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362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11(1102-1200021B-011)>课程文档>电子讲稿>第六章

第六章

第六章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

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⑵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

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天才的描绘;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

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找不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的、实践的品格: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

他们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巾,完成厂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社会科学的三大理论),吸收科学前沿的成果(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列宁指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运行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绝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而是更重要更困难的革命任务的开始。

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陛,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这是因为: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③,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它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

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镇压之下,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革命任务,就不得不经过暴力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曾经认为英、美有可能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在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时,也曾经认为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论——马克思恩格斯最初设想。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分析了当时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具体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

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前后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

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列宁对马恩思想的发展

19世纪未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新情况,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慧,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

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事实证明: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同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一个时期:

⑴、进一步巩幽苏维埃政权时期

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1918年3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从而获得了不到半年的极为短暂的喘息时机。

列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

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l生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

⑵、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鼠、仇视和反抗。

从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围内战争。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1918年夏天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种临时性政策。

⑶、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

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在此形势下,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同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增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上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列宁“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

1933年斯大林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时说:

由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了70%,所以,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个工业国;由于消灭了工商业部门中的资本主义成分j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工业中的唯一形式;由于击溃了富农阶级,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也成为农业中的稳固的经济基础;集体农庄制度消灭了农村中的贫困现象,消灭了失业现象,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的。

一切部门都取得了胜利,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

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苏联模式的利弊: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幽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I生。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嗣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社会主义的兴起,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缩小了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

在20世纪发展中发生的曲折:

80年代术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

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

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不复存在以后,对少数危害社会的分子也仍然需要保留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予以打击,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

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因而无产阶级专政还肩负着在国际斗争中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职责。

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新生的还比较弱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职能。

随着专政职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围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

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

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美好目标,同时也是目的。

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当作日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批判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的产生除了本身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足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公民在法律而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

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

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主要表现在:

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

要实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这是因为,肃清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同样需要一个过程等。

总之,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而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列宁在

《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列宁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

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列宁晚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这些思想主要包括:

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

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

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同家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目前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

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五、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胜的,而是多样性的。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程。

当前甚至今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仍然处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

这种全球化必然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