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841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 共情 同成长》.docx

中学家长会汇报材料《认知共情同成长》

家校教育汇报材料《认知共情同成长》

讲座提纲

第一部分、认知角色,家庭家长职责明;

第二部分、共情孩子,规律规范习惯成;

第三部分、成功儿女,素质教育家校行。

第一部分、认知角色,家庭家长职责明;

一、你是合格家长吗?

测试:

1、你对孩子了解多少?

2、你的孩子是否认为你尊重他?

你是否给孩子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3、在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我给他安慰疏导了吗?

4、你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并帮助他建立自信心了吗?

5、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你在他的身边吗?

6、你有意识地去启发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了吗?

7、你注意到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了吗?

8、你坦然和孩子谈过性的问题了吗?

9、你在要求孩子学习优秀的同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辅导吗?

10、你和爱人在培养孩子方面有共同的目标吗?

11、你能从容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并懂得如何保护孩子的隐私吗?

12、如果孩子一味追求名牌或沉溺于网络中,你能正确处理吗?

13、如果你错怪了孩子,你能当面向孩子承认错误并道歉码?

14、你能妥当的接待孩子的朋友吗?

14、你能让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务并让他参与家庭的重要决定吗?

16、你能督促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合理饮食吗?

17、你会在恰当的时间和场合教给孩子一些安全防护的知识吗?

18、你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独立吗?

二、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1、家庭—孩子无法选择的命运

案例:

一位小朋友问老师:

“什么叫发现”?

老师回答说:

“已经存在的东西被找到了,叫发现”。

小朋友继续问:

“那什么叫发明呢?

老师说:

“原来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了叫发明。

“哈——”小朋友禁不住笑出声来。

老师问:

“你笑什么?

小朋友说:

“我懂了。

老师让学生造句,小朋友造了二个句子:

第一句:

“我爸爸发现了我妈妈”第二句:

“我爸爸和我妈妈发明了我。

2、家庭,决定孩子人生的第一环境。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

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

诚实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真理。

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三、明确父母职责任务

1、父母职责

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是“从小”二是“时长”三是“亲密”

卢梭谈父母职责:

“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

“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

“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

卢梭曾设想:

“儿童在能阅读时就看有关本国知识的书籍;10岁时熟悉国家的物产;12岁时熟知一切省区、道路和城市;15岁时学习本国的历史知识;16岁时学习一切法规;20岁时就是一个良好的国家公民。

2、家长任务

社会特质

社会的特征与之匹配的能力

开放社会交往的能力

充满竞争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经济高度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

充满生机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责任心”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

第五个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

第六个精神软件是“好习惯”

第二部分、共情孩子,规律规范习惯成;

一、共情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心理生理特点。

案例:

《学生考试作弊被批评后报警》

考外语时,学生于涛传纸条被老师当场抓获,下课后不想交卷,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于涛双手叉腰:

“喊我来干嘛,要处分我吗?

”老师说“要把你的情况了解清楚,你也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能有什么错误?

你去法院起诉我,我犯了什么罪?

”“传纸条之前你弯腰干什么?

”“我什么没有拿,也没有弯腰”年级主任过来了“你跟老师说话什么态度?

”他拔腿就跑,“不要让他跑了“,并打电话到传达室,传达室关门,于涛跑不出去,老师拉他回来,他拼命挣脱,到电话亭报警“老师非法拘谨我,老师恐吓我”。

5分钟警察到校。

了解情况,他说“考试结束后他们喊我到办公室非法拘谨我,他们这么多人追我恐吓我,我身心受到伤害,警察叔叔给我做主啊!

警察详细了解了情况得出结论:

1、你考试作弊,老师有权处理你。

2、老师喊你到办公室,是老师的权力,不属于非法拘谨。

3、老师追你是关心你,跑了怕你出事,不是恐吓你。

这件事仍然由学校处理。

于涛大吵大闹。

他母亲来了,问清情况,立即让他给老师道歉,于涛坚决不答应,并和其母大吵,气急败坏地又跑了,于母大哭。

问题学生,必有问题家长。

问题家长或者本身有不讲理的习惯,或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

第一、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问题的家庭关系模式。

家长是这种有问题家庭关系的建立者和维护者。

第二、家长(老师)是问题关系改善的核心,想要孩子很好成长,家长(教师)在家庭(师生)关系中起杠杆作用。

第三、与问题学生相联系的家长(教师),对此往往缺乏必要的自我感知。

(一)青春期心理生理特征

1、生理变化。

人的发展经历八个生命分期

产前期(胎儿期)(怀孕到出生)

婴儿期(和学步儿期)(0~3岁)

幼儿期(儿童早期)(3~6岁)

童年期(7~12岁)

青春期(11、12—1516岁)

青年期(成年初期)(17、18—35岁)

中年期(成年中期)(35、40—60岁)

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以后)

其中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的矛盾

主要生理变化有三个:

(1)身体外形的巨大变化:

(2)内脏器官功能的健全(3)性的萌动与成熟:

2、心理特点

(1)、成人感。

(2)、独立性(3)、闭锁性(4)、批判性。

3、青春期的人际变化。

人际关系上:

第一条,纵向上看,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松懈。

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别人侵犯他的空间,不愿意成人试图闯入她的空间。

对成人有一种预防心态。

第二条,喜欢和同龄人交往。

这时希望和同龄人交往。

男孩有几个哥们,女孩子有几个女朋友,是他们高兴的事情。

关于早恋的调查

问题1:

“我就觉得他(她)好”的比例41.8%,把异性吸引等同于爱情。

随异性交往圈子的扩大,对异性的神秘感消失了,“爱情”即宣告结束问题

2:

“他(她)特别理解我,与他(她)在一起特开心”选择比例占到37.5%

3:

“逃避现实中的心理压力”选择比例占16%

4:

恋爱是“为了表明自己长大了,可以摆脱大人控制”者,占11%。

5、吸引力或自信”者,占7%“你看某某多漂亮,可被我追上了!

6、选择恋爱是为了“寻求刺激”者占4.6%

7:

选择恋爱是为了“寻找终身伴侣,为将来与他(她)结婚”者,仅占2%。

人生中有四种体验:

一是鼓励性体验,二是被迫性体验:

三是绝对不能体验的四是保护和限制性的体验。

异性交往,取长补短:

性格互补、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情感交流互补;个性充分发展;互相激励。

4、青春期的自我保护。

(二)、共情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

1、走进心灵要明确初中生的心理规律,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特点

(1)初中一年级——中学生活的“适应期”

(2)初中二年级——中学生活的“关键期”

(3)初中三年级——人生道路的“选择期”

2、共情必须了解自己,明确家庭教育现状:

(1)明确家庭经验现状。

1、不出问题不着急,等孩子出了严重问题才着急;

2、没有办法。

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

3、平时宠,突破心理底线,忘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不会沟通,沟通的质量决定生活得质量。

(2)、做建设者不做批评家。

1、合格家长有两条检验标准:

第一条就是孩子坏事敢不敢告诉你,能告诉你说明你这第一步合格了,至少没骗你;第二步就是告诉你了,你能不能帮他解决。

(3)、学会和孩子说话。

1、你会说话,孩子就会听话。

一般说来,我们的家长往往是瞪眼、责骂、开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体地来完成一次交流。

我们的家长

更多的是只关心自己说了什么,

甚少关心孩子听了什么,

甚少关注孩子的想法。

如果父母说的话没有道理,孩子不爱听!

如果父母说的话不是时候,孩子也不会爱听!

如果父母说的话态度不当,孩子也不爱听!

但最要命的是,不管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只要孩子不喜欢听,就是废话,就是错话。

2、说话的艺术

第一个步骤就叫包扎伤口,包扎伤口里面包含处理情绪,最重要的就是处理情绪、接纳情绪、疏理情绪。

第二步才是疏理问题,这个时候有可能会对峙,但是对峙技术就比较难把握一点,就是初学者我们不敢让他们做,因为对峙不好就是吵架第三个步骤,问题疏理清楚他认账了,他也知道自己还有一些需要提升的东西,不是认错是需要提升的东西,能感悟到一些东西的时候,这个时候要找方法了,第三步才叫方法。

1、常说孩子越大越不好带,这说有孩子越来越独立了,是家长该学习提升自己了。

2、经常比,拿自己的孩子中别人比,应该比比家长,自己去努力提升。

3、苦于孩子不主动学习。

孩子天生是爱学习的,后来被父母打击得不爱学了。

物质目标不堪一击,强大的内动力是永远的精神追求。

家长不要做批评家,要做建设者。

帮助子找到自信,找到目标,家长心态要好,不要牢骚满腹,整天挑别人毛病。

培养孩子积极心态,自己要有积极的心态,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没被唤醒的孩子。

作家长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产品(孩子)。

1.孩子不听话,首先是因为您的话与交流的方式不得当。

2.不听话的根本原因是对孩子缺乏尊重,话还未出,耳却已闭。

3.说的话有多少威信,建立在家长对孩子有多大程度的尊重上。

4.说的话有多少效果取决于家长与孩子对话的方式。

3、在细节中铸造孩子性格。

(1)、让孩子在处理纠纷中学会交往告诉孩子:

“我们不可以欺负别人,但是别人欺负我们时,要保护自己。

你可以尽量躲开,也可以与人理论或告诉老师,甚至可以还手抵抗。

否则,你会受伤,会痛,

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基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是学习、模仿而来。

有些父母经常相互或对孩子拳脚相加。

这种行为对孩子起了示范作用。

有些武打影视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

二是错误的认识。

如果某次孩子无意中使用武力达到了某种目的,他就会错误地把成功归结为攻击行为,以后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是为引起他人注意。

孩子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常被成人忽视,往往会通过打人、闹事来渲泄不满,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

(2)、当危险来到他身边

一是认知水平不足而面临的危险;二是技能不够而面临的危险;三是生活环境中的客观危险;四是需要特别防范的人为危险。

教给孩子识别和抵御危险,大概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什么是危险。

其次要让孩子理解它们为什么危险第三要让孩子学会应对危险的办法

4、走进心灵要学会反思:

(1)竞争的激烈化使得更多的父母为了生计而奔波

事业的成功往往以牺牲孩子的教育和前途为代价

小时候不管长大了想关却管不了

需要老师管的学生家长基本不管

家长不管的孩子老师管得再多也白搭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家长教育到位可以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2)新时期使得教育越来越复杂

工业社会追求物质文明导致物质至上、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强调经济发展导致金钱至上、拜金主义

社会转型、道德失范正导向享乐主义、消费主义

竞争的激烈化低龄化正导向不择手段、英雄主义

人口控制独生子女使得孩子娇生惯养、个人主义

产业结构调整人才过剩导致分数至上、实用主义

追求个性化生活的离婚导致自私自利、杯水主义

否定传统格调低俗恶搞证明精神空虚、虚无主义

男不谦谦君子女不贤良淑德不男不女、中性主义

程序化流水线教学使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主义

(3)家长不学习,无以适应了解孩子及其所处的环境

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做家长!

为人父母之后,家长便成了第二职业,一个涉及到优生学、遗传学、生理学、卫生学、护理学、营养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职业

父母—一个没有退休的职业

绝大多数人未经培训就糊里糊涂地上岗了

其教育子女的方法一般是当年父母教育的模仿或反叛,或他人书本的验证或摸着石头过河

时过境迁,转型社会时期的父母有诸多新问题

时代呼唤班主任与家长结伴而行!

家长没有上岗证;家长感到成功的几率少。

主要问题:

家长和孩子有代沟,不沟通。

如《教育时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是《半数学生不喜欢家长》文章写道:

“日前,常州市妇联对有读书孩子的700户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抽样调查。

调查的结果发现:

54.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的竟是‘家长’。

而对‘你所关心的家庭大事是什么’这个问题,90%的家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子女教育’。

为什么,我们最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孩子对家长不满呢?

(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4)一位台湾教育专家总结

孩子变笨的十个高招是:

过分苛刻,处处干涉,追求完美,看重高分,父母不和,不准发问,事事代劳,限制游戏,鼓励听话,拔苗助长。

(5)孩子为什么不予家长交流?

其一,与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正确。

其二,传统观念限制了与孩子正确的交流

表现就是家长不会正着说话,许多想表达的好意非要反着说出来,比如:

“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动学习了?

”“你还能考90分?

”“99,你怎么就不能拿个100分呢?

”“上课不说话能憋死你呀?

”“给班里做好事管什么呀,多考几分比什么都强!

”“这回有点进步,可别骄傲啊!

”……太多了,不胜枚举。

但在脱口而出时却浑然不觉。

其实还是内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作怪。

上述两点是造成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6)、建议家长学习四问--自问自知

(7)有多少批评可以不要?

中国家长都信奉“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的传统家教理念。

我们敏锐地、犀利地看着孩子身上的每一点瑕疵,随时随地都想加以批评。

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太多了(这是与赞扬、表扬相比较而言的)!

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批评都是没有必要的。

有50%的批评属于絮叨。

就是“习惯性批评”。

批评孩子的话,翻过来、掉过去,总是那么几句车轱辘话,没什么新鲜的。

家长多说一遍,孩子多一分反感。

对于这样的批评,我建议“压缩”成一个月,至多一个星期说一次为好。

有30%的批评属于抱怨。

就是孩子没有完全做好,但不是故意没有做好,比如考试没有得满分,钢琴比赛没有得名次,家钥匙弄丢了,等等。

我们不满意,有怨气,于是就开批。

在这种情况里面,孩子的过失中往往有家长的责任,抱怨孩子是不公平的。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该做的,是实际地帮助孩子,为孩子做点什么,而不是一味抱怨。

有10%的批评属于迁怒。

家长工作不顺利,在单位受了点气,跟爱人闹了矛盾,等等,就找个什么理由,把孩子当做“出气筒”,用批评孩子发泄怒气。

有5%的批评属于“敲打”。

就是“警告性批评”。

本来孩子做得不错,应该受表扬,但家长为了不使孩子骄傲自满,便“正话反说”,给孩子一番不应有的批评。

还有3%的批评,实属莫名其妙。

去掉上述98%的批评,只剩下2%的批评是合理的、有教育意义的。

换句话说,在我们平时批评孩子的100句话里,有98句是可以免开尊口的。

如果真能那样,孩子就幸福啦!

(8)谨防爱的八大误区:

(1)过分溺爱:

对孩子关怀备至,始终牵手不放,唯恐孩子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罪,培养出来的是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软弱无能的孩子。

(2)功利性的爱:

家长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一心让孩子鹤立鸡群,结果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其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学龄前开始教孩子课本知识。

(3)补偿式的爱:

忽视孩子客观实际,将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愿望下赌注似的无限寄托于下一代身上。

(4)聚焦式的爱:

比方说现在三口之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大人盯着孩子管,盯着孩子不放,我们美其名曰叫重视孩子教育,却压制了孩子的独立、禁锢了孩子的成长、扭曲了孩子的人格。

(5)情绪化的爱:

家长没有稳定的情绪和性格,对孩子忽冷忽热、忽远忽近,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往往变化不定、喜怒无常。

(6)强加的爱:

也叫价值观套用。

将自己认为的所谓经验和智慧强加于孩子身上,用家规祖训式的遗传法宝给孩子套上思维和行动的条条框框,结果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优柔寡断。

(7)无原则的爱:

执拗地抱着“树大自直”式的观念,对孩子的人生成长不加科学引导和细心教化,表面看上去是民主自由,实际上却是放任自流。

(8)贪婪的爱: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孩子得98分希望得100,得100希望得双百,得双百又希望永远保持住,使孩子不堪重负,度日如年,最终导致强烈厌学、甚至悲观

(9)3、心理专家列出十句“安慰禁用语”

(1)、我们对你要求不高,你自己好好考试就行了。

(2)、这几天你什么事都不用管,只管专心考试。

(3)、赶紧睡觉,好好休息才能好好考试。

(4)、这是专门给你买的营养液,喝了对你考试有帮助。

(5)、复习得怎么样了?

有把握没有?

(6)、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紧张,我们在外面等你的好消息!

(7)、今天发挥得怎样?

考得好不好?

有把握没有?

(8)、这道题都不会,怎么参加高考?

(9)、考好了就改变你的人生,加油!

(10)、高考考不好,以后找工作可难啊!

1、好的家庭教育六招: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第一步是倾听,第二步是理解,第三步是建议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是意志品德胸襟抱负化出来的。

(10)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把自己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合成一片;

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言行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求;

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体会孩子的感受;

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者他达不到的要求;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如:

妈妈,你要不要买菜?

真正目的是和妈妈一起去买菜。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上的语气讲话。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11)、优秀父母的十要十不要:

十要:

注重身教与言教,做子女的榜样;

接纳、尊敬孩子的意见,并常与孩子沟通;

给子女适当的独立和磨练的机会;

信任子女而且有幽默感;

对子女适时表现权威与关怀的教养态度;

态度委婉、不唠叨、不长舌;

能随时自我成长,跟上时代步伐;

了解子女的各种需求,并对其行为做客观判断;

常和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教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及负责态度

十不要:

不重男轻女或偏爱家长某一个孩子;

不溺爱子女,或一味的只想以金钱取代亲情;

不因为自己是父母就认为凡事都是自己的对;

不吸烟、不打牌、少喝酒、少应酬。

孩子犯错时不大声责骂或打人;

不把婚姻纠纷带入家庭以致破坏家庭的和谐;

不把工作的不满情绪迁怒到子女的身上;

不要一天到晚只叫孩子念书,让他们有机会学做家务;

随时注意仪容,不要给别人邋遢的感觉;管教子女时不要老是翻旧账来数落孩子的不是。

三、共情必须成为孩子的榜样。

1、家长是工作中的优秀者

2、家长是家庭的示范者

3、家长是孝心爱心的指导者

4、家长是学习的带动者

第三部分、成功儿女,素质教育家校行。

1、了解学校运作和教学现状,

2、参加学校活动。

3、当好一名新学生,上好家庭教育课。

结束语:

《儿童不能等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