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1642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docx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1.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收集与分析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证明或证伪〕,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

性的认识活动。

●总结:

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项系列活动。

 

●有助于我们揭示和发现教育技术中客观存在的、真实的、精确的现象与关系;

●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技术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加工、整理,从而找出正确地或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

●有助于我们把概念、规律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严密的知识系统,从而能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释、控制和预测。

3.科学研究的标志性特征:

●理论指导〔研究的理论根底〕;

●实际问题〔研究的对象,通常以现象的形式存在〕;

●假设〔对问题所做的假想性的答复〕;

●方法〔途径〕;

●数据〔材料〕;

●分析〔寻找原因和规律〕;

●结论〔研究结果〕。

4.科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5.研究的分类

●按照研究的目的分类: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按研究的内容分类:

根底研究〔包含:

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层次〕和应用研究〔包含:

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层次〕

●按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

般的结论。

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那么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

定量研究侧

重于、且更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哲学方法

●科学研究法(包括:

经验方法、理论方法、综合方法)

●专门研究法

 

●经验方法〔包括:

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理论方法〔包括:

数学方法、思维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特征:

程序化〔选题假设、数据资料的收集、数据资料的分析、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程序:

准备阶段---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

9.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

●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探求科学规律〔原那么:

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有效性〕

●建立和开展科学理论〔原那么:

客观真理性、全面性、逻辑系统性〕

10.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开展定向开路

●使教育技术学研究程序标准化

●是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的桥梁

●丰富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容

11.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制定方案--行动干预--评估反响--总结--再次调研

1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

●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探求科学规律

●建立和开展科学理论

⏹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做出根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那么

⏹形成一个有层次结构体系

⏹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13.教育技术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

人种志研究方法、开发性研究方法、对话分析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意识〔即要有科研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幸福的道路上来〞〕

●终生学习的习惯

●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选题

1.选定研究课题的意义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选题是研究的关键

●选题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2.好的研究问题具备的条件

(1)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研究的问题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开展有所奉献,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

实践意义:

研究问题对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研究结论具有应用价值。

(2)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使其选题立论根据充分、合理。

要充分占有资料、有实践根底和

理论根底〕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小题大做,切忌大而空

例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问题要具有独创性

(5)问题要有可行性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研究时机)

3.问题的类型:

●根底性研究:

揭示根本规律与本质联系并探索新的领域的研究。

●应用性研究:

为根底理论寻找各种实际应用可能性和途径的课题。

 

(一)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三)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四)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本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根本条件等

⏹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探讨1

我面临什么问题?

●反思比拟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例如,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或自己熟悉的老师同学在学校学习教学

所面临的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把提出的问题并在一起,把性质接近的问题汇总成一类,使问题变得清晰。

哪个问题值得研究?

●对所列举的问题进行再分析,找出哪些问题是眼下迫切要解决的?

哪些是将来要研究的?

哪些是可以研究的?

哪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

●把能够研究的、迫切要研究的问题,按重要性进行排序,确立各组研究的问题。

探讨2

你说发现的教育技术研究问题有哪些?

请列举

●提出的问题难免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合、问题与问题之间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因而,把相关问题归并一起,把性质接近的问题汇总成一类,使问题更加清晰,就显得很重要。

(1)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常量:

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特征或条件,常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改变。

⏹变量:

在一个研究中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和条件,变量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发生

变化。

(2)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特点

⏹自变量:

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或条件的组合。

⏹因变量:

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响的变量,使研究中需

要观测的指标。

⏹无关变量:

与某种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也叫控制变量。

(3)问题的陈述

说明两个变量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

例: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程中的生活意识对学生英语数学能力的影响

关于某市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和态度的调查

6.文献检索的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7.李克东教授对读书的建议!

(1)对书形成背景〔或理论产生的背景〕应有所了解

(2)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

(3)对书中的名词、概念加以界定〔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

(4)归纳出根本观点和特征

(5)找出理论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

(6)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那么、步骤〕

(7)理解典型案例

(8)同类的事物要比拟

(9)找出其局限性和缺乏

(10)分析其指导意义、可应用的领域、途径

8.总结:

●分析课题,界定关键词,确定查找范围;

●选择检索方法,开始查找;

●获取文献,分类整理;

●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应用

如何写文献综述

对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做综合阐述与评价。

2.撰写程序:

(1)确定选题与研究重点;

(2)文献资料的搜集、跟踪与积累;

(3)分析、评价资料价值,进行筛选;

(4)整理资料,使之系统化;

(5)撰写综述。

3.结构:

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4.文献综述各局部内容:

〔怎样撰写文献综述〕

(一)前言〔目的、意义〕

⏹主要表达综述的目的和作用;

⏹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和定义;

⏹同时还可限定综述的范围;

⏹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简述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开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主体局部:

●主要是对所研究问题的历史开展、现状评述和开展前景预测等做出综述。

●综述可以有多种形式,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论点,有的按开展阶段。

〔1〕历史开展:

按时间顺序,简述该主题的来龙去脉,开展概况及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2〕现状评述:

⏹重点是论述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

决,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

⏹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拟各种观点的异同并作出理论解释,亮明作者的观点;

⏹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开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指出可能的开展趋势。

〔3〕开展前景预测:

通过纵横比照,肯定该主题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

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示研究的捷径。

〔三〕总结局部〔总结与展望〕

⏹对前面论述的总结,或是提出自己的取舍褒贬,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需

的条件;

⏹或是提出预测及今后的开展方向

⏹还可提出展望和希望

⏹结语的作用是突出重点,结束整篇文献

5.写作步骤:

框架的设计---提纲的拟定---细化大纲,确定综述的二、三级标题或内容---初稿的撰写---修改与定稿

6.文献综述特点:

内容的综合、语言的概括、信息的浓缩、评述的客观

考前须知: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

1.选定研究课题的意义:

1、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

2、选题是研究的关键

3、选题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2.好的研究问题具备的条件:

●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研究的问题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开展有所奉献,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

实践意义:

研究问题对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研究结论具有应用价值。

●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使其选题立论根据充分、合理。

要充分占有资料、有实践根底和

理论根底〕

●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问题要具有独创性

●问题要有可行性

 

4.选题的过程与方法:

〔1〕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内容分析法

1.定义:

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2.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有明显的传播内容、客观性、系统性、量化

3.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拟

4.内容分析的步骤:

(1)内容抽样〔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单元抽样〕

(2)类目与分析单元确实定〔预先制定、完备性、不重叠〕

(3)评判记录(4)信度分析

5.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

●特征分析:

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或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开展分析:

对某一对象在同一类问题上和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比拟分析:

对同一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分析

6.类目表的制定步骤:

选题---确定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分解---研究内容的分类---内容的逐步细化---类目确实定

调查研究法

1.概念: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事实的考察和研究。

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

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

2.特点:

适用性广;效率高、范围广;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自然真实、简便易行。

抽样

1.确定调查对象的根本原那么:

所选的研究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

●总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

●样本:

从总体中按照某种方法确定的假设干个个体的集合。

●抽样: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概率抽样:

遵循随机化原那么的抽样。

●非概率抽样

3.概率抽样的方法:

要求:

随机性、可行性、信息性

类型: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4.非概率抽样(不能实行概率抽样的情况下,可使用非概率抽样)

有目的、有判断的抽样;随意抽样法;定额抽样法

5.抽样的目的:

在于用样本得到关于这个研究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做出结论。

✧里克特量表

✧态度的方向性:

情感性意见、评价性意见、认同性意见和认识性意见

问卷调查法

1.定义:

据研究课题制定的一套问题表格,由被试自填自答的收集资料的工具。

2.调查问卷的类型:

结构型问卷、无结构型问卷

3.问卷设计的程序:

(1〕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和调查对象〔2〕根据假设确定变量的数目和关系

〔3〕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工程〔4)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5)问题的排列组合(6〕试测与修订

4.问卷的组成:

●前言局部——说明研究的目的,指导受试者如何答复,作某些必要的说明,解除受试者以的思想顾虑。

●个人特征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校类型、教育程度、职业等,属于自变量。

●事实性问题——指要调查了解客观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行为事实,它包括存在性事实和行为性事实两个方面。

●态度性问题——包括情感、评价、认同、认识等

5.问卷的设计:

〔1〕问题的选择——环绕研究课题,以原来预定的假设为向导,考虑填答者的能力

〔2〕问题的表述——明确、通俗、标准、去专业化、无威胁诱导话语、问题要具体

〔3〕问题的排列——便于顺利答复,便于统计分析

*类别性顺序、时间顺序、内容性顺序、逻辑性顺序

〔4〕答复的方式——自由记述式、填答式、二元选择式〔是否式〕、多重选择式、评等式、

排序式、分配式

〔5〕问题数量——20-30题,作答时间不超过40分钟。

6.问卷调查的实施:

●调查对象数量的控制

●问卷的分发与回收

●邮政投递、专门递送、集中填答

●对回收问卷的审查

7.问卷设计的流程:

⏹确定研究课题、确定调查目的

⏹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变量X、Y,建立假设

⏹确定X、Y的变数数目

⏹设计问题语句

⏹试测、修订

⏹发放使用

8.答案设计的类型:

结构型〔包括选择式问题和评判式问题〕、非结构型、综合型

访谈法

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地交谈来搜集资料、了解情况的一种方法。

(1)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

(2)拟定访谈问题

⏹问题要紧紧围绕研究的目标

⏹问题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提问的措词不能带有倾向性〔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和个人对某些问题的好恶在提

问时表露出来。

⏹要准备不同层次的问题

(3)安排问题呈现的次序

(4)确定访谈的方式和程序〔单独、座谈〕

(5)制定访谈记录卡

(6)确定访谈时间表

4.正式进行访谈:

确定时间、地点;按方案进行;融洽气氛;做好记录

 

研究

1.定义:

运用数学工具收集、处理研究资料的方法。

2.量的研究的根本程序:

(1)选择与定义问题

(2)执行研究的程序

(3)数据分析(4)结果探究与结论

质的研究

1.定义:

●质的研究是产生描述性资料的研究,描述的内容包括人们说的话、写的字和可观

察的行为。

●质的研究是指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它量化手续而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

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

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的研究的根本特征:

(1)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

(2)研究者的角色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研究的主体(3)研究过程注重描述性资料的收集

(4)研究的结论和理论的形成方式是归纳法的运用(5)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

(6)整体性与全局性

3.质的研究的操作程序:

〔1〕确定研究的现象、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对象

(2)建构概念框架,逐步形成理论假设

(3)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

(4)整理和分析资料

(5)撰写研究报告

实验研究法

1.实验:

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

2.实验研究的根本特征:

扩大研究范围;可把特定因素别离出来,便于分析其效果;

便于测量,获得比拟可靠的研究成果;可以重复验证

3.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根本组成局部:

●实验者

●实验对象(相互影响、心理状态、实验禁区)

●实验手段〔刺激、观察、记录存贮与重现、信息处理与分析〕

4.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根本类型:

●判断性实验〔即:

某现象是否存在,某关系是否成立、某因素是否起作用,对象具有怎样性质

与结构〕

●比照性实验〔即:

不同时间或条件下两不同群体进行差异性比拟。

●析因性实验〔即:

通过实验探讨影响某事件开展变化,起主要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结果。

 

〔一〕实验模式设计的根本要素

⏹变量〔包括:

实验变量、反响变量、无关变量〕

⏹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

⏹实验组与控制组:

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一〕实验变量控制和测量的根本内容

⏹对实验变量的有效操纵

⏹对无关变量干扰的控制

⏹减低测量误差

〔二〕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

⏹实验的内在效度:

时间、对象成长、测验动机、对象的损耗、测量的误差

⏹实验的外在效度:

过分人工化、受试对象缺乏代表性、测量工具选择的特殊性、

〔三〕实验反响变量的测量遵循原那么:

反响变量的客观性、反响变量的合理性、灵敏性、可转换性

准实验研究法

1.定义:

在无须随机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2.特点: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效度

●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

具体可分为:

●不等组实验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不相等多组后测准实验设计

●单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准实验设计

●多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准实验设计

●修补法准实验设计

行动研究法

定义:

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的根本特征:

〔1〕研究的目的——以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为主〔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良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通过从具体、特殊到一般和普遍来完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

**两类不同的研究目标

——以揭示社会普遍规律,探求可能条件和可能结果之间的关系为目标。

——以科学地发现事实,解释事实,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

〔2〕研究的情境——当事人实践工作情境

〔3〕研究的主题——实践工作者

〔4〕研究的应用者——行动研究者

〔5〕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

〔6〕问题的解决——立足应用性

〔7〕结果的推论——情境特定性

〔8〕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9〕研究的理论根底—人的开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10〕研究的方法——兼用量与质的方法,偏向质性研究

〔11〕研究具有动态性:

方案可以不断修改,方法可灵活多样。

总结:

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

 

●是解决教育研究中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良好途径

●有利于突破科学实验的种种限制,比拟简便易行,容易为广阔中小学教师所接受

●有利于改良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培养出科研型教师

4.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行动研究具有不同的层次

●行动研究的课题可大可小

●广义的教育行动研究既可以反思已经发生的教育行为,又可以探讨教育行动的变革

●教育行动研究具有兼容性

5.行动研究的根本环节:

方案、行动、观察、反思

●螺旋式加深的开展过程

●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观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在行动研究的全过程中的搜集资料和监察工作

●“反思〞是对行动效果的思考,并在此根底上方案下一步的行动。

它是第一个螺旋圈的终结,

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方案——理清问题,确定课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制订行动方案

⏹行动——实施方案的行为、逼近问题解决的步骤

⏹观察——行动过程、行动结果、行动者特征

⏹反思——整理描述、评价解释

6.四个根本环节的内容

〔1〕方案:

研究现状调研、问题诊断

⏹现状如何?

为什么会如此?

⏹存在哪些问题?

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

⏹关键问题是什么?

它的解决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众多的制约因素中哪些是重要的,但一时解决不了?

哪些可以改变,但不重要?

哪些是重要且

可改变的?

⏹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改良?

⏹什么样的设想是最正确的?

〔2〕行动:

方案的实施

⏹获得了有关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响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人、按

方案采取的实际步骤。

⏹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行动。

〔3〕观察:

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

〔4〕反思:

终结+中介

⏹整理和描述

⏹评价解释

⏹写出研究报告

7.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

⏹拟定课题,明确目标

⏹提出总体实施方案

⏹制定第n次行动方案

⏹进行第n次行动实践、观察

⏹分析第n次行动情况

⏹对第n次行动进行反思

⏹实现预期目标

8.行动研究案例

●课题

●——探讨如何利用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

****?

在小学中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并提

出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建议。

●行动研究的人员组成

●——参与性观察者〔课题研究者同时充当教学行动实践者〕

●——其他任课教师〔只作为行动的实践者〕

●——学生〔行动的实践者〕

●——研究者〔作为观察者〕

●设计第一次行动方案并进行行动

●观察纪录

●——课堂行动观察〔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录像纪录。

●——学生作业分析

●——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

●——各任课教师以教学日记方式写下感受

●内容分析

●——对不同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像资料分析

●——对教学日记的分析

●——对学生作业的分析

●反思评价:

三角分析

●——参与观察者与其他任课教师座谈,交流感受

●——研究者与学生座谈

●——研究者与教师座谈

●第二行动方案的制订

●——根据第一次行动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良和修正意见,设计第二次行动方案。

●进行第二次行动〔实践观察、内容分析、方式评价〕

●通过假设干次循环,逐步发现和总结出优化教学的措施和步骤。

9.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

●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开展

●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

●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给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案例

●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10.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行动研究的层次水平:

从个体的研究、研究小组的研究、学校组织的研究三方面

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方案

地对自然发生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2.观察法的作用:

收集资料和验证假说

3.观察法的类型:

●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4.观察者的角色:

完全参与者、参与观察者;观察的参与者、完全观察者

●确定观察目的和选定观察对象

●做好观察前准备

●进入观察场所,取得观察对象的信赖

●进行观察并作记录

●整理观察结果

●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

总结:

确定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