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龟山汉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63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龟山汉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徐州龟山汉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徐州龟山汉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徐州龟山汉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徐州龟山汉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龟山汉墓.docx

《徐州龟山汉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龟山汉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州龟山汉墓.docx

徐州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的不解之谜

“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看徐州。

”自1981年江苏徐州龟山汉墓被发现以来,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关注的目光。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墓中大大小小的科技谜团比比皆是,至今仍是无人能够破解。

  龟山汉墓的这些不解之谜陆续提出后,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但尚未得出一个权威的论断。

  报道称,现今的徐州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了,徐州之所以因两汉文化闻名于世,是因为出了中国第一位布衣皇帝刘邦。

他在徐州父老面前击筑高歌,挥剑起舞,万分伤感地对沛县父老说:

游子思故乡,我虽定都长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要回归故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样的佳句就诞生于此。

刘邦对这块成就大业的故里做了精心安排,把徐州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

徐州几代的楚王大都葬在徐州四周的群山中。

徐州的汉墓是不同于其它覆土为陵的历代帝王陵寝的,而是以山为陵,因山为葬。

因此从外观上看,它们仍是一座不起眼的山岭。

 据报道,龟山汉墓位于徐州九里山,秉承了徐州汉墓的诸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别具特色。

它在建筑方面的奇绝之处,堪称众墓之首。

该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

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达33米,共有15间墓室,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宛如一个浩大的宫殿.

著名的龟山四大谜团

  谜团一:

龟山汉墓分别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有两条,各24米,均为露天开凿。

甬道同样也有两条,平行修建,隧道形,高1.78米,宽1.06米,长56米。

甬道很是窄小,几乎容不下两个人并行。

沿着笔直的甬道缓慢前行,手所触及的石壁却是出奇的光滑平整。

甬道的石壁都是经过人工仔细打磨,平滑如镜。

  甬道下面两侧还凿有水槽,从墓室经甬道直通墓外。

整个甬道地面内高外低,呈1/100的自然坡度,墓室的积水就是通过水槽排出墓外,注入地下岩石裂隙的,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

面对两千多年前的先人智慧我们也只有无尽的感叹了。

  一束纯红色的激光从隐逸幽暗的甬道最里面直射出来,格外引人注目。

这束激光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长的甬道,精度居然达到了1/16000。

要知道这是完全靠一锤一斧开凿出来的,没有任何的坐标可以参照,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想要开凿这样高精度的甬道也不是件易事。

更绝的还不止这一点,在山腹中的另一处地方,有一条与之完全平行的甬道,两条甬道的平行线开得完美之极,简直无法用当时的工艺水平来解释这个现象。

 

据权威部门测定,南甬道长为55.665米,北甬道长为55.784米;南北两甬道长度差仅为11.90厘米。

两条甬道平行度的误差更是微乎其微,若将两甬道北壁东西端点看作一条直线,则南北两甬道北壁平行度差仅为5〃,其平行度的误差之小,大约需要一直延伸到西安才能使两道相交。

  两千多年前古代测量仪器非常简陋,工匠全部在坚硬的花岗岩石上作业,且雕凿精细,结构奇特,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完成这项浩大工程并达到不可思议的精度呢?

谜团二:

走过长长的甬道,就是楚王墓室部分了,眼前立刻豁然开朗。

大约有七八间凿就的房间,每一间房间都打凿的相当考究,不过壁面以及顶面的雕刻凿痕与甬道相比反而粗犷了许多,也许甬道壁面的光滑平整是为了方便封墓巨石的移动,而墓室内部的雄浑风格才是汉代审美的真实体现。

  凡是面积稍大些的厅,都有意识地留下几根方形的大石柱,以增加抗塌方能力。

石柱也经过了精心雕琢,四面十分光洁平整。

墓室的顶部即相当于房子的天花板部分,处理得也十分别致,不是平面的,而是用几个由墙壁与天花板的夹角向屋顶部中心逐渐倾斜的菱形所组成,上面还雕刻着精微的线条。

工匠们如此不厌其烦,大概是想避免视觉上的单调。

通过这些变化使房间结构富有变化,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大抗塌陷能力。

谜团二:

在第六墓室,其北壁最西面的墙上,非常清晰地显示着一个真人般大小的阴影,酷似一位老者,身着华服,峨冠博带,面东而立,正欲趋步而西,作揖手迎客之状。

这一现象显现在楚王刘注墓中,人们就把这一奇景称为“楚王迎宾”。

  这一现象并不是什么千年古景。

龟山汉墓发掘清理时并不存在,到1994年6月前后才逐渐形成。

先是夏天雨水较多,墓内裂隙渗水,墙上恍惚有个影子;慢慢地,冬天天气干燥时也常常出现;现在则非常清楚醒目地留在了墓壁上。

  “楚王迎宾”到底是谁的杰作?

“楚王”为何偏偏出现在刘注棺室中呢?

  有人说这是墓中长期渗水所致,但龟山汉墓现在多处渗水,为什么单单在这里生成“楚襄王”?

  有人说是因为北壁岩石质地不一样造成的,但仔细观察,第6室北壁岩石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断层等地质现象,一整块岩石并无拼接之处。

  有意思的是,这位“楚王”颇有君子风度,王侯之仪,每天都对着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揖手相迎,偏偏没人能够解答它形成的原因,人们只好理解为两千年前的楚王刘注早就注定他的墓葬会成为旅游胜地,故“显灵”出来迎客,以尽地主之谊。

  谜团三:

穿过形状特别的壶门就是刘注夫人的墓室了。

从面积与室内空间变化和装饰上看,夫人的墓室远比楚王的墓室小,空间变化和室内装饰却更为丰富。

墓室的擎天柱在体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这里的柱子凿出了柔和的曲线,比刘注墓里的大方柱更突出了女性的柔美。

刘注夫人墓室最大的特点就是,除车马室和棺室以外其余3间墓室共发现了22 

  个乳头状石包(乳钉)。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楚王的刘注墓十间墓室中却没有发现一个乳钉。

看来这些乳钉不是随便哪个墓室都有的,对于它的分布排列我们没能总结出规律,似乎不是工艺性的几何式点缀,更不可能是工程施工中粗制滥造留下的疵点。

它们非常醒目地“钉”在王后墓室内。

  面对这些乳钉,有人说它们是上天星宿分布。

但考古发现,墓室中原来都有木结构房屋,这些“星宿”被重重阻挡,哪里还能看得到?

也有人说,这是襄王刘注上应天星,如果真是这样,为何刘注自己的墓室中却没有呢?

那么,这22个乳钉会不会是墓葬工程施工中相关的技术关节点呢?

不过这也没有证据能够说明。

因为刘注墓室是夫人墓室的二倍,有十间之多,且开凿更加精细,能没有一个乳钉吗?

  谜团四:

龟山汉墓为典型的崖洞墓,其十五间墓室和两条墓道总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

经权威部门的勘察发现,刘注墓原棺室的室顶正对着龟山的最高处,刘注墓御用府库中的大石柱正位于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

这让我们不由地想问,龟山汉墓的工程人员是利用什么样的勘探技术掌握龟山的山体结构?

  谜团之外的谜团

  塞石在龟山墓外堆放着大量长方形巨石,它们是用来填充两条甬道,防止盗墓的。

这些巨石每块就大约七吨重,很难移动。

在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极其低下,当时的工匠是怎样把重达几吨的“巨无霸”送到甬道里的,而且还要分两层紧密叠放?

1992年,工作人员准备把南部甬道塞石拉出墓外时惊讶地发现,甬道内的上下两层塞石接缝非常严密,两层巨石之间甚至连一枚五分硬币都塞不进去。

  气势恢宏的刘注夫妇墓就是由这些塞石封堵于墓室之中,这些巨石不仅体积庞大,数量还达到了26块。

如此大的采石量,小小的龟山能够提供丰富的石材吗,地下宫殿不受影响吗,如此看来,这些巨石似乎不应出自龟山。

  但是这些塞石与龟山的石质相同,皆为石灰石。

更有说服力的是,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在发掘清理时,考古人员发现在其外墓道前段,“残石较多,中部凿制出一‘塞石’雏形,呈长方形,上部已做出光洁的表面。

还有一件‘塞石’毛坏,因加工时已断裂,故弃置于墓道西侧。

”既然狮子山楚王陵的塞石是就地取材的,那么龟山楚王陵的塞石是不是也来自本地呢?

很可惜没有人能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答案。

壶门偌大的一座合葬墓,只有一个过道相通。

我们称之为壶门,这道壶门开凿得很特别。

东壁平直,西壁平面为曲尺形,即北面大而逐渐向南面缩小。

  在整个墓室的建造水平都很精湛的情况下,这个不规则的门特别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许建造者想通过壶门的变化暗示使用者性别的变化,因为在壶门连接的是两位主人的墓室。

  中国著名考古专家蒋若是先生在谈到这个门时,评价为“误凿”。

他说:

“这是全墓唯一开凿不规则的过道。

壶门另一侧却是全墓刻凿最讲究的门饰。

这说明壶门是刘注墓室特意为夫人预留的‘通道口’,而通道口的北口之所以如此之宽大,应是刘夫人墓室在开凿时,为‘开门寻夫’而发生的误凿。

等发现与预留的通道口出现错位时才加以纠正,故而形成后来的曲尺形。

  整个墓葬除此“过道”之外,没有一处发生误凿。

尤其是甬道打凿的精度更令人震撼,那么,这个进深仅1.9米的过道,至于会误凿吗?

即使是,误差会如此之大吗?

  即使这是事先预留的通道口,那边更可以事先做下记号方便凿通。

施工人员既然能完成精细的甬道设计,想要在夫人墓这边开凿寻夫之门,当然不应是难事,怎么会误凿如此之大呢?

就算事先没留记号,石壁厚度近两米,在未凿之前,又怎么知道已经是“误凿”而自动改正了呢?

既然不知道是误凿,一直凿过去,也会凿通的,“误凿”又何从谈起呢?

  行笔至此,才发现墓室谜团难以一一尽数了。

根据与楚王刘注同时代同爵级的诸侯王的墓葬制度类推,刘注下葬时应该身裹银缕玉衣,有镶玉漆棺,这些东西真正有没有呢?

按照官制,刘注的官印应该是驼钮金印,而在墓室中我们只发现了两个龟印,都是私印,那么驼钮金印又没有跟随他一起下葬?

由于墓室被盗等原因,这些也都成了不解之谜。

  谜团之外的趣事

  在刘注棺室周围,分布着厕所、厨房、马厩等实用居所。

中国文化发展到后来越来越抽象化,即便是王陵,也只是象征性地建上几间大堂。

也只有汉代,人们把死作为生的延续,才会在墓室中有如此纷繁复杂的布置。

在刘注的墓中参观,好像在探望主人的家居,毫无北京帝王陵墓的阴森。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从点滴中体现的。

人们惊讶地发现刘注的厕所可谓是相当前卫。

在平地上放置两块长方形的石头,两石之间便是一个坑了,人踩在石头上方便,跟现在的蹲坑式没有大的区别。

更使人称奇的是,在蹲坑右侧靠墙的地方,还单独镶了一块石板,石板上安装有一小柱状把手,方便的人可以抓着站起身来,如此构想可谓先进。

即使两千多年后,许多厕所,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实在也算不多。

  同样有趣的还有塞石上的一段古文,译文就是:

“后世的贤大夫们啊,我虽然是个下葬的一代楚王,但我敢向上天发誓,我的墓中可没放什么华贵的服饰、值钱的金宝玉器,只不过埋了我的棺木及尸骨,当您看到这刻铭时,心里一定会为我悲伤的,所以你们就没必要动我的墓穴了。

”言辞非常恳切,似乎含泪而书。

然而这些话并没有打动盗墓者,刘注夫妇的墓还是被盗了。

由于有巨大的塞石护卫墓室,盗墓显然是一项不亚于造墓的浩大工程,这必须是官府行为。

借牛马之力将石头拽出来,只要上层石头掏出来,人就能进去了,自然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所以今天看到的汉墓里,文物基本没有多少了。

  四名中学生试解四大“谜团”

  江苏徐州龟山汉墓管理处曾向社会公开寻求有识之士探谜、破谜。

徐州四位高中学生大胆“破解”龟山汉墓四大“谜团”。

他们的“大胆设想”引起了文物界的关注和兴趣。

  徐州四位学生的答案分别是:

利用阳光定位及墓道开凿车、打磨车精确打造甬道;利用相似三角形定理进行山体结构勘测和开掘;以庄子的“相濡以沫”解释“乳钉”之谜;利用生化原理解释“楚王迎宾图”的影子成形。

龟山汉墓

简介

小龟山汉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徐州市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

该墓为两座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汉墓分为南北二个甬道,长度分别为56米,二甬道长度差仅为11.90厘米,二甬道之间的距离19米,共有15个墓室,墓道和墓室总面积达到700多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

一走进南甬道,一束红色的激光从里面射出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保安措施,其实这束激光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长的甬道,精度居然达到了1/16000。

南北二条的甬道平行向里开凿,二甬道距中轴线的偏差仅有5毫米,精度达1/10000。

二甬道的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

要延伸到1000公里外的西安才会相交。

通道地平面内高外低,内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

现在还不知道当时是如何打出精度这么高的甬通,也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通道,二甬通中的墓室有洞口相通。

南甬道为楚王襄王刘注墓,北甬道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

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以及十五间墓室组成,由人工开凿而成。

墓室十五间,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容积达到2600多立方全靠手工开凿。

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中华一绝。

龟山汉墓的千古之谜

1、崖洞墓开凿之谜:

龟山汉墓为典型的崖洞墓,其十五间墓室和两条甬道总面积共700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与埃及金字塔垒石成墓相比肩,当时的汉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体的石质和结构,使得施工顺利进行?

2、塞石之谜:

南甬道在发现时由26块塞石堵塞,分上下两层,每层13块,每块重达6-7吨,石块间接缝紧密,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下。

据专家考证,汉墓的甬道在当时处于龟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质地来源于西南很远的地方,它到底来源于什么地方?

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汉代,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庞大的塞石运来并塞进甬道?

3、甬道设计施工精度之谜:

墓葬开口位于龟山西侧,有南北两条甬道,甬道各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为5毫米,精度达1/10000;两甬道之间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如将其向西无限延伸,其交点将位于1000公里外的西安,这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甬道。

甬道由26块重达6-7吨的塞石分上下两层封堵,塞石间排列十分紧密,连一枚硬币也无法塞进。

且甬道两壁都磨如平镜。

按当时的技术水平,如何修建这样的甬道?

4、崖壁画之谜:

楚王棺室北面墙上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被称为“楚王迎宾”。

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现象是在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的,而影子外却没有任何渗水痕迹,有人认为是由于岩石石质不同而形成,但它为什么偏偏出现在楚王棺室呢?

5、星宿分布图之谜:

刘注夫人墓室的前厅和棺室及石柱上都分别留有乳头状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规则排列,绝非工艺点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云它乃为上天星宿分布,还有人谓其为楚王襄王刘注上应天星,但楚王墓室顶部却没有,细考之,以上之论均不能自圆其说,这些乳状石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6、刘注前殿未解之谜:

刘注前殿位于整个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间墓室中最大的一间,面积达68.91平方米。

象征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饮宾客的大殿。

中间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壮,气势雄伟,恰好撑在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构造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该布局是巧合,还是另有寓意?

7、壸门之谜:

据专家考证,楚王夫人下葬应该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后,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时开凿完成的。

当时,两个墓宫之间留有一道门,却未开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后,才由工匠们“开门寻夫”。

能够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两座墓宫勘测设计技术打造得天衣无缝,但在这里却留下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

这里是5个墓室中唯一一个开凿不规划的过道,楚王这边门小,夫人那边门大,使整个通道成为一曲尺形。

有人说,这是在开门寻夫时找错了位置,凿到一半时才修正的。

但是,在整个的15间墓室中,除了这一个过道外,没有一处发生误凿,为什

么偏偏发生在这道只有两米厚的墙壁处呢?

再者,就算开始是误凿。

龟山汉墓

     各位来宾:

 你们好,首先让我代表龟山汉墓管理处全体员工欢迎您的到来。

     两汉文化看徐州,就因为徐州有凝聚着两千多年沧桑的汉化三绝,即:

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

据历史记载:

汉朝的刘邦在反秦风暴中率众斩蛇起义,从一介布衣当上了开国皇帝,建立汉朝后便分封了他的同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

两汉四百年共有十三代楚三,五代彭城王相继袭封于此,加上王孙公子,列侯显贵,两汉以来有多少经天纬地的人物或带着功成名就的喜悦,或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长眠在古彭城周围,现在仍没有准确的数字。

但仅以文革后至今的考古发掘,徐州市区周围就有王侯墓几十座。

龟山汉墓就是这些汉代墓葬中

的典型代表。

     龟山汉墓座落在徐州市九里山经济开发区内,南依闻名遐迩的楚汉相争九里山古战场,北接国内最大的西游记艺术宫,同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徐州汉城、腕朐侯刘艺墓、刘楼火山汉墓、末代楚王墓以及有着几十万年历史的白云洞和唐代贞观时期的白云寺紧紧相连,从而形成了以两汉文化为主的风景旅游区。

     龟山是九里山的余脉,因其山形酷似乌龟而得名,而西汉楚王襄王刘注的墓葬正是以山为陵,建造在基本凿空的龟山山体中,故人们把它简称为龟山汉墓。

龟山海拔高度为73.5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就在这座山的下面却保留了一座构造完整的汉代王陵,那就是我们将要看到的龟山汉墓。

它是在八一年的二月由当地的农民开山采石时无意中发现的,同年十一月和九二年十一月由南京博物院会同徐州市博物馆共同发掘整理,在八五年文物普查工作中征集到该墓主人的一枚龟纽银印,从而揭开了墓主人真正的身份之迷,知道了它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及其夫人的合葬墓(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16年)。

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可谓鬼斧神工,憾人心魄,正体现了汉代粗旷豪放、大朴不雕的美学风格,特别是该墓的设计和施工,处处凝聚着汉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巧,甚至很多方面是当代仍无法破译的高科技之迷,故而被誉为是“中华第一绝”、“千古奇观”;“百闻不如一见”现在就请各位来宾随我一同游览一下汉代先人留下的文化精华——龟山汉墓。

————请!

     现在我们共同看一下龟山汉墓的平面图。

龟山汉墓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以及十五间墓室构成,东西全长83米,南北最宽处也达到了33米,总面积700余平方,容积达2600多立方。

因为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所以在中间以壶门为界,壶门以南十间为刘注的墓葬,以北五间为夫人墓葬,两墓均凿山为室,依山为陵,结构均为大型横穴式崖洞墓。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在南墓道,它原来上口露天,后为了方便管理防止雨水落入侵蚀墓道,所以在上面封了顶,除此之外均保持原貌。

墓道为墓处部分,是运送棺木的进口,由这往里即甬道部分,甬道的高l.78米,宽1.06米,长度为56米,但56米长的甬道沿中心线开凿最大偏差仅5毫米,精度达1/10000。

各位来宾可从这条红色的激光射线看出,甬道几乎和这条红线组成绝对的平行线,它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打凿精度最高的一条汉代墓葬的甬道。

在发现南甬道时,里面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每层13块,每块重达6—7吨的塞石,全部堵塞。

且接缝严密,连一枚硬币也难以塞进,而且据专家鉴定,堵塞用的塞石并不是本山的石质,而是从西南很远的地方远来的。

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现代化的起重装置与运输工具,古人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条石塞入甬道,至今也难以想象,可以说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难解之谜。

     现在诸来宾随我一同进入甬道,到主墓葬来看一下,进入甬道后,各位来宾可队用手触摸一下四壁,非常的滑润,全部是经过打磨抛光的,而且甬道上部的夹角也全部是直角,来到这儿,大家会看到原来平滑的壁面出现了块石形状,这是因为石质不好,打凿时出现塌方,古人利用这块石进行的镶补加固。

各位来宾,请看甬道地面两侧留有排水槽,深宽均为10公分,不仅甬道中有,十五间墓室几乎都打凿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十五间墓室的第一间、马厩,拴马、养马的地方。

面积22.2平方米,中间一方形水池为饮马池,石头为拴马桩。

当时在这儿出土两件文物,一件是陶盆,另一件是陶俑,陶盆是盛马料的槽,陶俑则是象征性的马夫。

不过这一间最有特色的是墓室的顶部结构,四角攒尖顶,很象我国草原地区的蒙古包,乍一看上去好象四块巨石拼砌而成,其实不然,它是一个整体。

在当时还没有发明炸药,完全由手工疏凿而成。

汉初,天子不能具纯驷,将相或乘牛车,就是说皇帝也难找到毛色一样的四匹马驾车,说明经过秦末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社会经济快速恢复。

由于汉代国家统一的需要,马作为重要的军事交通工具和王权贵族身份的象征倍受重视,对马特别是良马的占有更为汉时人们拥有财富的标准,甚至乌孙、大宛等西域诸国每年向汉朝天子的贡品都有名马,因此养马业在当时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这里面的一间是车马室,放置车辆的一间库房,汉代时陆地交通工具以乘坐马车为主,但乘坐马车有它一套非常严格的规定,皇帝、诸侯王可以乘坐四到六匹马拉的马车,而且车内可坐可卧,并可以调节车内的温度,但一般的贵族却只能选用两匹马或一匹马拉的车了。

因为刘注是分封在彭城的一代楚王,所以可以使用四匹马拉的车。

可能大家已经留意到这一间墓室比我们刚才所看的马厩要大得多,为了防止塌方,所以古人特意掏空了四周在中间留下一根古柱,因为石柱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擎天柱。

像这种中心柱结构,它虽然与敦煌石窟的中心柱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功用和不同的性质,但仅就建筑的角度来说,至少在西汉时期墓室中就已经采用中心柱结构了。

这一间墓室顶部建筑结构为五坡顶。

     现在再请各位随我到对面去看一下小车马室,小车马室面积非常小,只有5.9l平方米,也是四角攒尖顶。

出土了御手俑3件,陶马四件,都面北而立。

另外还有一些铁质车马器,其中马俑高长不过五十厘米,却塑造得骨胳奇伟,神彩飞扬,尤其是对马头的刻划,既符合真马的解剖比例,又突出了马的豪放个性,是国家一级文物。

现在各位来宾再看一下它所处的位置,不仅在主墓葬的正前方又在甬道的一侧,是不是很象现在厂矿企业门口的传达室和值班室呢?

刘注之所以把车马室和马厩房放在路口,主要想通过这一切体现自己出巡时的车行队伍和守卫力量。

走过幽长的甬道,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刘注欣赏歌舞的礼乐器具室,作用和现在歌舞厅相类似,在汉代,从皇帝到贵族,官吏都好歌乐舞,达官显贵、富室巨商迷恋歌舞,而成为盛行一时的社会风尚,听歌观舞如同吃饭穿衣一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史载成帝皇后赵飞燕“丰若有余,柔若无骨”、“纤便轻细,举止翩然”可作“掌上舞”,故而有飞燕之名,每年秋天,成帝与她泛舟上林苑太液池,互相嬉戏。

一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飞燕正兴致勃勃婆娑起舞如香偃于秋风,成帝怕他随风飘去,落入池中,便急忙拉住他的衣襟,可见她舞态是何等的轻盈。

当时在这里出土大量歌舞俑,舞俑皆为女性,舞俑右手上举,左手下垂双腿弯曲,双袖随舞姿摆动,作翩翩起舞势。

不过通过电视书籍,各位可以了解到以前的贵族特别会享受,在欣赏歌舞的同时,还要边吃边欣赏,所以在歌舞厅的一侧,特意安排了一间疤厨室。

     作为厨房,专家从里面清理出大量的谷物,还有一些动物的骨胳,这些东西的放置,是因为中国古人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了以后,只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所以他们会在厨房中放上炊具、餐具、食物等供其到了阴间继续享用。

众所周知,厨房中是少不了水的,所以设计者特意在外面打凿了一眼精致的水井,我们一同来看一下。

这眼水井打凿的虽然精致,但它是象征性的只有二十公分,里面的水却常年不干,水来自山上的石裂隙,如果有一天里面的水满了,那么它就会通过旁边的排水槽排出墓外,经墙角的渗水井到达地下石裂隙,整个排水系统自高到低,由东至西,经过专家测量知道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比甬道口高出527毫米,整个地势呈10/1000的自然坡度倾斜,这样就有利于水的排出。

81年清理时从水井里清理出很多果品核,有枣、桃、梅、李、杏、酸枣等六种。

这些果品大多在夏秋两季成熟,从而推断刘注下葬在8—9月之间。

     这一间是刘注大人的武器库,并没有发现架上众多的兵器,这主要因为当时的兵器都是铁制品,早已锈蚀掉了。

武器库对于一个国家在军事上讲是至关紧要的地方,刘注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