

21.常用吸入麻醉装置?

气源,流量计,蒸发器,贮气囊(呼吸囊),呼吸螺纹管,

不重复吸入活瓣,二氧化碳吸收器及湿化器。

22.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1)可控性;2)麻醉强度;3)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

4)对呼吸的影响;5)对运动终板的影响;6)对颅内压和EEG的影响。

23.简述静脉全身麻醉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人,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以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和持续给药法。

单次给药法是指一次注入较大剂量的静脉麻醉药,以迅速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

分次注人是指先静脉注人较大剂量的静脉麻醉药,使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后,再根据病人的反应和手术的需要分次追加麻醉药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

持续给药法是指病人在麻醉诱导后,采用不同速度连续滴人或泵人静脉麻醉药的方法来维持麻醉深度。

24.简述静脉全身麻醉的优缺点?

静脉麻醉有许多优点,包括诱导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病人舒适.苏醒较快.不燃烧.不爆炸.无污染以及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等。

其中无须经气道给药和无污染是跟吸人麻醉相比最为突出的两个优点。

但静脉麻醉也一直存在某些局限性,如对血管和皮下组织有刺激性引起注射时疼痛;可控性不如吸人麻醉;不能连续监测体内静脉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变化缺乏对麻醉深度的估计;另外静脉麻醉药的个体差异大。

25.影响肌松药的药效动力学因素?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2)低温;3)年龄;

4)神经肌肉疾病;5)假性胆碱酯酶异常。

26.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①肌间沟阻滞法②腋路阻滞法③锁骨上阻滞法④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

27.论述TCI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TCI的应用可以为病人快速建立所需要的稳态血药浓度,而麻醉医生也可因此估计药物对病人产生的效果,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临床麻醉中,TO技术可以用于巴比妥类.阿片类.丙泊酚.咪达哇仑等药物的诱导和麻醉维持。

复合双泵给予丙泊酚与短效镇痛药,可以进行满意的全凭静脉麻醉。

②利用TCI技术给予阿片类药物进行术中和术后镇痛,已经被证实具有许多优势,包括能够快速达到镇痛所需的血药浓度,确保镇痛效应快速出现,避免药物蓄积,保持长时间镇痛等。

③TCI和镇静:

利用TCI技术可以为麻醉医生提供在手术室以外对介人性检查或治疗提供支持,对病人提供舒适且安全的镇静。

随着计算机和其他生物医学F犷工程的发展,TCI技术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1)药代模型的生理化,因而在预测血药浓度的准确性上将有很大提高。

2)小型化和便携化是其发展的另外一个趋势

3)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可以利用效应信息反馈给靶控系统并自动完成浓度的调节,形成闭合环路麻醉

28.臂丛神经阻滞常见的并发症?

①气胸:

多发生在锁骨上阻滞法;

②出血及血肿:

各径路穿刺均有可能刺破血管引起出血;

③局麻药毒性反应:

多因局麻药用量大或误人血管所致;

④隔神经麻痹:

发生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

⑤声音嘶哑:

因喉返神经阻滞所致,可发生于肌间沟法和锁骨上法;

⑥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

肌间沟阻滞进针过深所致;

⑦Horner综合征:

多见于肌间沟法阻滞,为星状神经节阻滞所致。

29.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

原因:

1)一次用量超过限制;2)药物误入血管;3)注射部位对局麻药的吸收过快;

4)个体差异致对局麻药的耐受力下降。

临床表现:

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

兴奋型的表现以兴奋为主,轻症者表现为精神紧张、耳鸣、多语好动、口唇麻木、头晕、定向障碍、心率轻度增快。

中度者病人烦躁不安、恐惧,主诉气促甚至有窒息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重度者呼吸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缺氧症状明显,紫绀,心率血压波动剧烈,肌张力增高,惊厥,呼吸心跳停止。

抑制型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进行性抑制,轻度者神智淡漠.嗜睡甚至神智突然消失,中度者呼吸浅而慢,呼吸暂停。

重度者脉搏徐缓,心律失常,血压降低,心搏停止。

处理:

1)立即停药;2)面罩给氧.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

3)轻度兴奋者静注地西泮或咪达唑仑;4)惊厥时静注硫喷妥钠.琥珀胆碱;

5)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6)心跳骤停者心肺脑复苏。

30.蛛网膜下腔阻滞禁忌证是什么?

绝对禁忌证包括穿刺部位的感染.菌血症及颅内高压病人。

相对禁忌证包括循环血容量不足,主动脉瓣狭窄,进行性变性神经疾患,腰痛和凝血功能障碍。

31.硬膜外麻醉对生理的影响是什么?

血压降低;心率改变;呼吸抑制;尿储留;肠痉挛;体温调节的改变;神经内分泌的改变。

32.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

①穿破硬膜;②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③空气栓塞;

④穿破胸膜;⑤导管折断;⑥全脊麻;⑦异常广泛阻滞;

⑧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⑨硬膜外血肿;⑩感染。

33.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并发症?

(1)头痛;

(2)尿潴留;(3)神经并发症:

①脑神经受累;②假性脑脊膜炎;③粘连性蛛网膜炎;④马尾神经综合症;⑤脊髓炎。

34.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禁忌症?

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②全身性严重感染;③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选低位脊麻;

④休克;⑤慢性贫血病人;⑥脊柱外伤或有严重腰背痛病史者;

⑦老年人并存心血管疾病选低位脊麻;⑧腹内压明显增高;⑨精神病等不合作病人。

35.小儿硬脊膜外阻滞合并并发症?

①残留运动神经阻滞和尿潴留②局麻药中毒③全脊庞大

36.理想麻醉要求?

保障病人安全及手术顺利进行,有效调控机体的应激状态,维护重要生命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阻止原发病的发展以及消除麻醉手术的恶性刺激对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37.复合麻醉和联合麻醉有哪些优点?

复合麻醉和联合麻醉可以充分发挥各种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的优点,取长补短,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提高麻醉质量。

38.复合麻醉的应用原则?

①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②准确判断麻醉深度;③加强麻醉管理;

④优化用药方案;⑤坚持个体化原则;⑥不同麻醉技术的联合应用。

39.全麻与非全麻复合的优点?

①麻醉效果更加完善

②以利于进行术后镇痛。

③减少全麻中镇痛药的应用,或局麻药物的应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④提高麻醉安全性

⑤可免用或少用肌松药

40.静吸复合麻醉的注意事项?

①施行静吸复合麻醉,应充分掌握各种麻醉药的药理特点,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和手术需要,正确选择不同的静吸麻醉药的组合和配伍,以尽可能地以最少量的麻醉药达到最完善的麻醉效果,并将各种麻醉药的毒副作用减少到最小;

②为确保病人安全,实施静吸复合麻醉时必须行气管内插管;

③所有的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都可能出现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

④牢记“最小有效量”这一基本原则,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复合用药的种类尽可能简单,要根据药理学特点和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来正确选择配伍方案,不能盲目扩大药物的适应症,做到合理、安全用药;

⑤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使苏醒期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临床上要严格掌握气管内导管的拔管指征,警惕由于多种药物阈下剂量的残留作用叠加而致病人出现“在抑制”。

41.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①年龄;②手术操作影响;③室温;④麻醉作用;⑤产热不足。

42.围术期体温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①病人情况;②手术室温度和湿度过高;

③手术无菌单覆盖过多,长时间手术灯照射;④麻醉的影响;

⑤手术因素;⑥手术中保温措施不当;⑦恶性高热。

43.围术期体温升高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①连续监测体温;

②术前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麻醉方式和麻醉用药,正确选择抗胆碱能药物;

③手术室合适的温度(23~25℃)和湿度(60~70%);

④麻醉诱导及维持力求平稳,维持正常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⑤手术中胸腹腔的各种冲洗液.输血输液以及吸入的气体加温应适度,避免医源性体温升高;

⑥一旦发生高热可用物理方法:

冰袋置于大血管处.头部冰帽降温以及75%乙醇擦浴等能有效的控制体温的升高。

人工低温;在全身麻醉下,或并用某些药物阻滞自主神经系统,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将病人体温降至预定范围,以降低组织代谢,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适应治疗上或手术上的需要。

44.低温在手术麻醉中的适应症有哪些?

(1)心血管手术;

(2)神经外科手术;

(3)其他:

①肝和肾的手术;②创伤大.出血多的手术;③控制高热;④脑复苏。

45.手术麻醉低温期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施行低温时,要避免御寒反应

②冰水浸浴时,末梢部位如耳部.趾.指要露出水面,防止冻伤,心前区避免直接用冰覆盖;

③体表复温时,复温用具内水温不宜超过45℃,以免烫伤。

复温后可出现反应性高热,可使用小剂量氯丙嗪和体表大血管处置冰袋以控制体温。

复温过程中因血管扩张,可致低血压和心律失常,要适当补充血容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