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291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阅读A4.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A4

初中文言文阅读

学校:

平度市万家中学语文组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10月11日

语文学习博客:

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

(1)写《千字文》,日

(2)以(3)十本为率(4),书(5)遂(6)大进(7)。

平生于(8)书,未尝(9)苟且(10),或(11)答人简札(12),少(13)不当意(14),必(15)再三易(16)之不厌(17),故(18)愈老而愈益(19)精妙(20)。

(出自《书林纪事》)

【注释】

(1)临:

临摹。

(2)日:

每天。

(3)以:

用。

(4)率:

标准。

(5)书:

书法。

(6)遂:

于是,就。

(7)进:

进步(8)于:

对,对于。

(9)尝:

曾经。

(10)苟且:

这里是马虎、草率、随便的意思。

(11)或:

有时。

(12)简札:

信件,书信。

(13)少:

同“稍”,稍微。

(14)当意:

称心。

(15)必:

一定。

(16)易:

改变,引申为“改写”。

(17)厌:

厌倦。

(18)故:

所以。

(19)愈益:

愈加,更加。

(20)精妙:

精致巧妙。

【译文】

明朝书法家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十本为标准,书法于是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称心,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

【人物简介】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启示】

文章通过对文征明习字经历的记叙,为了突出文征明勤学苦练,孜孜不倦,仔细认真的精神。

同时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这种刻苦,勤奋,认真,孜孜不倦的精神。

无论做什么事情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了事,就不会成功。

选文赞扬了明代著名大书法家文征明学习书法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对于我们青少年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我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对待学习要像文征明一样具有认真写作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并且要认真对待每次作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的黑体词:

①书随大进__________________②平生于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________④或答人简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有一点不如意,一定要三番五次地修改它,不怕麻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ōu)(¹)于秦青

(2),未穷(3)青之技(5),自谓(4)尽之,遂(6)辞(7)归(8)。

秦青弗(9)止(10),饯(11)于郊(12)衢(13),抚(14)节(15)悲(16)歌,声振(17)林木,响遏(18)行云。

薛谭乃谢(19)求反(20),终身不敢言归(21)。

(本文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战国列御寇(别名列子)编撰。

【注释】

(1)讴:

唱歌

(2)秦青:

秦国著名歌唱家(3)穷:

用尽,用完。

此处是“学尽”“学完”之意。

(4)谓:

以为、认为。

(5)技:

本领(6)遂:

于是,就。

(7)辞:

告辞(8)归:

回去(9)弗:

没有(10)止:

阻止(11)饯:

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

(12)郊:

在城外大道旁(13)衢:

大路,四通八达的路。

郊衢:

郊外的大道边。

(14)抚:

轻轻的拍(15)节:

节拍(16)悲:

悲壮的(17)振:

振动(18)遏(è):

阻止(19)谢:

道歉。

(20)反:

通假字,通“返”,返回。

(21)归:

回家。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启示】

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地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黑体词在文中的意思。

1秦青弗止。

_____________②响遏行云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于郊衢③未穷秦之技④自谓尽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翻译:

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不,没有②阻止2.D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4.答案一:

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或答案二:

学习必须谦虚,不可浅尝辄止.5.有。

是他那知错就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④。

其母知其諠⑤也,呼而问之:

“何⑥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⑦。

”其母引⑧刀裂⑨其织,曰:

“此织断,能复续乎?

”。

自是之后⑩,孟子不复諠矣。

(《韩诗外传》)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织:

正在织布。

方,正。

③辍(chuò)然终止:

突然终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乃复进:

然后再背诵下去。

⑤諠(xuān):

因分心而遗忘。

⑥何为:

为什么⑦有所失,复得:

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⑧引:

拿来。

⑨裂:

割断。

⑩自是之后:

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

“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

”孟子回答说:

“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说:

“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子】(可参见《学奕》)

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阅读训练】

1、解释各组中黑体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

③处士笑而然之()④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

4.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

①其母方织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方知其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母引刀裂其织___________④以此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效果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的样子。

②为什么。

③同意,赞同。

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3.D(助词,的。

其余皆为代词。

)4.①正,刚好②遗忘③割断④警示,警告。

5.孟母发现儿子读书不用功,不是用训斥责骂的方式,而是“引刀裂其织”,以此来让儿子明白一个道理:

做学问应不间断地刻苦努力,才会有所成就,否则,就会像织布机上的布被割断一样,,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这种教育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

【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

(1)三旦立市,人莫

(2)知(3)之。

(  )往见伯乐曰:

“臣(4)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5)立(6)于市,人莫与言(7)。

愿(8)子还(9)而视之,去(10)而顾(11)之,臣请献一朝(13)之贾(12)。

”  伯乐乃(13)还而视之,去(14)而顾(15)之(16)。

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

1.比:

连续、接连2、莫:

没有3、知:

了解4、臣:

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三旦:

三天6、立:

站立7、于:

在8、言:

交谈9、愿:

希望10、还:

通假字,通“旋”围绕,绕圈子。

11、顾:

回头看12、一朝之贾:

一天的价值;贾:

通“价”,这里指报酬;朝:

早晨,也指一天;之:

的。

13、乃:

就,于是14、去:

离开15、顾:

回头看。

16、之:

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译文】

有卖千里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

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

“我有骏马想要卖,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和我谈生意。

希望您围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我会付你一天的价钱。

”伯乐就围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回头看它。

一天之内马价涨了十倍。

【伯乐简介】

伯乐(约公元前674年-前611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

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

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现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人。

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阅读启示】

“比三旦立市”而无人问津的马,经相马专家伯乐无言的“还而视之,去而顾之”,竟然“一旦而马价十倍”,可见权威的重要性。

反过来说,人们对权威和专家的迷信和崇拜是多么的盲目。

【阅读训练】

1.与黑体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比三日立市比肩继踵B.人莫之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愿子还大府召是儿,幼愿耳D.去而顾之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A.臣有骏马欲卖之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B.臣请献一朝之贾(jiǎ)

  C.臣请献一朝之贾(gǔ)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jǐng)

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与言(骏马)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6.解释句中黑体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

7.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

8.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

9.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与言(言,话语)B.愿自还而视之(愿,希望)

C.去而顾之(去,离开)D.伯乐乃还而视之(乃,竟然)

10.在文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1.“臣请献一朝之贾。

”一句翻译正确的是()

A.我请求你给我一天的报酬。

B.大臣们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报酬。

C.我愿与奉送给你一天的报酬。

D.我要求贡献一天的报酬。

1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分别是①______通_____;②______通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伯乐看了之后,马价为什么会涨了10倍?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16.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2.D3.B4.D5.A6.

(1)拜见

(2)尊称对方,您(3)回头看(4)于是7.A8.B9.B10.卖骏马者。

11.C12.①还旋②贾价13.①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别人没有知道这是一匹千里马的.②伯乐就去围着马转圈看了看,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看.14.伯乐是相马的权威,众人都迷信权威,崇拜权威.这种现象说明了:

⑴骏马因伯乐而价增,说明了权威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⑵我们不应过分的迷信权威,盲目的崇拜权威。

凡事要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⑶像伯乐这样的权威,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说话办事都要有自己的原则性,否则极易导致不应出现的后果。

(以上3点可任选一点展开)15.不对。

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6.①骏马因伯乐而价增,说明权威的重要性.②也不能完全迷信权威,盲目地崇拜权威.凡事要实地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③像伯乐这样的权威人士,为“一朝之贾”,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去而顾之”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1幼时,患2记问不若3人。

群居讲习,众4兄弟既5成诵,游息6矣;独下帷7绝编8,迨9能倍诵10乃11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12言:

“书不可不成诵。

或13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14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或西汉刘向《说苑》)

【注释】

1.司马温公:

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2.患:

担忧。

3.若:

如。

4..众多5.既:

已经。

6.游息:

游玩休息7.独:

独自下帷:

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8.绝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9.迨:

到;等到。

10倍诵:

“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11.乃:

才 12.尝:

曾经13.或:

有时14.咏:

吟咏。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众多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还在专心学习,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马车上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启示】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立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

书不可不成诵。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______________②迨能倍诵乃止_______________  

③迨能倍诵乃止______________④咏其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5.“乃”在古文中有以下意思:

A.于是,才;B.竟然;C.只,仅仅;D.是,就是。

请根据以上意思说说文中的两句话中的“乃”分别是哪一种意思。

 

 ①迨能倍诵乃至()②乃终身不忘也()  

【答案】 

1.①如②至,到③停止④吟咏2.D 3.C4.韦编三绝  5.①A②B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2,辄3以水沃4面;食不给5,啖6粥而读。

‖既7仕,每8慷慨9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10受贬,由参知政事谪11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

1、孤:

幼年丧父之孤。

2、昏怠:

昏沉困倦。

3、往往,每每。

  

4、沃:

浇,引申为“洗”。

5、给:

供应6、啖:

吃。

7.、既:

副词,不久,后来。

8、每:

常常9、慷慨:

形容慷慨激昂。

10、谗:

说人坏话11、谪:

贬谪,贬官。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

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动的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启示】

本文是欧阳修为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一篇传记,主要记叙了范仲淹为实现“天下之志”的艰辛历程。

他家贫无依,凭着个人顽强的意志,发奋学习,以苦为乐,以天下为己任,刚正不阿,清贫自励,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当时乃至后世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他的立志高远、发愤图强、耿介正直、不慕荣利、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及人格操守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意义,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的范仲淹,仍然是我们二十一世纪中华儿女的学习榜样。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②辄以水沃面            

     ③食不给             ④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5.   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