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255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docx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全部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教学班级:

高一(11、12)班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

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问题1:

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

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

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

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问题3:

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

(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观察下列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从1991~2003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3)金星汽车厂2003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4)2010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5)所有的正方形;

(6)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

(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8)银川九中2010年8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说明:

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

集合通常用大括号{}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问题:

(1)A={1,3},问3、5哪个是A的元素?

(2)A={所有素质好的人},能否表示为集合?

B={身材较高的人}呢?

(3)A={2,2,4},表示是否准确?

(4)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是否表示为同一集合?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确定性:

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

“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

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如A={2,4,8,16},则4A,8A,32A.(请学生填充)。

(2)互异性:

即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说明:

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因此,以后提到集合中的两个元素时,一定是指两个不同的元素.如:

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

1,-2,而不是

1,1,-2

(3)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N*或N+:

正整数集,N内排除0的集.

Z:

整数集

Q:

有理数集.

R:

全体实数的集合。

(III)课堂练习

1.课本P2、3中的思考题

2.补充练习:

(1)考察下列对象是否能形成一个集合?

1身材高大的人②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③直角坐标平面上纵横坐标相等的点④细长的矩形的全体

⑤比2大的几个数⑥的近似值的全体

⑦所有的小正数⑧所有的数学难题

(2)给出下面四个关系:

R,0.7Q,0{0},0N,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4个B.3个C.2个D.1个

(3)下面有四个命题:

①若-aΝ,则aΝ②若aΝ,bΝ,则a+b的最小值是2

③集合N中最小元素是1④x2+4=4x的解集可表示为{2,2}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0B.1C.2D.3

(IV)课时小结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V)课后作业

一、书面作业

1.教材P13,习题1.1A组第1题

2.由实数-a,a,,2,-5为元素组成的集合中,最多有几个元素?

分别为什么?

3.求集合{2a,a2+a}中元素应满足的条件?

4.若{t},求t的值.

二、预习作业

1.预习内容:

课本P4—P6

2.预习提纲: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

怎样表示,试举例说明.

(2)集合如何分类,依据是什么?

教学后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教学班级:

高一(11、12)班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

2.通过实例能使学生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教学难点:

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问题1:

集合元素的特征有哪些?

怎样理解,试举例说明.

问题2:

集合与元素关系是什么?

如何表示?

问题3:

常用的数集有哪些?

如何表示?

(II)引入问题

问题4:

在初中学正数和负数时,是如何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

如表示下列数中的正数4.8,-3,,-0.5,,+73,3.1

方法1:

 

方法2:

{4.8,,,+73,3.1}

问题5:

在初中学习不等式时,如何表示不等式x+3<6的解集?

(可表示为:

x<3)

(III)讲授新课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4中,方法1为图示法,方法2为列举法.

1.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里的方法.

说明:

(1)书写时,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

(2)一般不必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

(3)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仍按惯用的次序;

(4)在列出集合中所有元素不方便或不可能时,可以列出该集合的一部分元素,以提供某种规律,其余元素以省略号代替;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2)能被3整除而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3)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的集合;

(4)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5)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6)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问题6:

能否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

由此引出描述法。

2.描述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即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里的方法)。

表示形式:

A={x∣p},其中竖线前x叫做此集合的代表元素;p叫做元素x所具有的公共属性;A={x∣p}表示集合A是由所有具有性质P的那些元素x组成的,即若x具有性质p,则xA;若xA,则x具有性质p。

说明:

(1)有些集合的代表元素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表示;

(2)应防止集合表示中的一些错误。

如,把{(1,2)}表示成{1,2}或{x=1,y=2},{x∣1,2},用{实数集}或{全体实数}表示R。

(1)由适合x2-x-2>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抛物线y=x2上的点;

(4)抛物线y=x2上点的横坐标;

(5)抛物线y=x2上点的纵坐标;

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例3.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二、集合的分类

例4.观察下列三个集合的元素个数

1.{4.8,7.3,3.1,-9};2.{xR∣0

由此可以得到

集合的分类

三、文氏图

集合的表示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以外,还有文氏图法,叙述如下:

画一条封闭的曲线,用它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如图所示:

表示任意一个集合A表示{3,9,27}

说明:

边界用直线还是曲线,用实线还是虚线都无关紧要,只要封闭并把有关元素统统包含在里边就行,但不能理解成圈内每个点都是集合的元素.

(IV)课堂练习

1.课本P4思考题和P6思考题及练习题。

.

2.补充练习

a.方程组的解集用列举法表示为________;用描述法表示为.

b.{(x,y)∣x+y=6,x、y∈N}用列举法表示为.

c.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x∣x为不大于20的质数};

(2){100以下的,9与12的公倍数};

(3){(x,y)∣x+y=5,xy=6};

d.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并说明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3,5,7,9};

(2){偶数};

(3){(1,1),(2,4),(3,9),(4,16),…};

e.判断下列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或是空集?

(1){2,4,6,8,…};

(2){x∣1

(3){xZ∣-1

f.判断下列关系式是否正确?

(1)2Q;

(2)NR;(3)2{(2,1)}

(4)2{{2},{1}};(5)菱形{四边形与三角形};(6)2{y∣y=x2};

(V)课时小结

1.通过学习清楚表示集合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注意集合ø在解决问题时所起作用.

(VI)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

课本P13习题1.1A组题第2、3、4题。

2.预习作业:

(1)预习内容:

课本P6—P8;

(2)预习提纲:

a.集合A和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就能说明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b.一个集合A是另一个集合B的真子集,则其应满足条件是什么?

教学后记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共1课时)

教学时间:

2010年8月28日星期六

教学班级:

高一(11、12)班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理解“⊂≠”、“⊆”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方法:

讲、议结合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问题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

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集合的分类如何?

(Ⅱ)讲授新课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

(1)A={1,2,3},B={1,2,3,4,5}.

(2)A={x|x>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B={0}.

(5)A={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女生},B={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学生}。

通过观察就会发现,这五组集合中,集合A都是集合B的一部分,从而有:

1.子集

定义: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即若任意xA,有xB,则AB(或AB)。

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如果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就记作A⊈B(或B⊉A),即:

若存在xA,有xB,则A⊈B(或B⊉A)

说明:

AB与BA是同义的,而AB与BA是互逆的。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都有A。

例1.判断下列集合的关系.

(1)N_____Z;

(2)N_____Q;(3)R_____Z;(4)R_____Q;

(5)A={x|(x-1)2=0},B={y|y2-3y+2=0};

(6)A={1,3},B={x|x2-3x+2=0};

(7)A={-1,1},B={x|x2-1=0};

(8)A={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B={x|x是等腰三角形}。

问题3:

观察(7)和(8),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有何关系?

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完全相同,从而有:

2.集合相等

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即AB),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即BA),则称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如:

A={x|x=2m+1,mZ},B={x|x=2n-1,nZ},此时有A=B。

问题4:

(1)集合A是否是其本身的子集?

(由定义可知,是)

(2)除去与A本身外,集合A的其它子集与集合A的关系如何?

(包含于A,但不等于A)

3.真子集:

由“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可有如下结论:

(1)AA(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

(2)若AB,而且AB(即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中),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subset),记作A⊂≠B。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对于集合A,B,C,若A⊆B,B⊆C,即可得出A⊆C;对A⊂≠B,B⊂≠C,同样有A⊂≠C,即:

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4.证明集合相等的方法:

(1)证明集合A,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具体数据)

(2)分别证明AB和BA即可。

(抽象情况)

对于集合A,B,若AB而且BA,则A=B。

(III)例题分析:

例2.判断下列两组集合是否相等?

(1)A={x|y=x+1}与B={y|y=x+1};

(2)A={自然数}与B={正整数}

例3.(教材P8例3)写出{a,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4.解不等式x-3>2,并把结果用集合表示。

结论:

一般地,一个集合元素若为n个,则其子集数为2n个,其真子集数为2n-1个,特别地,空集的子集个数为1,真子集个数为0。

(IV)课堂练习

1.课本P8,练习1、2、3;

2.设A={0,1},B={x|xA},问A与B什么关系?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NZQR;

(2)AA;

(3){圆内接梯形}{等腰梯形};(4)NZ;

(5){};(6){}

4.有三个元素的集合A,B,已知A={2,x,y},B={2x,2,2y},且A=B,求x,y的值。

(V)课时小结

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为真子集;

注意:

子集并不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因为: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空集中不含任何元素;“A是A的子集”,但A中含有A的全部元素,而不是部分元素)。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注意区别“包含于”,“包含”,“真包含”,“不包含”;

4.注意区别“”与“”的不同涵义。

(与{}的关系)

(VI)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

(1)课本P13,习题1.1A组题第5、6题。

(2)用图示法表示

(1)AB

(2)A⊈B

2.预习作业

(1)预习内容:

课本P9—P12

(2)预习提纲:

(1)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求法。

(2)求一个集合的补集应具备条件是什么?

(3)能正确表示一个集合的补集。

.

教学后记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共1课时)

教学时间:

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教学班级:

高一(11、12)班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4.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树立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

交集与并集概念、补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交集与并集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了解,补集的有关运算

教学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问题1:

(1)分别说明A与A=B的意义;

(2)说出集合{1,2,3}的子集、真子集个数及表示;

(II)讲授新课

问题2:

观察下面五个图(投影1),它们与集合A,集合B有什么关系?

图1—5

(1)给出了两个集合A、B;

(2)阴影部分是A与B公共部分;

图(3)阴影部分是由A、B组成;

图(4)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图(5)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

指出:

(2)阴影部分叫集合A与B的交集;图(3)阴影部分叫集合A与B的并集.由此可有: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unionset),即A与B的所有部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如上述图(3)中的阴影部分。

2.交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set),即A与B的公共部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如上述图

(2)中的阴影部分。

3.一些特殊结论

由图1—5(4)有:

若A,则A∩B=A;

由图1—5(5)有:

若B,则AB=A;

特别地,若A,B两集合中,B=,,则A∩=,A=A。

4.例题解析(师生共同活动)

例1.设A={x|x>-2},B={x|x<3},求A∩B。

[涉及不等式有关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即运用数轴是最佳方案](图1—6)

解:

在数轴上作出A、B对应部分如图A∩B={x|x>-2}

∩{x|x<3}={x|-2

例2.设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直角三角形},求A∩B。

[此题运用文氏图,其公共部分即为A∩B].(图1---7)

解:

A∩B={x|x是等腰三角形}∩{x|x是直角三角形}

={x|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3.设A={4,5,6,8},B={3,5,7,8},求A∪B。

[运用文氏图解答该题](图1----8)

解:

A={4,5,6,8},B={3,5,7,8},则A∪B={4,5,6,8}∪{3,5,7,8}={3,4,5,6,7,8}。

例4.设A={x|x是锐角三角形},B={x|x是钝角三角形},求A∪B。

解:

A∪B={x|x是锐角三角形}∪{x|x是钝角三角形}={x|x是斜三角形}。

例5.设A={x|-1

[利用数轴,将A、B分别表示出来,则阴影部分即为所求](图1—9)

解:

A∪B={x|-1

例6.教材P11例7。

问题3:

请看下例

A={班上所有参加足球队同学}

B={班上没有参加足球队同学}

S={全班同学}

那么S、A、B三集合关系如何.

分析:

(借助于文氏图)集合B就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则有

5.全集

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要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全部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werseset),记作U。

如:

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就可以把实数集看作全集U,那么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就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6.补集(余集)

一般地,设U是一个集合,A是U的一个子集(即A⊆S),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U中集合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CUA,即CUA={x|x∈U,且x∉A}

图1—3阴影部分即表示A在U中补集CUA。

7.举例说明

例7、例8见教材P12例8、例9。

补充例题:

解答下列各题:

(1)若S={2,3,4},A={4,3},则CSA={2};

(2)若S={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则CSB={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3)若S={1,2,4,8},A=ø,则CSA=S;

(4)若U={1,3,a2+2a+1},A={1,3},CUA={5},则a=-1;

(5)已知A={0,2,4},CUA={-1,1},CUB={-1,0,2},求B={1,4};

(6)设全集U={2,3,m2+2m-3},A={|m+1|,2},CUA={5},求m的值;(m=-4或m=2)

(7)已知全集U={1,2,3,4},A={x|x2-5x+m=0,x∈U},求CUA、m;(答案:

CUA={2,3},m=4;CUA={1,4},m=6)

(8).已知全集U=R,集合A={x|0

5},求CUA,CU(CUA)。

(III)课堂练习:

(1)课本P12练习1—5;

(2)补充练习:

1.已知M={1},N={1,2},设A={(x,y)|x∈M,y∈N},B={(x,y)|x∈N,y∈M},求A∩B,A∪B。

[A∩B={(1,1)},A∪B={(1,1),(1,2),(2,1)}]

2.已知集合M{4,7,8},且M中至多有一个偶数,则这样的集合共有();

A3个B4个C6个D5个

3.设集合A={-1,1},B={x|x2-2ax+b=0},若B,且B,求a,b的值。

(IV)课时小结

1.在并交问题求解过程中,充分利用数轴、文恩图。

2.能熟练求解一个给定集合的补集;

3.注重一些特殊结论在以后解题中应用。

(如:

CU(CUA)=A)

(V)作业

1.书面作业

课本P14,习题1.1A组题第7~12题。

2.复习作业:

课本P14,习题1.1B组题及后面的“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教学后记

注:

根据配套练习上一节习题课。

(2010年8月31日星期二)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共两课时)

教学时间: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教学班级:

高一(11、12)班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2.了解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重点:

函数概念和函数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法和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Ⅰ)引入问题

问题1初中我们学过哪些函数?

(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问题2初中所学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