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449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吴江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吴江市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吴江市同里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目录I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和环境1

一、发展基础1

1、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高2

2、产业结构发展更加合理2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

4、城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

5、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3

二、挑战和机遇4

(一)挑战4

(二)机遇5

第二部分发展思路和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发展战略6

三、发展目标………………………………………………………………………7

1、总体目标7

2、主要指标8

第三部分发展主要任务11

一、产业发展11

1、特色旅游11

2、新型工业12

3、现代农业14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15

1、安置用地16

2、结余用地16

3、农村集体资产16

三、民生改善16

1、教卫文体16

2、公共服务17

3、社会保障18

四、环境保护18

第四部分规划实施和保障19

一、措施保障19

1、维护权威,保证透明19

2、注重生态,保护环境19

3、增加投入,推进合作20

4、完善设施,招商引资20

5、促进就业,富民强镇20

二、项目支撑20

吴江市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镇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因此,制定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战略性、针对性、导向性并具有一定约束性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在新的起点上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编制同里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同里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吴江市提出的“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积极响应吴江市“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三农”与“三化”并进,形成了产业发展、城乡联动的新格局。

五年中,同里镇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佳规划城镇、国家级生态宜居示范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并成为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中国人口文化基地、中国围棋天元赛基地、人民文学培训创作基地。

“十一五”制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提前和如期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进入比较富裕的小康社会,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有力支撑。

1、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高

到“十一五”期末,全镇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达到46.33亿元,2006-2010年间年均增长17.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达到1.6万美元。

2010年,全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5亿元。

2009年在全省100强镇中位列75位,比2007年上升了16个位次。

主要经济指标跃上一个新台阶。

2、产业结构发展更加合理

2010年,同里一二三产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

44:

52,一、二、三次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特色旅游业逐步壮大。

“以旅强镇”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2010年与2005相比,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工业结构更加优化,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加快创新型城镇建设,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载体建设扎实推进。

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科技项目逐年增加,知识产权管理逐步加强,品牌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累计完成4036件,其中发明专利完成284件;新批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取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级新产品1项、省重大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项目1项、省重点新产品1项、省高新技术产品8项、省级鉴定项目1项。

此外,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6项,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

“爱富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4、城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初步完成了《吴江市同里镇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30年)》;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和生产条件以及对外交通更加完善和便利;“三个集中”试点突破;信息网络设施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大;城市化和现代化齐头并进,城镇形态和城镇功能共同增强;2010年全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升到38.12%,人口密度为424人/平方公里,镇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5、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800元和14900元。

2006—2010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

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8%。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达到比较富裕水平。

在全镇人民共同努力下,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全部实现,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这是上级党委和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镇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五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镇上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努力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了新突破;着力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为“十二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积极探索率先发展的新路径,深入实施科学发展的新举措。

特别是始终把“两个率先”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实现了同里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坚持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创先争优,是必须秉承发扬的精神。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把握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的新趋势,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了发展动力、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大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必须时刻牢记的宗旨。

始终坚持把满足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多渠道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始终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以办理人代会议案、人大代表建议为抓手,推动农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水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公交一体化等工作的开展。

坚持求真务实、透明高效、勤政廉政,是必须大力倡导的作风。

始终坚持以构建学习型、服务型、效率型、责任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力度。

不断强化效率效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廉政理念。

二、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

1、资源配置压力加大

自然与人文资源是实现城乡产业发展的载体,随着经济扩展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同里镇水土资源的紧缺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等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土地资源紧缺,一方面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另一方面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如何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缓解资源短缺与发展需求的矛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成为“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产业同构日趋严重

长三角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水乡古镇等生态旅游资源比较多。

同里镇将面临产业结构趋同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难题,只有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3、产业链条有待健全

从整体上看,同里镇经济总量较小,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第二产业中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较少;支柱产业根植性不强,现有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主的产业体系,产品关联度较低,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待增强。

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带动效应还没有完全发挥,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及文化配套产业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机遇

1、长三角地区分工与合作趋势日益明显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长三角地区正在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以沪宁高铁、沪杭高铁、宁杭高铁为代表,“高铁时代”即将来临,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将更加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将更加合理,区域分工更加科学。

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受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支配更加明显。

这些为同里镇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2、城乡统筹战略明显推进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总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实行“以工补农”、“城乡统筹”发展恰逢其时。

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环节。

苏州市是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排头兵,作为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导区之一的同里镇更应该当仁不让,率先破题。

3、以旅游三产为龙头的同里产业结构已形成特色

旅游业对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会展商务、广告印刷、地产食品、农民兼业等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随着旅游业和其他三产服务业在文化的促动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其关联度会不断加强,可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

4、同里品牌形象与美誉度日益提高

秉持“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古镇保护与建设理念,同里古镇的保护和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同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升,中国围棋天元赛、中韩围棋天元赛、同里之春、水乡丽人评选、暮鼓晨钟等品牌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大。

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集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于一体,集约化生产在苏南富有特色。

第二部分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乐居同里”为总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惠民为根本要求,积极实施富民优先、创新驱动、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文化同里”、“生态同里”、“创新同里”、“宜居同里”。

使同里产业体系更优、创新能力更强,成为创新经济领军城镇;空间布局更好、生态环境更美,成为生态文明先驱城镇;科教文化更繁荣、民主法制更健全、社会建设更和谐,成为幸福安康首善城镇。

全面加快“乐居同里”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行有通衢、住有适所、天蓝水清、心齐气顺”的乐居生活。

二、发展战略

完成同里“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必须切实采取、全面落实主要战略,以主要战略的突破,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

——富民优先战略。

着力实现包容性增长,坚持共同富裕,培育壮大创业致富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通过创业致富、就业促富、保障助富,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

——创新驱动战略。

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加快创新领军城镇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开放提升战略。

进一步把古镇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作为新起点,致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世界同里。

在古镇旅游品牌建设上,遵循国际化发展原则,加快旅游品牌国际化进程。

进一步提高旅游经济的外向度,积极顺应国际化趋势,加强营销力度,打造古镇鲜明的海外品牌形象。

——城乡一体战略。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水平,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镇相契合的空间发展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人才支撑战略。

坚持科教兴镇,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以科技强、教育强和人才强为基础,为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人才投入,开发人才资源,调整人才结构,引领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可持续发展战略。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同里镇要继续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全面加快“文化同里”、“生态同里”、“创新同里”、“宜居同里”建设进程,最终实现“乐居同里”总体目标。

继续发挥千年古镇、人文荟萃的文脉优势,建设“文化同里”。

坚持把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作为主旨,弘扬古镇传统文化,开发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步伐。

继续彰显水乡特色、绿色经济的发展优势,建设“生态同里”。

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继续坚持城乡统筹、转型发展的争先优势,建设“创新同里”。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强化城乡一体、精致有序的规划优势,建设“宜居同里”。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大前提和落脚点,加强医疗卫生、养老、救助、公共安全、民主法治等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强。

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6%。

结构效益: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以上。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镇GDP的比重力争达到6%。

社会进步:

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人均公益文化设施面积达0.18平方米。

实现全镇12个行政村村村创建成苏州市健康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

民生改善:

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城乡基本保障体系逐步接轨,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资源环境:

资源集约利用率继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和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表1同里镇“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目标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6.33

年均15%

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2.3

年均16%

3.科学研究与试验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

%

2

3

结构效益

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2

55

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32

40

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

46

55

7.高效农业比重

%

58

65

8.文化产业占GDP比重

%

2

6

社会进步

9.城镇化率

%

38.12

45

1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人

1.5

2.5

11.人均公益文化设施面积

平方米/人

0.1

0.18

12.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

张/千人

20

40

民生改善

13.社会登记失业率

%

<4

<3.5

14.城镇三大保险覆盖率

%

>98

>99

15.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20

按上级下达标准

16.公共文明指数(达标率)

%

93

95以上

17.人均期望寿命

80.5

82

资源环境

1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97

完成下达目标

19.万元GDP能耗下降率

%

完成下达目标

20.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

完成下达目标

21.化学需氧量等水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

完成下达目标

22.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

完成下达目标

23.城市绿化覆盖率

%

40

42

第三部分发展主要任务

围绕“十二五”总体目标和主要目标,我镇“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包括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

一、产业发展

1、特色旅游

现代旅游业是同里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第一形象产业。

同里镇需要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要素,树立“全域旅游”理念,以“处处皆形象,各业可旅游”的观念,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构建以92.7平方公里为范围的大同里旅游生态圈。

实现同里旅游业由传统服务业向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转变、由观光性为主向休闲性为主的转变、从新兴产业向战略性主导产业转变。

加快完善旅游新品建设,开发“夜游同里”项目,通过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旅游线路的精心设计,旅游元素的合理编排,满足各阶层游客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

充分利用肖甸湖森林公园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北联科技农业示范园的现代新型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游和休闲观光游,实现古镇游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变和古镇游的“东进”战略,打造“古镇游、水上游、农业游、生态游”四轮驱动的同里旅游发展新动力。

积极探索各种旅游资源组合。

优化开发文化主题、园林主题、农业主题、生态主题、水乡品味主题、商务会展主题等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并推出同里旅游年卡、家庭套餐、节日套餐等多种组合。

便利、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效益的重要因素。

“十二五”期间,要完成镇南入口改造,完成特色街区的打造。

同时加大旅游设施的配套力度和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与AAAAA级景区相匹配的硬件环境,完善水上游线路,结合同里米仓创意文化园项目,整治西入口环境,打造水陆一体、四面通达的旅游交通环境。

推进“退二进三”,腾出古镇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具有古镇特色的商务会所,与星级酒店、旅馆、民居客栈构成完善的住宿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依托同里独特的旅游文化发展优势,运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企业为主,市场经营”的方式,加快推进同里镇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发挥文化产业在同里“转方式、调结构”和“乐居同里”建设中的突出作业,和对全镇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扶持培育与市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力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文化产业体系。

2、新型工业

“十二五”期间,同里镇要认真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战略,提高各类产业的集聚规模,发挥集聚效应。

着力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扶持新兴产业,促进转型升级。

围绕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配件、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逐步淘汰产能过剩行业,限制化工、电镀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

强化自主创新,突出创新主体,拓宽创新路径,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

培育创新人才,努力培养、造就和引进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

围绕吴江市“4+4+1”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引导和鼓励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2011—2015年期间,力争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企业1—3家。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载体建设,完善邱舍工业小区和同里科技产业园道路框架和沿途绿化,将其打造成为“盆景式”精品工业小区;利用同里优良的环境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创园、企业总部园区等服务平台建设。

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加强对闲置厂房和存量土地的开发力度,鼓励企业通过“零增地”机制,盘活利用好闲置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引导鼓励企业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企业,2011—2012年期间,全部完成13家清洁生产和能源企业审计工作;加大化工、电镀企业整治力度,2011年力争关闭2家小化工企业,2012-2015年,力争再关闭1—2家小化工企业;以吴江市运东金属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2000吨/日为限,按照环评批复,严格控制电镀企业污水排放量,大力推广中水回用。

在完成管网改造、污控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对电镀企业的监督管理,力争将电镀区打造成为一个示范区。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鼓励企业加大传统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改造力度,重点支持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改项目,促进传统产业的跨越和提升。

重点引导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国内外先进设备。

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商标意识,形成知名品牌。

企业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在2010年的基础上,每年提升10%。

大力引进新兴产业。

依托优势和特色产业,提高对外招商组织程度和推进力度,加大对资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高成长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推进以汽车配件为主的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利用外资规模与质量的双突破。

对“十二五”期间同里的主要工业生产目标进行预测见表2。

表2“十二五”同里镇工业发展指标预测(亿元)

2010年

2012年

2015年

工业总产值

73.68

94.

130.

其中:

电子信息产业

11.55

15.3

20

机械制造产业

6.97

9.3

14

新型建材产业

6.55

8.5

13

3、现代农业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以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和股份合作为载体,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化水平,坚持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生物”的功能定位,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

按照苏州“四个百万亩”建设要求,同里镇将在稳定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基本形成“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格局。

采取整体规划、政府扶持、集聚投入、市场运作等综合措施,通过优质粮油生产区、高效设施栽培区、特种水产养殖区等功能区域划分,依托科技进步,加快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力争“十二五”期内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并按照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标准进行建设,实现集现代科技农业示范、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四位一体”的示范园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表3“十二五”同里镇农业发展指标预测

2010

2012

2015

一、农业总产值(万元)

43108

45728

50744.3

其中:

农业

5599

6390

7791

林业

2334

2573

2979

牧业

10466

9346

7887

渔业

23059

25422.5

29430

其它

1650

1996.5

2657.3

二、主要农产品产量(万公斤)

1044.6

1083.1

1086.6

水稻

721

721

721

小麦

113.6

191.1

192.6

油菜

210

171

173

三、林果蔬面积(万亩)

2.25

2.41

2.67

林业

2.07

2.18

2.35

蔬果业

0.18

0.23

0.32

基本农田保护有序。

通过湖河整理、滩涂开发,实施增减挂钩等手段,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农田基础设施配套。

优质粮油生产核心区全面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标准。

高效设施农业先进。

建设成片的钢架大棚、温室及喷滴灌设施,花卉组培区,以及配套建设的农产品加工区和产品物流区。

渔业生产设施完善。

渔业区按高标准现代鱼池改造,全面按照规格化、标准化要求实行灌排放开,同时配备安装微管增氧设备和尾水生态拦截处理系统和水生态循环系统。

农业机械装备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