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405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w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w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w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w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1.docx

《w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w1.docx

w1

苦学多思求是笃行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耿作石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产生

1.“经济”的概念

词典中“经济”(Economy)一词,含义有三:

一指“经世济民”、“经邦济世”,有治国富国、利民裕民之道,含盖着广泛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二指日常生活中的俭省节约;

三指金融工商等事业的活动。

英文中“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家庭”与“管理”两词合并而成,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原意是家庭管理论,反映了当时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局限。

在色诺芬时代,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奴隶们分属于各个奴隶主家庭,所以家庭管理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搞好各个奴隶主庄园的组织和管理。

在《经济论》中,色诺芬强调经济(家庭管理)应成为一门学问,这个学问研究的是:

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

现在“经济”一词的含义,则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切谋生活动。

2.稀缺性—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人们所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说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总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稀缺性(Scarcity)即指生产的产品资源(经济物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情况。

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我有阿拉丁神灯,不需要经济学”。

3.选择—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产生经济学。

一切经济问题来源于稀缺性。

由于稀缺性,怎样使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人们最急需和最迫切的欲望,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有去“选择”。

选择:

为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多种多样的观点

究竟什幺是经济学?

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与说明。

有人从经济学研究和考察人们的经济活动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面对稀缺性现实必须做出选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怎样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主体为

着既定目的去参与经济活动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有限经济资源的配置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社会的福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既定资源条件下怎样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门学科。

••••••

引用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的一段话:

(略)

2.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提出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用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

罗宾斯的定义强调了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面临的选择。

以后的经济学定义都以此为基础演化发展。

如美国在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经济学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

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

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定义是:

“经济学是研究恩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3.资源配置的说明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不同物品。

有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

为了论述与说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使用了两个重要概念: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

(1)生产可能性曲线:

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图: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或择一成本,是指为多得到一单位的某种物品而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机会成本。

上例中增加K的数量就要减少W的数量。

三、经济体系的功能和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按照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进行生产。

这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

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系统通常应具备如下功能或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幺。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4.充分就业。

5.物价水平。

6.经济增长。

其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后三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即是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70年代后,西方社会又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困化、城市膨胀等一些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方法

与规范分析方法

1.实证分析:

即说明经济现象“是什幺”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这种方法首先要提出对经济现象给予解释的理论,然后用事实来验证理论,并依据理论对未来作出预测。

当经济理论把自己局限于表述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的函数关系时,这种理论就称为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是不精确的科学”。

2.规范分析:

即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幺”或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就是依照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判断,规范经济政策措施和经济行为后果的是否可取性。

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

前者从“量”的角度分析;后者从“质”的方面考察。

例如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

二、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

1.均衡与经济均衡

均衡:

力学概念引入经济学

经济均衡:

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

或是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

变动的压力和力量的状态。

2.局部均衡

即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一种商品的均衡。

3.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也称总均衡分析。

即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各种商品、每种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4.过程分析

均衡分析不涉及均衡达到的过程情况,而过程分析正是论述调整变化的实际过程。

这种分析方法通常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续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

故过程分析又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

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化的过程。

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事物的方法。

静态分析时通常假定资本数量、技术水平、人口规模、生产组织和制度体制等因素固定不变。

2.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而只考察静止状态时假定不变的因素发生变化后所引起的新的均衡。

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

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自变量和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

3.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对经济事物变化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

动态分析的根本特征是引入了时间因素,从时间序列上对社会经济活动作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试图说明经济活动怎样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着重考察在静态分析中假定不变的因素在时间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将会怎样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运动。

四、经济模型的建立

1.模型与济经模型

模型与模型方法在整个科学领域,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着普遍而广泛的运用。

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用来描述和研究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

经济理论是实际经济事物与经验认识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经济模型就是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达。

2.分析与表达

经济模型的分析与表达,可以有几种方法:

用普通文字,用算术式,用简单几何以及用代数式。

这些简单的不同的语言可以相互译通。

选择哪一种方法,完全是个人胃口问题。

—劳埃德•雷诺兹

3.经济模型的构成

通常有四部分:

定义、假设、假说、预测。

第三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什幺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量分析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是关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个别经济变量变动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中应有以下内容:

(1)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2)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3)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化。

(4)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5)核心是价格理论。

2.微观经济学的假设

第一,理性经济人假设。

第二,充分就业的假设。

第三,市场出清假设。

第四,完全信息假设。

3.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均衡价格理论。

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供求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2)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如何把既定收入分配于不同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上,以实现最大化的满足或效用。

(3)生产者行为理论。

其中又包括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和市场结构与厂商理论。

(4)分配理论。

(5)一般均衡与经济福利理论。

(6)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

1.什幺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量分析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定义有以下几点:

(1)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2)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3)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4)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3)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4)开放经济理论。

(5)宏观经济政策。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

观经济学的关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2)二者在分析中所假定的制度前提一致,都假定制度因素不变。

(3)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是相同的。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宏观分析总是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基础。

第四节价格制度与微观经济学

一、自给自足经济

二、中央计划经济

三、完全市场经济

四、现实混合经济

五、价格制度和微观

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又被称为价格理论,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价格制度的运行,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对价格制度的功能和效率的理解,这种价格制度在混合经济借以运行的方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一、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

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

二、重新明确资源配置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三、重新认识经济体制的实质;四、重建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五、为计划与市场结合方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起点;六、当前经济学研究的误区。

单纯实证、远离现实、片面求深求精、故弄玄虚、食洋不化。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第一节需求的基本理论

一、需求与需求定律

1.需求概念:

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和一定市场内,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需求函数:

商品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QD=F(P)

3.需求定理:

在其它因素既定条件下,需求量与商品本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公式:

QD=a–bP

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1.需求表(教程P27)

2.需求曲线

3.需求价格:

消费者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

三、需求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1.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

(1)收入

(2)偏好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预期

(5)社会时尚

(6)人口数量与结构

由此可得完整的

需求函数:

D=F(P、T、I、Pr、Pe、N)

2.需求曲线的移动

3.需求水平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量的变化:

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价格水平下点的位置的移动;

需求水平的变化:

同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第二节供给的基本理论

一、供给与供给定律

1.供给概念

生产者在某一市场上、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

2.供给函数

某商品的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

公式:

QS=F(P)

3.供给定律

商品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QS=–P

二、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1.供给表

2.供给曲线

3.供给价格:

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接受的最低价格。

三、供给的变化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1.影响供给变动的其它因素

(1)生产的技术水平。

(2)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生产者的目标和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5)其它经济因素,如政府政策、银行利率、创新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完整的供给函数:

QS=F(P,M,V,Pr,PT,O)

2.供给曲线的移动

3.供给水平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教程P49-50)

第三节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价格是指某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一致时的市场价格。

如图: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供求定理

1.需求变动影响均衡

2.供给变动影响均衡

3.供求相同方向变动的影响

4.供求相反方向变动的影响

5.供求定理

以上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供给(均衡)数量增加;

(2)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均衡)数量减少;

因此,需求的变动总是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3)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需求(均衡)数量增加;

(4)供给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均衡)数量减少。

因此,供给的变动总是与均衡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而与均衡数量呈同方向变动。

四、以公式说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根据供求定律,设:

QD=a–bP=200-2P

QS=-P=-40+P

均衡条件QD=QS

解得:

200-2P=-40+P

P=80;Q=40

如果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则P和Q都会有新的均衡值。

注意:

在经济分析中与数学的习惯相反,以横轴代表因变量,以纵轴代表自变量。

这样函数QD=a–bP实际上是

P=a/b–1/bQD的反函数。

如需求函数QD=200-2P,可写成P=100–1/2QD。

如图:

第四节市场均衡模型的应用

一、货物税对价格的影响

税后:

PD=160-2QD

PS=-40+2QS

PT=PS+T

PD=PT

已知T=20

解得:

Q=45;P=70

生产者得到的净价格:

70–20=50美分

生产者实际负担的税收:

60–50=10美分

其余税收由消费者负担。

在现实经济中,货物税在多大程度上由消费者或生产者承担,这将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图1:

图2:

二、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最低限价及影响:

最高限价及影响:

第五节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定义、公式与特点

定义: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对商品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

特点:

第一,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是一个负数。

因为根据需求规律,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第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一个无维量,即弹性大小与计量单位无关。

第三,根据弹性公式,可知需求弹性由两部分构成,

因此弹性大小由Q/P和P/Q来决定。

2.点弹性与弧弹性的计算方法和图解

(1)点弹性:

即测量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Ⅰ.点弹性的确切公式是:

公式表明,点弹性是P/Q和

dQ/dP的乘积,其值大小不能单凭需求曲线的斜率来判断。

例如,线性需求曲线的斜率是常数,但其弹性不一定也是常数,而是会随着曲线上价格和需求量的不同而变动。

Ⅱ.点弹性的几何图解:

Ⅲ.点弹性比较

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弹性比较:

不同需求曲线上点弹性比较

(2)弧弹性:

测量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弧的弹性

公式为:

图例:

3.需求价格弹性的几种形式

人们在说明需求弹性大小时,常以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同来区分,用斜率小的曲线说明弹性较大,而以斜率大的曲线说明弹性较小。

所以这样做,一是由于斜率较大的需求曲线,其弹性较大的部分一般价格都很高,而在常见的价格范围内看到的弹性都小于一。

图1)二是由于斜率较小的需求曲线,其弹性较小的部分一般价格都很低,而在常见的价格范围内所看到的弹性都比较大。

图2)

图1:

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的大小。

一般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小;而一些奢侈品弹性较大。

(2)该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

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该商品弹性也越大。

(3)该种商品的用途是否广泛。

用途越广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4)该商品在购买者家庭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占的比重越小则弹性也越小;否则弹性较大。

(5)所观察的时间与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一般说来,观察时间越长,越容易找到替代品,弹性也就越大;而短时间内价格变动时,不易立刻调整需求量,弹性也就较小。

同样,使用时间较长的商品如耐用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使用时间较短的如非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

二、供给的价格弹性

1.定义、公式与特点

(1)定义:

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商品供给量对本身价格的反应程度。

(2)公式:

(3)特点:

第一,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为正。

因供给定律表明,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第二,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不同则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小也不同。

如果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与纵轴相交,则该点的弹性大于1;如果与横轴相交,则弹性小于1。

第三,不管供给曲线的斜率如何,只要四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型供给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弹性都等于1。

2.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和图解

同需求弹性一样,供给弹性也有点弹性与弧弹性,分别测量一条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微小变动和两点之间的弧的变动。

例如,当价格是2元,供给量为200单位,当价格上升到4元时,供给量增加到300单位,则供给弹性是:

弧弹性:

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供给时间的长短。

时间与供给弹性存在正相关:

瞬时供给不随价格变化,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供给曲线,ES=0

短期供给缺乏弹性;长期供给富有弹性。

(2)生产产品成本变化。

生产成本增加快,则供给弹性小,反之就大。

(3)生产规模与生产周期。

通常企业产品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大,会对价格变化反应较迟缓,供给弹性较小;反之,较大。

(4)调整产品的难易程度。

供给弹性与调整的难易程度反方向变动:

产品容易调整的,供给弹性大;反之弹性小。

(5)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

如果存在齐备的要素并且价格较低,供给弹性就大;反之弹性较小。

四、弹性理论在决策和政策方面的运用

1.对厂商价格决策的作用

2.政府制定价格政策的应用

一是制定价格政策。

政府在决定价格政策时必须考虑价格弹性的大小。

只有正确地预算到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可能影响,才能使价格政策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农产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丰收会引起农产品价格下降,进而使农业生产者收入下降,为了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必须有正确的农产品价格政策。

二是制定税收和津贴政策。

P106

三是制定外贸政策。

为增加出口,多创外汇,对需求弹性不同的商品采取适当的价格,会增加收入。

习题:

1.设:

某种汽车价格稳定在3000美元,汽车销售量从9500辆下降为7000辆,而同年的广告费从100000美元下降为50000美元,再假定人口、收入、信贷利用等其它影响汽车销量的因素不变。

试计算这一区间汽车广告费与汽车销量之间的弧弹性。

2.设:

某种汽车需求函数对价格的偏导数Q/P=3000(是一个常数),当价格为3000美元时,汽车销量为950万辆;当价格升为3500美元时,汽车销量减为800万辆,试计算该种汽车在不同价格水平上的点弹性,以及在两种价格水平之间的弧弹性。

第三章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

本章引言:

所谓消费者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利用物品的效用的一种经济行为,即人们在市场上作出的购买决策和购买活动。

消费者行为理论,实际上是对下述问题提出理论答案,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决定购买的众多消费品的种类和不同消费品的不同数量,是由哪些因素和根据什幺原则来决定的,以及消费者达于均衡状态的条件。

同其它理论一样,消费者行为理论也需要使用某些假定。

这些假定是:

(1)消费者的信息正确而完备。

(2)消费者的收入既定。

(3)消费者的偏好既定。

每个消费者都有一个偏好类型,消费者要用既定的收入,通过购买商品和劳务求得最大满足。

(4)商品的价格既定。

第一节基数效用与消费者行为

一、欲望与效用

1.欲望:

对某种物品,既有缺乏的感觉,又有满足的愿望,二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

欲望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

人的欲望又分成五个层次: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这五个层次的欲望,由低到高,依次产生。

欲望的种类又是无限的,一种欲望一经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

2.效用:

所谓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某组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任何一种物品的效用,不仅在于该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而且还依存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因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个人心理上感觉到的满足。

所以,某种物品的效用,对同一个人来说是可比的,对不同的人来说则是不可比的。

同种物品的效用也会因时因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