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538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ocx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建议书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填写说明

1.本建议书为申请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的主要文件。

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填写,表内栏目不能空缺,无此项内容时填“/”。

2.“项目编号”不填写,由国家林业局统一编写。

3.“项目名称”要简洁、明确,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

4.“项目基本信息表”的“内容摘要”包括项目的目标、工作内容及预期成果。

5.“七、专项经费管理咨询委员会的推荐意见”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填写。

6.建议书总篇幅严格控制在5000字以内。

7.书面申报材料一式五份,A4纸打印。

项目基本信息表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所属行业

林业

经费概算

300万元

实施周期

3年

所属领域

□能源 □资源 □环境√农业□材料 □制造业 □交通运输

□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业

项目与《纲要》的衔接性

√明确列入《纲要》农业领域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优先主题

□基本属于《纲要》领域优先主题的范畴

□其他(请说明)

项目定位

√应急性

□培育性

□基础性

创新类型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项目完成时的应用类型

□形成自主研发能力    □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局部试点示范      √较大范围推广应用

内容摘要

(500字以内)

以西南山地各类典型森林类型的林地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林权改革背景下西南山地林下经济构建关键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探索林下规模化种养殖业和生态型林产经济,最大限度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实现林地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在保持林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林农的增收致富。

通过对西南山地典型森林类型的环境条件调查研究,探讨林下经济最优配置模式、经营技术、产业链结构和林副产品的高效利用,形成各类森林类型下林下高效复合种养殖模式4-6套,确定3-5种主要造林树种林副产品多效益综合高效开发配套技术,形成5-10套适合西南山地发展的林下经济产业链模式,建立非木材林下资源高效复合经营示范基地3-5个,实现每年每亩林地新增经济收入2000元以上。

项目承担单位的建议

牵头承担单位建议:

重庆市林科院

其他承担单位建议:

西南大学(列前三个)

建议人姓名

杜士才

出生年月

1956.12

职称/职务

特邀研究员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

1.项目立项的必要性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林下经济拉动就业特别是非农就业的重要作用,为林下经济加快发展带来新机遇。

 林下经济立体开发充分提高了林地利用率,提升了单位林地面积的生产能力,促进了生态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发展林地立体经济潜力大、投入少、效益高,因而林下经济已成为各地争相发展的朝阳产业。

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7500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7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31亿立方米,各省市集体林的比重占了非常高的比例,所占林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了50-95%。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林地产权明晰,如何高效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广大林农收入已成为林改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庆市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全市现有林业用地40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3%。

2008年重庆“森林工程”启动,按照工程规划目标,2017年重庆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

在重庆市委三届四次会议上,确定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即到2012年,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为主要途径,使得渝东南和渝东北山区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可见,发展林下经济是各级政府解决山地林农增收的主要渠道。

对森林资源主产品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对其副产品进行合理、高效、综合的开发,也是实现林农增收的重要手段。

发展现代林业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农业领域优先发展的重要主题,林下经济和林副产品的高效利用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林下经济和林副产品的高效利用研究符合国家的中长期规划要求。

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培育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当地林农的收入,改变过去仅靠大量砍伐木材、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能够拓宽就业渠道,分流富余劳动力,促进了林区社会稳定。

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林下种养殖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养殖规模、技术手段和林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等均处于探索阶段,产品质量标准难以控制,对林地环境影响也无法评估,西南山地由于区域环境、发展水平、经济条件等差异,在发展模式、产业链发展、生态影响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大规模推广林下经济之前,必须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林改后的林地资源高效利用、林农增收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2.分析说明项目实施能够产生的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以林下种植天麻为例,项目实施后,每亩林地天麻产出最低可达15公斤(干重),实现年经济总收入6000-12000元(按其品质分级,每公斤天麻的经济收入按400-800元计算),获纯收入2000-5000元/亩。

平均每亩林地种植可实现年经济总收入800-10000元(依栽培种类而异)。

开展林下种养殖的林地较相同条件未开展林下种养殖的林地产出力提高30%以上。

林下种养殖技术模式的成功探索和推广,可培养一大批掌握了更多科技知识和种养殖经验的林农,为市场提供更多安全高品质的无公害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为山区林农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为山区林农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

二、项目目标及主要任务

1.主要目标

通过对西南山地典型森林类型的环境条件调查,探索林下经济最优配置模式、经营技术、产业链结构和林副产品的高效利用,形成各类森林类型下林下高效复合种养殖模式4-6套,确定3-5种主要造林树种林副产品多效益综合高效开发配套技术,形成5-10套适合西南山地发展的林下经济产业链模式,建立非木材林下资源高效复合经营示范基地3-5个,实现每年每亩林地新增经济收入2000元以上,示范面积5000-10000亩。

2.研究与开发任务与内容

根据项目研究需要,拟设立以下三个专题进行研究。

专题一:

西南典型山地林下环境调查与林下经济最优发展模式筛选

1、西南典型山地林下环境调查与评价

将西南山地森林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中低海拔针叶林、速丰林等不同类型,对不同类型典型森林的温度、湿度、降水、土壤和郁闭度等生态因子进行调查,以立地条件和林下种养殖环境需求为依据,初步筛选各种森林类型的林地适合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以经济利益为指标,获得林下经济的高效益与高产出。

2、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

主要进行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西南山地林下经济产业化产业链设计研究等。

专题二:

林下高效种养殖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林下高效种养殖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

1)适宜林下经济体系的作物筛选与引进;2)种植结构的优化配置技术;3)适宜林下养殖的动物筛选与引进;4)养殖结构的优化配置技术;5)林地环境容量及管理措施等。

2、林下高效种养殖模式评价与筛选研究

采用样点调查、入户调查、跟踪监测等方法,开展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林下经济优化发展模型,优化林下经济中各成分的配置格局,优选最高效合理的林下经济作物配置模式。

专题三:

主要树种林副产品多效益综合高效利用研究

1、林副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研究

针对西南山地典型树种,筛选林副产品中可开发利用成分含量高的树种;对主要树种林副产品中有效成分进行深层应用开发。

2、森林食品的可开发性和深加工技术研究

筛选林副产品可食性树种;研究可食成分的开发价值;研究可食性物质的深度加工技术。

3.项目的技术关键、技术难点、创新点

1)技术关键:

①适合西南山地林下经济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②林下高效种养殖体系构建,其中主要是高效益林下种养殖品种的筛选与引进和林地环境容量的研究;

③林副产品多效益综合高效利用:

如何将林副产品的多重效益进行开发、整合,是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关键。

2)技术难点:

①西南山地不同森林类型下最优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筛选;

②构建符合国家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标准的非木林产品生产体系;

③不同发展模式下环境容量的确定。

3)创新点

综合效益最大化—生态链种养殖模式:

利用丰富的林下空间资源及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开展规模化种养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为山区林农开辟致富新路,为林改后的林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标准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林业工程的实施,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森林资源迅猛增加,然而森林效益仍然十分低下。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为了使更多农民因地制宜地、更快更好地富裕起来,人们将更多目光投放到了蕴藏着大量未开发财富的林地资源上。

为了更有效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开拓林业发展思路,挖掘林业发展潜力,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使林下产业成为林区百姓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效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生产业,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森林的多重效益。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有林菌、林草、林药、林牧等多种形式。

它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而且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已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倍受人们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由于林下经济是一项新生产业,属农林牧综合发展新模式,目前多为林农自发行为,林下种养殖品种选择、种植方式、养殖规模、技术手段等均处于探索阶段,产品质量标准难以控制,对林地环境影响也无法评估。

从全国范围来看,林下种养殖业呈现扩大之势,任其自由发展可能对森林资源、林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为保证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生产产品的安全卫生,以及林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在确保林地生态效能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林地资源的潜力,探索“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农林牧结合,以短养长”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经济效能,致富农民,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非木材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如已经进行了山楂等森林食品类植物的利用与加工研究、五味子等药用植物药用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研究、松树的松脂和松节油产业的开发利用研究等。

通过这些为对森林资源的深度利用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些研究局限于将森林资源的某一“非木材产品”作为森林的单一主产品进行利用,未能挖掘森林资源的全部可利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将对西南山地典型森林树种开展非木林产品合理、综合、高效开发利用,全面挖掘森林资源潜在的价值,发挥森林资源的多重效益,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林农增收提供新途径。

2.国内现有工作基础(主要从国内技术基础、研发力量等方面阐述项目的可行性)。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产业,目前已有林菌、林草、林药、林牧等多种发展模式,但多为林农自发行为,国内尚缺乏系统化的集成研究。

从全国范围来看,林下种养殖主要在东北地区开展较好,在西南地区虽然已经作了初步探索,但基础较为薄弱。

项目建议单位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是集林业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省级林业科学研究机构,已在森林食品开发、林下药材种植方面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具有完成本项目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

项目合作单位西南大学长期开展林产品开发利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能力,可为林下种养殖业的研究提供相关技术。

项目组成员已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子课题“区域林业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澳大利亚特色花卉扇子花及相关高新技术引进”,以及“马尾松优良无性系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工程的研究与示范”、“三峡库区陡坡耕地生物篱埂和农林复合经营建设模式与技术研究”等相关项目4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以上研究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四、技术、经济效益及成果共享方式

1.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技术效益

形成各类森林类型下林下高效复合种养殖模式4-6套,确定3-5种主要造林树种林副产品多效益综合高效开发配套技术,形成5-10套适合西南山地发展的林下经济产业链模式,建立非木材林下资源高效复合经营示范基地3-5个,实现每年每亩林地新增经济收入2000元以上,示范面积5000-10000亩。

(2)经济效益

平均每亩林地种养殖可实现年经济总收入800-10000元(依栽培种类而异)。

开展林下种养殖的林地较相同条件未开展林下种养殖的林地产出力提高30%以上。

项目实施后每年每亩林地新增经济收入2000元以上,项目示范区新增经济收入1000-2000万元,如果项目成果在西南山区10%的集体林中推广,可新增经济收入250亿元。

(3)社会效益

①林下种养殖技术模式的成功探索和推广,可培养一大批掌握了更多科技知识和种养殖经验的林农,为市场提供更多安全高品质的无公害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②为山区林农和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为山区林农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对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成果社会共享方式和范围

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和示范基地等形式实现研究成果在全国共享。

五、实施年限、经费概算与资金筹措

1.年度计划、阶段目标

项目实施周期3年,即2010年7月——2013年6月。

2010年7月——2010年9月,确定项目研究示范点,采集本底数据,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完成试验研发准备工作。

2010年9月——2011年9月,西南典型山地林下环境调查与评价。

2011年10月——2013年3月,不同森林类型下最优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筛选,林下经济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树种林副产品多效益综合高效利用研究。

2013年4月——2013年6月,成果总结,组织验收,开展技术推广应用。

2.经费概算(概要说明项目经费概算情况)。

本项目预算研究经费300万元,全部申请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经费预算如下:

资金预算表

单位:

万元

经费支出预算

科目

预算数

其中:

国家部委拨款部分

1、设备费

35.0

35.0

2、材料费

80.0

80.0

3、测试化验加工费

30.0

30.0

4、燃料动力费

10.0

10.0

5、差旅费

50.0

50.0

6、会议费

15.0

15.0

7、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5.0

5.0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15.0

15.0

9、劳务费

40.0

40.0

10、专家咨询费

5.0

5.0

11、管理费

15.0

15.0

支出预算合计

300.0

300.0

六、必要的支撑条件、组织措施及实施方案

1.必要外部支撑条件

在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上,提出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即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壮大劳务经济,到2012年,使“两翼”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重庆市“两翼”农户,有300多万户,有3000多万亩林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总体相当于要直接给农民带来100亿元的收入。

发展林下经济,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重庆市将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客观上将为本项目的实施筹措更多的资金,还为项目基地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2.项目承担单位建议

项目建议承担单位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现有研究员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副高以上科技人员30人,全院购置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超净工作台、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植物生长室、土肥仪等价值1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拥有温室大棚、连栋大棚和种质资源圃100余亩,具备了从事本项研究的充分硬件和软件设施保障。

近十年以来在三峡库区难利用地恢复、优良树种引进及快速繁育技术、林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先后获中国林科院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20篇以上。

基于其丰硕的成果积淀,建议重庆市林科院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

项目合作单位西南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之一西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农林业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以服务三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具有大量的农林业科技人员,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是重庆农林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单位,具备了该项目实施的前期研究基础。

3.组织实施方案与管理措施

本项目在国家林业局、重庆市林业局领导下,建议由重庆市林科院和西南大学组织实施。

重庆市林科院全面负责项目管理,协调各参加单位、协作部门间的关系,落实配套经费,负责项目重大问题的决策,检查、督促项目的实施,组织项目验收。

本项目分为3个专题,对每个专题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项目实行专题负责制,项目对每个专题签订合同、按合同管理,专题对项目负责。

项目的实施实行项目责任制,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经费和研究人员的使用、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并对项目任务的完成负完全责任。

七、专项经费管理咨询委员会的推荐意见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与建议的项目承担单位有关已承担或正在承担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课题)之间的关联联系请作出说明)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

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

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

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目录

1总论1

1.1项目概况1

1.2建设单位概况3

1.3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3

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4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4

1.6可行性研究范围5

1.7结论与建议6

2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9

2.1项目区基本状况9

2.2项目背景11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1

3市场分析14

3.1物流园区的发展概况14

3.2市场供求现状16

3.3目标市场定位17

3.4市场竞争力分析 17

4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19

4.1选址原则19

4.2项目选址19

4.3场址所在位置现状19

4.4建设条件20

5主要功能和建设规模22

5.1主要功能22

5.2建设规模及内容26

6工程建设方案27

6.1设计依据27

6.2物流空间布局的要求27

6.3空间布局原则28

6.4总体布局29

6.5工程建设方案30

6.6给水工程33

6.7排水工程35

6.8电力工程38

6.9供热工程46

6.10电讯工程47

7工艺技术和设备方案51

7.1物流技术方案51

7.2制冷工艺技术方案67

8节能方案分析73

8.1节能依据73

8.2能耗指标分析73

8.3主要耗能指标计算74

8.4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76

9 环境影响评价83

9.1设计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