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393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docx

内科护理学教案传染病病人护理

课程名称

内科护理学

教材名称

《内科护理学》

(第四版)

授课时间

2008年12月02日

授课对象

2006级护理学

专业本科

年月日

教学内容

第九章传染病

第一节传染病总论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材分析

重点

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

难点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目的

1.掌握传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3.了解对突发或新发传染病的认识

教学方法

教具

讲授、提问式、启发式、案例式、图示、CAI课件

新内容新知识(注明来源及所占比例)

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来源于《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0%

外语

关键词

Infection;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pidemiology;

Healtheducation;Complications;Therapy;Prophylaxis;Diagnosis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6版

 

课堂设计

 

主要内容题目

拟用时间

表达方式

导课

5分钟

提问

第九章传染病

第一节传染病总论

一、基本概念

10分钟

提问

二、感染与免疫

10分钟

讲授

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20分钟

举例、讲授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15分钟

讲授

五、传染病的预防

10分钟

讲授

六、隔离与消毒

15分钟

提问、讲授

小结

5分钟

讲授

教学过程

 

第九章传染病

第一节传染病总论

导课:

(5分钟)今天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传染病,是否有恐惧心理呢。

传染病,顾名思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传染病。

比如大家熟悉的艾滋病,同学们敢和艾滋病患者握手吗,敢和艾滋病患者拥抱吗,敢和艾滋病患者吃饭吗?

其实传染病并不可怕。

那么对于有传染性的疾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怎样护理传染病病人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传染病。

一、基本概念(10分钟)

(一)什么是传染病

是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什么是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三)什么是感染性疾病

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二、感染与免疫(10分钟)

(一)感染的定义

为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提问

 

提问

 

讲授

 

教学过程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所清除。

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

(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

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伤寒,菌痢,乙型肝炎)。

3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比如麻疹,天花)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

①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

(如伤寒)

②有些传染病感染后免疫不巩固,容易再感染发病。

(如菌痢)

③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如乙肝)

 

讲授

 

教学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

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

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

根据发生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分为:

①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②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

③急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

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

携带者的共同的特点是:

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如伤寒,痢疾,霍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

5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

(1)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2)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3)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常见的有:

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疟疾)、结核杆菌(结核)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病原体(pathogen)

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2病原体的致病力

 

讲授

 

新知识

 

教学过程

(1)侵袭力

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

(2)毒力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

(3)数量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痢疾5个就能致病,伤寒105才能致病

(4)变异性

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免疫应答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障:

外屏障:

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2)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存在于各种组织,其中中性粒细胞最为重要,这些细胞内含大量溶酶体,可杀灭被吞噬的病原体.

(3)体液因子:

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备解素(properdin),血管活性肽和各种细胞因子(如TNF)等都可起清除病原体作用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20分钟)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pathogen)

2.有传染性(infectivity)

传染性:

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过一定途径传染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

传染期:

传染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时期为传染期。

 

 

重点

 

教学过程

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

(1)周期性

散发:

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常年一般发病水平

流行:

指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大流行:

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

爆发:

指某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在一个短时间之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所引起。

(2)季节性

呼吸道疾病:

冬春季

消化道疾病:

夏秋季

(3)地方性

4.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

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

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但也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重复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

(二)临床特点

1.潜伏期:

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

2.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

3.症状明显期:

特有症状体征。

4.恢复期: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

复发:

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後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机理为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见于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等.

再燃:

有些传染病患者已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称为再燃.机理为病原体暂时受抑制而未被消灭,得以重新生长繁殖之故.

 

讲授

 

教学过程

后遗症:

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仍长期未能恢复正常,称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脑炎等。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5分钟)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传播途径有六种:

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尘埃

消化道传播水、食物、食具

接触传播污染的水和土壤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

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

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

垂直传播

3.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

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people)。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教学过程

五、传染病的预防(10分钟)

(一)管理传染源

1.病人——及时上报

甲类:

强制管理传染病,6h、12h

乙类:

严格管理传染病,12h

丙类:

监测管理传染病

2.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3.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二)切断传播途径

1.主要针对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寄生虫病

2.消毒(物理/化学)

预防性消毒

疫源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三)保护易感人群

1.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2.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特异性抗体

3.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

(四)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

(1)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病人<->医护人员。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

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手套:

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

 

讲授

 

教学过程

(3)破损的皮肤粘膜时。

(4)面罩:

减少物质飞溅到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5)隔离衣:

防止物质污染时用。

(6)隔离室:

专用隔离病房。

(7)其它预防措施:

清洁消毒,用后医疗物品消毒。

六、隔离和消毒(15分钟)

(一)隔离

1.隔离:

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2.隔离原则与方法:

单独隔离传染源;根据不同途径,采取不同隔离措施;医疗废物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解除隔离原则,隔离期満,连续多次病原检测阴性者。

3.隔离的种类

(1)严密隔离(黄色标志)肺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等。

(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麻疹、流脑、流腮和白喉等。

(3)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伤寒、细菌性痢疾、甲肝等。

(4)接触隔离(橙色标志)狂犬病、破伤风等。

(5)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血液接触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6)昆虫隔离:

防止通过蚊子、蚤、虱、蜱、恙螨等昆虫叮咬传播。

(二)消毒种类及定义

1.定义: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一系例方法。

2.种类:

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消毒的方法:

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消毒效果的监测。

小结(5分钟)

 

提问:

哪些传染病需要消化道隔离?

 

主板书设计

第九章传染病

第一节传染病总论

一、基本概念

二、感染与免疫

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五、传染病的预防

六、隔离与消毒

 

本此课内容小结(重点内容或思考题)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2.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主任批语签字

 

年月日

教务科检查签字

 

年月日

课程名称

内科护理学

教材名称

《内科护理学》

(第四版)

授课时间

2008年12月03日

授课对象

2006级护理学

专业本科

教学内容

第九章传染病

第三节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

计划学时

4学时

教材分析

重点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方法

教具

案例教学、启发式、提问式、课堂讲授、黑板、CAI课件

新内容新知识(注明来源及所占比例)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七版,所占比例为15%

外语关键词

Viralhepatitis,Lemology,icteric,chronic,acute,induce,immune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七版

 

课堂设计

 

主要内容题目

拟用时间

表达方式

导课

5分钟

案例

第九章传染病

第三节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概述

15分钟

讲授

二、病原学

20分钟

讲授

三、流行病学

15分钟

举例、讲授

四、发病机制

20分钟

讲授

五、病理生理

15分钟

讲授

六、临床特点

20分钟

提问、图示

七、实验室检查

20分钟

讲授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15分钟

讲授

九、治疗

20分钟

讲授

十、预后

10分钟

讲授

小结

5分钟

教学过程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

导课5分钟

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炎感染率已由过去的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是非常明显的。

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

虽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学习肝炎仍是非常重要。

一、概述15分钟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

是指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行。

病原体不同,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以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乙型、丙型及丁型易转为慢性。

(二)肝炎常见病因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脂肪肝;临床十分常见

药物性肝炎:

抗痨或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药物等

其他病原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

工业化学物中毒:

四氯化碳、二甲苯、二恶英等

其他:

肝脏缺血、胆道疾患、多脏衰等

二、病原学20分钟

(一)甲型肝炎病毒

HA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归类于小RNA病毒科肝炎病毒属

病毒形态:

1973年,Feinstone等采用免疫电镜首次观察到该病毒。

病毒直径27nm,无囊膜,为正20面体球形颗粒

抵抗力:

HA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HAV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

100℃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

案例

 

讲授

 

讲授

 

教学过程

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

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

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二)乙型肝炎病毒

HBV属嗜肝DNA病毒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苍鹭乙型肝炎病毒(HHBV)。

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数量最多;管形颗粒:

22×40~400nm,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无感染性。

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HBsAg出现时间:

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

急性自限性肝炎:

6个月内可消失.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

可持续阳性;

抗-HBs: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抗-HBs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

HBeAg:

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DNA阳性率为92%左右。

抗-HBe:

出现时间:

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DNA仍阳性。

HBcAg:

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核心中,

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抗-HBc:

抗HBc-IgM:

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IgG:

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HBVDNA:

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病毒直径36~62nm,球形,与黄病毒相似,HCVRNA全长约10kb,C区,高度保守,核心蛋白;N区,基质蛋白,E区,外膜蛋白。

基因型有六个,我国主要以1b型为主。

 

 

讲授

 

教学过程

(四)丁型肝炎病毒:

又称δ因子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HDV为缺陷病毒,必须依赖嗜肝DNA病毒才能复制,直径:

35~37nm,表面包裹HbsAg,核心为HDVRNA和HDAg,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五)5、戊型病毒性肝炎

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HEV为单股线状正链RNA病毒,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与甲肝类似,不转为慢性,抗HEV-IgM:

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三、流行病学15分钟

(一)甲型肝炎

1、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强,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散发流行:

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

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3.易感人群及免疫力: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二)乙型肝炎

1.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的血液及分泌物,性传播:

不少见。

密切接触:

有可能,饮食传播:

可能性较小

3.易感人群:

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

(三)丙型肝炎

1.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

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

 

举例

 

讲授

 

教学过程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四)丁型肝炎:

传染源:

急、慢性丁肝病人及慢性HBV/HDV携带者。

传播途径:

同HBV我国似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co-infection——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super-infection——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五)戊型肝炎:

HEV体外抵抗力及传染性较HAV低,发病无家庭集聚现象;暴发流行较多见;急性黄疸型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甲肝,且黄疸较深;临床症状及肝损害程度较甲肝重;老年人及孕妇感染后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四、发病机理20分钟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HAV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理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HBV本身无细胞致病性,三类淋巴细胞参与:

NK细胞、CTL(CD8+)、抗体依赖性淋巴细胞。

3、与乙肝类似,也以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

(三)丁型肝炎:

可能既有病毒的直接作用,也有宿主免疫反应介导.

五、病理生理15分钟

(一)黄疸:

以肝细胞黄疸为主,原因:

肝细胞坏死,胆汁反流入血;小胆管受压;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泻障碍。

(二)肝性脑病多见于重肝和晚期肝硬化。

(三)出血原因:

合成凝血因子减少;重肝应激性溃疡;脾亢血小板减少;DIC引起血小板消耗和凝血因子减少。

(四)腹水水钠储留、低蛋白、淋巴回流障碍。

(五)肝肾综合症毒素引起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等。

六、临床特点20分钟

1.潜伏期:

甲型5-45天;乙型30-180天;丙型15-150天;丁型28-140天;戊型10-70天。

 

难点

 

新知识

 

教学过程

2.流行季节:

各型病毒性肝炎散发病例均无明显季节性

甲肝、戊肝的暴发流行多见与秋冬季节或雨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

3.临床特点:

HAV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临床病例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

(1)急性病毒性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