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185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

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

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物质分类的方法。

难点

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

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 白色:

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

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

氯气

        紫黑色:

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 固态:

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

硫酸、醋酸

         气态:

氧气、氯气

提问:

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

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

   ――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

物质的分类

*注:

⑴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

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

),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物质分类。

难点

物质分类。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制订表格。

 

未知物质的特性

1

2

3

4

5

6

7

状态

颜色

气味

溶解性

加热熔化

……

 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

2、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加热后是否熔化?

加热是否变色?

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

(二)新课教学

1、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

2、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

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

思考有何不同?

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金属          非金属

  金属光泽,大都银白      有多种颜色

  具有延展性          没有延展性

  可锻             不具有可锻性

  硬度通常较大         硬度不一致

是良好的导电体        一般不可以导电

是良好的导热体        导热性能差

密度高            密度低

熔点高            熔点低

提问:

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

考虑采用上述金属的特征。

金属的特性与用途:

人们通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的独特性质,来选择使用金属。

(三)教学反思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板书设计

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3、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

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

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

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

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P2O5→H3PO4

2、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

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2――      Cu+O2――      Mg+O2――

小结: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

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1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2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3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练习:

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硫磺,氧气,二氧化碳,铁粉,蒸馏水,试管,烧杯,燃烧匙,火柴等。

板书设计

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教学反思

(一)引入新课

提问:

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二)新课教学

讲授:

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

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

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2: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1、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2、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3、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演示3:

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H2+CuO――

小结:

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53第二题。

2、作业本第2节第二部分。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幻灯,、挂图

板书设计

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二、四条横线

三、四条斜线

四、两条折线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Ca(HCO3)2――

演示:

蛋壳的变化

1、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

2、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3、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

解释原因。

(二)新课教学

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

1、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碱+盐→新碱+新盐          (各举例)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酸+盐→新酸+新盐          (各举例)

2、四条横线:

 *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碱+酸→盐+水

 *盐+盐→新盐+新盐

3、四条斜线: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酸+盐→新酸+新盐

4、两条折线: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金属+盐

讨论:

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53第三、四题。

2、作业本第2节第三部分。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4课时

课题

2.3常见的材料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2、技能领域:

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

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