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718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掌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的历史。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与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本章难点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生命力。

让学生了解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保持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时间]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了现实社会制度的历史进程

-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经过了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出版了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乌托帮》。

书中莫尔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画卷。

这里以公有制为基础,人人从事劳动、按需分配产品。

1602年,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写下了著名的《太阳城》,控诉了私有制的罪恶,认为贫穷和财富是一切丑行的祸根,他设计了一种制度,人人参加劳动,共享劳动成果,没有私有财产。

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预定这一制度必然灭亡,他们为未来社会设计了蓝图,提出废除国家的思想,主张建立合作公社,所有财产均属公有,没有阶级、剥削和城乡差别。

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萌芽。

但他们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按照其构想的社会实践不可避免地归于失败。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1847年6月,马、恩创立了第一个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2月发表了著名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864年9月,第一国际在英国伦敦成立,在18个国家建立了党的支部,拥有会员40万人,1871年3月,在第一国际指导下,法国巴黎工人发起武装起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新型国家政权——巴黎公社。

开始了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下,第二国际法国巴黎成立,在22个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理想逐渐深入人心。

(二)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革命实践,把科学理论推进到新的高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使国家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现实,开创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

1919年第三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在全世界30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组织。

20世纪40年代,借助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的帮助,东欧一批国家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此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已有200多个,党员达到9000多万。

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和新时代的开始,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产生了与资本主义抗衡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在社会主义影响下,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先后有100多个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缩小了资本主义统治地盘,形成了数量众多、力量强大的第三世界,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三)社会主义创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国家落后面貌。

比如苏联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82%,工业产量占世界的2.7%。

但经过三个五年计划15年时间就走完了美国用50年,英国用100年走过的历程。

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2位,80年代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一流强国。

1985年,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占世界总额的1/3,人均收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政治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抗衡战争的主要力量,有效地遏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进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迫使国际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某些改良,使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有所缓解并获得新的发展生机,从而从总体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展示了社会主义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落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摧毁不了殖民统治的锁链;没有社会主义,就不可能遏制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一句话,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世界的今天。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

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其内在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还难以充分显示出来。

资本主义制度从形成到确立,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剥削和掠夺中,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运行经验。

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确立,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仅仅只有8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也不过40~50年,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还来不及发育健全,还处在幼年阶段,难以充分展示出它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必然出现各种失误和挫折,这是客观的规律。

(一)社会主义国家原来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善落后面貌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

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普遍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这是不可逾越又是充满风险的阶段,难免地遇到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

它既要百倍努力大力发展生产力,超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增加同资本主义抗衡的力量,又要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中防止颠覆和推翻,其挑战和难度十分巨大。

同时,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

因此,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一个长期探索和试验的过程,完全不犯错误、不受挫折是不可能的。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要遇到剥削阶级的全力反抗。

就资本主义而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与反复辟150多年的斗争,才使资本主义政权稳定下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经过了三次重大反复,用了86年时间才稳定政权、巩固局面。

而社会主义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制度的社会,必然引起剥削阶级的仇视和反抗。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时间短暂,基础薄弱,在两种制度共存的竞争格局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曲折是难免的。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工作,特别在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起点低、发展时间短、外部竞争大和探索失误多的情况下,如果忽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宣传,就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稳定,使社会主义遭受挫折。

可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

(三)如何看待苏东演变是当前人们普遍的深层次思想问题。

社会主义暂时处于低潮,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外,还有其特殊原因。

首先,长期固守扭曲和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缓慢。

十月革命后,苏联逐步建立起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和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政治体制。

一是实行求公求纯的所有制形式,对全社会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加速了农业的集体化,限制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反对同资本主义世界进行经济交流,过早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国情。

二是实行高度集权的国家计划,用指令性计划来调控经济,调配资源,用行政手段来组织和发展生产。

三是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和粗放型发展战略,市场商品短缺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更严重的是苏联把这种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窒息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活力,经济与人民生活提高不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大,造成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

其次,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出现重大问题,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苏东演变是从党演变开始的。

苏共在党建上创造过许多经验,取得过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突出问题:

一是教条主义盛行,不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而是对马列主义断章取义、照搬照套。

二是个人专权盛行,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党内民主遭到践踏,监督机制名存实亡。

三是特权腐败盛行,干部人事制度搞终身制,生活上实行特供制,助长任人唯亲和裙带之风,丧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第三,改革偏离了正确方向,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

苏共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搞“民主化、公开性、多无化”,使改革出现了偏向和失控。

首先在政治上搞民主化和自由主义,引进西方政治模式,造成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泛滥,还对持不同政见者采取同情、支持和和纵容的态度,导致迅速向西方多党制演变。

其次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多元化,背离马克思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再次,在历史领域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人民群众难辩真相,失望后离党而去,为反对党夺权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是社会主义的特定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但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模式是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四面包围之中的形势下,经过自己探索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模式。

应当承认它在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其形成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积极的一面,而这种模式适应了当年苏联的特殊环境,在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及打败希特勒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赢得了声望。

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由于对马列主义作了教条主义的理解和主观片面性,加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验不足,这一模式在建立之时就存在着严重缺陷。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形成的体制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而且越来越僵化,在整体上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

因此苏东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其特定模式的失败。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也并非一帆风顺,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失误,“大跃进”、“共产风”、“文化大革命”等深刻教训我们要认真总结和记取。

在众多经验教训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充分体现出来,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就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在政治制度方面,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在文化方面,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具体体制和进行机制。

社会主义制度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完善需要漫长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需要与时俱进,除旧布新,而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当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需要正确驾驭和把握,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改革那些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具体体制来兴利除弊,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光明的前途,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9-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9.8%,是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工业产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GDP超过9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14.7倍,城乡居民存款突破7万亿元,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四是社会取得了全面进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风廉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切,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使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和历史规律的高度,从客观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具有其他剥削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它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其次,它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保证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了劳动人民内部和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保证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再次,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社会主义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二)社会主义虽然暂时处于低潮,但人们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止过。

1992年,90多个共产党代表团在平壤开会,发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平壤宣言》,有221个政党在宣言上签字。

1990年以来,拉美左派党和组织,邀请亚、欧、非、北美一些国家政党每年进行一次年会,即“圣保罗论坛”,已形成制度。

2000年12月,俄罗斯为该国“20世纪人物”提名时,列宁位列第一,斯大林次之。

目前,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呈现回升发展状态,如印共产党由46.5万增加到63万,巴西由9万人发展到18万人,俄共在国家杜马选举中占1/3席位。

东欧的一些左翼政党在选举中获胜而组织政府,政权失而复得。

而中国则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推动力。

越南、古巴实行“革新”,经济发展迅速成效显著,朝鲜向中国学习,创办特区、深化改革。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表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的科学性和感召力。

说明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真理的深刻认同。

当然,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变为现实,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

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社会主义遇到了暂时挫折,就对其悲观失望从而动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50年多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曾经多次经历过低潮阶段,每次都出现革命斗争沉寂、反动势力猖獗局面,每次都有人抛弃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立场,但每次也会有共产党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顽强奋斗,使社会主义新进入高潮。

历史的发展的曲线往往会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延伸,国家出现的暂时性历史曲折教育了人们,使人们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再次崛起和健康发展积蓄了力量,创造了条件。

历史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汹涌澎湃的大潮会冲破一切旋涡和逆流的阻挡,奔腾不息。

社会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辉煌的胜利。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概括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邓小平为什么一再提出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搞清楚。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围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所以再三强调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是因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在于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小平之所以不断提出和反复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鉴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0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出现过许多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这说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邓小平一再提出和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直接原因。

第二,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巨大辉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却完全解体了,苏联、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蜕变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历史悲剧?

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

其中有些国家向往社会主义,想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平等、公正的新社会。

但实践的结果,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实现理想的目标,反而造成经济的极大困难。

因此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也在于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二)长期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的原因。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已经有搞清楚的方面,又有没有搞清楚的方面。

例如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等一般原则,我们过去是清楚的,而且没有动摇过。

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等问题上,过去没搞清楚,从而使我们吃了苦头。

为什么我们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因此当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以后,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去加以检验,并在实践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第二,我们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社会主义观念。

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一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后来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模仿,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虽有过历史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我们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但一直没有解决好,也就是说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

第三,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例如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纯粹的按劳分配;认为“大体平均,略有差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因此只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不反对平均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等。

因此要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清除掉附加到社会主义身上的种种错误观念,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

(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提供正确的理论和策略。

因此,他们是在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点上来揭示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的。

他们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个人消费品方面,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相对立,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消亡;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列宁仅提出社会主义最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强调创造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片面化、教条化、绝对化,因而限制和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积极探索和正确认识。

(二)我国从建国到70年代末,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

但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破坏,长期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提高不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获得充分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改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但是,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这里,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同时提出了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密切相关的两条社会主义原则。

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邓小平更加鲜明地、突出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概括:

这两大原则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86年底,邓小平说:

“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

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

这就叫社会主义。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与此同时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严重困扰着改革的深入。

现实迫切要求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一方面在理论上驳斥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又强调: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命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一)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从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是从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的。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抽象空洞地谈论社会主义原则的倾向。

邓小平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要达到的实际目标放在第一位来谈论社会主义。

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讲社会主义就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这两大实际目标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

在改革初步展开时,他又把这两大实际目标概括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在改革深入之时,他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并且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的角度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这五个目标又可以一分为二,前两条——解放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