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298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docx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

试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与发展

添加时间:

2010/10/1020:

28:

11添加者:

lkbxgz阅读次数:

337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作用的催生下,两新组织大量涌现,日益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领域,在两新组织开展党的建设,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当前两新领域党的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并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党建的新局面。

但是,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实践毕竟历时不长,其内在蕴含的规律仍需探索,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有关精神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开展。

一、两新组织日益成为党的建设重要领域

两新组织是新经济组织(亦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它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迁而产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纷纷崛起,各种新社会组织也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育成长。

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年均增速在24%以上,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不足1%到目前的超过1/3,在扩大社会就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2008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8年的74.8%。

而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个体经济平均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近450万个,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加量的60%以上。

新社会组织也蓬勃发展,截至2009年9月“全国依法登记的新社会组织数量已经超过41万。

其中,社会团体22.97万,民办非企业单位18.24万,基金会1597个。

目前,新社会组织仍以每年10%—15%的速度在发展。

”新社会组织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层次不同、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特色明显的组织体系,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因此,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可以保证两新组织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使其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有利于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新社会组织渠道从事颠覆和破坏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社会和谐、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党始终重视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两新组织党建是党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党同在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的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需要。

这一论断,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确立了指导原则。

此外党的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

1998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0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2000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职责任务写入党章。

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二、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现状及难题

按照中央精神,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两新党的建设上做了积极开拓和有益探索,并在党组织设置模式、领导体制、两新党务队伍建设、党组织工作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创新的党组织设置模式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动员社会和整合社会的基本组织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和社会结构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新组织的存在不再以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而是依靠市场的利益交换和社会功能依赖关系自发地进行分化和组合,传统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严峻挑战,党组织在其中没有制度化或法定性的安排。

另外,与传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相比,两新组织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变动性。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两新党组织的设置都具有与其它单位党组织的鲜明区别,需要在设置模式上体现创新。

近些年各地摸索出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模式有:

单建式;联建式;挂靠式;派入式。

此外,两新党组织的组建有向区域化、社会化演进的趋势。

即相对于传统意义上在一个基层组织(或单位)内对应设置一个党的基层组织而言,在多个单位、组织共存的区域内,设置一个党的基层组织。

或者通过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等方式,为难以建立稳定的组织关系、建立组织和运作的成本高且效果不易维持的流动党员提供一个社会化、专业化、开放式的组织载体。

(二)创新的党建管理体制

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主要依托其管理机构来开展。

这是当前实践中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建国以来基层党建工作中形成的基本经验。

按照中组部2000年7月21日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2000年9月13日印发的《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的规定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形成了由地方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配合,乡镇街道一级党组织具体负责的两新党建工作领导体制。

实现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齐抓共管,将两新组织总量中占绝大多数的小型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社会团体都纳入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的管理、指导范围,并进而缩小至社区、村实行,突出了属地管理的特色。

在这里,管理权限的集中,使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具有更加合理、坚实的体制依托,形成两新组织及其党建管理的合力。

(三)创新的党务队伍建设

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通和党性观念强的党务干部和党员队伍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所必须的,以适应两新组织发展快、变化多、不稳定的特点。

多年来,为着眼于建立稳定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组织在两新组织内部大力发展党员,对象主要是年龄轻、学历高、素质好和在关键岗位上的员工,既扩大了党员队伍规模、提高了党员队伍质量,又充实了党员干部后备力量。

也有些地方按照公开招聘、合同管理、职业化的原则建立起专职化的党建工作者队伍,通过委派的方式进入并协助两新组织开展党务工作。

不光扶上马,还再送一程,把两新组织党务干部培训纳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干部培训教育的总规划,提供多种培训资源,并在培训内容上大做文章。

同时两新党务干部的有效关怀机制也是比不可少的。

(四)创新的党建工作方式

十七大报告对两新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作了如是概括:

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那么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基本方法,就在于围绕达成以上目标来实施。

首先,服务群众,保护职工利益是两新组织党组织赢得群众拥戴的根本所在。

只有维护在两新组织当中的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才能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把他们团结在周围,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在依法维护职工利益的过程中,党组织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对两新组织的业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遵守国家法律、尊重职工权利的自觉性。

其次,找准党建和两新组织发展的结合点,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党的工作有机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改革发展等各个方面。

再者,党组织关心党员的思想、生活和健康,尤其是重视对两新组织党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搭建党员成才和发挥作用的舞台。

作为党建所需大力开拓的新领域,当前两新党组织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

两新党组织无论组织基础、工作基础还是工作对象的思想基础都稍显薄弱。

一方面,大多数两新组织目前还处在发育和发展阶段,组织规模小,党员流动性大,党组织变化快,“口袋”党员为数众多,党组织管理也较松散。

另一方面,两新组织地位不明,独立性差,缺少资金保障,导致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

还有,由于两新党员处在市场经济中心,他们与业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传统的主人翁精神缺失,受雇意识浓,价值取向明显功利化,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时,更看重个人利益,党员应有的理想信念不强。

两新组织党的建设还缺少完善的制度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尽管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新党章规范了两新党组织的功能和基本任务,但在党组织的定位问题上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即便公司法在谈到两新党组织定位时,也只笼统地说依照党章办理。

事实上,党组织是处在两新组织权力结构之外的,党组织不可能拥有生产经营的决策权、管理权和人事权,更不可能象国有企事业单位那样拥有强势的行政依托。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两新组织党的建设

鼓励、支持和引导两新组织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一贯政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当前,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从落实党建责任制,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创新活动方式,建设高素质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等方面着手深化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发挥两新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加强自身建设,筑牢两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础

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两新组织党组织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基础要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抓好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提高党组织的服务水平。

一要继续抓好党组织组建工作。

巩固好现有两新组织党组织,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实现党建工作在两新组织领域的全面覆盖。

二要努力提高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素质,加强党组织负责人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

三要建设好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做好外来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发现“隐形”党员,扩大党员发展视野,壮大党员队伍。

大力实施“双向培养”工作,努力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

加强对党员的理想、宗旨、党员标准和组织纪律的教育,以及市场经济理论、科技学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岗位技能的培训。

同时严格党员管理,健全并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制度。

(二)健全保障体系,强化两新党组织的体制支撑

目前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各级党组织应充分认识到两新组织开展党建的重要性,健全两新党建保障机制,加强对两新党建的指导和宣传。

不断完善基层党委抓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度、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定期研究制度、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督导制度、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组织关系接转制度、党员活动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等,为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保障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权利。

还要加强党建指导,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宣传员”、“指导员”、“协调员”和“服务员”的作用,壮大专兼职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队伍,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两新组织组建党组织、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两新党组织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正确处理好与两新组织权属所有者的关系

两新组织党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必须把两新组织所有者的思想政治建设考虑进来。

他们拥有该组织的产权,与员工之间存在雇佣关系,直接掌握两新组织的经营权和管理权,没有他们的配合,两新党组织连存在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发挥作用了。

针对部分两新组织所有者对党建的模糊认识和思想疑虑,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消除其抵制和防范心理,增进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使他们理解、欢迎和支持党建工作,支持党组织为改革发展出谋划策。

党组织还要实时做好监督工作,在事关国家、民族、两新组织、职工群众利益问题等大是大非面前,应多动脑筋,多出主意,始终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拓展两新组织活动内涵,增强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

党组织要把握紧紧围绕两新组织发展这个中心又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这一重要原则,主动作为,主动服务,全力协调和支持两新组织依法活动,以“有为”赢得“有位”。

只有促进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党建工作才更有生命力。

为此,两新党组织要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必须畅通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这条重要渠道,支持群众组织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要走开放式党建新路,与社区党组织、单位党组织形成互动探索面向党员、面向社会的开放型党建模式,共享党建资源、拓宽信息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党建活力。

顺应科技化、作息化、网络化时代发展的要求,过网上组织生活、开展网上党课教育、组织网上党建经验交流等,克服党员分散、流动性大、联系不便等不利因素,凝聚广大党员,增强战斗力。

要建设两新组织先进和谐的企业文化,两新党组织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发挥党组织自身的政治优势,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企业,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企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相适应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先进企业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