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394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docx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

姜毅

  内容提要:

中俄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中极为敏感的问题,也是两国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两国交往的300年里,边界变化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十分罕见的。

本文旨在探讨导致边界变化的根源,阐述对于两国边界史的看法。

2004年10月14日边界历史遗留问题的彻底解决,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也为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两国既尊重历史和现实,又考虑对方利益和关切,既以国际法和通行惯例为依据,又充分照顾实际可能,互谅互让、互相妥协的成就。

  关键词:

中俄关系 边界问题 中俄关系史

  作者简介:

姜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2004年10月14日在中俄关系史上应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

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签订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这标志着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两国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对此评论道,俄中两国在边界问题上达成的协议具有“突破性意义,长达40年的谈判终于画上了句号”。

  中俄两国互为陆地边界最长的邻国。

两国的边界是在三百年里逐渐形成的,有着复杂的背景——对中国人而言可能更多的是酸楚的记忆。

一方面,边界是两国交往的纽带,是两国关系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边界数百年来又是两国关系负面的一部分,是两国矛盾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曾是两国对立对抗的前沿。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虽然中俄关系史上有过多个有关疆界的条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两国边界从未进行过得到双方认可的认真勘定。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确定边界走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都成为两国关系中突出的任务。

本文即从边界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谈起,探讨问题解决的历史性意义。

  边界是一国与毗邻另一国领土(水域)隔开的界线。

自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边界成为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确立接壤两国边界的进程几乎都伴随着争论,甚至是大规模和不断的战争或战争威胁。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俄边界的形成也具有这样的共性。

从1685年的雅克萨战争到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中俄就边界问题进行的武装冲突和以武力相威胁的争端就一直延续着。

中(沙)俄关系史上前后涉及疆界的条约有20多个,[1]其中许多都是在此背景下签订的。

  同时,中俄边界问题的形成还有其特殊的地方。

这主要表现在:

  从俄国方面来说,沙皇俄国是在不断的扩张、拓展疆域的进程中形成统一国家的,这也包括其对东方的扩张。

沙皇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它和亚洲东部的中国相距遥远,本不接壤。

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俄罗斯形成统一国家之时,俄国的领土距离中国黑龙江流域还有数千公里。

此后沙皇俄国不断向外扩张,拓展其疆域。

十六世纪下半叶,沙皇俄国越过了乌拉尔山,向东方的西伯利亚进发。

1632年俄国在勒拿河中游建立了东方据点雅库次克城,这时它的领土逐渐接近中国黑龙江流域。

自1643年波雅科夫进入黑龙江流域起,先是小规模的哥萨克式“冒险家”的探索,后是大规模的、正规军队的政府行为。

沙俄向东扩张必然与早在此设立行政机构的中国迎头相撞。

可见,中俄边界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俄国向东扩张的结果。

这期间不可避免地就带有占领兼并、胁迫割让的因素。

  从中国方面来说原因更为复杂。

首先,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中央政府与边陲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分分合合是平常之事。

加之北部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为生,乡土概念十分淡漠,其中一些民族十七世纪还处在较原始的部落社会,它们之间的争斗也频频发生。

这些均为外敌各个击破、分化和征服提供了机会。

沙俄向东扩张能够如此迅速和容易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此。

即使在清朝强盛之际,类似噶尔丹的叛乱也让中央在与沙俄打交道时倍加谨慎。

尼布楚谈判时原本占据优势的中方主动让步盖源于此。

其次,在漫长的封建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央帝国”、“万邦来朝”的影响根深蒂固。

  历来统治者对国界的重视和关注远不及对皇权稳固与否来得强烈。

其中,处理外族袭扰优先的选择往往是“让与换招安”。

这种意识在早期的中俄边界领土纠纷中表现得较为充分。

其三,与“朕即天下”的思维相关,中国历代对天下(世界)的划分极为“简单”,无非三类:

中土、近邻和远邦。

中土为皇权根基。

近邻多为今日所称“周边国家”,与中央王朝关系表现为朝贡与承认宗主地位。

而边陲之地就处在中土与近邻之间,地位有些尴尬:

一方面是朝廷所辖之地;另一方面,与中土各种联系又有些游离。

故中央虽在此建政设制、委派官员,但在各种因素制约下,朝廷对其行政(对外是行使主权)之能力远不能与管辖中土相比。

  何况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往往在实力强盛时,又挑战中央权威,进一步弱化了中央对边陲的辖制能力。

这也为他国觊觎提供了机会。

其四,在农业文明的影响下,长城以南土地的富庶、资源的丰富、人口的众多足以让小农经济自我满足。

稳固此地,封建朝廷的“江山”也就有了“千秋万代”的根基。

中国历代对北部(关外)的“蛮荒”地域甚少兴趣。

即使是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入关之后,立朝之初那种开疆拓土之气也渐渐淡化,对边远地区的关注和投入也自然不够。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虽有过流血战争,中国政府对边界安全仍然关心不够。

  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边无防,致使沙俄势力在数十年里反复渗透、多次进入当时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流域。

其五,毫无疑问,中国封建制度后期的腐败昏庸、国力孱弱是导致1840年后列强在华肆意妄为的关键。

有关中俄领土边界的一系列重要条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而此时政府在条约签署之时或软弱无能、或力不能逮,导致许多边界划定问题繁多,为以后边界纠纷埋下了祸根。

其六,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导致中国缺少外交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以至在与沙俄的一些谈判、签约、划界活动中漏洞甚多,既在谈判气势上易陷入被动,又易为他人钻空子或引起纠纷。

比如最初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有五种文字的版本(汉文、满文、蒙古文、俄文和拉丁文),几个文本措辞不一,描述各异,有的模棱两可。

而在《恰克图条约》[2]谈判时,面对已完成地理勘察和绘制地图工作的沙俄,中方却缺少准备、缺乏经验、仓促上阵,加上关键时刻中途换将,致使谈判局势难以掌控,且在实际勘测中又因不熟悉情况而再遭损失。

[3]

  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转换是沙俄得以在领土边界问题上屡屡得手的关键因素。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在十七世纪中期。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满族在东北地区重新崛起,开始挑战明朝在东北的权威,中国中央政府对那里的控制遭到了严重削弱。

1644年,满清全力攻入内地,明王朝被取代。

此后数十年,已成为中国新统治者的清廷一直忙于征讨、铲除明朝残余势力,巩固新生政权在关内的统治地位,包括平定“三藩”(至1681年)和统一台湾(至1683年)。

这客观上使清朝的发源地——东北边疆变成了鲜有顾及的管辖“盲点”。

故虽自1652年起,中俄在东北边疆多次发生武装冲突,然清朝政府也只是采取了小规模的应急措施,无暇真正顾及。

[4]直到1685年,中国新政权基本在关内站稳脚跟后,才有精力调转回头,与沙俄就领土边界进行认真的较量。

这就是雅克萨战争,并产生了两国首部划分领土边界的条约——《尼布楚条约》。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这次变换朝代,客观上“成就”了沙俄扩张步伐。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1840年后,中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长期处于风雨飘摇、政局不稳的局面,饱受列强凌辱。

此时,直接与中国接壤的沙俄是获利最多的一个国家。

特别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期间——此时也恰为太平天国运动如日中天。

沙俄正是利用清朝政府内外交困之际,强迫中国签订了割让土地最多的两个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

  应该说,沙俄在东方力量与其在欧洲相比并不强,其对中国之侵害也较少通过类似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那般大规模战争,然在诸多列强凌辱中国历史中,它却是获利最多者之一。

究其根本原因是,沙俄凭借其地理上优势,更多地利用了中国内部的不稳定、或外敌对中国的严重打击。

换句话说,中国内外交困的局势给沙俄侵华提供了机会。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立刻就中俄关系发表了积极的声明。

1919年7月的《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也称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提出,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

而1920年9月,苏俄政府在致中国政府外交部照会(即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中进一步提出了“八点建议”,其中第一点就是,苏俄政府宣布废除俄国前各政府与中国所缔结的一切条约,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土地和租界,将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归还中国。

[5]苏俄政府希望以这些建议,作为缔结中俄新条约和建立正常关系的基础。

应该说,自1840年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国对华发出的友善呼吁,也是第一个大国平等对华的表示。

比照第一次对华宣言,1920年的建议似乎在对旧的不平等条约的态度上也更加明确和广泛。

[6]

  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从苏俄的国家安全现实考虑,还是从推进世界革命的理念出发,苏维埃政权的表态仅仅是文字上的和某些方面的。

在领土边界问题上,苏俄根本没有作出任何让步的打算。

[7]1924年签署的《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也只商定要重新划定边界,在未划定前维持原有疆界。

[8]20世纪20年代,苏联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安全环境,而中国内部也陷入军阀混战、无暇顾及边防;进入30年代,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中国中央政府对北部边陲再次失控,苏联此时更担心日本会进一步向北侵略。

沙俄时期的历史再次重演,又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苏联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利用时机进一步扩大了沙俄在边界问题上获得的“成果”。

苏联当时越过既有条约规定线,把许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域岛屿置于自己控制之下,黑瞎子岛即是这时所占。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兼并唐努乌梁海、策动蒙古独立均是此时苏联所为。

[9]

  通过简要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即可发现,中俄领土边界在最近几百年里变更相当大,虽在整个大区域上有条约规定——尽管许多是不平等条约,但落实到边界的具体地段则几乎没有进行实际的勘验。

两国在20世纪又都发生了社会制度更迭,如何理解旧条约、如何解决双方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真正以国际法和国际公认标准划定边界一直是两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处理边界问题自然没有立即提出来。

  在当时中苏结盟、西方对我极为敌视的背景下,揭历史伤疤显然也不合时宜。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边界基本保持着祥和、安定的局面,而且两国边民交往也较方便、融洽。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中国政府对解决边界问题没有基本的意识。

1949年的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对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新中国政府将予以审查、依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重新修订、或废除。

按照国际法的原则和国际惯例,一国政权更迭后,涉及划分边界的条约一般都应予以承认。

新中国的这个态度实际上是原则承认了以往中俄关于领土边界的所有条约,只是希望最终解决有争议的边界划定问题,也就是那些旧约文本不一、文图不一,或有约却未严格勘界,或俄(苏)方利用各种机会违约所占,或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引发问题等地段——这些地段在中苏东段边界约有700多平方公里,在西段则有27600多平方公里。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新中国政权不断巩固,国家建设进入新阶段,未定边界的划定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

解决边界的前期准备——摸底、调研等工作初步展开。

[10]1960年,中国外交部成立了“中苏边界问题办公室”,着手准备与苏联的边界谈判。

中方为此确定的谈判口径是:

强调旧条约的不平等性,但为照顾现实情况,同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然而,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分歧日益严重。

到60年代,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两党公开论战扩大到国家关系,两国各方面的联系都出现了对立、对峙的局面。

  解决边界问题的进程也受到了两国总体关系逐步恶化的严重干扰,以至后来几十年都难有进展。

反过来,边界问题又在这样的背景下演变成进一步恶化中苏关系的催化剂和严重障碍。

  中苏关系趋向紧张后,原来平安无事的边界成了反映两国对立情绪的“前沿”,历史遗留的划界问题也再次凸显出来。

在这种形势下,边界问题无法忽视或拖延,应该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自1964年起,中苏两国先后举行了三轮关于边界划定问题的谈判。

[11]然而,从1964年到1978年,两轮谈判都因双方分歧太大,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基本思路也严重背离,加上两国关系的对立状况,均以无果而告终。

这些原则性分歧集中表现在:

首先,关于历史上中俄条约的性质。

中方提出,鉴于清代被沙皇俄国割让的土地是以条约规定的,中国方面只是希望通过谈判划定边界,并未把历史上向沙俄割让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问题作为谈判内容。

但是,中方也强调,历史上有关中俄领土和边界问题的许多条约是不平等的,是在中国封建王朝昏庸腐败、中国国力衰败时被迫与列强签订的。

然而,苏联方面不仅拒绝承认历史上许多条约的不平等性,而且把中俄首部划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诬称为清廷强加于俄罗斯的,后来的《爱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则是沙俄合理地收复“失地”。

  其次,关于谈判的目的。

中方认为,双方坐到一起的目的就是商谈两国未定边界和由此造成的争议地区问题,通过谈判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苏联方面则坚称,中苏边界和领土都已由相关条约解决,即使未有条约明确的也已是历史形成或早为苏联控制,因此不存在边界争议问题,不存在边界未定问题;双方谈判的目的只是讨论因自然环境改变而需进行重新勘定的个别地方的问题。

在谈判开始前的苏联政府声明中,苏联方面就对谈判的目的定了性,即为排除可能的“误解”,双方可就核定“个别地段的边界走向问题进行协商”。

[12]

  其三,关于以什么为确定边界的基础。

中方强调,既有条约是双方划定边界的基础,而苏联方面则把这个基础扩大为不仅包括双方已有条约,还包括一些文件。

其间的关键在于,苏方所持的文件均为对己有利之“证据”。

比如,中苏东段边界中的黑瞎子岛地区,苏方持与原条约相差甚远的俄制地图——有关此问题后有详述。

关于西部边界的帕米尔地区,苏方所持文件同样滑稽。

苏联认为,1894年3月到4月两国外交换文已就划定此地边界达成了协议。

而实际上,1891年后沙俄武装进入帕米尔地区,中俄双方多次交涉未果,到1894年时两国只得同意暂时维持现状。

彼时四份换文(中俄各两份)并非划定边界,其核心只是双方相互保证维持各自实际控制区域现状,不得超越各自当时所占据位置,直到就该地区划界问题达成协议为止。

同时,中方当时也强调了,同意维持现状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实际控制区以外领土的权利。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在首轮谈判中,双方工作组层面的协商曾达成了以主航道中心线为基础划定两国边界的共识。

如这点能够实现,不仅边界谈判早应结出一些果实,而且1969年珍宝岛事件也有可能避免。

然而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苏联方面显然不想做出任何符合国际惯例的让步,此共识未能得到苏联领导的认可,在代表团层面就被拒绝。

比照1991年签署的中俄边界协定就会发现,此后谈判和结果即是回到1964年曾错过的机会上,苏联领导人的偏激和固执浪费了两国整整20多年的时间。

  第二,正是从这轮谈判开始后,并且在以后数年,苏共中央先后四次发出指示,要求苏联科学界、出版界、报刊界“修正”原来对中俄历史疆域、边界、关系史等方面的“错误”阐述,并专门成立了由许多汉学家组成的研究班子,修改中俄关系历史,作为自己在边界、历史问题上“编撰”新的“证据”。

而这些此时形成的“新”历史对许多俄罗斯人的“教育”十分深刻。

时至今日,一些俄国人士的中俄边界史观就是在这些“新”史学影响下形成的。

  中苏关系长期对抗的局面、两国漫长边界持续紧张的态势显然不符合双方的战略利益。

无论是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缓和周边紧张局势的政策出发,苏联都迫切需要改善与最大邻国的关系;而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也需要营造稳定祥和的外部环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中苏双方逐步尝试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应该承认,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为改善中苏关系、特别是消除当时中国特别关切的安全障碍做出了建设性的努力。

1985年3101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的重大意义月,在当选为苏共领导人的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就表示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3]1986年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讲话,首次对解决中苏边界问题阐明了新的立场,即同意按照国际通行原则,以主航道中心线为基础划定两国边界,他还表示希望中苏边界能够成为和平友好的边界。

[14]苏方建设性的态度立刻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

  1987年2月,第三轮边界谈判在莫斯科举行,双方代表团团长均为同时负责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副外长——钱其琛和罗高寿。

[15]与前两次不同,这次谈判具有了两个建设性的条件。

其一,前述苏方在边界走向问题上的新立场,以及苏方逐步承认存在争议地区,为谈判能够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这也使得双方能够就解决边界问题确立一致的原则,即以有关中苏边界的条约为基础,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其二,中苏关系全面回暖,各领域合作的恢复和发展使得两国关系正常化能够逐步向前推进。

到1988年时,中方提出的影响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基本消除,1989年5月,两国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

中苏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为边界问题谈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推动了解决边界问题的进程。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尽管苏联国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苏谈判却能够较快取得成果。

在这轮谈判进行了两年多后,双方已就争议最大的东段边界划定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

  1991年5月,两国外长签署了共十项条款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确定了两国东段绝大部分边界的走向。

其中协定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国界东段边界线走向的33个界点,并指出国界线用红线标在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

协定还规定,通航界河以主航道中心线、非通航界河以河流中心线或主流中心线为依据划分国界,并依此划分岛屿归属;双方各类船舰可从乌苏里江至黑龙江(经哈102欧洲研究 2006年第2期 巴罗夫斯克)自由航行,中方船只可沿图门江下游通往太平洋水域。

1992年2月俄罗斯联邦和中国立法机关先后批准了这个协定,并于同年3月开始生效。

[16]

  苏联最终没能同中国就西段边界达成最后协议。

苏联解体后,原中苏西部边界分别成为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四国的边界(其中中俄边界为50公里、中哈边界为1700公里、中吉边界为1000公里、中塔边界为400多公里)。

1992年10月起,在中苏谈判已定原则和已达成协议的基础上,中国继续与上述四国就西部边界问题进行谈判。

这时五国形成了“4+1”(原苏联四个共和国和中国)的新谈判机制,即联合划界和边界地区裁减军备两个委员会,这也成为“上海五国”机制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雏形。

  新的中俄西部边界问题并不复杂(原争议较大的地区都成了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的问题),因而解决起来也比较快,1994年9月,中俄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西段边界(约54公里)的协定,并于次年10月获得两国最高立法机关批准。

至此,中俄边界98%的部分都已通过和平的方式得到法律的确认。

  在苏联解体后,继承前苏联西北边界遗产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四国依然延续了同中国友好协商的势头。

边界协议也水到渠成。

从1994年4月的《中哈国界协定》到2002年5月中塔签署国界补充协定,原中苏西部边界的走向全部划定,中国西北边界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解决。

  在绝大部分边界划定后,中俄两国将精力集中到解决遗留的问题上来,就是额尔古纳河(俄方称为阿尔贡河)上的阿巴该图洲渚(俄方称大岛)和黑龙江(俄方称阿穆尔河)、乌苏里江(俄方称乌苏里河)交汇处的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地段。

阿巴该图洲渚面积约62平方公里,其争议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改变、河流改道。

比较而言,在当代的中俄边界谈判中此处麻烦并不大。

  黑瞎子岛面积约335平方公里,由于水文情况的变化,中方称为一个岛,而俄方称为两个岛(塔巴罗夫岛——也称银龙岛和大乌苏里岛)。

它北临黑龙江,东南部靠乌苏里江,西南是连接黑、乌两江的抚远水道。

该岛西距中国抚远县城11公里,东距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1500米。

该岛地处两江汇合处,控制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航道,且紧邻俄罗斯远东重镇哈巴罗夫斯克,故成为双方谈判的一大难点。

黑瞎子岛问题的产生当然是因为俄国侵吞传统中国属地。

但从中国方面来说,也不是没有失误,而且应该是中国外交史上值得书上一笔的严重错误。

黑瞎子岛本非沙俄控制领土,即使是中方视为不平等条约的1860年《北京条约》文本部分也清楚地标明了两国以两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位于主航道中心线以南的黑瞎子岛当属中国领土。

然而,当时代表中国签约的清政府既昏庸无知,又被英法联军搞得魂不守舍,竟然忽视了条约附图的重要性,只是由俄方代表信手在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划了一道红线。

[18]1861年6月,清朝政府与沙俄代表在兴凯湖举行了两国勘界会议。

是次会议上签署、交换了《北京条约》附图。

在态度强硬、准备充足的俄方面前,中国代表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错误。

作为会议成果签署的《北京条约补充条款》明确写到,会议主旨是签署和交换有关《北京条约》所编绘的边界地图和详细记文,且所有交换文本核对完全相符,作为《北京条约》的附件。

然而,前述沙俄代表所绘地图不仅不精确,且存在严重错误,却作为条约一部分记载在文件中,为以后双方争执埋下了“祸由”。

[19]

  事实上,即使在此后相当长时间里,黑瞎子岛也一直在中国管辖之下。

20世纪初,沙俄政府改变了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称原《北京条约》所指疆界不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上,而在黑瞎子岛以南的阿穆尔水道(抚远水道)上,黑瞎子岛“自然”也应为俄国所有。

1929年8月,在“中东铁路战争”期间,苏联军队借机占领了黑瞎子岛。

后来,中苏关系正常化时,邓小平在与戈尔巴乔夫历史性谈话中还特意讲到了黑瞎子岛,作为苏联损害中国利益的一个例子。

[20]

  经过艰苦的谈判,在两国元首的直接推动下,2004年边界遗留问题谈判终于有了结果。

中俄两国同意大体平分上述两个有争议的地区。

  2004年10月14日,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从而为彻底解决边界问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两国三百多年交往史中首次全线确定了边界走向(具体边界线的设定有待勘界工作的最后完成)。

  2005年4月27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的决定;5月20日和5月25日,俄罗斯议会上下两院先后批准了俄中边界东段补充协定。

  四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对于两国关系发展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两个大国通过和平方式合理、互让地解决边界纠纷的价值是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

  第一,边界问题的解决消除了两国关系中的一大障碍,消除了长期以来两国关系中潜在的一个冲突点。

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两国关系、发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两国都知道,中俄为解决这个问题付出了多么艰苦的努力,我们也十分清楚地了解两国在边界地区曾经发生过的对峙给两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多么沉重的包袱。

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说,苏联为与中国对抗而白白浪费的300亿美元的事实,应该足以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再回到毫无希望的对抗中。

[21]今天,边界问题在两国关系中终于成为了历史,两国4300多公里的边界从此完全可以变为和平友好、稳定清晰的睦邻地带。

  第二,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中俄两国在漫长的边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开展航运业务、共同打击犯罪等许多具体领域合作创造了新的条件。

边界不仅是划定中俄疆土的标志,更可以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可以为两国人民提供带来福祉的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