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760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docx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

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2期中考试卷

高一历史

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50分)

1.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早期的汇兑业务。

元和七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10%,即每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

由材料可知飞钱()

A.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铸币的不足B.是中国古代纸币的一种形式

C.可以减少商人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D.可以适当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君(扬州市)船,即于袱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

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3.中国古代有统一的国家,却没与统一的市场。

当时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一种原始的市场经济阶段,是自然经济的补充;官府和行会垄断的色彩非常明显,据此能够说明()

A.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不存在市场经济B.古代中国原始的市场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C.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近代市场经济出现D.汉唐时期国家大一统促进统一国内市场出现

4.洪武元年十二月,明太祖对担任开封府知府的宋免说:

“汝往治郡,务在安辑人民,劝课农桑,以求实效”。

这反映了朱元璋()

A.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维护明王朝的长治久安B.开始以农耕为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

C.压制东南沿海出现的成熟商品经济生产模式D.仍坚持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5.读下图,秦汉时期货币标示为重量单位(半两、五铢),唐宋时期货币不再标示重量、而标示为年号(乾元、大观),据此读出信息,准确的是()

秦半两钱

汉五铢钱

唐乾元重宝

宋大观通宝

 

A.中国古代文字字体的变迁B.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C.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国古代铸币技术的进步

6.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日: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人盈千万石。

”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

A.造成农

民贫困市场狭小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D.导致了工商

业资金的流失

7.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8.“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9.《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商品经济

的发展

C.棉花成为经济作物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1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

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初算缗钱”反映的是()

A.完善税收制度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商业发展D.打击偷税漏税

12.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反映出()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13.“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A.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

B.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C.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较为客观的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

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D.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1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又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发展的重大发明是()

A.珍妮机B.蒸汽机C.骡机D.内燃机

16.亚当•斯密说:

“没有广阔的国外市场,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

”他论证的是()

A.市场和工业革命的关系B.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

C.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的关系D.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

17.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的监修工作。

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己开始资本输出B.民族资产阶级己开始出现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D.英国造船技术世界倾先

18.据《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在1850年以前,帆船占世界航运的比重高达99%以上,而在1899年时却不到1/4。

推动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钢铁工业的进步B.电力的广泛应用C.动力技术的革新D.化学工业的突破

19.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到1846年英国议会又宣布废除“谷物法”。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B.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的低廉

C.经济危机的爆发D.重商主义的推行

20.有经济学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其中一个阶段的特征是: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铁路运输业。

这一阶段:

()

A.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B.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C.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D.世界进入到“电气时代”

21.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

这种现象说明(  )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23.1920年-1946年间,潘鸿声先生先后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访问并搜集了2046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

由此可以推断()

A.中国固有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B.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对中国农业影响有限

C.工业革命并没有影响中国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

24.1882年9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C.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D.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25.阅读下表:

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

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类别

比重(%)

年平均增长率(%)

1921年

1936年

轻工业

44.1

30.7

5.46

重工业

54.6

62.9

9.94

A.轻工业的衰落加剧民生痛苦B.积累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26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

这表明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重工业极为薄弱B.深受外国资本压制C.经济结构不合理D.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27.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采取出卖国家方式求得和平B.开展洋务运动求强求富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28.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

这说明()

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

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9.“夫四民(土、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

……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胥(皆)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胜言矣。

”这段话的主旨是()

A.主张大力兴办民族工业B.主张维护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C.

反对引进外国机器大生产D.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30.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

“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C.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31.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

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

这一现象

A.扭转了中国贸易的人超局面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D.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

32.吕思勉指出,当是时,外有五口通商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内则有太平天国和捻、回的反抗,几于不可收拾了。

其所以能奠定海宇,号称中兴,全是一班汉人,即所谓中兴诸将。

中兴诸将创办的企业有()

A.广东继昌隆缥丝厂B.上海轮船招商局C.南洋兄弟烟草公司D.江苏大生纱厂

33.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

”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

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34.1923年《申报》编辑在《最近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一文中提到:

“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

”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B.清末政府采取了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

C.此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民国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35.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采取出卖国家利益方式求得和平B.开展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36.“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

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

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B.“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D.“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37.下表反映的是1981~198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38.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

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

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39.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

“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

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40.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

这反映出()

A.对外开放政策日益深人人心B.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国企改革正逐步走向市场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观念

41.邓小平在1979年曾经说过: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5年他又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

A.计划经济不再是主要经济模式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主要目标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D.南方谈话中的一些思想观点早已提出

42.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D.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43.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44.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

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

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45.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八大”(2012年)八个报告中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

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

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④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最受欢迎的政治词汇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

46.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

47.《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的有“市场经济、国

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收录的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新

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48.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

在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

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49.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开始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

50.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51题18分,第52题17分,第53题15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唐诗云: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宋诗云:

“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

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四 近代的苏州,工业的主体仍然是以农民家庭缫丝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随着地方商贸经济的繁荣和经营领域的拓展,工业结构中逐渐萌生了以缫丝厂为代表的一批机器工业。

如:

张增熙于光绪末年独资创办的机器碾米厂;庞元济等人于1912和1915年兴办的苏州机器缫丝厂和浔震煤矿厂;1917年周庆云等合资创办的机器改良丝厂;1919年正投资创办的梅恒裕丝厂;由中小商人投资创办的一些企业,如裕丰布厂、集成绸厂、印刷公司等。

——摘自朱从亮《苏州文献新志》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新变化。

(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方式在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2分)

(3)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明清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以苏州地区为代表的近代工业领域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52.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当时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一马当先。

同时资本的高速聚集和运作,英国也成为当时欧洲金融的中心。

这些因素触发了英国将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主角的欲望。

……成立于1754年的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历来承担国家展览会的组织工作,担任皇家艺术协会主席的阿尔柏特亲王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

……1849年,艺术协会开始酝酿筹划规模更大的博览会时,阿尔伯特提出要求“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的设想,要求能在伦敦海德公园中找到最好的展览场地,以举办一届规模宏大的世界博览会。

……“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了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诞生。

——《水晶宫的魅力——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纪实》

材料二:

1900年4月,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这是巴黎第三次举办博览会,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九届博览会,参观者达4000万人,被称为“世纪之总”。

本次博览会上展示了西方社会19世纪的技术成就,以产业革命为龙头的世博会由此达到最高潮。

——《世博,人类的聚会——世界博览会历程回顾》

(1)根据材料归纳英国举办第一

届世博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哪些?

(6分)

(2)1900年巴黎举办的世博会“以产业革命为龙头”达到高潮的原因何在?

从市场角度分析其被称为“世纪之总”的理由。

(4分)

(3)19世纪中期以来的几次世博会,为何大多以英、法等欧洲国家举办?

此时的英、法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处于怎样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