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454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docx

高考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世界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

课后优化训练(二十三)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62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垄断法》,截至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批准了13023项专利。

由此可见,该法案对英国最深远的影响是(  )

A.议会拥有立法权,体现“王在法下”

B.保护了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C.保护知识产权,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

D.推动了英国垄断组织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中“截至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批准了13023项专利”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法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及发展,故C项正确。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议会的立法权得到确立,故A项错误;“保护了个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属于该法案的影响之一,但非最深远的影响,故B项与题意不符;英国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D项错误。

2.(2019·山东临沭月考)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

A.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 C

【解析】 由“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可知,材料在强调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故C项为正确答案。

3.“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由平民出身、从事贸易或其他资本主义冒险事业的人组成的中产阶级的相应发展。

到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西欧很多国家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同贵族分享权力,因为出身不再能保证贵族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垄断。

富有的资产阶级花钱买大地产,模仿贵族的习惯和爱好,成了遍及欧洲各地的寻常事。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

A.欧洲国家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

B.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房地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的描述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原来属于不同阶层的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差距在缩小,体现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故选B项。

A、C两项均与题中信息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4.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

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  )

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

B.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C.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D.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答案】 D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科学家解决特定的问题反映科学的技术化,化学公司为大学研究工作提供资金反映技术的科学化,故D项正确。

5.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④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①②③说法正确。

“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标志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排除④。

D项正确。

6.(2018·福建师大附中期末)如下图所示,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使用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纪律严格要求,这就使得钟表成为了工人的生活必需品,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是根本原因。

7.(2018·河南周口期末)在19世纪中期,企业家们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到了20世纪初,企业则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其原因是(  )

A.旧一代资本家被更先进的生产力所淘汰

B.垄断时代企业经营的规模和难度都有极大提高

C.企业资本额巨大,单个资本家难以独自承担

D.统治阶层调整策略,将部分利益分与其他阶层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初”“由高级专业人才管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时代企业经营的规模和难度都有极大提高,故选B项。

8.(2019·长沙模拟)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的发展趋势。

对影响该现象形成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开展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最终确立 ③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进步 ④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普遍建立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根据时间1800~188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①正确;随着蒸汽机车、汽船、汽车等的发明,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革,促进了世界贸易额的增加,③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②排除;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普遍建立是在二战后,④排除。

故选B项。

9.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 D

【解析】 从劳动力比重变化看,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化,不是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故A项错误;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在1871年,故B项错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在1871年,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

10.“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保证了商人获利最大化,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可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产品购销垄断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产品占世界商品交易的比重问题,故D项错误。

11.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

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  )

A.不能推动农业文明地区的近代化

B.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

C.阻碍了工农业文明地区的交流

D.助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可知,垄断组织的行为有利于农业文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推动该地区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方向仍然是工业化,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其扩张和掠夺促进了工业文明与亚非拉农业文明地区的联系,故C项错误;垄断组织对亚非拉国家的控制掠夺进一步使亚非拉国家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故D项正确。

12.下图是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图。

其变化反映出(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缓慢

B.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

C.英国依然保持全球贸易垄断地位

D.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确立

【答案】 B

【解析】 不能从世界贸易比重的变化判断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法在世界贸易比重中相对下降,美德及其他地区等相对上升,体现了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故B项正确;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下降,不具备垄断地位,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国家经济交流准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确立,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环境污染是各国历史上都曾面临过的大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

但人口增长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

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

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

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

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污染事件,就是最为惨痛的教训。

因此,他们也强烈要求对大气环境进行治理。

1819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1821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

1853年到1856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

——摘编自王肃之《英、美、日等国依

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对策以及保护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出现严重烟雾污染的原因,并概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

(13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但人口增长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得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严重。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

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可得出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

第三小问,可以从当时中国的国内外形势、政府的不作为及中国的经济状况、民众环保意识等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得出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或答新能源的使用,如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1821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得出依法推进;根据材料二“1853年到1856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可得出先污染后治理;随着污染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治理艰难,过程漫长。

【答案】 

(1)背景:

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严重。

对策:

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

原因:

列强加紧侵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民众环保意识薄弱。

(2)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或答新能源的使用,如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

特征:

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治理;随着污染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治理艰难,过程漫长。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

汤因比的观点代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传统观点,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

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

质疑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

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

“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等

评述材料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中“颇有争议的概念”与“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形成不同的观点:

第一段材料的观点的是“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第二段材料的观点是“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评述。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观点:

工业革命是一场非连续性的突变,工业革命是一场连续性的渐变,工业革命是突变与渐变的结合等。

示例: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