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141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docx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商河县人民政府

二○○六年一月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化进程和生态县建设,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打造三地两区,建设区域强县”定位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强县、环境兴县”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十五”末,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1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722元,年均增长14.5%。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7.1%。

各项存款余额25.1亿元、贷款余额17.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18.1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12.4亿元、3.5亿元、7.5亿元。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8.6亿元,年均增长24.9%。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6‰以内。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末,粮食60.9万吨,蔬菜121万吨,年均增长分别为4.1%和6.5%。

肉类8.26万吨,禽蛋5.65万吨,年均增长分别为11.5%和4.5%。

畜牧业实现大突破。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按照扩总量、上档次、培植产业的总体思路,抓大户,建小区,鼓励农民户均拿出一亩地,大力发展畜禽集约养殖,加快粮草转化和土壤改良步伐,促进农业内部有机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民快速增收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五”末,建成10亩以上养殖小区387处、大户5464个。

全县大牲畜存栏量40万头、猪52万头、羊44万只、家禽426万只。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2%。

林业生产增长较快。

“十五”期间,以实施森林产业化工程为重点,完成成片造林18.53万亩,其中用材林7.53万亩,防护林7.29万亩,经济林3.71万亩。

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5%。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12家。

注册了“商玉宝”牌大蒜、“彩虹”牌葡萄、“商晶”牌甜椒、“展旺”牌黄瓜和西芹等多个农产品商标,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亩。

劳务输出工作效果明显。

通过实施劳务培训,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形成了“有组织、有培训、有管理、订单式”运作机制。

“十五”末,全县农民劳务输出累计达到9万人,比“九五”末翻一番。

  

(二)工业发展步伐加快,骨干支撑作用增强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思想,大力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引进”战略,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十五”末,商河工业经济已涵盖纺织服装、玻璃、食品、医药化工、机械、建材等10多个门类,4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达到2.7万人。

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玻璃、食品、医药化工四大主导产业,棉纱、棉布、水泥、服装、高硼硅玻璃、摩托车、白酒、金属丝网、刺绣、地毯、医药中间体、肉制品、面粉等主导产品。

“十五”末,预计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4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23家,开发新产品20个,实现销售收入70.5亿元,增加值22.45亿元,利税6.7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8倍、3倍和2.7倍,年均增长30.7%、31.5%和30.1%。

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宏业集团、供电公司、力诺集团、雨润集团、五得利面粉公司、埃彼恩轻型车公司、欣宏制药公司、瑞海农副产品公司等骨干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分别达到38亿元、12亿元和3.5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3.9%、53.5%和52.2%。

2楼

  (三)载体建设明显加快,市场繁荣稳定

  “十五”末,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2.5%。

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新兴商业街、商中路、银河路等一批高标准营业设施投入运营,银桥市场进一步完善,富东农贸市场相继建成,城北家具市场初具规模。

全县各类市场已达到99处,其中专业市场17处,集贸市场82处,已形成蔬菜、大蒜、棉花、农贸等一批规模特色市场。

各乡镇累计建成商业街18条,1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20处。

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引进省供销社、三联、上海如海等大型商贸企业对传统企业进行重组改造,提升了我县商贸企业水平和档次。

信息、咨询、房地产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四)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在政策上重点倾斜,克服困难,加大投入,搞好商河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三个35kv变电站和一座日供水1万立方米的水厂,一环四纵五横的道路格局已经形成,供排水、电缆、有线电视、宽带网、绿化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面积7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楼已投入使用。

大力实施“做大开发区”战略,对开发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各单位、各乡镇招商项目一律进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玻璃加工、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入驻企业达到41家,“十五”末,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

  (五)个体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个体民营经济较快发展。

初步形成了玉皇庙和贾庄为中心的玻璃加工、殷巷为中心的棉花加工、白桥为中心的大蒜加工、郑路为中心的丝网加工、孙集为中心的地毯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

“十五”末,预计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8500户,从业人员近3万人,民营企业410家,注册资本8亿元。

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全县批准设立外资企业4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达到27家,出口产品优势进一步扩大。

“十五”末,预计出口创汇3700万美元,比“九五”末增加20.3倍,年均增长82.7%,实际利用外资1060万美元,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六)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8.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24.9%。

投资率达到44%,比“九五”期间提高11个百分点。

重点建设得到加强。

农业,主要抓了沙河故道调蓄水库工程和备战河、商中河等重点河道清淤治理,新打配套机井5000眼。

工业,新上了白鹤纸业、科峰制药、瑞海农副产品加工、欣宏药业、金凤凰制衣、雨润生猪屠宰、宏业纱锭和箭杆织机、力诺新材料扩上生产线和力诺玻璃新上电熔炉等项目。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

先后完成了省道316线、鑫源路、明辉路、青年路、富民路、长青路、兴隆街、振业街等改造工程。

省道248线拓宽进展顺利。

县乡、乡村、村村公路完成127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达到108公里/百平方公里。

人民公园、文化中心已交付使用。

城区供气、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城区供水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县一中综合楼、明德中学、实验中学综合楼等一批重点工程交付使用。

鑫源小区、新鑫源花园、豪门庄园初具规模,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以挖掘地热资源、加快新城开发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齐鲁水郡、鑫龙濠景温泉城、东盛阳光花园等先后开工建设。

小城镇建设按照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的层次正有序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了玉皇庙、郑路、怀仁、韩庙、龙桑寺等一批小城镇,城镇建成区面积比“九五”末翻一番,达到20平方公里,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县实施科技成果168项,取得科技成果95项。

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全县专业技术人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60%。

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6‰以内。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鼓子秧歌在全国新秧歌大赛中取得第一名,在全国鼓乐精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成了鼓子秧歌广场,树起了许商铜像,为传承商河古老文明、方便群众休闲健身增设了一处好场所。

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30%。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十五”末,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1682元和2500元,年均增长11%和7.8%。

3楼

  (八)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以创建为民、务实、高效政府为重点,规范政府行为,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逐步形成,社会舆论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党风、政风、廉风建设和干部任用条例,全县干部队伍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得到加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富有成效,法律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通过综合整治、立体帮扶,使制售假烟、非法炼油得到根除,少数民族村工作走上了一条法制化轨道。

大力实施了“阳光政务”工程,组建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和县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强化政府管理的新路子。

深入开展了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创出了农村“两委抓三会”工作经验,走出了一条提高农村民主的新路子,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

在全县积极挖掘“鼓乡文化”和大力弘扬“许商精神”,开展“做美县城区、创建文明城”和“联村共建”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广大机关干部贴近农民、服务农村畅通了渠道,促进了城乡共同繁荣。

在县直单位中开展“学先进、创一流”活动,为机关党的建设赋予了丰富的内容,提高了机关服务水平。

目前,全县已有5个省级文明单位,21个市级“文明一条街”示范村镇,2265个市级“十星级文明户”。

涌现出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好青年牛立河,身残志坚育桃李、三尺讲台写人生的“编外教师”李玉亭等先进典型。

诚信、创新、和谐、互助、友爱的时代精神深入人心,全县上下形成了稳定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

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确立商河经济发展新思路。

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了“做大开发区、做美县城区、做活边缘区”、“工业立县、开放强县、环境兴县”、“打造三地两区、建设区域强县”等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商河实际的发展路子。

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实施“工业立县”战略。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围绕工业经济这一薄弱环节和工作重点,以治本为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工业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

三是高度关注民生,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消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

开展了“扶贫助学”活动,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资助机制。

四是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建立健全了激励约束机制,落实了分线作战、分工主谈和领导干部包项目制度,明确了招商重点,加强了调度考核,使招商引资工作更具可操作性,效果更明显。

五是深化体制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突破体制性障碍,提高办事效率,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更多的运用改革的、创新的、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经济、行政管理体制。

六是实施“信用商河”工程。

大力实施“信用商河”工程,建设以政府信用为关键、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成立了中小企业、经济开发区、农业发展、工商联、技能教育培训等五大信用担保中心,商河信用程度显著提高,信贷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回顾总结“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

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工业总量小,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比较薄弱,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影响了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是外向型经济比较薄弱。

外贸出口基础薄弱,利用外资规模偏小。

五是发展后劲需进一步增强。

在建的大项目较少,投入不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制约我县经济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长期以来历史积累形成的,有些是在发展中新出现的,需要我们在“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着力加以解决。

4楼

  二、环境条件

  

(一)宏观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国际间的产业转移、资本流动进一步加快,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同时我们也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油短缺、国际汇率波动等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国内环境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已深入人心。

中国经济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为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将继续实施中西部突破,东部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将继续发挥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济南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县域经济将得到加强,特别是济南北跨战略的实施,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将投入建设,商河经济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县域环境

  区位优势开始显现。

商河位于济南市北部,距济南市区70公里,是济南市北跨发展的主要载体。

随着国道220线改造完工、省道248线拓宽工程的实施,商河将融入济南发展的框架内。

从自身条件看,我县土地宽满,境内地势平坦,道路通畅。

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储量5000万吨,天然气14亿立方米,西气东送沧淄线天然气管道日供气40万立方米。

全县地热储量46亿立方米,可供开采21亿立方米。

全县电力供应充足,有110KV变电站3座,220KV变电站建设在即,农网、城网改造已基本完成。

产业有一定的基础。

粮、棉、菜、畜等农业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工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玻璃、丝网、塑料、纺织、机械、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逐渐形成。

一批专业市场相继建成,以玻璃、丝网、塑料为重点的三大特色民营经济群得到长足发展。

温泉开发全面启动,已成为商河新亮点。

各级党委和政府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驾驭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求发展、谋发展已成为全县上下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总之,“十一五”期间,我县既面临着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就能继续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扩大产业化效益,提升城镇化品位,抓好“三区一带”,突出绿色、温泉特色,力促经济扩张,财政增长,居民增收,初步建成小康商河、平安商河、生态商河和文明商河。

  

(二)2010年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6.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21.1%和19.4%。

财政收入确保4亿元,年均增长15%;力争5亿元,年均增长20%。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到2010年,生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加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三产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主导产业规模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占有一定比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6:

56.7:

26.7。

  ——城镇化进程加快。

县城区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新城建设、老城提升全面启动,城区规模逐步扩大,完成玉皇庙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郑路、怀仁等中心镇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1%。

  ——外向型经济实现新突破。

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力度,高新技术产品占一定比例,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不断拓宽,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强,吸引外资能力显著提高。

到2010年,出口创汇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60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2%和18.7%。

5楼

  ——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人人享有初级以上卫生保健。

科技、人才、广播电视、通讯、体育、文档、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61.9万人以内。

城镇、乡村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地面积15%以上,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区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城镇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理得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县初步建成。

  ——居民的生活更加宽裕,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

政治昌明廉洁,居民生活富裕,社会治安良好,居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10元,年均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0.2%。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29平方米以上。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以上。

  (三)2020年远景展望

  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4.1%。

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加开放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区域布局

  在区域布局上,以构成大县城框架、引领生态城和生态县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三区一带”,达到经济环境良性互动,建设“四大板块”,体现区域特色,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三区”

  南起南河头,北到北外环,西至甜辛路,东到省道248线以东3公里,总面积26万亩,大体轮廓呈长方形。

南部生态医药化工区。

该区面积7.5万亩。

充分发挥开发区土地宽满的优势,大力扩种林木,建设园林企业。

同时,加快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实行统一供热、统一治污。

依托欣宏药业、山东科源、康桥酒精、力诺药业等医药化工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积极承接省城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争建成全市最大的生态型医药化工基地。

北部生态温泉度假及清洁工业区。

该区面积10.5万亩。

规划建设为温泉公寓、清洁工业、商贸物流三个功能区。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兴办温泉休闲、度假、疗养项目,培植温泉产业。

高标准绿化街道,大力发展环城生态林。

招引玻璃、轻纺、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商河地处三市五县的边缘区位,依托省城优势和省会品牌,做大商贸物流产业,建设济南向外辐射的桥头堡。

中部生态观光农业区。

该区面积8万亩。

在医药化工区和温泉度假区之间,建设类似“目”字型的乡村观光农业区。

这一区域,交通条件优越,农业基础较好,通过改造废弃油井,可以低成本利用地热资源。

在强化农业生产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场所。

大力发展林果、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农业,带动发展观赏、采摘、休闲等旅游观光农业。

突出抓好林业生产,高标准搞好道路绿化,进一步完善农田林网,提高生态观光林比重。

发展反季节农业,形成看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亲农家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

  

(二)“一带”

  大沙河生态旅游带。

全长约32公里,宽1.5公里,面积7.2万亩。

结合调蓄水库工程建设,加快大沙河综合开发步伐。

大力发展生态林,种草养花,扩大果园。

利用宽阔的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及垂钓、划船等项目。

沿河岸,规划建设跑马观光项目。

使之成为农民致富的经济隆起带、秀美宜人的生态旅游观光带。

  (三)“四大板块”

  包括东部、东北、西北、南部四大板块。

东部板块,以郑路、孙集等乡镇为主,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丝网、塑料、地毯等产业。

东北板块,畜牧业在全县布点的基础上,突出沙河、龙桑寺等乡镇,大力发展以家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

西北板块,以怀仁、殷巷等乡镇为主,发展优质棉生产。

南部板块,以白桥等乡镇为主,建设25万亩大蒜生产基地和设施农业。

6楼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十一五”期间,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着力培植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基地,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提高县域工业质量和效益,全力打造工业强县。

“十一五”末,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颇具规模,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0家。

  1、建设四大工业基地。

一是纺织服装基地。

该基地位于316线以北,呈带状,跨县城和贾庄镇,面积9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充分发挥棉花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条件,以宏业集团、新华衬衫厂、宏鑫纺织、圣泉制衣等企业为骨干,整合相关企业,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协作,拉长产业链,扩大规模,走棉花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一条龙的路子。

通过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

“十一五”末,达到30万纱锭的规模,年产棉纱10万吨,棉布2亿米,服装5000万件,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4亿元,初步建成全市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

二是农副食品加工基地。

该基地位于银河路以南,呈“品”字形,面积4平方公里。

以雨润、瑞海、皇都、五得利、今朝、富康等企业为骨干,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带动强的原则,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十一五”期间,以扩规模、创名牌为重点,拉长产业链条,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十一五”末,形成年宰杀生猪100万头、菜牛20万头、家禽3000万只、加工各类果蔬20万吨、加工面粉70万吨、年产优质瓶装酒15000吨、散装白酒2000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4.5亿元,初步形成济南的面、蛋、肉、奶、菜供应基地。

三是玻璃制品基地。

该基地以玉皇庙工业区为依托,面积5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以力诺玻璃公司、力诺新材料公司为龙头,在继续保持现有太阳能新材料、玻璃压制产品国内技术领先的前提下,以智能玻璃、汽车灯具等新产品研发为方向,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2.5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玻璃制品生产基地、全国一流水平的太阳能新材料生产基地。

四是医药化工基地。

该基地以生态医药化工区为依托,面积15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以康桥酒精、科源药业、欣宏药业、中元绿色生物工程等企业为龙头,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在不断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搞好产业链条的上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